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不过饺子
2024-12-09程广海
我们老家有句俗话,叫“漂亮不过嫂子,好吃不过饺子。”嫂子这个称呼在农村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有“长嫂如母”一说,是贤惠、勤劳的代名词。把饺子提到跟“嫂子”一样的高度,可见人们对饺子的喜爱程度。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美食,北方人对饺子更是情有独钟。在北方,饺子是冬至、春节等重要节日里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平日里待客或是想改善伙食,也必定少不了饺子。
对于饺子的来历,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颇多。有一种说法是,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是由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首创。相传“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回到南阳时正值大雪纷飞,他看见不少乡亲的耳朵都被冻烂了,就令弟子搭起医棚,将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放进锅里煮,然后捞出来剁碎,再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做成“驱寒娇耳汤”。百姓吃后,冻疮果然就好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的恩情,便在冬至时包饺子吃,这种习俗流传至今。
到了三国时期,饺子已经成为一种普通食品,被称为“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文献记载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现如今,这种吃法仍在河南、陕西等地流行,有时还会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当时的饺子已经和现在的差不多,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吃。宋代时称饺子为“角儿”,南宋时叫“燥肉双下角子”。在这一时期,饺子传到了蒙古,被称为“匾食”,样式也由原来的皮薄馅小变成了皮厚馅大。随着蒙古帝国的不断征伐,饺子也传到了世界各地,出现了俄罗斯饺子、哈萨克斯坦饺子、朝鲜饺子等多个变种。可以说,蒙古帝国在推动中国饺子向全世界传播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明代的书籍便可以证实。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可见,明代时北方地区过年已经不再吃圆子、年糕等食物,而是改吃饺子。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称谓,这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相当盛行。
清朝有关史料记载:“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当时的人们认为新春佳节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
现如今,饺子的花样很多,有白菜馅、韭菜馅、酸菜馅、鲅鱼馅、羊肉馅、野菜馅等,不一而足,既可以煮着吃,也可以蒸、煎、油炸,各有各的味道。在北方,包饺子、吃饺子已经成为大多数家庭欢度除夕的一项重要活动。
俗话说:“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过年是中国人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为了过好年,旧时农家一进入腊月就开始忙年。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全家老小一起包饺子,享受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氛围。
除夕包的水饺有许多花样,可以在馅里加一些特别的东西,预示着不同的含义和祝福。有的人家是加硬币,谁吃到带硬币的水饺就预示着新的一年有财运到来。还有的人家会加糖块、花生、大枣、栗子,吃到糖块的人,预示着未来一年里生活和工作都幸福甜蜜;吃到花生的人,预示着来年会健康长寿;吃到大枣、栗子的人,预示着早生贵子。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比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小小的饺子是维系人们情感的一条纽带,它传递着爱、幸福和真情。不管人与人之间有多大的矛盾,只要一起坐下来吃顿饺子,相信任何难题都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