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里看山不识山
2024-12-07李治本
花草树影在房前轻摆,山峦溪流在屋后静流,它们与浓密的雾气进行一场静默无声的交流。对待怀玉山之雾,无须拘泥于某一种解释,也不必追寻明确的理由。雾以其神秘之力轻柔地遮蔽了怀玉山的瑕疵,抹平了景观中的不完美。世间万物客观存在,而人的认知是对这些存在的映照,换言之,我们对万物的理解是在实践中逐渐深化的
去探寻神奇景观的山川云烟,乍一听似需远行历险,其实它悄然坐落在我的故乡附近。故乡与这片土地隔着一道山,此岭是怀玉山脉所环绕的高山盆地的一部分,涵盖了三清山、怀玉山等著名高峰,构成华东地区最广阔的山岭群落。
虽然三清山因了仙风道骨之气质而闻名,但我此行的目的地是怀玉山。这座相对寂寂的山峦,与三清山深具姊妹情谊,共享同根的情深。怀玉山像是温婉可人的妹妹,而三清山则宛如位高权重的姐姐,二者血脉相连,情深义重。
怀玉山以其丰盈的山水和缥缈的雾霭吸引着我。当被稠密的雾气环绕时,我仿佛置身于其柔和的怀抱中,徜徉于永恒而静止的宁静里。晚饭后,本想外出散步,却发现山间小道已被浓雾覆盖,连村庄和道路都隐没在雾中。站在怀玉山庄前,我忽然感到一丝孤独与失落。尽管浓雾阻断了感官与视线,但雾中蕴含的那种莫可名状的力量却紧紧地俘获了我。
初遇浓雾是在前来山中的盘山路上。尽管道路平坦且设有坚固的防护栏,面对长达数十公里的山路,我还是小心翼翼地驾驶。能见度仅有几米,我屏息凝神,谨慎操作方向盘。
打开车窗,雾气顺势涌入车内,清新气息与淡淡的草木香气,驱散了我的疲惫与畏惧。原本蜿蜒险峻的山路,在雾气的包围中变得兴奋而喜悦,使我暂忘道路的险峻。
深入峡谷,四周的雾气如厚重帘幕般从天而降,逐渐覆盖一切。我几乎被这片雾海完全吞没,周遭的景象缩小至极限。车速更慢,前方的雾气缥缈,道旁的树木只能隐约看出模糊轮廓。
雾如神来之笔,带我进入如梦似幻的境界,让怀玉山中这个鲜为人知的山村展现出无限的神秘与韵味。雾化为这里的独特风景,演变成村民情感的一环。仰望漫天的星辰和盈月,逐渐萌生这里特有的风情与文化。雾的魅力在于它的无形变换和视觉上的神秘感,也在于人们对它的深情表达与艺术表现。几位作家提前抵达怀玉山庄,尽情享受当地的美酒佳酿。这里的酒每一口都饱含了山里人的手艺与情怀,仿佛能品尝到时间的深厚积累和大自然的馈赠。在这轻纱般的雾夜中,酒更是一剂驱散寒湿的良药。
桌边相聚,把酒言欢,原本的陌生感在朦胧雾气中渐渐消散,仿佛久别重逢的旧友相聚。我虽不善饮酒,但静静地坐着,凝视着窗外的雾。有人说,雾与酒能让人心情畅快,营造出欢愉的气氛。随着几杯酒下肚,文友们的欢笑声越来越大,似乎都在驾雾云游,享受着这份特别的喜悦和自由。
清晨,一位随行的女作家专注地航拍怀玉山,我则享受着周遭的雾景。无人机高飞,将整个山谷尽收眼底。在浓雾的渲染下,山谷倍显神秘。她不停地抓取瞬间,“咔嚓、咔嚓”的快门声回荡于谷间。自初见以来,她总是背着双肩包,面带灿烂的笑容,充满活力。她的背包里装满了对摄影的热爱,她醉心于山水间,也试图用镜头将这山水收进她的背包QNiw7HgaujLZhHb4CIuwhg==跟她回家。
多年来,在文学与创作的旅途中,我们不断相遇。这次,她对怀玉山的雾表现出了“初恋”般的情愫,这份情感来自她与这片柔和雾气的羁绊。
山间的雾如潮水般涌动,从我身边流过。突然间,我仿佛失去了自我意识,变成了一缕轻盈的雾气,自由地在深山峡谷间飘荡。
栈道静静地在我脚下延伸,因季节的变换,缺少了往日的热闹。我享受这份宁静,可以悠然自得地深思。沿着石阶缓步,我享受着郁郁葱葱的古树的陪伴,聆听着流水与鸟鸣交织的和谐声音。
青山雾霭是怀玉山的灵魂,也是我童年梦境的再现。在大山中长大的我,与曲折的山路亲密无间,轻松地克服各种险阻。沿途的竹柏、洋塘香榧、桂树、红楠、青冈栎、华南桂、豹皮樟、木荷等树木各展其姿。这些树木的生长,如同人生的旅程,幸运地经历四季更替,完成生命周期的轮回。
