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慎忠勤”朱炳如
2024-12-09王志强
朱炳如,字稚文,一字仲南,别号白野,湖南衡阳人。朱炳如是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历官泉州知府、两浙盐运使、浙江按察使等职,累官至陕西左布政使。朱炳如在为官期间刚正无私,以天下为己任,在地方任职时笃行实干,以改善民生为目标,明代散文大家茅坤在为朱炳如写的《墓表》中称赞道:“(朱炳如)为天下治行第一。”
名门之子,才名远扬
朱炳如出身名门,他的祖先本是郴州桂阳人。他的高祖朱海,是明代正统十年(1445)的二甲进士,累官至江西按察司佥事。朱海的族弟朱英,亦是正统十年进士,累官至兵部尚书,《明史》有传。祖父朱琥,正德年间在衡州卫(今衡阳)任职,于是举家搬往衡州,桂阳朱氏一族也由此在衡阳生根发芽。
朱炳如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朱希贤,是嘉靖七年(1528)的举人,以善于《毛诗》闻名湖广一带。朱希贤一直在乡里教授子弟,传授后辈读书求学之方,以及为人处世之法。朱希贤一直告诫学生,读书是为己之学,如果纯粹是为了功名利禄,那求学之路就注定走不远。
在朱希贤的熏陶下,朱炳如少年时便开始崭露头角,以才子之名远扬四方,前后两任知府都很欣赏朱炳如的才华,《衡阳县志》即称:“炳如少以文行为知府蔡汝楠、胡安所礼重。”据茅坤所言,蔡汝楠曾在石鼓书院讲学,他在所有的学生中最为满意的就是朱炳如,他指着朱炳如说道:“兹生也,衡之俊也。”
因为家中贫困,朱炳如谋取了一份教授衡州学子的差事来谋生,衡州府的官员深知朱炳如的才华,都将他视为座上客,抢着请他来教导自家子弟。不少人佩服朱炳如的高洁品行,知道他生活困难后,于是假托他事来赠送朱炳如钱财,朱炳如从来都是分文不取。在他看来,贫穷并不可耻,可耻的是胡乱伸手去乱拿东西;落魄也不可悲,可悲的是忘记本心去蝇营狗苟。
在夜以继日的努力下,朱炳如虽然还未考取功名,但博学通识的名声已经传遍湖南一地,史称“以学行名楚之南岩久矣”。嘉靖三十四年(1555),朱炳如参加湖广乡试,如愿高中举人,成绩为第六十五名,时年三十二岁。当年衡阳县共有三人考取举人,另外一人为钟大鹏,官至桐柏县知县;第三人为文简,官至江宁县知县。三人之中,也只有朱炳如一人后来考中了进士。
嘉靖三十八年(1559),朱炳如前往京城参加会试,成绩是第一百五十五名。在随后的殿试中,取得了三甲第一百一十二名,获得了赐同进士出身的身份。该科的殿试题目由嘉靖帝亲自出题,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君臣不和之事,嘉靖帝认为大臣不能够体会其心意,只知道一味地欺君害民,“惟欺君以欺天,害民亦害物”。即使曾经有着治国利民的初心,一入官场,便变得混浊不堪了,“彼尝言之者,后尽背而弃之”。如何让大臣们初心不改,继续为理想而奋斗,为信仰而坚守,是嘉靖帝迫切想要得到的答案。朱炳如的回答没有契合嘉靖帝的心意,故仅仅获得三甲的成绩。
廉慎忠勤,骨鲠直言
经过吏部的遴选,朱炳如被授予行人司行人一职,负责出使四方。在出使藩王的过程中,朱炳如落落大方,深得各地藩王的钦佩,称赞他有大国使者的风度。藩王们很是欣赏朱炳如,时常会赠予他厚礼,面对这些馈赠,朱炳如分文不取,史称“馈遗无所受”。
因在行人司的良好表现,朱炳如很快引起了朝廷的注意,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负责巡察两淮盐政。巡视盐政在当时属于一个“肥差”,非持身雅正、品性廉洁的人,不足以担任。到任后,朱炳如发现自嘉靖三十七年(1558)开创工本盐以来,朝廷的税收逐渐增多,然而很多盐商不堪重负,纷纷逃亡他地,致使两淮的盐堆积如山,无法销售出去。于是朱炳如将事情原原本本地上奏朝廷,朝廷经过核实,罢免了工本盐的做法,就此当地的市场才恢复正常,“官商稍舒,《明史》称之”。
