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背景下小组合作探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2024-12-09李琰

高考·下 2024年11期

摘 要: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教师更加注重知识讲授,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尚未掌握完善的学习技巧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新高考背景下,教师需要明确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立足新高考制度的要求,探究符合高中生的历史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法,致力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探究就是其中的一种。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小组合作探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和新高考背景下小组合作探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策略,旨在启发教师的教学思路,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通过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使学生以完善的知识和学习技巧应对高考,推动学生的历史终身学习。

关键词:新高考;小组合作探究;高中历史;有效应用

改变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过程和方式,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中学习历史,逐步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历史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新高考制度的要求。在新高考背景下,高考历史试卷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考查更加全面,除了考查学生的基础历史知识外,还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等历史素养,考查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在此背景下,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逐渐不能满足新课标和新高考制度的要求,必须做出改革。小组合作探究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更加符合高中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符合新课标和新高考制度的要求。因此,新时代下,探究新高考背景下小组合作探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有较高的价值。

一、小组合作探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教师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有较高的价值,具体如下:第一,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科学划分小组是教师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的前提,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往往会站在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分析学生,划分学生层次,这就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等,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时,教师在划分小组时会询问学生自己的意见,这也有利于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做到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更加信任教师,教师也更加尊重、理解学生。第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小组探究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更加自由开放,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可以自己把控学习节奏,设计探究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收获更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保持学习兴趣。第三,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教师通过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可以指导学生完善小组分工和合作,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合作探究,有利于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推动班级学生的整体发展。第四,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小组合作探究作为一种综合、新型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探究科学有效的小组合作教学方法的过程也是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过程,有利于实现教学相长[1]。

二、新高考背景下小组合作探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策略

(一)科学划分小组

1.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新高考背景下,教师要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科学划分小组。第一,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在此基础上划分学生层次,然后按照一定比例使每个小组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以此实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第二,教师要加强对学困生的关注,为学困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小组。学困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普遍较差,且因为在历史学习中经历了太多次失败,所以基本缺乏学习自信心,存在自卑、胆怯、畏难等心理,通常不会自己主动选择小组,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基本没有存在感。针对此问题,教师要拿出更多的精力关注学困生,并为学困生单独“开小灶”,帮助学困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致力于调动学困生的小组合作探究热情。同时,考虑到学困生自卑胆怯的心理特点,教师要为学困生寻找组内氛围较好的小组,鼓励组长和组员一起帮助学困生克服困难,保证学困生可以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此外,教师还需要注意保证每个小组的学困生的数量是一致的,确保各个小组的整体学习水平一致,可以进行对比和竞争。第三,教师要分析学生的性别差异,在性别上也做到组间同质,全面提升小组划分的科学性[2]。

2.尊重学生的意愿

新高考制度立足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选择科目,在很大程度上尊重了学生的意愿。因此,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意愿,询问学生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做到科学划分小组,以此保证学生的参与小组合作探究的热情[3]。

例如,有的学生虽然历史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一般,但领导力和组织能力较强,且渴望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积极表现,希望教师可以给自己一个机会当组长,带领着大家学习。教师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意愿,制定了组长轮换制度,所有想要竞选组长的学生都可以参与轮换,使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也有机会表现自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热情。有的学生虽然历史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都较强,符合组长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但本人性格比较文静、内向,不喜欢当组长。针对这部分学生的需求,教师也遵循了自愿性的原则,没有强迫性格内向的学生当组长,而是尊重学生意见,安排这部分学生当小组记录员、统计员等,使其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默默地发光发热。

(二)巧妙提出问题

新高考背景下,教师要学会巧妙提出问题,发挥问题的驱动作用,使各小组的探究有方向,有目标。第一,教师要分析历史教材,从教材中筛选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在合作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充分阅读教材,从教材中获取知识;第二,教师要构建问题之间的联系,尽量按照层层递进的原则设计问题,逐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从易到难完成小组合作探究,完善历史知识结构,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合作探究能力;第三,教师要分析问题的难度,补充相关历史材料,避免问题难度太高,学生一筹莫展,影响学生的合作探究积极性;第四,教师在提问之后要留出时间鼓励各小组解决问题,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并有所收获[4]。

以《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为例,本课主要讲述了人类早期的生产和生活,重点从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入手,阐述了史前时期人类的食物演进历史以及不同地区的社会、生产的发展变化。为了使学生了解史前人类的农业发展和社会生活,教师采取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提出了如下探究问题:

问题1:你如何看待布须曼人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和新时代下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播放了布须曼人的采集生活,呈现了采集生活的特点,顺势提出了思考问题,要求学生组内探究布须曼人的生活和现代人的生活的区别。在问题驱动下,各小组初步确定了本节课的合作探究方向,即探究史前人类的生活,并在问题指引下再次观看视频,从视频中总结出布须曼人过的是采集生活,主要特点是迁徙、获得食物比较随机、需要成员之间的配合等,和现代人的生活截然不同,为之后的深入探究做好了准备。

