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山达兮,昭君含笑
2024-12-07倪霞
随着乐曲,我的目光开始环视高处和远处。楼房不高,皆群山环绕。错落山间,安然林立。干净,美丽,绿树成荫,小城宁静。天空蓝得透明,那兴山蓝上绒绒纤柔的白云,洁如雪,我想象那是昭君出塞时帽子上的白绒边吧?处处是昭君,人人说昭君,山山水水皆昭君;两千多年前的昭君,用她无尽的魅力,福荫着新世纪的兴山人。
1
从宜昌东出发去往兴山的高速上,一路山峦起伏,绿树层叠,雾纱轻绕,白云悠游,宛若仙境。越靠近兴山景致越美,令人目不暇接,一路看一路感叹。进入兴山的高速出口,引路上尽是昭君出香溪的大型石质或瓷质画图,远山有红色字:“昭君故里,和美兴山。”
走进兴山城的路,是一条兴旺明目之路。兴山城乃三峡建坝后顺山势重新规划的新城,美观大气,规划合理,一条“水上公路”可谓智慧的创新,山水之大美,让公路与自然相辅相成,妙不可言。如此美景人居,远去的昭君是否看到?是否含笑?
隆重的欢迎晚宴,每一个盘碟每一听饮品,都有昭君不同的画像,可谓处处有昭君,物物见昭君,匠心可敬。此次与今古传奇召集的师友一起受邀来参加兴山县举办的昭君文化节“中秋月圆忆昭君”系列活动,见识了昭君故里、兴山小城清新秀丽不染尘的魅力。如此山水,难怪出了个千古闻名的明妃昭君。
两千多年来,昭君出塞的画面,深深印染在国人的心里,不曾淡去。而兴山人,特别是生活好起来了的兴山人,更是把昭君文化发挥到极致。是晚,广场上的大型“中秋月圆忆昭君”之山歌比赛,吸引了四方来客和本地居民,明月高悬,照在碧玉般的昭君塑像上。香溪河水,潺潺飞歌。山鼓擂动,山歌嘹亮,观众人山人海,互动不断。如此和谐欢喜,这是兴山人因昭君而有的节日。远去的昭君可否听到?可否含笑?
2
次日,去昭君村的路上,我想起了文成公主。这两个不同时代以身许国的美丽女子,有多少爱与痛在心里不可言说?
车子绕着九曲八弯的香溪河逶迤而行,在绿树丛林间,在香溪河畔,两岸山间,一座座现代民房高矮不一,错落有致地坐落于绿树丛中,点缀着青山绿水,让梦想与现实相呼应。远古的故事,没法和眼前的景象相生和谐。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村也还是昭君出生和生活时的那个村吗?朗日高照,它曾在西汉时照过昭君美丽的少女身姿;照过昭君“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照过昭君远离家乡、走进宫时复杂的心情;照过昭君和亲远嫁的路上,怀抱琵琶漫漫而行的长队,也照过遥远漠北昭君落寞的思亲泪……
昭君村西汉年间原名烟墩坪,又名王家湾,后因昭君而改名昭君村。
下车进入昭君村游览区前,先步入高高的电梯往村里进,陡峭的电梯,瞬间让我感觉像是要登天庭一样,有种不知今夕何夕之幻觉。“中秋月圆忆昭君”拜谒仪式非常隆重,有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昭君文化爱好者,还有内蒙古呼和浩特昭君的“婆家”客人;拜谒词慷慨虔诚,祭拜舞蹈,献花篮等等程序庄严肃穆……客人手抬花篮移步阶梯,进入昭君宅院中的花台前,敬献在花草丛中一座高约三米的汉白玉昭君塑像前。这是昭君“婆家”人内蒙古自治区20世纪80年代送给昭君“娘家”的礼物。塑像体态丰盈,昂首挺胸,衣袂飘飘,在蓝天下尽展雍容大度之风姿。
香溪潺潺,群山苍苍。人们不曾忘记,兴山山脉和香溪河孕育了为国远嫁的女儿王昭君。此刻,亭亭兮昭君,袅袅在含笑。
王昭君与西施、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昭君出生于平常百姓家,名王嫱,字昭君,乳名皓月。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有“落雁”之容的姣好女子,在特殊时期为和亲而远嫁匈奴。“一带香溪水,千秋大义人。”
当年的文成公主,一去没有回头,每当思念家乡和娘亲时,便跑到拉萨河的山上遥望长安的方向哭泣。昭君呢?她化身和平使者,远嫁胡地,身在异乡的她在无法回头的那些岁月里,是抱儿掩面而泣,还是跑到漠漠荒原里痛哭呢?
