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单元教学在地理高考复习中的实践研究

2024-12-09于兰艳

高考·下 2024年11期

摘 要:大单元教学具有整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在地理高考复习中引入大单元教学理念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地理知识网络,制订系统性的复习计划,提高复习效率。本文围绕大单元教学在地理高考复习中的实践展开研究,提出如下建议:研读教材,构建单元知识图谱;统筹课时,合理安排复习计划;分析考情,把握单元复习方向。这些建议旨在促使学生打破传统的章节界限,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并在结构化学习中发展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提升应试能力。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地理;高考复习;教学实践

在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大单元教学逐渐受到重视。这一新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整合学科内或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形成结构化的教学单元,展开结构化教学。在高考地理复习中,通过引入大单元教学理念能够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地理知识,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有机的知识网络,提高复习效率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基于此,一线教师应加强探索研究,深入分析大单元教学的概念和特点,探索实践路径,为学生地理高考复习提供科学指导。

一、研读教材,构建单元知识体系

教材是高考复习的主要参考依据。从大单元教学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教材结构并识别关键知识点,对于学生理解整体框架和章节间的逻辑关系,构建学科知识体系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应重视教材研读,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梳理重点知识,为整体复习做好准备。

(一)研究地理教材,梳理知识主线

教材是高考考点的承载体,也是高考出题的依据。在高中地理单元复习中,教师应按照教材、单元、课时、框目的顺序来阅读教材,在整个宏观的学科体系中去捋顺教材的编写逻辑,辨析和明确不同层次的概念之间的关联。同时,要体悟课程标准,参照教材,找到落实新课标中课程目标、学业要求的具体内容,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主线,促使学生在学科概念下实现对教材内容的有效串联。例如,区位理论是人文地理应用型理论,其中区位因素是高中地理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高考中的常考点。通过区位因素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不同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的人地协调观,也能够让学生在理解区位、区位因素、自然区位因素、人文区位因素等概念的过程中,探究区位因素的变化对产业布局的影响,掌握产业区位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与地理思维能力的提升。基于此,在高考复习过程中,教师围绕“产业区位受到多种因素综合影响”这一学科概念,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分析,打破单元之间、教材之间的隔阂,引导学生从整体着眼,梳理知识主线,探索知识体系建构的思路[1]。

根据大概念的内涵,教师对教材的相关章节进行梳理,并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确定知识主线。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的主线内容是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和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的主线内容分别是以某区域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某地区为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通过这样的分析和梳理,教材中关于“产业区位”的相关知识能够实现有效整合,学生可以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对知识主线进行分析,并循序渐进地完善知识结构,为知识的灵活运用,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结合重点内容,绘制思维导图

作为一种高效的复习策略,思维导图通过关键词、符号及图形等元素,系统性地展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与层级关系,旨在促进思维过程的具象化。大单元教学模式则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致力于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构建。在高中地理单元复习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作为教学工具,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梳理和整合知识,加深对概念结构的理解,以及整体知识体系的把握。

例如,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学业要求,教师从大单元教学视角出发,结合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一章第三节《环境问题及其危害》,设计复习方案。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梳理,以及对考情、考向的分析,教师启发学生思路,引导学生从“生态脆弱区”的形成、表现、类型以及分布、措施等角度设计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设计并展示了思维导图,教师对此进行点评,并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丰富这一主题下的重要知识点。其中“形成”的原因包括“过渡地区”和“人类过度活动”;“表现”则包含“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时空波动性比较强”“边缘效应比较显著”“环境异质性较高”;“分布”则包括“林草交接类地区——半湿润森林草原带向半干旱草原带过渡的地区”“农牧交错类脆弱区——植被分布摆动、农区牧区交错分布、农业发展不稳定、农业生产力低下”“荒漠绿洲类脆弱区——干旱沙漠与绿色植被的交接过渡地带”“草原沙漠类脆弱区——草原退化和土地沙化地区”“岩溶山地类脆弱区——表层土壤浅薄贫瘠、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地高原区”“阶梯过渡类脆弱区——阶梯之间,地势起伏大,地质灾害多”“高原复合类脆弱区——地势高寒、植被稀疏,土壤侵蚀严重”“山地起伏类脆弱区——地形起伏大、地质结构复杂,垂直变化明显,土壤贫瘠,植被稀疏”;“措施”包括“生物类——乔灌草结合,封沙/坡育草,用材林、果林等”“农作类——沟垄种植、土墙保水灌溉、免耕/休耕、土壤改良技术轮种套种等”“工程类——植物沙障、水窖、地坎/地埂保护、梯田、坝系和人工湿地等”“其他类——生态补偿、规划禁牧/轮牧/休牧区、舍养、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降雨和化学固沙等”。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围绕学科概念引导学生设计思维导图,并通过分享、点评促进图形的不断完善,为学生结构化复习提供了有效工具,有效保证了整体复习效果。

二、统筹课时,科学制订复习计划

高考复习时间有限,教师应合理统筹课时,制订科学的复习计划。在大单元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整合结构化的知识内容,收集学生在单元学习中的反馈,明确他们的薄弱点和优势所在,优化课时安排,强化课时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2]。

