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食安乱象任重而道远
2024-12-09徐以成
在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从农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食品安全监管全链条全环节都有一套完备的标准和制度作保障,以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然而,近些年来各地食品安全事件屡有发生,无论是“假泰国香米”“劣质槽头肉”事件,还是“罐车运输食用油”“幽灵外卖”乱象,都给人一种食品安全领域频频爆雷、食品安全风险防不胜防的感觉。这一切表明,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工作形势仍旧较为严峻,整治食安乱象的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因此,深挖当前问题现象的根源,思考未来食品安全的方向,探索今后根治食安问题的策略,显得尤为迫切!
食安问题频发的三大根源
在笔者看来,频频爆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其根源不在于哪个地域,也不在于哪些群体,而是在于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人和事都出了纰漏,有了死角,是由工作的不系统、不完备导致的。
一是监管的盲目性。不可否认,有些监管部门缺乏系统思维,工作盲目性较大。当他们认为生产环节最关键时,就投入大量人力、精力抓生产企业监管;当流通环节出现问题时,又集中力量整治市场流通环节;当销售或消费环节备受诟病或者关注时,又全力以赴转向该环节搞专项行动。这种盲目的“打地鼠式”的监管往往顾此失彼,堵一头漏一头,最终问题总是从最薄弱的环节暴露出来。譬如“幽灵外卖”乱象,就发生在老百姓司空见惯的网络餐饮服务领域,直到央视曝光之后,才让很多没有心理准备的民众和部门大吃一惊,进而开始专门的查处和整治,这种事后监管的形式亟需改进。
二是行政的松散性。由于行政部门的职责交织不清,让有些违法行为看似谁都能管,但实际上谁都没管。“罐车运输食用油”事件就暴露出了各部门之间缺乏协同共管,没有发挥出整体合力之弊端。从国务院食安办公布的联合调查组成员单位来看,发展改革(粮食和物资储备)、公安、交通运输、市场监管等部门名列其中,代表着这些部门在此次食品安全事件中都有相应职责,也凸显出行政的松散性之弊病。显然,没有各部门间强有力的沟通、协助机制,就无法形成监管合力,致使某些违法违规事件长期处于监管真空地带,如果没有媒体的曝光,恐怕民众永远无法知晓!
三是思想的麻木性。从媒体披露的信息来看,许多食品安全问题或乱象并非短时形成的,有些已存在数十年之久。之所以没有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原因在于有关部门的思想麻木性,对问题视而不见、对矛盾避之不及,不等到群众投诉反映就不理会,不等到媒体舆论关注披露就不重视,不等到舆情发酵闹大就不解决,不等到行政纪律问责追责就不作为,错失了把安全隐患漏洞堵住、把问题矛盾化解的宝贵时间,让行业乱象、怪相一步步转化为潜规则、平常事,让违法违规行为长期放纵,得不到纠治。
“食”“品”二字意义非凡
古语云:“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民众福祉,历来是各级政府部门和行业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食品”二字虽然简短,但含义深刻、内涵丰富、涉及面广,近些年来暴发的不少典型食安事件,让笔者对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领悟和思考。
“食”:“人”“良”乃底线
“食”者,拆字为“人”与“良”,寓意不言而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2月在陕西省考察讲话中所说:“食”字下面是“良”字,食品行业必须有良心,食品生产必须是良好的,要加强监管,确保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安徽省合肥市创建食品安全城市的一句宣传语很有启发教育意义:“人”有“良”心,才能做“食”品。那么,何为“良”心之人?笔者认为,无非就是要求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和行业监管部门之人必须有起码的良心良知,遵守法规和道德底线,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工作态度、服务意识、管理水平,用良好的食材和技艺,做出良好的食品、提供良好的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食品消费需求。
人有良心,食品安全底线才能有道德底线和法纪底线的保障。“假泰国香米”“劣质槽头肉”等事件,说到底就是因为“人”失去了起码的“良”心、“良”知,以致于法纪道德底线失守、行业乱象滋生,着实令人痛心和愤怒。
“品”:三“口”是关键
Hhzm/zS3wBIj4jKO4e+O/5Ck4mREYx9kVtl4sZJ78G0=食品是要经人胃口直接检验的,要经受各种关口的挑战和考验,要经历天下众口的品评和测验。“品”字有三“口”,正巧是食品工作必须把握的三个关键“口”。
一是关口。任何食品生产经营管理都绕不过六道关口,即:从业人员管理、原辅料购进贮存、设施设备配套、场所环境卫生、加工制作规范、器具消毒保洁。食品安全的链条环节多,动态关联、环环相扣,六道关口的安全把控不容忽视、不可偏废,这也是食品安全之重点、难点所在。在“罐车运输食用油”事件中,“从业人员管理”“原辅料购进贮存”“器具消毒保洁”三道关口通通沦陷,这样的食品还有何安全可言呢?
