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发扬好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好家风
2024-12-09
党的十八大以来,家风建设成为领导干部的必修课,也成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家风问题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党性问题、纪律问题。
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好家风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家风在特定时代的鲜明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历经沧桑的革命与建设征程中精心培育并铸就的珍贵精神遗产。尤其是那些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清正廉洁、克己复礼的高尚品德,以及艰苦朴素、顽强奋斗的优良作风,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信仰与道德风貌的集中展现,更是激励新时代中华儿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往开来、勇毅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传承发扬好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
在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时、民众遭遇深重苦难之际,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自诞生之日起,我们党便义无反顾、矢志不渝地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与使命,毅然决然地挑起了救亡图存、强国富民的时代重任。回望党的一百多年辉煌奋斗历程,无数共产党人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甘愿舍弃个人小家的温馨,投身到波澜壮阔的革命与建设事业中,他们舍生忘死、奋勇争先,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
朱德总司令就是其中的典范。朱德对母亲十分孝顺,但在烽火岁月,他长期投身抗日救亡斗争,不得不远离故土,无法亲自侍奉于母亲膝下。一天,朱德在前线突然接到一个不幸消息——家中遭难,“老母尚在饿饭中”。然而,当时身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的朱德,尽管身居高位,个人竟无丝毫积蓄,无奈之下,他只能让家人“变卖书籍及家产接济”,以作应急。他同时向挚友戴与龄发出了一封饱含深情的求助信,信中恳请好友能伸出援手,借两百元以解母亲之困。这封信不仅体现了朱德在战争年代对家庭责任的深切挂念,更彰显了他在国难当头,个人情感服从于民族大义,将满腔孝心与家庭温情深埋心底,全身心投入到抗日救国伟大事业中的崇高精神境界。
朱德后来在接受一位外国记者采访时说:“我违背了世代相传的孝道,可是自觉对家庭的忠诚,应该服从于更大的忠诚——对国家和全体人民的忠诚。”这就是共产党员的境界,永远把群众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永远为人民大众的共同利益而奋斗,又正如他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所写的那样:“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在那个硝烟弥漫、烽火连天的年代,朱德以实际行动诠释了革命者的忠诚与担当,他的故事成为激励后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教材。还有无数像朱德同志一样的共产党人,怀抱着崇高理想,以汗水和热血谱写了无私奉献的壮丽篇章,他们的事迹和精神不仅是党的宝贵精神遗产,更是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势必会遇到更强大的困难和更严峻的挑战,传承和弘扬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红色家风精神,将有助于我们增强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的信心,增强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的底气。
传承发扬好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高尚品德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将清正廉洁作为鲜明的政治底色,高扬于党旗之上。在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以实际行动书写了一幕幕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廉洁传奇。
方志敏先后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并一度兼任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部长。他掌管财政大权,重金在握,却以身作则,不徇私情。母亲因生活拮据向他张嘴,他回答说:“姆妈,我是当主席,可当的是穷人的主席,哪里是官?”1935年1月,方志敏不幸被捕,敌人满心欢喜想从他这个共产党的“大官”身上搜出些大洋或金镯金戒指,可“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块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外,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方志敏在狱中写下《清贫》:“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用之于革命事业的。”
陈云长期掌管经济工作,但他始终公私分明、从不搞特殊。1944年,时任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的陈云主持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供给保障工作。由于身体不好,出汗多,衣服烂得快,他穿的那套军装补了不少补丁。管后勤的同志便通知有关部门给陈云送一套新军装来。陈云知道后,立即要求该同志撤销通知,并严肃表示:“我们是管钱管物的,如果搞特殊化,不按制度办事,那还怎么能管好全边区的财政?这制度还有谁去认真执行?”
为了使子女树立起清正廉洁的思想观念,陈云一直教育子女要像普通人家的子女一样学习生活,不能搞任何特殊化,不沾染不良习气。早在解放战争时期,时任东北局党组织重要领导职务的陈云,就向亲属子女提出了极为严格的“约法三章”:不准随便进出我的办公室;不准翻看、接触只供我阅读的文件、材料;不准搭乘我使用的小汽车。对于陈云的“三不准”要求,他的亲属子女几十年如一日,一丝不苟地认真执行。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夫人于若木在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工作,上下班和陈云走的是同一路线,尽管顺路,但她一直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从没有搭乘过陈云的小汽车。在这种家风熏陶下,陈云的外孙女上小学时,周围同学都不知道她的家庭情况。1984年6月,《中国少年报》刊登了陈云和外孙女在一起练毛笔字的照片,这才引起学校师生的注意。班主任老师很感慨地对陈云的外孙女说:“从你身上我看到了朴实,看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好传统。”
传承发扬好艰苦朴素、顽强奋斗的优良作风
李大钊同志作为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先驱和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其深邃的思想理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其高尚的思想品行更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标杆。
李大钊坚决反对奢侈腐化之风,身体力行地倡导并实践着简朴生活理念。在《简易生活之必要》一文中,他深刻剖析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过度消费现象,指出“盖今世之生活,泰半倚于过度”,他进而提出:“今欲有以救之,舍提倡简易之生活,别无善途。”他强调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吾人自有其光明磊落之人格,自有真实简朴之生活”。
“光明磊落之人格,真实简朴之生活”成为李大钊的真实写照,在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期间,李大钊的月薪高达180块银圆,加之他兼任多所大学教授的薪酬,每月总收入可达200多块银圆,这在当时绝对是一笔巨款。凭借这样可观的收入,李大钊完全可以过上奢侈优渥的生活。然而,他没有追求安逸享乐,仍始终保持着清贫自守、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他将大部分的薪水作为党组织的活动经费,部分资助贫困学生和有困难的同志,剩下的用于家庭开支,以至于他的夫人常常为日常生活发愁。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得知这一情况,专门让会计科在发工资的时候扣除一部分,直接交给李大钊的夫人,免得家庭开支无以为继。
李大钊的学生张尔岩回忆:“先生每天上下班不坐车,中午自带干粮,有时是一张大饼,有时是两个馒头或窝头,就点小菜和白开水下肚。”当时,张尔岩劝李大钊加强营养,但他是这样回答的:“美味佳肴人皆追求,我何尝不企享用?时下国难当头,众同胞食不果腹,衣不遮体,面对这种局面,怎忍只图个人享受,不思劳苦大众疾苦呢?”简单的话语,简朴的生活,折射出李大钊心系百姓的博大胸怀和清廉质朴的廉洁风范。
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家风不仅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家庭伦理的精髓要义,更集中展现了革命先辈在修身齐家方面的卓越智慧与崇高境界,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与高尚的道德情操。
步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传承与弘扬红色家风被赋予前所未有的时代价值与深远意义,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更是面向未来、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应当深入挖掘红色家风的丰富内涵,广泛传播其时代价值,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