当时明朝南边面临着倭寇的袭扰,内外交困,钱财不支。朱炳如在淮南诸郡通过打击贪官污吏,共得到罚金三万金,但他一文不取,全部交公,有力缓解了边镇的财政压力。在离任时,他的身上仅有“图书数卷与故时衣服一簏”,两淮官员听闻此事,无不叹息,认为他是一名真正做到了廉洁奉公的模范官员。
在廉洁之外,朱炳如的骨鲠直言亦闻名朝野。隆庆帝刚一登基,就罢免了内阁大臣高拱,并下诏令大臣直言无讳。朝臣纷纷上书,各种意见满天飞,朱炳如担心隆庆帝只有开言路的心理,而没有付诸实践的举措,于是上疏批判高拱误国误民已经被罢免,而隆庆帝依然对高拱备为宠幸,他建议隆庆帝对于罢免的人就应该疏远,这样才能“使诸臣不为空浮之言,陛下不虚受纳谏之名”。奏疏上去后,隆庆帝不予回应。
而后,朱炳如又弹劾宦官和部分将军的不法之事,指出对于这些祸国害民之辈,只有严厉处罚,才能够还百姓一个公道,还朝廷一片朗朗乾坤。他的直言抗疏,令朝臣为之侧目,认为他有汉代汲黯之风。
隆庆二年(1568),高拱重任内阁辅臣,朱炳如因为曾上疏建议皇帝疏远高拱,惹恼了高拱,不久,朱炳如就被外放为泉州知府。虽然被贬,但朱炳如神色从容淡定,只带着一个身边的老仆,单骑上任,同僚在送行时,深深为他的风采所折服。他卓越的能力和品性,被时人誉为国士,“当世奇士,辄首指公”。
爱民如子,仁政永垂
在泉州任上,朱炳如依然保持着清廉仁政的风范。他甫一到任,就前去拜访王十朋、真德秀在泉州的遗迹,并发誓要向两位先贤学习。治理地方时,朱炳如先教化而后刑罚,他时常聚集乡老,跟他们一起制定乡约,探索基层地方的自治之路。在个人品行上,朱炳如亦无懈可击,他的廉洁,令泉州百姓啧啧称奇,《泉州府志》即说:“居郡三载,不以家累,自随惟两仆供爨而已。”
对于下属臣僚,朱炳如嘉善而矜不能,只要臣僚有一技之长,他就会四处替他们扬名;对于他们不擅长的地方,朱炳如则会宽容地对待,以让他们有改进的机会,因此他深得属下的爱戴。当时泉州有一个县令和郡丞发生龃龉,二人互相攻讦,事情闹得沸沸扬扬。福建按察司知晓后,对二人都进行了申饬,但拿二人没有办法。朱炳如直接去按察司找到二人,对他们晓以利害。在他的调解下,二人和好如初,此事令按察司对朱炳如的能力有了深切认识。
尤为让人称道的,就是朱炳如对泉州教育事业的贡献。朱炳如以为地方要想长远发展,关键在于教育,因此他耿耿于怀的,就是如何提高泉州士子的学问水平;夙兴夜寐的,就是如何让泉州士子能够融入国家治理中去。他经常与士子们讨论学问,并对优秀的士子进行奖励,还会邀请他们与自己一起吃饭。在他的努力下,泉州士子的学问水平大有所涨,在隆庆四年(1570)的乡试中,泉州士子取得了罕见的好成绩,那一科整整考中了五十八人,占了福建省录取名额的一半,一时之间,风光无两。泉州百姓非常感念朱炳如的惠爱仁政,在朱炳如离任时,攀缘遮道,号啕大哭,依依不舍。最后还是朱炳如将他们劝回去的。不久,泉州百姓自发地将他与王十朋、真德秀三人放在一起祭祀,并将祠堂取名为“三贤祠”,朱炳如实现了自己上任时的理想。
后朱炳如转任两浙盐运使。就职期间,朱炳如勤恳尽职,他的桌面很少有堆积的案牍,为了尽快处理好当天的公务,他在办公的地方搭了一个可以休息的地方,累了就在办公所休息,然后继续工作。因为他的勤勉尽职,在后来的考核中,朱炳如取得了“治行天下第一”的好成绩。皇帝很是高兴,特意召见他,奖励了他衣服和金银,并在宫廷赐予餐食,以褒奖他的廉政爱民之举。
因卓越的功绩,朱炳如升任为浙江按察使。朱炳如在按察使任上也干得有声有色,他坚守着公平公正的办事原则,杜绝一切请托;维护着社会的价值和秩序,竭力为百姓撑起一片风清气正的法治天空,《桂阳县志》称他“守法不阿”。
(作者系南昌师范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