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裹挟的自我:移动短视频中的身体异化逻辑

2024-12-07赵云亭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5期

[摘要] 移动短视频作为现代新兴技术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深刻影响个体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成为当代社会身体异化的新力量。与传统技术的身体异化不同,移动短视频的身体异化是全面异化,包括灵魂身体的异化、肉体身体的异化与劳动身体的异化。资本、技术与大众是移动短视频身体异化的三重逻辑,其中资本逻辑是内在力量、技术逻辑是主导力量、大众逻辑是深化力量。在个体化时代,寻求情感归属成为移动短视频身体异化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 移动短视频 身体异化 资本 技术 大众

[基金项目]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社区微更新中参与式治理的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4YJC840054)、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超大城市社区应对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的韧性治理研究”(项目编号:2022ZSH008)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市更新中的社会风险再生产与韧性治理研究”(项目编号:21BSH04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赵云亭,上海海洋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社会学、社会风险。

[中图分类号] C9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672(2024)05-0072-14

一、 引言

身体异化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经典研究主题。①有关身体异化的研究表明,人类身体与权力、资本、社会、生活、文化等因素相互交织,成为影响资本生产、权力争夺与社会秩序的重要媒介力量以及多种力量竞相争夺的核心场所,并长期遭受结构性挤压,处于身体异化的状态。其中,技术是现代社会身体异化的主要作用力量。正如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所提到的,技术理性与人的自由和解放相对立,技术进步程度越高,人性越受压制,这种压制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心灵等各个方面,人成为一种被技术理性所支配的“单向度的人”。①而移动短视频作为现代新兴技术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成为当代社会身体异化的新力量。

移动短视频是指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高频推送的视频形式。短视频长度从几秒到几分钟不等,它以短平快的大流量传播形式逐渐获得各大平台、资本和大众的青睐。短视频应用最早产生于2011年,并从2013年开始在中国获得推广和发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1年8月在北京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88亿,较2020年12月增长了1440万,占网民整体的87.8%。可见,移动短视频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形塑力量,社会进入“短视频时代”。与传统技术不同,移动短视频借助技术的轻便化与“傻瓜化”,将资本生产、网络技术和大众的情感需求加以结合,主宰着个体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社会中的每一个体在成为被异化对象的同时,也成为异化的力量,是一种人类社会的“自我异化”和“普遍性异化”。这种“自我异化”逻辑,一方面影响个体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导致整个社会陷入一种“病态发展”之中。基于此,本文将结合移动短视频的生产过程,探讨移动短视频的身体异化逻辑,为网络空间平台的健康发展和人的身体解放提供借鉴价值。

二、 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

(一) 文献综述

1. 身体异化的研究

费尔巴哈认为,“异化”意味着对象化结果反客为主束缚、支配乃至压抑主体的发展。②而“身体异化”是指在技术手段、政治经济、权利地位、荣誉名声、伦理道德、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外力作用下,使身体向其对立方面转化和堕落,导致身体处于被奴役和被压迫的地位。③学界对人类主体性丧失的担忧使身体异化的发生机制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问题,并形成了身体异化的资本观、身体异化的技术观与身体异化的社会文化观三种理论视角。身体异化的资本观认为人类身体异化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类身体作为劳动力被纳入资本的运作体系中,沦为资本增殖和积累的工具,造成身体异化。身体异化的资本观主张,只有将身体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才能摆脱身体异化的困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④身体异化的技术观主要从技术理性与社会异化的角度分析了身体异化的发生逻辑。雅思贝尔斯认为,技术成为一种独立于人类主体的对象性存在,并按照抑制自我成长发挥作用①;马尔库塞则提出,技术理性支配了社会发展,并与人的自由发展相对立,造成人的单向度发展②;哈贝马斯进一步从技术对日常生活的侵袭为切入口进行研究,认为技术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造成交往异化。③还有一些研究将技术异化的发生归结为社会异化的结果,认为技术本身是没有价值的,是社会力量导致了技术的价值负载,并由此产生技术滥用与身体异化。身体异化的社会文化观强调身体异化是制度、文化和权力规训的结果。福柯认为,身体异化是以特定空间为基础进行的权力—知识建构和规训的产物。④鲍德里亚认为,大众传媒及其传递的文化价值、消费文化形成了对身体的控制和异化。⑤综上可知,现有研究虽然为理解身体异化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视角,但研究主要从理论层次把握身体异化,对身体异化的实证研究不足,尤其是对移动短视频这一现代技术下的身体异化逻辑关注不足。因此,本文尝试对网络短视频中身体异化逻辑进行研究。