二是口感。食品是进入“口”的消费产品,除了安全,消费者的“口”感也是一大衡量指标。换句话说,就是食品的质量要好,消费者的获得感要得到满足。食品兼具健康安全和优质美味的属性,抓住消费者的“胃口”,才能显现出价值性和生命力,赢得人们的认可,适应市场竞争,从而推动食品行业良性发展。“幽灵外卖”就是因为没有满足消费者的口感要求,才被消费者所嫌弃、唾弃、放弃。
三是口碑。食品行业在很大部分上属于服务行业范畴,因此需要满足消费者和人民群众的要求,毕竟“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对于各类食品经营主体来说,应努力提升周到热情的服务质量水平;对于各级行业管理部门而言,应力求营造放心、诚信、满意的市场消费环境,尽可能实现有口皆碑、口口相传。譬如“劣质槽头肉”事件曝光后,市场监管部门对3家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给予警告,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并分别罚款420万元、573.4万元、293.76余万元,共约1287.2万元。除行政处罚外,3家公司还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这起事件说明,只要食品企业干了违法违规的事情,伤害到了消费者,就休想再在食品行业立足。现如今,人民群众对于食品工作的话语权占据越来越重的份量,这是新时代食品工作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任何行业和个人只有顺应之、维护之,才能在人民群众那里得到好口碑,才能顺利发展下去。
三举措保障食品安全长治久安
每一次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相关违法企业当事人和部门责任人固然是难逃其咎,并得到了应有的严惩,然而,事情到此不应该是“全剧终”,人们更关心未来的食品安全如何有效得以保障,事件中获取的教训、警示能否推动食品安全监管的制度机制、法律法规、履职尽责等治本之策得以完善和进步,让“天下食安”不再是一句空话。为此,笔者认为监管部门要从各类食品安全事件中总结教训,从以下三方面做起,不断提高监管水平。
一是制度机制作保障。食品安全的制度机制是保障食品安全工作的工作遵循和依据。我国自2019年以来建立的食品安全党政同责、自2022年以来建立的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制度机制,都是这一工作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政方针。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区各部门以高度政治站位,出台执行相关制度机制,极大提升了人民群众在食品安全领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未来,各级监管部门还需要矢志不渝地继续贯彻各项制度,并加以探索和完善。
二是严格执法立导向。监管部门要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最严”要求,对一切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执法查办,树立鲜明的导向。对漠视民生福祉的食品生产经营违法行为,做到应罚尽罚、处罚到位,涉及犯罪的,坚决追究刑事责任,让违法者付出应有代价,从而提升他们敬畏法律法规、自觉诚信守法经营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源上最大限度地管住源头、堵塞漏洞,防范于未然。
三是履职尽责护环境。食品安全工作是一项长期、动态、系统的民生工程,离不开各有关部门单位的履职尽责,从许可审查、服务保障,到日常监管、宣传教育等,任何一项工作都不可偏废。今后要摒弃以往那种只重审批忽视监管、只重执法不重服务、只重形式忽略结果的行为,主动发挥各级职能部门的作用,提升食品安全全方位管理责任意识,以高效、有效、长效的履职尽责,为广大人民群众打造食品安全长治久安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