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始人被限高Seesaw能否摆脱经营困境
2024-12-09沥金
中国精品咖啡品牌Seesaw居然成了老赖。据天眼查,Seesaw的创始人吴晓梅被限制高消费,有人说是因为Seesaw拖欠合作伙伴的钱,且拒不还款,被法院强制执行。虽然Seesaw对外公告说只是正常的商业纠纷,但其经营困境却早有预兆。今年年初,Seesaw闭店的消息就屡屡传出,大半年间从原本130多家店关闭到仅剩75家。除了上海大本营之外,杭州、重庆、武汉等地的门店也大批关停。
消费降级之下,精品咖啡都不行了吗?当然不是。Manner的1200家直营店覆盖了50个城市;M Stand更是获得了小红书领投的数亿元资金,门店达到了500家以上……Seesaw走到这一步,更像是一个“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故事。
开国内精品咖啡之先河
有时候,起步太早是一种魔咒,Seesaw便中了这个魔咒。
起家于2012年的Seesaw,开创了国内精品咖啡的先河。它不仅教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也铺垫好了市场的认知,等到“摘果子”的时候却力不从心了。
时间拨回到2012年,以星巴克为代表的连锁咖啡品牌开始普及,速溶咖啡热度减退,即饮咖啡开始受到追捧。那一年,中国经济依旧高速增长,消费品行业都在搞消费升级。Seesaw的两个创始人——宗心旷和吴晓梅优势互补、配合无间,起码创业之初是这样。在宗心旷的主导下,Seesaw做了很多给精品咖啡行业奠基的事情。
在供应链层面,Seesaw在云南建立起自己的咖啡种植基地。一方面,发起“云南咖啡计划”,对种植户进行培训,提升和稳定出品质量;另一方面,采取新型的定价和采购模式,帮助种植户稳定利润,实现双赢。
在人员培训和管理方面,Seesaw创办了专业的培训机构“咖啡梦工厂”。它面向所有对咖啡感兴趣的爱好者和从业人员开放,培养了超过500名咖啡师,对外正式课程培训过万人,是货真价实的业界“黄埔军校”。
在店铺选址和设计上,Seesaw打破了精品咖啡开小店的惯例,每一间吧台都是开放设计,让顾客能看清咖啡制作的整个过程,随时可以和店员交流,形成独特的氛围。
只是Seesaw持之以恒的努力,既培育出了行业生态,也拉高了消费者对精品咖啡的期待。等到2017年这个赛道真正火起来的时候,Seesaw已经成立了5年,但仅开出7家店。
到了2021年,宗心旷全面退出Seesaw,另一个创始人吴晓梅开始主导品牌。从此,Seesaw从“做精品”转向了“效率”,降低了大店比例,日渐失去自己的特色,变得“泯然众人”。
品牌感逐渐被稀释
精品咖啡卖的不是一杯饮品,而是一种文化。如果只是为了好喝或者提神,消费者有更多低价平替可选,大可不必花30多元只买一杯咖啡。真正值钱的,是品牌提供给消费者认同的独特体验。
国内崛起的精品咖啡品牌也有不少把握住了这个精髓,咖啡本身卷不出花样,不如卷情绪价值。比如,M Stand坚持“一店一设计”,在统一的审美哲学下,衍生出“INS风”“简约”“工业风”等诸多标签。除了面积超大的旗舰店,M Stand把门店分成两类,一类是超过100平方米的店,突出社交属性,开在大型商场;一类是50平方米的店,开在写字楼内,方便上班族。
还有坚持手冲的Manner,自带杯可以优惠——重点不在于价格,而是品牌和老客之间不用言语的默契。
咖啡的工艺、产地、品质等固然重要,但是能支撑起30+一杯价格的,永远是品牌能提供的独特体验。
反观现在的Seesaw,仿佛失去了原有的特色,既不够精品也不够商业,夹在中间进退两难。刚成立的Seesaw要在精品赛道里做“大空间体验”“专业化服务的颗粒度”“高附加值”“小而美”的咖啡品牌,之后的开店速度虽然快,专业流水线的管理却让品牌感逐渐被稀释,一个星巴克平替,活生生把自己弄成了“瑞幸贵替”。
亟需打造核心竞争力
这两年咖啡市场猛卷价格,“库瑞大战”成功将咖啡价格拉低至9.9元一杯。奶茶品牌也分一杯羹,“茶咖一体化”的趋势明显,连“雪王”蜜雪冰城都给了咖啡行业极大的压力。精品咖啡一度被逼到“降价没活路,不降没生意”的境地。
Seesaw也尝试过特价活动,推出过2.4折8.8元的燕麦曲奇拿铁、31元两杯相当于5折的美式咖啡,抖音上还放出19.9全场任选1杯的活动。
盲目卷价格,不仅进一步压低了品牌的营收,也带来很多负面评价。对定位偏高端的品牌来说,单价下去容易上去难。产品也许没有降级,但消费者一定会对品牌打低分。
很多人会认为,精品咖啡最大的问题是在消费降级的预期下,怎么在价格战中生存。但在“老大哥”星巴克都在不断下沉、进入县级市场,门店开到8000家的时代,这就是个伪命题。星巴克并没有降价,只是把自己的品牌价值深入到尚无人注意的角落。
咖啡品质固然重要,但门店提供的独特体验才是核心竞争力。比起喝什么,为什么喝和怎么喝才是精品咖啡品牌要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