随着技术的创新升级,网络技术的异化机制成为新的研究对象。大数据和算法作为网络平台的技术核心是网络技术异化的内在机制。算法是通过数学模型建构提供解决问题方案的一种策略方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带来了政治态度分化、治理盲区、公共话语去价值化、算法技术垄断、算法公正缺失等问题,从而抑制人的自主发展。⑥同时,大数据技术的预测功能和数据的二次利用特点导致个体成为透明人,个体的自由发展被异化。⑦福柯认为,网络更像是一种圆形监狱、一种更新的技术权利。在其作用下,人类被划入了媒介的包围圈内,在人机交互以及虚拟与现实的交错中、在媒介景观的碎片化里形成媒介依赖,将人置于异化的危险中。

2. 短视频平台的运行逻辑研究

随着短视频向人们日常生活的渗透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形塑,其运行逻辑也得到学界的重视。首先,资本逻辑是短视频平台运行的主导力量。短视频的内容生产与流量控制主要以资本增殖和商业服务为目的。⑧平台为实现资本积累,通过对流量与内容曝光的控制实现对内容创作者的驯化⑨,而创作者与平台的融合不仅是为了满足自身表达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盈利,如此形成了由大众支撑的资本生产的链条。①其次,向下赋权是短视频平台运行的活力机制。与传统的统治阶级垄断技术生产不同,短视频平台强调技术赋权,即传播权力下放,以此实现社会大众的普遍参与。梁欣将短视频平台的商业逻辑总结为“赋权—控制—俘获”三个路径,即短视频App通过分发和评价方式的去中心化,为每个普通用户提供平等的起点,并且以赋权为掩护,遮蔽平台的商业属性。②并且,平台功能设计是流量生产的引导机制。自媒体技术构建的虚拟平台产生大量的表层化、碎片化信息使人们难以深入思考,失去耐心、理性和创造力,使自我异化。“美好”的社会价值、有趣的推送内容、强社交的用户黏性、“洗脑”的背景音乐和简易的操作门槛共同构成了用户“刷”抖音停不下来的“上瘾”机制。③最后,现代人的情感需求是短视频异化效应的根源。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按摩”④的说法,强调媒介使用对受众身体和精神情感的影响。李子柒现象即是新媒介与消费主义环境下商业资本和怀旧文化的合谋,人们享受李子柒所提供的“情感按摩”⑤。在日益个体化的社会中,青年群体通过与网络主播的互动,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的情感宣泄、慰藉和归属感。与此同时,由于情感劳动和情感消费的复合性,网络直播产生复杂的情感劳动后果,从而导致情感异化。⑥

已有研究为我们理解身体异化现象提供了重要基础,但多侧重于传统技术下生产过程的身体异化。另外,网络短视频的身体异化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侧重于现象研究,总体呈现散、杂、不系统、不深入的特点,尚未形成较为清晰和深入的短视频身体异化的机制构建。因此,本文尝试从技术、资本与大众的三重视角分析短视频中的身体异化逻辑。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从技术、资本和大众三个角度深入分析移动短视频对个体身体异化现象的逻辑。为了全面了解短视频平台所带来的身体异化问题,本文以访谈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选取普通用户、内容创作者和专业人士等对象进行深度访谈,从不同视角收集信息,以此探索社会大众关于移动短视频对身体异化的体验和感受,以深入了解受访者的观点和经验,确保数据的多样性和对身体异化现象的深度理解。

访谈法有助于获得来自多元化群体的资料,并提供深入理解。通过与受访者的交流和互动,能够更好地把握个体在使用移动短视频平台过程中所面临的身体异化问题,并了解他们对这一现象的态度和感受。通过综合分析访谈内容,我们能够提供移动短视频对个体身体异化现象的全面描述。这将有助于推动建立健康的移动短视频使用环境,提高个体对身体异化问题的认知,并为利益相关者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三、 移动短视频的身体异化表征

从身体(body)的本义来看,它主要强调的是身体的物质性。例如,《牛津英语词典》给出的身体定义为:身体(body)是人或其他动物的物质材料或框架结构,是一个有机实体。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身体成为权力、资本、文化等力量的角力场,内涵获得丰富和发展。在身体理论的脉络里,灵魂身体与肉体身体最先被建构起来。灵魂身体代表了人的意识、思想和精神,而肉体身体则代表人的需求、冲动和激情,两者长期处于灵魂压制肉体的二元对立局面,而尼采的“一切从身体开始”以及“权力意志”的提出肯定了肉体身体的价值,结束了长期以来西方哲学对肉体身体的贬抑。在尼采那里,身体的生产性得到发展,即身体具有一种强大的生产力,身体的生产就是社会的生产。而马克思发展出了作为劳动力的身体,认为所谓劳动力就是身体在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这也成为当时资本增殖的重要根源。就此,作为灵魂的身体、作为肉体的身体以及作为劳动力的身体发展成为透视社会的三种重要的身体维度。移动短视频对身体的影响也主要体现在这三个方面。而身体异化即是指在外界力量的作用下身体逐渐丧失主体性的过程。