大单元教学通常会涉及多个课时,且课时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在高考地理复习过程中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单个课时设计的局限,围绕特定的主题或者学科概念梳理单元重点内容,并形成系列课时,确保学生由浅入深掌握知识,提高整体复习的效率和质量。例如,在上述“产业区位受到多种因素综合影响”这一学科概念下展开的复习教学中,教师按照由易到难的思路安排4个课时内容,并利用典型习题加以串联,深化学生对学科概念的理解,帮助学生完整知识体系。其中第1课时的复习重点是“产业类型”和“产业区位”,利用茶房村及厦门茶产业的空间分布相关资料,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说明茶产业的位置及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复习基础知识。第2课时的复习重点是“影响产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继续提供茶房村及厦门茶产业的历史与现状等相关资料,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分析厦门茶产业的发展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借助教材梳理农业、工业、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相关知识。第3课时的复习重点是“区位因素的变化产生的影响”,通过丰富茶房村和闽台茶产业发展变化的相关资料,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分析区位因素的变化是如何影响产业的发展变化及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第4课时的复习重点是“合理发展产业”,给出茶房村及闽台茶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的相关资料,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分析为茶产业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在这一案例中,四个课时的内容存在密切的关联,且习题由浅入深,为学生巩固、迁移、运用知识提供了契机,促使学生落实了复习计划,提升了单元复习效果,也锻炼了学生的答题能力。

三、分析考情,把握单元复习方向

目前,在“三新”背景下,大单元教学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案例非常丰富,但在复习课中的实践还有待探索。因此,教师应通过研究《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高考真题来明确考查重点,把握复习课整体方向,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展开系统复习。

(一)研究真题,引导学生把握备考重点

历年高考真题是考情分析的基本依据。在大单元视角下,教师应对各地区的理念真题进行整理,并系统分析,通过对比,探究明显的命题规律和趋势,以此把握单元复习的重点,帮助学生走出盲目复习、机械复习的误区,提高复习效率。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地貌》的复习中,教师首先明确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要求,结合实例,解释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形成因地制宜的观念。其次,对照课程标准要求梳理近年各地区地理高考真题,研究考查内容。如2023年全国甲卷第8题以地中海北岸某地水系分布图为背景,考查了地质构造的类型和构造运动与地貌;第9题以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为背景,考查了构造运动与地貌;全国乙卷第6题以新西兰南岛上的南阿尔卑斯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为背景,考查了板块运动与地貌。2022年海南卷第9题,以阿尔卑斯山脉南侧石顶泥柱景观为背景,考查了板块运动和地貌;辽宁卷第3题,以沉积剖面及其所在位置示意图为背景,考查了构造运动(地壳运动)与地貌。2021年全国甲卷第9—10题,以珊瑚礁发育的一种模式的不同阶段图为背景,考查构造运动(地壳运动)与地貌和地貌形成过程类分析;北京卷第15题,以连接喀一巴西福塔国际直连海底电缆全线贯通为背景,考查了板块运动与地貌的关系。再次,提取考点,把握考向。根据2021—2023年考情分析,提取了如下大考点:1.内力作用与地貌: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质构造与地貌;板块运动与地貌。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的类型判读及岩石间物质循环;三个关系判断岩层新老。3.地质剖面图的判读:岩层新老关系判读;地貌地质形成演化过程分析;地质构造和岩石类型的判读和成因分析。最后,在明确了近年考情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备考建议,即积累常见的地貌的主要典型分布地区的区域地理知识,在解题时要特别注重对地图的仔细阅读,学会应用逻辑思维方法从图中发现地质地貌和岩石类型判读的细节和推导分析其成因和演化过程。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根据单元主题深入分析考情,把握近年来相关主题的命题方向,帮助学生厘清了重要考点,提出了备考建议,有效提升了复习的针对性和系统性[3]。

(二)利用习题,着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SUyNBcnFPeX3NUhZaY/vA+FcvFc/qfMmrAPbLpF9BFk=新高考背景下,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情况成为考试的重要任务。基于此,在大单元教学视角下,高中地理教师应根据单元主题或学科概念设计典型习题,引导学生进行专题训练,让他们在巩固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以适应高考地理命题的新趋势。例如,在“产业区位受到多种因素综合影响”这一主题下,教师根据考情设计了如下习题。材料一:江苏、安徽两省因区域内部差异,通常分为北、中、南三区域。材料二:为加强南北联系,安徽修建引江济淮工程,于2023年建成通水通航。材料三:都市圈是以特大或大城市为中心,以一定距离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2019年,国家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快都市圈建设。请通过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写出将安徽划分为北、中、南三个区域参考的自然界线。

2.与安徽相比,江苏区域内部差异较小的主要条件有哪些?3.从引江济淮三段工程的命名,分别解读“济巢”“沟通”“北送”所指的功能。

4.概述建设跨省的都市圈对江苏和安徽协同发展的作用。本题以江苏、安徽两省略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区域类型、区域内部差异、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区域协调发展等知识,考查了学生对区域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利于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解题过程中,教师一方面根据较为简单的题目,引导学生复习基础知识,巩固“产业区位受到多种因素综合影响”这一主题下的知识脉络;另一方面利用综合题目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从宏观视角分析探究区域发展策略,如根据题目4促使学生在确定安徽与江苏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分析建设跨省的都市圈在促进资源调配、实现区域功能互补等方面的作用,深化对地理知识的认识,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强化人地协调观念。

结束语

总之,大单元教学为高考地理复习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通过整合单元知识、加强针对训练,能够突破碎片化学习的局限,提升学科复习效果。在未来,一线教师还应继续分析高考试题的基本内容、价值取向、命题原则,并回归新课标、回归新教材,进一步探索大单元教学视角下高中地理复习策略,在科学备考中实现全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1]周仁富,项爱明.基于大单元教学理念的高中地理实践活动设计[J].地理教学,2024(6):30-33.

[2]任梦漪,张宇皓.高中地理大单元复习设计研究:以“城市与城市群发展”专题复习为例[J].地理教学,2023(14):23-25.

[3]顾珍田.大单元教学在地理高考复习中的实践探究:以“产业”单元复习为例[J].高考,2022(30):3-5.

本文系2023年度漳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新教材背景下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设计”(立项批准号:ZJKTY2304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