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下高中历史教改的方向与实践路径

2024-12-09孙晓

高考·下 2024年11期

摘 要:新高考改革持续推进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与考查,需要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及时调整学习思路及学习方法,锻炼历史综合能力。基于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新高考下高中历史教改的方向,构建受学生欢迎的历史课堂,就需要根据新高考改革发生的变化,调整教学策略及教学组织形式,优化考查学生学习情况及巩固情况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高考要求,实现对知识建构和实践应用的深刻认知,稳步提升综合素养,确保高中历史教改落在实处。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历史;学习观念;核心素养;教学改革

新高考下教师对学生历史学习质量与效果的关注,从成绩、技能和知识讲授,逐步转变为关心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和学生的历史知识转化应用能力形成。这一转变,既意味着新高考是对以往应试教育的优化,要求教师落实历史教学改革,尊重学生的想法与感受,以“核心素养”理念为指引,全方位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提升。对学生来说,新高考能弱化其对教师的依赖,重视批判能力的提高与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成长为以“自驱动”为主的复合型历史人才,真正意义上解读历史内涵,适应新高考改革。

一、新高考对高中历史教改的要求

(一)改进教学方法

以新高考改革为导向,高中历史教学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应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采用受学生喜爱的多元化教学方式,如小组辩论、调研、案例解析等,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稳步提高教学效果。换言之,教师需转变教学观念,审视“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弊端——导致学生缺少自主思辨能力,依赖教师教授的学习方法,对历史知识学一课忘一课,亦较少在课下时间自主联系、探究历史材料。新高考背景下,要采用情境式、项目式教学方法,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具有启发性的历史问题,提供给学生充足的讨论交流时间,使学生在推理、解答过程中形成相对严谨的历史观点或历史见解[1]。此外,教师还可以分析学生的信息接收方式与传播方式变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设备与网络教材,设计具有思辨性的互动型课件、调查项目等,引导学生在课下时间延伸探索历史内容,拓展学生历史探究深度与广度。

(二)培养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涉及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以及家国情怀等多个维度。教师以新高考改革为背景,注重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历史时间线,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意义,以及历史事件发生之后对当时社会和现代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代表人物的思维及其素养。甚至,从纵古观今的角度,分析热门社会事件,锤炼自身历史道德。因此,教师不仅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转变教学观念,持续探索并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使学生知历史所然及其所以然;还要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及时将历史知识点打散、重组,探索适合自身学习水平的学习策略,不以单纯的考试分数或一节课的学习效果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重塑学生自信,为学生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

二、新高考下高中历史教改的应然方向

(一)调整学习观念,确定历史学科地位

传统高考下的历史是文科综合的组成部分,考试难度较大,对学生来说相对困难。新高考下的学科搭配方式发生变化,一部分学生考虑到考试成绩或考核难度,不再选择历史学科。在此情况下,历史考试难度得以降低,对于选择历史学科的学生而言是好消息。日常历史教学活动也同步得到优化,学生有机会从掌握某一题型解答技巧的角度学习、研究历史,逐渐适应新高考历史考核难度[2]。然而,学生将历史学习思维局限在教材所覆盖的知识点及例题上,无疑会缺少对一些重难点知识的深度挖掘,且无法将其与其他学科的关联知识进行整合。所以学生必须从根本上调整学习观念,不再将历史视作“过时的”“陈旧的”,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判断,强调事件发生的逻辑及意义等。而是以新高考历史真题“新”体验为要,进入特定历史时空,通过实践体验的方式感知历史事件的因果,发现单纯的背诵记忆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时学会将历史知识点与语文、地理等学科内容相结合,强调答案背后的历史思维,由此使历史学习重点不发生倾斜,终身学习与触类旁通又水到渠成。

(二)线上线下混合,确保历史知识连贯

在高中历史学习中,知识点的衔接与联系至关重要。尤其是,面对历史教材近年来的更替,教材内容的连贯性与创新性更需要被明确强调,以避免学生产生学习困惑,影响学生整体学习效果。并且,历史反映的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其知识结构本就存在连续性与过渡性。因此,为使学生应对新高考改革,依然能保证历史知识学习有序、有效,教学内容、测试内容、作业内容等应与学生的学习内容高度一致。即,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强调新旧教材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发掘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其知识框架与主题要素相吻合。此外,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与个人见解发表,适当引入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云技术、大数据等,为学生展示动态化学习资源,使学生能在学习、了解某一历史事件知识点时,灵活地对其发生的背景、意义、逻辑等,有“可视化”的思考辅助与讨论延展,直观剖析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对知识点之间的连贯性有深刻感受。真正打破课时壁垒与线上线下学习交互壁垒,形成能应对新高考历史考题的解题眼界[3]。

三、新高考下高中历史教改的实践路径

结合上文分析可知,新高考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需改进方法,优化教学内容,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以满足学生应对新高考的需求,使学生适应新的考试形式与评价标准,在知识学习、历史观念、思想道德、价值观等方面全面提升。对此,本部分着重从细化素养目标,创新教学方法,设计学习任务等方面,细述高中历史教改的可行实践路径。

