APP下载

沉浸式教学法应用于高中政治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4-12-09黄健源

高考·下 2024年11期

摘 要:高中政治新课标要求教师要以生为本,实现深度教学,教会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启发学生深度思考,而沉浸式教学法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关键。本文首先概述了沉浸式教学法的内涵,其次阐述了沉浸式教学法对高中政治学科教学的积极意义,最后从情境沉浸、语言沉浸、情感沉浸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实现学生对政治知识的深刻体验、深入理解,着力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科教学成效。

关键词:高一政治;沉浸式教学法;实施策略

传统高中政治教学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教师将教材知识点灌输给学生之后,由学生进行记忆,并且配合一些练习,目的是增强学生做题得分能力。这种应试教育理念及方法无法展示政治学科的情境性、启发性,无法落实德育、法育教育任务,更不能激发学生去学习和探究。为了弥补学科教学的不足,需要创新运用与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相一致、与高中政治学科知识特点相契合的沉浸式教学法。目的就是营造教学氛围,实现课堂互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教会学生学以致用,以此实现学科建设初衷,实现内外兼修的德育、法育教学

目标[1]。

一、沉浸式教学法概述

沉浸式教学法最开始应用于英语学科,后来随着这一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与拓展,被越来越多的学科所运用,其中包括高中政治学科。沉浸式教学法也被称为浸润式教学,是一种能够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倡导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有所感和有所悟,将所感所悟践行于生活,能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可见,沉浸式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可以带给学生深刻的体验,能带给学生更多的感悟,教会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实现学以致用、内外兼修的教学效果,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中政治学科的特点是生活化、实践性、辩证性等,而且内容较多、趣味性不够。同时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不喜欢按部就班地背诵知识,不喜欢被灌输,更希望被尊重,喜欢趣味性的教学元素。高中政治学科的特色,高中生的特点与沉浸式教学法的内涵相一致,所以,政治教师要能充分认识到沉浸式教学的特点与意义,能在教学中科学运用,以此提升课堂教学成效,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2]。

二、沉浸式教学法应用于政治学科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构建活动型的课堂

高中政治学科新课标的一大亮点是重新定义了高中政治课程性质,也就是从单纯的知识理解到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强调各种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这也就需要教师能打造活动型的课堂。而在学科教学中采取沉浸式教学法,无论是情境沉浸,还是语言沉浸,或者是情感沉浸,都需要合适的情境作为教学背景,需要师生、生生广泛深入的互动,需要开展课堂小实验,需要在课后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角色扮演活动、志愿活动、主题辩论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这些活动传递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内外兼修的品德。尤其是一些需要学生自主推进的沉浸式教学活动,包括课上的课堂小实验、课后的生活化实践活动等,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政治学科知识的内涵与外延,还能推动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极运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型课堂上,推动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政治知识的内涵,在活动中学会付诸行动。

(二)有助于构建高效课堂

传统高中政治课堂上,师生较少互动交流,教学氛围死气沉沉,教师在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之后,就任由学生自主背诵。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难以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生不愿意思考和探究。但是在沉浸式教学中,教师会开展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活动,这符合高中生的学习需求与特点,会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去理解知识和核心素养的内涵,会及时肯定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在引导中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沉浸式的教学过程中,为师生、生生互动搭建了多姿多彩的平台,学生有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调动了学生的学科思维,学生更愿意去思考和探究,能形成个性化的观点与认知。以此构建了高效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和实践政治学科知识的热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深化了学科教学目标。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根据高中政治学科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将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及目标,新课标明确指出了高中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信念、科学思维、法律意识和公民责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仅依靠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需要学生设身处地地学习、感悟、体会、践行,而沉浸式教学法能够有效支撑上述教学要求及目标。在针对性的情境沉浸中,学生能直接认知核心素养的本质、内涵,增强学习领悟的趣味性;在充满力量的语言沉浸中,让核心素养直击学生的心灵,实现了核心素养的转化;在共生共融的情感沉浸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从内心深处渴望养成核心素养。可见采取沉浸式教学法,学生不仅能在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中深入认识核心素养的内涵,并且懂得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如何践行掌握的核心素养,以此实现内外兼修的学科育人目标[3]。

三、高中政治学科应用沉浸式教学法的策略

(一)立足情境沉浸,推动学生设身处地地认识政治知识

高中政治知识多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经验、现象、规则的提炼与总结,教师在采取沉浸式教学法开展学科教学的时候,首先需要发挥政治学科的这一特点,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以带给学生身临其境般的学习和体验效果。学生一方面在情境中能展开回忆,借助熟悉的生活经验去学习和理解教材知识点,另一方面明白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懂得了在生活实践中如何运用本学科知识。可以实现沉浸的教学情境有很多,首先是生活情境,也就是以相契合的生活场景作为学生学习的背景,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提前制作好的生活情境课件,帮助学生有更熟悉的学习体验。其次是问题情境,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学深悟透学科知识,会为学生设置合适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这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路径。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的线索,教师要结合问题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去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可以在情境沉浸中去直观探究问题。最后是活动情境,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开展相关的课堂活动,或者延伸开展课后活动,目的就是在针对性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实现对学科知识的辩证理解,并且懂得如何践行。

例如,教师在讲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一课时,为培养学生政治信念和科学思维,能站在历史的时空中去思考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个问题,教师可以结合这一问题,将晚清那段灰暗的历史画面呈现出来,将中国人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与独立所经历的各种尝试的影视镜头展示出来,这样学生就能对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历史有了直观上的认知。并且在问题情境的帮助下,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去思考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因为教师采用了大量的影视作品作为问题情境,可以推动学生去剖析本节课核心问题的根本社会原因、历史原因,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为什么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之路,这种更加直观具体的问题探究模式,会让学生更加理性地思考和探究问题,这是学生端坐在座位上冥思苦想所达不到的效果。