3
唐宪宗元和十三年,白居易由江州司马迁忠州刺史,次年(819)春,他自江州(今江西九江市)乘船溯长江赴忠州(治所在今四川忠县),途经归州昭君故里,即今天的兴山县香溪河时,上岸访问游览,并创作五言诗《过昭君村》,诗中有“竟埋代北骨,不返巴东魂”的心酸,更有最后两句“至今村女面,烧灼成瘢痕”的悲哀,也就是说,自从昭君一去不还,当地女儿不愿再走昭君路,只想在平凡的日子里过平凡人的生活,长得漂亮的女孩,更是把脸灼伤成瘢痕,以免因为美丽而被选进宫里。可谓惊心骇目,香溪河畔女,世代刻骨又铭心。
宋代诗人王十朋在《昭君村》一诗里也写道:
十二巫峰下,明妃尚有村。
至今粗丑女,灼面亦成痕。
杜甫的《咏怀古迹·王昭君》有记: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好一句“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两千多年来,正是不同年代的不同诗人记录下的诗句,让昭君的故事和影响力通过诗句代代相传。
据史料记载,王昭君抵达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阏氏。昭君和呼韩邪单于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建始二年,呼韩邪单于去世,王昭君向汉廷上书求归,汉成帝却敕令“从胡俗”!也就是要依游牧民族收继婚制,复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两人共同生活了十一年,育有两女儿。鸿嘉元年,复株累单于去世,两年不到,王昭君病逝。
在昭君村参观“紫竹苑”时,看到一幅汉式宫殿大画,导游讲解说,这是在俄罗斯南西伯利亚发现的汉式宫殿,经考证主人是王昭君的长女须卜居次云。导游再次介绍,这座汉式宫殿出现在遥远的匈奴控制的极北之地,对北部亚洲考古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了解汉匈关系的历史演变,更是具有独特的价值。
昭君出塞若许年,汉匈两家保持了友好和睦的亲情关系。昭君出塞,不但结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战乱,同时为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此外,加强了双方的情感和贸易交流,使当时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有了对中原腹地的向往。从此,两族人民世世代代,血脉相连,骨肉相亲。
4
坐在兴山城内的树荫下,前方的汉服表演如火如荼,汉服之众之多彩,蔚为壮观。美丽的兴山姑娘盛装华美,亭亭玉立,落落大方;次第出场,抱琵琶者有之,款款而行者有之,她们的身上,都有昭君的影子。昭君的存在,便是她们的节日。
随着乐曲,我的目光开始环视高处和远处。楼房不高,皆群山环绕。错落山间,安然林立。干净,美丽,绿树成荫,小城宁静。天空蓝得透明,那兴山蓝上绒绒纤柔的白云,洁如雪,那是昭君出塞时帽子上的白绒边吧?处处是昭君,人人说昭君,山山水水皆昭君;两千多年前的昭君,用她无尽的魅力,福荫着新世纪的兴山人。
唐代张泌在《妆楼记》中记载:“昭君临水而居,恒于溪中浣手,溪水尽香,故名香溪。”
香溪河畔花团锦簇,祥云翩翩。她是兴山的女儿,是楚国的女儿,更是长江的儿女;从香溪河畔到长江到和谐草原,昭君出塞,一路走去一路回望,对家乡和亲人的不舍,对国的担当,对家的依恋,家国情怀,悠远深长。
眼前兴山县这场盛大的汉服表演,以及这一场“中秋月圆忆昭君”的活动,彰显了兴山人因昭君而自豪。处处昭君,人人昭君,树树叶叶皆昭君,空气里也满是昭君的香气。有此昭君女,兴山人世世代代,幸有荣焉。再也不用“烧灼成瘢痕”,而是大大方方地,把美来展现……
山欢水笑,人间情长。兴山达兮,昭君含笑。
(特邀编辑 丁逸枫 2783176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