在晨雾的笼罩下,树木展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有的耸立云端,有的舒卧山坡,有的则害羞地微露其形。最令我感叹的是村中那棵古老的梨树,“树高五丈,大可十围,枝干扶疏,覆盖数亩”,拥有超过八百年的历史,据说是大儒朱熹亲手种下。当我靠近这棵树时,一道耀眼的阳光穿透浓雾洒在树叶上,仿佛能见到朱熹、陆九渊、吕祖谦、汪应辰等先贤在此深入讨论学术,他们的言语在雾中回荡。
离开古梨树时,天空开始下起小雨。细密的雨丝转化为柔和的雾气,像银色的纤维缠绕着古梨树的枝丫。在浓雾的滋润下,古梨树仿佛重新焕发了生机。它自由地伸展着枝条,贪婪地吸收着天赐的雨雾,积蓄着能量,期待着茁壮成长。
对于村民来说,这棵古梨树不仅是家园中的一株普通树木,更是一种承载着深情的精神象征。他们在泥墙上整齐地书写着历代吟咏梨树之美的诗句,“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从李白、杜甫、白居易到辛弃疾、苏轼、唐寅,每一行诗句都流露着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崇敬。在墙上的书法中,透出着自由洒脱和优雅美观,令人钦佩不已。
轻雾缭绕,仿佛织成细丝,将古梨树和泥屋紧密相连。这朦胧雾气为村庄带来一抹生机,宛如一幅水墨画,富有诗意。随着时间的推移,雾气逐渐弥漫,轻轻地包裹着这片土地,仿佛自然以其独有的方式守护着村庄及其历史和文化。在这样的环境下,古梨树与泥屋之间的界限被温柔地模糊,我感受到时间与空间的美妙交织。
随着轻雾在栈道上缓缓漫行,我不由自主地被雾气与周围的植被吸引。这层细柔的雾宛如大自然之息,与树木花卉编织出一个宁静而唯美的空间。雾在栈道上飘荡,如一层透明而轻盈的纱帘,优雅地衬托着两旁盛开的杜鹃花。雾与花相互映衬,使得花朵的朦胧美得以凸显,如诗中描绘的情感波动。诗意与远方向来是人们向往的地方,然而此刻它便展现在我的眼前。
轻雾中的杜鹃花轻轻摇曳,散发着清新的芳香,展露出动人的风姿,吸引着众多鸟儿的艳羡目光。我仔细辨认着:红隼、冠鱼狗、灰头绿啄木鸟、红嘴蓝鹊、黄喉鹀、黑尾蜡嘴雀、红胁蓝尾鸲,还有许多我叫不出名字的,它们悠扬地歌唱,清脆悦耳的声音在真实与幻境的轻雾间徘徊回响。
鸟儿不断地穿梭于山谷溪间,往复循环,不知疲倦。它们的舞动与清澈溪水一同,在天际下绘出流动的光影。悬崖陡峭的岩石之上,嵌着朱熹、王安石、赵佑等历代文人雅士的摩崖碑文。风雨侵蚀之下,岩壁上的摩崖石刻犹如时间的印记,每一笔刻痕都凝聚着他们的风骨与情怀,智慧与才华。
溪流与岩石相互融合,我仿佛被紧紧包裹,在这静谧永恒的山谷中漂游,光影在我的视野中交织移动。当地人称这里为“十八龙潭”,溪流如织,瀑布成群,落差达六百余米。溪水自高崖跌宕流淌,或猛烈如龙腾、虎跳,或柔缓如细丝般滑落。那些高挂于峡谷间的瀑布宛如白色的绸缎,随雾飘逸。从高空跌落的水流,最终汇入下方的幽深水潭。水花触碰水面,泛起层层涟漪,时而密集凝聚,时而轻轻飘散,又时而飞溅,带来清凉的触感。
水流不息地从昼至夜、从春绵延至冬,其流似乎编织了一曲《高山流水》的旋律,每个音符、每个节拍都独具韵味。沉醉于那舒缓的韵律中,我心生一种无与伦比的宁静。坐在岩石上端详着小溪,它如同怀玉山的血脉,将山里山外联系在了一起。水面上偶有小溪鱼在优雅地游荡,它们的动作既迅速又自然,有时会将头部探出水面,探索周遭的环境,一旦感觉到风吹草动,便迅速扭动尾巴,机灵地钻入岩石缝隙,一下子没了踪影。
