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南渝中学校:三举措打造食品安全校园
2024-12-09何良骥
在校园中,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国家高度重视校园食品安全,近年来持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督查行动,各地各校也积极响应,把常态化和超常规的检查列入工作计划,成效斐然,校园食品安全状况大幅提升。
纵观以往发生的校园食品安全事件,进货验货疏忽、操作不规范、餐具清洁不达标等是导致校园食安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为了全方位打造食品安全校园,让食堂饭菜既安全、健康又美味,校园食堂的工作人员需认真履责,以“为自家子女做饭”的心态投入工作,从以下三方面做起,牢牢守住食安底线。
以思想建设为根基,提升食品安全意识
思想乃行动之先。学校食堂虽为后勤部门、工勤岗位,但理论学习不能有丝毫松懈。学校以周为单位,组织食堂员工学习有关食品安全的重要文件,包括各级主管部门下发的文件、学校制定的各岗位操作规范和流程等文件。
重庆市南渝中学校为了提高食堂员工的食品安全意识,膳食中心领导经常做各种思想建设工作。比如,就某些问题组织员工展开讨论或辩论,如炸过花生的油能不能用来炒菜?炒时蔬底部的到底是水还是油?通过辩论,让员工自己去查找科学依据,去思考问题的答案,充分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员工从思想意识上认同规章制度。
除了让员工自己提高认识和意识外,膳食中心领导还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纠正员工的错误认识。比如,很多员工不理解为什么戴帽之前要先戴一层纱网,认为很麻烦、没必要,是多此一举、形式主义。为了扭转员工的错误认识,膳食中心领导组织两组员工切土豆丝,其中一组员工既佩戴纱网又戴帽子,另一组仅佩戴帽子,随后请生物、化学实验室的老师利用实验器材对两组土豆丝进行观察。结果发现,在仅佩戴帽子的员工切好的土豆丝中发现了细微的头发和少许头屑,而既佩戴纱网又戴帽子的员工切的土豆丝中完全没有上述异物。在事实面前,所有员工都认识到了正确着装的重要性,并在日后的工作中严格按照规定着装。
为了让员工把“食品安全”牢记心间,严格按照规定操作,食堂按岗位将员工分成两两一组,让大家互相监督、互相提醒、互相帮助,时刻保持规范化,不跳过、不简化任何一个工作步骤。
通过开展思想建设工作,食堂员工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意识,深刻领会到了工作的重要意义,为保障食品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查验环节为重点,严格把控食材质量
为了防止因食材问题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重庆市南渝中学校膳食中心制定了严格的食材管理制度。比如,每日接收食材时,除安排库管负责核对数量和查看随货检测报告(或检验检疫章)外,还安排至少两名经验丰富的厨师参与验收,煮饭岗人员负责验收大米、菜务岗人员验收蔬菜类、白案岗人员验收面粉和面条类等。这种全员监督的方式,大大提升了食材的安全性。
除了食堂人员用感官评价食材质量,膳食中心还安排专业检测人员对食材进行抽样快检,进一步保障食材安全。抽检时,检测人员尽量扩大检测范围,如同一批次的多种蔬菜,会随机抽取每类蔬菜;同一批次的猪肉,表皮和内核都要抽检;同一批次的大米,每袋都要检测;同一批次的干副产品,就连预包装调料也要抽样。在检测项目方面,除了统一检测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外,还遵循“一品一策”的原则,猪肉要检测瘦肉精、非洲猪瘟、微生物残留、兽药残留等;蔬菜要检测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硝酸盐含量等。在抽样快检结果出来前,库管坚决不能收货入库,防止有问题的食材进入后厨。
以监管环节为助力,家校携手守护校园食安
食品安全工作任重道远,仅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调动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形成家校社共管共治的格局。
尤其是学生家长,他们是最为关注校园食品安全的群体,也是监督校园食品安全最积极的力量。为了调动家长参与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的积极性,重庆市南渝中学校食堂聘请了多位家长监督员,他们可以随时进入食堂的任何一个操作间、窗口、餐厅,检查清洁状况、原料质量、人员状态、机器设备、饭菜质量等各方面,将看到的问题、改进的方向等记录在检查日志中。这种家长监督的方式具有突然性、日常性,能倒逼食堂所有员工时刻保持最好的工作状态,进而保障食堂食品安全。
在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校园食品安全管理方面,重庆市南渝中学校实施了明厨亮灶,并将其接入阳光餐饮App,所有人均可以通过该应用软件看到食堂从原料采购到烹饪制作的各个环节,从而监督食堂的工作,使安全等级大幅提升。
校园食品安全涉及面广、操作环节多、参与人员复杂,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治理工作,未来还需融入更多科技元素,打造更全面、细致的智慧食堂、智慧餐饮、智慧健康校园系统,为师生提供安全、健康、美味的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