问题2:农业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探究农业出现的原因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为了降低各小组的问题探究难度,教师提供了几则材料,如在上万年前,非洲、亚洲、美洲、大洋洲的人口不断迁徙,使除了南极洲外的各大洲的人口数量增多,仅靠采集、捕猎无法生存,人们开始种植食物等。在问题指引下,学生的探究方向非常明确,深入材料总结农业出现的契机、原因等,总结出人口增长、食物匮乏、各种劳动工具的产生等原因。同时,学生还集结小组力量,探究出了史前人类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水稻等。

问题3:农业的出现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教师从问题2出发,提出了深化问题,指引各小组进一步探究农业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另外,教师还为各小组的问题探究提供了完善的历史材料,有《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等,安排各小组结合教材内容和材料内容,全面总结农业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师通过巧妙设计问题,成功启发了各小组的探究思路,使各小组整合了三个问题的答案,完成了知识的归纳总结,锻炼了学生的知识归纳总结能力:1.中国农业的起源较早,培育出了农作物水稻等,为世界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人类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中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同时,史前人类为了驯化动物和种植农作物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古人的智慧;3.不同地区在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方面也存在显著不同,但各个地区的交流和分享共同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进步;4.农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人类的文明发展,使人类文明呈现出了多样性;5.农业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活,促进了社会分工,加快了人口增长速度。

(三)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新高考背景下,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关注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和结果,及时给出科学指导,保障各小组的合作探究效果。第一,教师要科学布置小组合作探究任务,并分析各小组的任务探究难度,及时进行点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探究材料;第二,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合作探究进度,帮助学生科学利用课堂时间,完善组内的分工合作;第三,教师要重视教学评价环节,通过实施全过程评价,实现对学生的学习监督和指导,保持学生的合作探究热情,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5]。

以《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为例,本课的合作学习目标是:1.在小组合作探究中了解人类居住的变迁,了解不同地区居民的差异和特点;2.集中小组智慧,探究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总结形成原因和主要影响;3.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搜集、整理资料,在丰富的资料中观察、总结世界四大文明筑造房屋的差异。基于此,教师设计了完善的小组合作探究任务,并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参与各小组的合作探究。

任务1:探究村落的出现和影响。教师要求各小组探究村落的出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观察了各小组的表现,发现学生对村落的印象比较单一,很难想象古代村落的模样,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探究难度。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及时发挥了自己的指导作用,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了古代比较著名的村落遗址,如耶莫遗址等。在直观的图片支撑下,各小4ec82c9ab4b7874094e0ff4adeea32ca组认真观察了图片,从中提取了村落的关键特点,即村落可以居住很多人,还有炉灶、地窖等。同时,村落中包含很多手工制品,如石制、骨制工具,说明古代的手工业非常发达。此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还结合图片探究出了村落的功能,即保障人们的居住、繁衍和防卫功能,可以满足人们的集体生活。

任务2:探究集镇。集镇是本课探究的重点,为了明确各小组的探究方向,教师将本次探究分为三个部分:集镇出现的前提条件、集镇出现的雏形、集镇的形成。另外,教师经过观察发现部分小组不会控制探究进度,存在拖沓的问题,使探究效率较低。针对此问题,教师发挥了自己的指导作用,为各小组合理规划了不同部分的探究时间,即每个部分的探究时间都是5分钟,各小组需要在5分钟内完成材料阅读、交流分享和总结归纳。在教师的引导下,各小组将合作探究的时间控制在了15分钟,顺利站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换的发展等角度探究出了集镇出现的条件、雏形和形成过程,为后续对比集镇和城市做好了铺垫。

任务3:探究城市。教师指导学生对比集镇和城市的区别,并对比中西方古代城市的区别,从中提炼中西方在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差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灵活应用新时代下的信息技术工具,尝试上网搜集、整理中国古代城市的照片、图片及西方古代城市的相关资料等,在直观的图片、视频引导下完成探究。同时,教师还关注了各小组的探究过程,实施了全过程评价,重点点评学生参与小组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在小组中做出的贡献、信息技术素养和探究成果等,实现了教学评一体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小组合作探究模式的应用价值,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加深对学生的了解,科学划分学生层次,为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做好准备。另外,教师要学会巧妙设计问题,发挥问题的驱动作用,调动学生的合作探究热情,启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思路。最后,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关注各小组的探究过程,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补充相关探究资料,指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等工具完成高效探究,提高小组合作探究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婕.小组合作背景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J].中学课程辅导,2022(11):93-95.

[2]高丽珠.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探索[J].学苑教育,2022(6):94-96.

[3]李愈艳.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软件(电子版),2019(11):5.

[4]樊锦.小组合作构建高中历史分层教学模式的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1):284-285.

[5]马明.运用合作学习小组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J].天津教育,2020(34):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