在短视频的冲击下,人类身体呈现全面异化的趋势。首先,肉体身体的异化。肉体身体是人的一切理性行为的载体,是人得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肉体身体体现着人的身体的自然属性,即冲动、驱力和激情的权力意志。①但是,受短视频的影响,肉体身体不断被消耗。面对短视频,人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刷”视频行为,随时随地都在刷视频,无法自拔,极大影响了身体的情绪、健康和身体的权力意志,活在视频所呈现的世界中,变得暴躁、消沉、麻木。

访谈对象A:刷抖音的感觉更像生理上的“渴”,不刷的时候很难受,很焦虑,很无聊,一旦拿起来,这些症状就立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时间飞速流逝。在刷了几个小时抖音再放下手机后,大脑会处于一种疲惫中带着麻木,同时伴随着一些反胃的感觉。因此,短视频看多了感到空虚,沉浸在别人的美好生活里无法自拔,因为抖音每个视频也就一分钟不到,所以每个小视频都可能是别人一两天中最精彩的那几秒,所以一直在精彩,而你现实中是不可能一直那样的。

其次,灵魂身体的异化。灵魂身体强调的是人的心灵,即主动和思维的精神实体,理性分析和价值判断能力是其主要表现。然而,在短视频的影响下,灵魂身体受到挑战。当身体长期沉浸在短视频之中,个体的思维能力不断碎片化和模糊化,甚至会受到不良短视频内容的诱导,导致思考力和判断力的下降。

访谈对象E:“我以前也刷短视频,这几年慢慢戒掉了。短视频一刷就是几个小时,太容易上瘾了。而且,每次刷完后感觉人晕乎乎的,一股强烈的空虚感:博主们的生活丰富多彩,看着也很激动,但看完后对比自己的生活一地鸡毛,顿时有强烈反差的失望感。而且,看多了可能会造成我不能去连续地思考,每个视频就那么几秒,上下前后不搭,变得傻乎乎的。”

最后,劳动身体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身体是身体确认自身存在的对象性活动,是一种作为人类主体真正生命活动和人格体现的自由、自主和自觉的创造性行动。①而劳动身体异化意味着它丧失主体性,甚至走向反面,沦为一种工具,导致自我异化的发生。移动短视频通过赋权的方式将社会大众吸纳进短视频的生产、创作和分享中,以更隐蔽的方式成为数字资本积累的工具。另外,劳动身体作为劳动能力提升和再生产的主体,被短视频弱化、消解,积极主动创造自我价值的劳动身体逐渐变为难以发展的“僵尸”身体。

访谈对象E:“那段时间我沉迷刷抖音成了习惯后,我几乎无法长时间保持专注,总是读一会就急不可耐地打开手机,看看微信,刷刷抖音,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开始以为只是短暂的不习惯,后来当我逼迫自己把手机扔到一边,准备认真阅读的时候,我开始觉得这本书怎么那么啰唆,还不如直接看短视频解说,于是我便又情不自禁地拿起手机开始刷短视频刷。后来,我才发现,是我的大脑碎片化了,碎片化的大脑促使我只能接收碎片化信息。我慢慢发觉自己变迟钝了,每次看完抖音后,我整个人都傻乎乎的,不知所措,像是呆住了一样。不仅仅我是这样,我觉得整个社会都变得碎片化了,人们越来越难专注了。这对我们的大脑,乃至我们整个社会,无疑是一种伤害。”

四、 资本、技术与大众:移动短视频身体异化的三重逻辑

(一) 短视频身体异化的资本逻辑

1. 短视频的资本逻辑

资本逻辑是移动短视频身体异化的内在力量。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资本积累最大化是资本逻辑的本质。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中提出了资本逻辑的三种指向:第一种是作为显性表征的资本指向;第二种是作为隐性表征的理性指向;第三种是作为方式表征的生产指向。这为分析短视频身体异化的资本逻辑提供了基础。资本是市场嗅觉最灵敏的探测器,资本会与时代所提供的机会空间充分结合来满足自身的逐利性。数字网络经济作为当下的重要经济形式,与资本具有天然的契合性,短视频平台面对资金和资源压力需要资本支持,资本则借助短视频平台实现资本价值,以短视频为代表的网络空间迅速成为资本的聚集地。短视频平台的运行、内容生产以及社会影响被资本所支配,这也成为短视频身体异化发生的根本所在。