(一)素养目标细化,培养学习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修订版)为新高考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指明方向。教师需深入研究历史教材及历史核心素养,将核心素养目标划分为具体的、细化的要求——知识点吸收;历史事件判断、评价;史料解读与实证等,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阶梯式发展唯物史观素养、史料实证素养以及历史解释素养等。也就是说,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契合新高考改革趋势的核心素养目标,“爬坡式”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成效[4]。如教学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四单元《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课,教师在备课环节重点分析课程内容特点。正式教学时,在“唯物史观素养”方面,强调学生能简要介绍明清时我国经济发展特点,对历史发展的经济基础有一定理解;在“时空观念素养”方面,强调学生能尽可能用自己的话说明明至清中叶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及其和当时世界发展的联系、影响;在“史料实证素养”方面,强调学生能使用网络工具搜索、收集与该课内容相关的文献或视频资料等,以边学习边“考古”的方式辨别收集资料的真伪,对史料的价值以及局限性有更加深入的研究态度与辩证分析;在“家国情怀素养”方面,强调学生能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感悟明清时期人民的生活状态、文化成就、世界荣誉,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如此,根据上述核心素养目标细化驱动学生自主分析本课重难点内容,学生一方面能准确梳理相关历史时间线,一方面能根据新高考命题趋势掌握重点知识,锻炼综合素养。

(二)创新教学方法,调整学习节奏

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认知规律改进教学方法,是帮助学生适应新高考下历史学习节奏的主要策略,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质疑思维的关键路径。并且,及时在历史课堂引入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还有利于营造自由、活泼的教学氛围,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使学生对历史研究有较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此,教师应密切观察、捕捉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采用问题导学法、情境创设法等,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活动[5]。如教学部编版高一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古代非洲与美洲》一课,教师利用电子白板为学生出示图片、视频材料,简单介绍基本情况。而后弹窗提出以下问题:“从地理环境角度分析,你认为非洲和美洲有哪些差别?”“你眼中的非洲与美洲有哪些自然资源方面的差异?”“古代的美洲与非洲与现在的非洲与美洲有哪些不同?举例说明。”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将历史与地理进行结合,从地史融合的角度思考、解答上述问题。紧接着,在探究延伸环节,教师创设情境“请你结合个人理解,将非洲的奴隶贸易对当时的社会结构产生的影响画为一幅图”。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从好奇心转为知识转化运用,完成对相关历史信息的生动整理与呈现。最后,教师结合学生收集的网络资源、材料以及所进行的整理分析,让学生解答新高考相关题目。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强化对已学历史知识点的理解及记忆,还可以自由地提出扮演古埃及商人、祭司等角色,在情景化还原历史文化的体验中,理解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的内涵。

(三)设计学习任务,引导自主探究

教师以新高考改革为指引,设计有联系的、由浅入深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任务解决过程中层递式内化历史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剖析能力与历史批判思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探究习惯。所以,明确新高考下高中历史教改优化方向及实践方式,教师不妨根据不同主题、需求,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实践探索中自主感受历史规律,为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达成做好准备。如教学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一课,教师先行确定学习任务设计目的——让学生学习积累史实认知,鉴古知今,发展必要的时代洞察力与行动力。以此为基础,再细化构建学习任务群。在此,以学习报告为例,教师指导学生汇报框架。首先报告开篇,用精练的语言总结辽、宋、夏、金、元的社会发展变化、经济发展和科技成就等。其次报告内容,介绍宋朝科举制发展;北宋中期儒学复兴运动对当时社会发展的影响;印刷术、指南针作为代表性科技成就对我国及当时世界历史的影响等。最后报告结论,概述报告内容,提出自己对本课知识点学习的看法。而为促使学生持续探究,教师还可以具体设计三层学习任务,任务一:选择一个具体案例,深化分析;任务二:整理案例相关史料,严谨实证;任务三:整理过程性材料,形成学习报告。使学生自主选择有研究价值的朝代及历史事件,基于具体案例分析及史料辨别,关注自身表现,形成初步自我评价意识,为适应新高考历史考核提供保障。

(四)鼓励小组合作,强化协作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与评价,减少对教师的教学指导依赖。并培养合作精神,从不同角度理解、分析历史知识,建立历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用结合。甚至让教师转换教学角色,从“指导者”变为“参与者”,更好地拉近与学生和历史知识之间的距离,践行新高考下的历史教学要求,帮助学生合理拓宽历史视野。最终,在头脑风暴、小组研究项目以及多人情景剧制作等趣味化学习活动中,唤醒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合作共赢的方式攻克历史学习多重难关,开阔眼界,发散思维。如教学部编版高一必修下册第六单元《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一课,教师将教学内容划分为4个主题——拉丁美洲殖民地化;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西方列强瓜分亚洲;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3~5分钟时间内,先按照科学的分组标准,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每组6~8人。再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想要研究的主题,进行相关材料查找、分析以及思维导图制作等,力求将相关知识点内容全部串联。在此过程中,小组成员在内部共享学习材料,经过讨论与分析形成合作学习框架及结论,既对本课涉及的重要历史事件(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有情景模拟式体会,还能对有争议性的议题展开丝丝入扣的讨论与表达,对复杂的国家立场加深理解,对相关联的自评、互评、小组评价充满期待,为“教—学—评”一体化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实现探明方向。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的教育工程。教师应根据新时代人才培养标准,切实解读新高考要求,寻找历史教改方向。而后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引入学生接受度高的、生动灵活的教学资源,完善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点燃学生对历史世界的探索热情,为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做好铺垫。这样,历史课程完成以“培养核心素养”为主的教学方向转变,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高考,学生便能更专注地感受历史学习魅力,调整学习节奏,提升学习

质量。

参考文献

[1]熊敏.“三新”背景下高中历史知识重构与复习备考策略分析:基于2023年重庆市高考历史学科阅卷工作的体会[J].中学教学参考,2024(18):48-50.

[2]章爱韵.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优化策略探究:以部编版教材《货币与赋税制度》为例[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11):157-159.

[3]陈燕锋.新高考背景下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策略[J].亚太教育,2024(11):12-15.

[4]李振宇.新高考下历史魅力课堂的建构: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路径为例[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4(6):71-73.

[5]辛永平.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混合式教学的优化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7):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