情境沉浸是沉浸式教学法的基础,也最容易实现,为此,高中政治学科教师要结合教学需要,和班级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发掘和运用信息化资源、生活化资源等,为学生创设沉浸情境,以实现身临其境般的学习和探究效果。

(二)立足语言沉浸,推动学生感同身受地体验政治知识

语言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途径,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载体,教学语言是感染学生心灵的一种艺术手段,要想有效发挥沉浸式教学法的作用就需要教师掌握语言艺术。尤其是对于很多无法创设的教学情境,如果教师仅是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而且学生也无法体会知识的本质、内涵。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述,将学生的思绪引入精彩纷呈、宽阔无边的政治世界中,以引发学生观点上的交融、情感上的共鸣,实现感同身受的教学效果。为了发挥教学语言在沉浸式教学中的作用,教师要把握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首先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政治学科很多内容比较抽象,尤其是哲学内容,需要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能通俗易懂、抑扬顿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哲学世界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大脑中能建立具体的哲学世界,自己仿佛就在语言情境中与智者对话,在感同身受中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政治内容。其次教学语言要富有话题性,也就是师生、生生之间要能在话题的带动下,进行积极的语言互动。因为学生的积极参与,保证了学生能沉浸到话题讨论中,推动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感同身受,实现学科思维的碰撞、观点的交融,对政治信念、法律价值有了更全面的认知。

例如,教师在讲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课时,为了吸引学生参与到话题讨论中,也能在讨论中实现沉浸式教学,在感同身受中体会到中国梦也是自己的个人梦,教师可以结合本课最后的“探究与分享”板块的话题,引导学生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据此改编自己感兴趣的、更能深入感悟的话题,然后与同桌、好朋友、教师展开互动,去表达自己对中国梦的理解,去表述自己的梦想,能将自己的未来与国家的复兴联系起来。在这种互动中,学生不再感觉中国梦遥不可及,而是能认识到中国梦就在自己的身边,在与同学、教师的互动中,明白了中国梦就在自己的个人梦,而自己努力学习、积极生活也是在编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4]。

语言是最有魅力的工具,可以将虚拟的时空栩栩如生地描述出来,让学生沉浸其中,不需要行为,也能体会到其中的价值、观点、认知,仿佛与智者、先贤在对话,推动了学生感同身受,这也是学生学习政治知识必不可少的路径与方法。

(三)立足情感沉浸,推动学生同频共振地感悟政治知识

情境、语言是运用外部力量吸引学生沉浸到具体的内容情境中,甚至很多时候学生只能停留于表面的热闹,沉浸也是点到即止,无法实现学生情感、教师情感、作品内涵的同频共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中政治学科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开展情感沉浸,通过教师、学生、知识之间内在的同频共振,引起学生情感深处的共鸣,实现深层次的沉浸表现与效果。学生不仅学习主动性变强了,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科学思维、社会责任感,坚定了学生的政治意识、法律意识,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了实现同频共振的情感沉浸,需要教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尤其是平等的师生关系。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渴望被尊重、被理解,他们有自己的理解与观点,他们喜欢创新思考,而这些标签都说明了教师在开展情感沉浸的时候,需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还需要充分发掘和运用教材中的情感因子,政治学科是人性的体现,是社会百态的再现,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情感因子,教师要善于发掘,并适时渗透给学生,以此调动学生的情感,推动学生与教师情感、知识内涵的同频共振。

例如,教师在讲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课时,需要立足于“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与高中生情感相似的特点,采取情感沉浸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从五四青年的情感中感悟到爱国的真情实感,理解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唯有满腔热血、唯有不怕流血牺牲,才能实现革命的胜利,而这些都是那个时代青年学生觉醒的标志,也只有青年学生觉醒了,整个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力量。这种情感的传递与渲染,可以让学生在不自觉中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中,与五四青年一道,去追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正是因为学生情感被调动了,并且沉浸其中,不需要教师反复强调,也能理解五四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并且能将这种情怀嫁接到自己的思想深处,有力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精神。

在思想政治课中,教师面对的不是毫无感情的机器,而是具有独立思想和人格的学生,教师授课时的情感会对学生造成影响,教师投入积极的情感会引发学生学习体验,调动学生情绪,与教师产生情感共鸣[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沉浸式教学法的特点,与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高中政治学科新课标的要求相得益彰,能实现生本性、深入性、启发性、发展性的教学目标,可以培养内外兼修的时代新人。为此,高中政治学科教师要深入学习和运用沉浸式教学法,通过情境沉浸去推动学生设身处地地认识政治知识,通过语言沉浸推动学生感同身受地体验政治知识,通过情感沉浸推动学生同频共振地感悟政治知识。以此不仅能记住教材知识,更能把握政治信念、科学思维、法律意识和公民责任的核心内涵,与生活、人生联系起来,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寅申,朱忆天.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变革与价值澄明[J].思想理论教育,2021(4):90-95.

[2]徐桦敏.以情境体验式教学打造红色“沉浸式”高职思政课堂: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为例[J].党史文苑,2024(5):60-63.

[3]董艳华.沉浸式教学法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启发与思考[J].新智慧,2022(1):13-15.

[4]黄冬霞.场景化传播驱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时代价值和实践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22(11):93-100.

[5]蒋嘉骏.普通高中开展沉浸式党史学习教育的实践研究[J].教育观察,2021,10(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