2. 资本迎合与视频内容生产的扭曲

短视频平台运行和内容生产以资本增殖为目的。资本通过数字技术的嵌合形成了数字资本主义的新样态,它为资本积累提供了新的更加隐蔽的动力引擎。在短视频平台运作中,资本进入并充分利用算法推荐、大数据等技术,引导和控制视频内容的生产和传播来获取流量,以实现资本积累的最大化。视频内容的生产者往往是普通大众。如果没有资本的支持、平台的推荐以及专业的运营团队生产的内容就很难有传播力。因此,为了使视频内容能获得传播力,内容生产者迎合资本取向,沦为资本积累的工具。当内容以资本增殖为目的,迎合群众消费需求,获取最大流量,内容生产就会走向“产品化”和“扭曲化”,即通过过度娱乐化、夸张表演、低俗化、庸俗化以及使用内容结构技巧等方式,让视频内容达到“吸睛”效果,使用户对视频内容上瘾。在此基础上,资本驱动下的视频内容对人类身体产生两个方面的异化效应:一方面是劳动身体的异化,面对短视频的侵袭,人类的劳动力身体被短视频所围困、占有,劳动身体失去自主性,物质身体、身体技能以及身体情感被不断消耗、退化,难以实现劳动身体的进化和提升,成为短视频的“奴隶”;另一方面是短视频内容的“产品化”和“扭曲化”,使人类的价值身体、情感身体、生活身体发生异化,短视频所传递出的“扭曲内容”“消费理念”“价值观念”等会影响和重塑个体的社会认知和价值判断,造成情绪的极端化、消费的非理性化、道德滑坡、生活理念的庸俗化等后果。总之,资本是短视频平台运行和内容生产的决定性力量,受其逐利性逻辑的影响,短视频内容走向产品化、扭曲化,成为短视频身体异化的内在驱力。

由此可见,为实现短视频的资本生产价值,背后资本主要通过向大众赋权的方式进行,即让每一个人成为资本生产的一分子,在向下赋权的基础上,借助平台技术保障资本积累每一环节的顺利进行并激发大众参与的积极性。

(二) 短视频身体异化的技术逻辑

技术逻辑是身体异化的主导力量。移动短视频平台基于对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算法推荐的使用,实现视频内容与用户之间的精准定位和精准推送,使用户能够自动持续获取自己喜欢的视频内容,并沉浸在其中,在大量视频内容中丧失自己的主体性。

1. 算法推荐与视频精准获取

算法推荐机制是短视频平台优化用户使用体验的重要机制,同时也能为产品推广带来更加精准高效的曝光。短视频平台算法机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叠加算法推荐,另一种是个性化算法推荐。

以抖音短视频为例,生产者上传的视频首先会由平台方进行审核,视频通过审核后会进入一个原始流量池。而后,根据原始流量池中用户对视频的反馈效果来进行第二次曝光。若反馈好,视频进入第二次推荐;若反馈差,则停止推荐曝光。通过这种方式,平台筛选出优质的视频,推荐给更多用户,提升平台的内容质量和用户的使用体验。

个性化算法推荐方法大致分三类:协同过滤的推荐方法、基于内容的推荐方法和基于知识的推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收集用户数据,包括用户基本信息、用户观看记录、用户行为,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以构建不同标签类型,形成用户画像。最后,根据用户画像预测用户的内容偏好,并将预测结果呈现在用户的个性化首页上。在大数据时代,短视频平台的流量池推荐机制和个性化算法推荐机制是使人们对短视频成瘾的重要原因。

2. 创作激励机制与视频内容的持续生产

为了激发视频生产者的积极性,为平台带来更多流量,短视频平台为创作者设立激励机制。以抖音短视频为例,视频生产者的收入来源主要有广告合作、带货分佣和平台激励。尽管广告合作和带货分佣的收益率较高,但是机会相对较少,因此短视频平台的激励收入成为较为可靠的收入来源。例如,抖音短视频平台设置有“创作者服务中心”,在该页面上发布创作任务,参与这些官方活动便可获得现金奖励。创作者需要在上传视频时附带特定的话题,使用特定的贴纸,并@指定账号,以这样的方式参与任务,平台根据视频的流量数据来分发收益。

此外,一些短视频平台为了鼓励内容生产者保持活跃,设立了成长体系,即通过完成视频创作任务来获取经验值,提升账户等级,并解锁奖励机制。例如,哔哩哔哩平台根据UP主近半年的粉丝活跃度、稿件的播放互动数据等进行综合评估,构建创作激励体系。在哔哩哔哩的激励体系内,视频生产者被划分为8个不同等级(lv1~lv8)。作品的数据越好,视频生产者的“电磁力等级”越高,达到一定等级的视频生产者才能解锁更多的创作奖励。

3. 短视频平台的内容呈现与快速吸引

首先,短视频通过动态画面、音乐和语言文字的组合增强视频感染力,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目前,短视频已经成为包括年轻人、中年人和老年人在内的全龄用户群体的娱乐方式。这得益于短视频软件操作简单的优势。例如,流行的抖音、小红书等应用程序采用简洁的竖屏模式,更好地适应了手机屏幕比例,为用户提供沉浸式的观看体验,同时符合用户的手机使用习惯。用户只需通过滑动屏幕来随心切换视频内容。