行走在栈道上需要额外的气力,额头的汗珠滴落,衣背已被汗水浸湿。在栈道幽深的地方,我隐约看到一条羊肠小道。这条隐秘的道路,正是当年方志敏、粟裕领导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所用的运输线。红军巧妙地利用广阔的山林和层层雾霭,发动游击战,建立了新的革命根据地,有效牵制了围攻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队。大自然的屏障成了红军的隐蔽助手,使其能够不断地将生活物资运送至山区。
在这片浓雾中,有一座令人敬仰的纪念碑。它是对这片土地、这条山脉的深情致敬。踏上纪念碑的阶梯,耳边仿佛还能听见导游之前的详细讲述。那些曾在历史转折关头浴血奋战的红军将士灵魂,用他们的勇气和热情点亮了岁月,如同天空中最耀眼的星辰,虽时光流转,但其光芒与意志依然坚韧不息。
长时间凝望后,我心中的波澜与山间的雾气相呼应,感觉既清新又动人。山中的雾仿佛是一卷展开的历史卷轴,承载着无尽的温柔以及岁月留下的印痕。我们既是这个世界的创造者,也是充满情感地感知和分享这个世界的旅者。我的理解越来越丰富:与怀玉山紧密交融,便能深度体验那份深沉悠扬的历史节奏,沉浸在宁静的山巅、清澈的水域和绚丽多彩、如锦似花的自然风光中。
在溪流蜿蜒的拐角处,我意外地发现了一座精巧的泥屋,其保存状态出乎意料,让我难以抗拒。我憧憬未来能够在这里定居,像梭罗和缪尔那样,与自然为伴,将我的情感与这座大山紧密相连,那将是一段多么美好的生活。正当我沉浸在对这座泥屋的遐想时,旁边突然传来一声呼唤:“你来,我陪你!”这是罗老师的声音,带有怀玉山乡土的音调。他对这片大自然的保护工作充满热情,并被我们尊称为“师”。罗老师身材虽瘦,但双眼充满生机,他不多言,但每一句话都富含深意,显露出他对自然本真的深刻理解。他的名字“罗来寿”似与山脉的自然环境有天然的联系,他的朴素如这里的岩石——粗糙而坚实,无意中将这种无形的力量传递给了我。
怀玉山的雾,像是一个热情却偶尔显得“唠叨”的朋友,哪怕窗户紧闭,在夜晚它还是悄无声息地溜进来陪伴你。难怪有人这样说,怀玉山的迷人之处正是由这雾气所塑造,其温柔的轮廓总是不可或缺地出现在我们的镜头和文字中。不禁让我思考,来到怀玉山,是为了欣赏其山色,还是来体验雾的缥缈?
雾是山中人欢迎宾客的自然景观,也是滋润万物的清纯甘露。村民们脸上那红润的光泽,正是这层凝雾滋润的结果。雾围绕在我周围,轻挂在我的睫毛上形成细小的露珠;它轻抚过我的耳畔,如同母亲低吟浅唱的摇篮曲;轻盈的雾在我身旁舞动,给我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仿佛身处云端之上。在此刻,现实变得模糊,而真实的我在这其中变得朦胧且柔和。
雾在山谷中漫游,唤醒感官,触摸内心。踏进怀玉山腹地这座被雾环绕的小山村,所见的徽派风格建筑、白墙黑瓦间溪水悠悠,黑白对比勾勒出童年的回忆,激发深切的乡愁。村中袅袅的炊烟与弥漫的雾气交融,模糊了界线。这层雾,转化为怀玉山赐予人们的生活之道,呈现一种自然的状态。生活,如同这流动的雾气,不只是简单地为了生存而存在。
花草树影在房前轻摆,山峦溪流在屋后静流,它们与浓密的雾气进行一场静默无声的交流。对待怀玉山之雾,无须拘泥于某一种解释,也不必追寻明确的理由。雾以其神秘之力轻柔地遮蔽了怀玉山的瑕疵,抹平了景观中的不完美。世间万物客观存在,而人的认知是对这些存在的映照,换言之,我们对万物的理解是在实践中逐渐深化的。
此时,你或许会好奇怀玉山究竟美在哪里?我在缭绕的雾中发现,它隐匿在江西省玉山县境内。
当我从始建于宋代开宝七年的怀玉书院走出时,天空已放晴,雾气再次缓缓升腾,横陈在我眼前,那么深邃、那么浓郁,仿佛流动的液体,令我感到漂浮且畅快。它孕育着我的喜悦与兴奋,驱使我不禁去想象,雾中的书院将展现怎样的景色,会带给我何种惊喜与发现?
我心无旁骛地向前迈进,朝雾中寻觅着……
(特邀编辑 丁逸枫 2783176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