另外,短视频通过在高度压缩的时间内呈现精彩内容来吸引用户。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信息分散。而短视频时长较短且直入主题,在短短几秒内给观众强烈的感官刺激,满足了人们在碎片时间获取信息和放松娱乐的需求。当人们逐渐沉浸在只需轻轻滑动手指就能从短视频的视觉体验中获得愉悦的快感时,就会逐渐忽视时间的存在,对短视频上瘾。

(三) 短视频身体异化的大众逻辑

大众逻辑是移动短视频身体异化的深化力量。移动短视频通过技术手段赋权社会大众平等的内容创作权,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视频生产者,参与到短视频创作和分享中,这也成为短视频身体异化大众逻辑的基础。

1. 迎合平台算法进行内容生产

对于短视频生产者而言,他们的主要诉求是获得收益,即希望视频流量变现。短视频创作者的变现方式,主要有流量变现、广告收益、广告流量变现、电商变现、粉丝打赏五个途径。无论是哪种变现途径,视频流量与生产者的变现都有着直接关系。在短视频平台的流量推荐和创作激励机制的引导下,视频生产者或多或少需要迎合短视频平台的算法规则,rx4FV4YjoEeAPSq+Z/av9w==以赢得更多流量。例如,“头条号创作学院”的推荐机制表明,算法会优先判断创作者的专业度和垂直度,对专业度与垂直度更高的创作者予以更多曝光。①因此,创作者进行内容创作时,题材选择会受到内容垂直度的限制。视频创作者可以在后台看到每个作品的播放数据,包括播放量、完播率、评论、点赞、分享等基本数据。部分平台还可以根据用户数据,为生产者统计视频的观众画像和观众离开趋势等。这些数据可以帮助创作者探索频道的发展方向,根据受众喜好来进行之后的视频生产、提高播放量。此外,这些数据还可以帮助生产者反思视频的内容呈现形式,以提高视频质量。

2. 迎合受众需求进行内容生产

为了获得更多流量,除了迎合、利用流量算法机制,短视频内容本身也必须符合用户的需求。为了让视频获得好的数据,从选题到脚本结构,再到语言风格和背景音乐,视频生产者都需要针对受众的需求进行精心设计。

短视频的选材大多涉及时事热点以及生活化和搞笑娱乐的内容。不同题材的视频可以满足不同需求的用户。一些视频生产者甚至为了博得用户的关注,提高播放量和话题度,就专门拍摄一些猎奇的视频,以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此外,视频的脚本结构也需要讲究,以便在海量的短视频中脱颖而出。视频开头的几秒钟非常关键,需要快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留下观看。因此,大多数爆款短视频都强调高潮前置的方式,即在视频的前几秒呈现最精彩的内容。

例如,美食类和生活vlog的视频会在开头剪辑几个最精彩的画面,影视解说视频则会将影视剧情中的矛盾情节放在开头。这类高潮前置的方式增加了视频的完播率,引导观众不知不觉地看完整个视频。随着短视频行业的繁荣,视频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加剧,用户的耐心越来越差。为了留住观众,短视频的语言大多采用直观的表达,并能够激发观众的好奇心,让他们继续观看视频内容。爆款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开头的旁白直白简短:“这是我的二舅,村子里曾经的天才少年”,随后画面展示了一个手拄拐杖的中年人。这句话简洁明了,却引发观众的好奇心,让他们想了解为什么曾经的天才少年现在要拄着拐杖,衣衫褴褛。

3. 画面与音乐的配合

一些更短的视频(30秒以内的短视频)则更多的是靠画面和音乐的配合来增加视频的感染力的。这些短视频的画面一般比较简洁且重点突出,直入主题,能充分吸引用户的关注。而背景音乐能调动人们的情绪,增强人们的感染力。这些视频的背景音乐大多是一些律动强、韵律简单动听、容易给人留下印象的流行音乐。音乐无须理解,能够快速触发用户情绪,并调动用户心理的情绪起伏。一些“抖音神曲”通过在各个视频中反复出现几句简单洗脑的旋律,让人们记住并推广。当人们在生活中再次听到这些流行、洗脑的音乐时,会想起刷视频时看到的画面内容,形成一种条件反射,潜意识地提示用户打开短视频应用。

可见,资本、技术与大众作为移动短视频运行的三个核心要素,成为其身体异化的三重逻辑,彼此间并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强化的,形成了身体异化的持续机制。

五、 情感需求、情感吸纳与身体异化

(一) 个体化下的情感需求

1. 个体解放与情感需求

个体化是后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特征。个体化社会的来临是个体自主意识觉醒与社会结构松动共同塑造的结果。正如滕尼斯所言,个体化以个体意识到自身价值与人格的实现必然以突破传统共同体的束缚为基础。①贝克等进一步指出,个体化就是个体从家庭、性别、习俗、阶层等传统社会结构的确定性中获得解放,实现自由的过程。②然而,虽然个体化促进了个体自由的实现,但也出现了安全感丧失、意义虚无和情感无着的状态。在埃里希·弗洛姆看来,人类社会的个体化过程具有辩证性,即它既是一个人类力量不断增强和完善,理性能力不断提升、与他人联系日益紧密的过程,同时也是安全感、孤独感和生命意义怀疑不断增加的过程。③由此观之,安全感的丧失与个人自由的增加相伴而生。在此背景下,面对个性追求、自由增加以及焦虑感与孤独感的滋长,人们对情感归属和社会融入的期待也日益强烈。

个体化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情感归属不再受集体或家庭的规制与束缚,人们遵从内心的自我认知,强调自我价值的追求和实现。另外,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竞争的激烈程度日益加剧,个体开始追求更加直接的情感体验。而网络短视频内容以其简短、快速、高效、直接的特点成为个体化时代满足个体情感需求的主要媒介。

2. 移动短视频与大众情感满足

(1) 休闲娱乐的需求

经济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物质丰盈的同时也带来了精神的空虚。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忙、压力大,正是需要精神慰藉的时候,但与此同时,海量的信息流却让人们变得浮躁,难以沉下心来阅读文字、图片形式的信息,静态的阅读已经难以完全缓解大部分现代人的生活压力。而短视频的出现,有趣的动态画面,配上悦耳的背景音乐,使人们不需要像阅读书籍那样,在疲惫时集中注意力去理解吸收,而是只需要打开短视频软件,轻轻滑动手指,便可观看各式各样轻松有趣的内容,沉浸在大数据和个性化算法为自己打造的信息茧房里。短视频以视频的方式传达信息,更符合人们接受信息的规律,也更能满足人们在工作之余放松身心,缓解压力的需求。此外,短视频的时长较短,也满足了人们平时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放松、娱乐的需求。

(2) 自我表达和认同的需求

大多数短视频软件都带有点赞、评论、收藏、转发等功能。“点赞”是用户在向他人表达自己的认同感,“评论”则满足了用户自我价值观的表达需求。当自己的评论获得他人赞同成为热评时,用户的自我认同感得到了满足,自我价值得到了肯定。“转发”让用户能与朋友分享内容,满足了用户的社交需求。同时短视频软件还有收藏功能,用户收藏过的内容可以通过查看收藏夹进行回顾,这就让账号有了储存记录的功能,帮助短视频平台增强用户黏性。大众可以通过短视频软件的功能设置来表达和分享自己的观点进而实现自我认同的建构。

综上所述,作为网络空间的极端表现形式,网络短视频与个体化时代的情感需求相互强化,为个体追求自由、缓解孤独感和焦虑感、寻求情感归属与自我认同提供了空间。

(二) 短视频的情感吸纳与身体异化

1. 短视频体验与情感判断

情感判断是情感吸纳发生的基础条件,而对短视频的情感判断则发生在视频观看体验中。人类的情感产生于与事物的互动体验中,对短视频的情感投入亦是如此。

与其他类型的视频相比,短视频具有时间短、内容精炼等特征。因此,观看者对短视频的体验和感受非常短暂,这导致当短视频呈现在观看者面前时,观看者需要根据短视频所表达的内容快速做出情感判断。这一过程可能仅需要几秒甚至更短时间。

访谈对象A:在浏览短视频时会快速滑动屏幕寻找自己喜欢看的视频,这个过程其实就看一眼,就这一眼的时间里,看看视频内容是什么类型的,拍得怎么样,然后决定是否继续往下看。

所谓情感判断就是视频观看者对短视频内容是否符合当前阶段自身的情感需求进行评估,以决定是否将短视频看完或者将同类型的视频纳入自己的观看兴趣范围内。因此,观看者对短视频进行情感判断的过程是视频内容所蕴含的情感与观看者当下情感需求的联结过程或者是观看者情感卷入的过程。如前所述,短视频是情感劳动的产物,视频内容的生产蕴含着视频生产者的理念和情感,并试图通过技术和技巧创新呈现方式,引发观看者的情感共鸣。因此,观看短视频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感受以及在此基础上做出的情感判断对观看者持续性的情感投入至关重要,只有当短视频所蕴含的情感内容与观看者的情感需求相互嵌合时,观看者才会将视频看完。而且,个体的成长历程和发展阶段不同使每个人拥有不同的情感需求和兴趣,这也导致了不同个体拥有多元化的视频偏好,会对同一视频表现出不同的体验和感受。

访谈对象D:我更喜欢看从底层逆袭的故事。不同于本来就有知名度的人,通过短视频来博眼球或赚钱。我更偏向于,类似一个人出生于农村,但是一直坚持做一件事,非常有毅力,最后成功。我对这类视频更容易产生共鸣,这可能和我现在的阶段和状态有关系。

访谈对象G:一般是会看一些学霸介绍他们的学习经验、学习日常和生活,还有一些大学之类的短视频,我觉得这些视频可以激励我去进步。或者还有一些招生类的视频可以促进我的学习。加上我也对其他人的大学生活比较好奇,所以就比较喜欢看。以前在高中喜欢看大学是生活类vlog,现在上大学了喜欢看研究生的vlog。

2. 视频互动与情感按摩

加拿大著名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按摩”的著名论断。在麦克卢汉看来,“媒介影响的穿透力极强,无所不在,在个人、政治、经济、审美、心理、道德、伦理和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影响,我们的一切方面无不被触及、被影响、被改变”①。“媒介即按摩”强调媒介使用对受众身体和精神情感的影响,使用媒介即享受按摩,“新的媒介形态改变着我们对于自身和社会的经验,这种影响最终比它所传达的特定信息的内容更重要”②。这种按摩是舒适的、愉悦的、清爽的,它集中表现为一种“情感的体验”。

访谈对象F:“我很喜欢短视频中的一些口水歌,就是很容易唱的歌,看了这些小年轻唱歌跳舞的视频也让人心情愉悦。有时候我下楼跑步也会在耳机里放这些口水歌,虽然挺俗的,但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我的运动潜能吧,给予我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访谈对象A:“抖音短视频给我提供了情绪价值。每次我刷短视频时,心都会跟着视频走,看到别人记录的美好瞬间,自己好像也经历了这一切,就感觉非常愉悦、安心,心定得下来,也特别专注。”

另外,与自身经历相同的短视频更能获得个体的理解和情感投入,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情感能量。

访谈对象E:“当我看到一个博主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并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得很好,我就很欣赏他那种蓬勃的生命力,所以我觉得我才会更加关注他。当视频里只有抱怨,或是我同情的,我反而不太会关注他。我觉得我之所以会跟他评论互动,就是因为从他身上看到了那种积极生命力,以及我想学习的东西。因此,我喜欢那些普通而平凡的视频所带给我的积极向上的能量。当我看到那些短视频时,里面的每个人都笑得很开心,我觉得这些人会感染到我,给我传递正能量。”

3. 短视频的情感表达

短视频本质上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自己无法达到、无法触及的某些情感的宣泄。自己无法达到,别人却达到了,便可以跟着他们的镜头,“在心里体验一下”。短视频的短,更是将这些人的经历中最精彩的部分摘了出来,让人不需要经历他们之前为达到这一步路途中所经历的艰辛,而直接快速地享受就好了。也就是说,以快进的方式,体验更多的人生。看长视频可能还需要拿出一些能够让自己定下来,安静看完的勇气,而短视频则是直接击破了这一点:你都还没感觉到开始,就结束了。

而视频本身,自从电影被发明出来以后,这种视听全覆盖的方式,就成了人们生活中最具吸引力的内容了。单是文字、图片,或者音乐,可能无法吸引观众,但是三者糅合在一起,就会产生1+1+1>3的效果,是一种“加倍刺激”且是“超出观众预期的给予”。正因如此,短视频的强大吸引力使得用户出现了刷短视频上瘾的情况。

人终究是要和周围世界产生联系,人的情感需求同样需要找地方表达。短视频的点赞、转发和分享等功能,无疑提供了一种最简单、直接和有效的方式,并且获得视听全方位的满足。

访谈对象C:“我经常会点赞和转发短视频,或者分享给我的朋友们,因为我觉得这个短视频很有意思,便想分享给朋友们让他们也开心一下。我也经常会看评论,但是很少发评论。除非在抖音上买了他们的产品,对他们的东西不满意,就会给差评,然后发评论吐槽一下。”

同时,短视频的内容情节以及传递的情感是观看者产生情感共鸣的重要因素,它会引发观看者通过评论互动的方式进行情感交流。

访谈对象D:“我之前关注的一个博主,她要生孩子了,所以最近点进去的时候就很想看。哎,她到底生了没呀,生的是男孩女孩啊?我就会怀着这种心情,然后想赶紧看到她的那个结果。当我看到比较有共鸣,或者需要我提供帮助的短视频时,我会发评论来鼓励他们。比如,我之前看到一个博主,她的家庭很特殊,她是外公外婆带大的,而她的父母不要她。有时候,她的丈夫出去工作,公公患阿尔茨海默症,她同时需要照顾两个人,忙得焦头烂额,就会想到这件事情,就会很伤心,会发一个视频来聊一下这件事。所以,我就给她评论告诉她,我觉得你已经做得很棒了,然后说不要为这些事情停留太久。大概就是鼓励她,然后她也会回复我。但是,其他的短视频,我就不太会留言。除非我感觉到他可能需要别人给他说说话,需要我的安慰,我才会留言。”

六、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主要探讨了移动短视频的身体异化逻辑。通过综合分析资本、技术和大众三重逻辑,发现移动短视频在引发和加剧身体异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资本逻辑在短视频平台的运行中起着主导作用。短视频平台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资本积累最大化,这导致了人们的劳动身体被困于短视频中,失去了自主性,并且劳动身体的物质性、技能和情感都受到不断的消耗和退化。此外,短视频所传递的内容、消费理念和价值观也对个体的社会认知和价值判断产生影响和重塑。其次,技术逻辑在短视频身体异化中发挥着重要影响。算法推荐和精准获取使得短视频内容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创作激励机制和持续生产则确保了大量的视频内容供用户消费,而短视频平台的内容呈现和快速吸引则增加了用户对短视频的依赖和沉迷。此外,大众逻辑也是短视频身体异化的引发机制之一。用户为了迎合平台算法和满足受众需求进行内容生产,这使得他们的创作和表达受到限制,只能按照平台和受众的期望进行内容创作。同时,画面与音乐的配合也加强了短视频对用户情感的吸引力。最后,我们发现人们在短视频中寻求情感归属。个体在追求情感满足的同时,也面临着个体化社会的悖论。短视频满足了人们休闲娱乐和自我表达认同的需求,通过短视频体验和情感判断、视频互动和情感按摩以及情感宣泄等过程,人们在短视频中找到了一种情感上的依赖和满足。

总之,移动短视频对身体异化逻辑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资本逻辑、技术逻辑和大众逻辑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短视频对个体身体的异化效应。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在追求情感满足的同时也受到了限制和影响。

(责任编辑:余风)

① 刘玲媚:《人网异化:异化的现代形式》,《探索》2003年第3期。

社会学

① 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第7页。

② 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56页。

③ 张之沧:《论身体的异化和复归》,《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2期。

④ 吴向东:《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年第1期。

① 张成岗:《现代技术:问题与出路——论雅斯贝尔斯的技术观》,《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7期。

② 李桂花、张媛媛:《超越单向度的人——论马尔库塞的科技异化批判理论》,《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7期。

③ 刘光斌:《技术合理性的社会批判:从马尔库塞、哈贝马斯到芬伯格》,《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④ 冯珠娣、汪民安:《日常生活、身体、政治》,《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1期。

⑤ 余源培:《评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⑥ 陈思:《算法治理:智能社会技术异化的风险及应对》,《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

⑦ 陈仕伟:《大数据技术异化的伦理治理》,《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年第1期。

⑧ 徐冰、刘建洲、刘宏森等:《AI时代,流量或内容,我们该如何平衡?》,《青年学报》2019年第4期。

⑨ Jodi Dean,“Communicative Capitalism: Circulation and the Foreclosure of Politics,” Cultural Politics, Vol.19, No.2, 2005, pp.51-74.

社会学

① 胡泳、年欣:《自由与驯化:流量、算法与资本控制下的短视频创作》,《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第6期。

② 梁欣:《赋权与俘获:短视频平台的商业逻辑》,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21年。

③ 史慧琴、黄鹂:《上瘾与警惕:抖音的沉迷机制和用户的理想回归》,《东南传播》2019年第12期。

④ 马歇尔·麦克卢汉、昆廷·菲奥里、杰罗姆·阿吉尔编 《媒介即按摩:麦克卢汉媒介效应一览》,何道宽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

⑤ 曾一果、时静:《从“情感按摩”到“情感结构”:现代性焦虑下的田园想象——以“李子柒短视频”为例》,《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⑥ 余富强、胡鹏辉:《拟真、身体与情感:消费社会中的网络直播探析》,《中国青年研究》2018年第7期。

① 汪民安:《身体转向》,《外国文学》2004年第1期。

社会学

① 张一兵:《重新回到马克思:社会场境论中的市民社会与劳动异化》,《学术月刊》2021年第9期。

社会学

① 胡泳、年欣:《自由与驯化:流量、算法与资本控制下的短视频创作》,《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第6期。

社会学

① 斐迪南·滕尼斯:《新时代的精神》,林荣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9页。

② 乌尔里希·贝克、伊丽莎白·贝克-格恩斯海姆:《个体化》,李荣山、范譞、张惠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页。

③ 埃里希·弗洛姆:《逃避自由》,刘林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第35-36页。

社会学

① 马歇尔·麦克卢汉、昆廷·菲奥里、杰罗姆·阿吉尔:《媒介即按摩:麦克卢汉媒介效应一览》,何道宽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第VI页。

② 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曹书乐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