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内在逻辑、强大动力与实现路径

2024-12-06董雪傲陈波

摘 要: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高等教育现代化起到基础性、支撑性作用。从历史性、必要性与本源性的三重逻辑来看,高等教育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党百年探索以教育赋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诉求。高等教育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能否持续发力,关键衔接点在于是否具备完善的动力机制。高等教育通过提供人才支撑力、创新驱动力、文化向心力、国际合作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强劲动力。高等教育要通过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打造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与社会道德素养提升、以国际交流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高等教育现代化; 人才支撑力; 创新驱动力; 文化向心力; 国际合作力

中图分类号: D616; G640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24.05.015

收稿日期:2024-05-02

作者简介:董雪傲(1994-),女,内蒙古通辽人,武汉理工大学讲师,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陈 波(1965-),男,湖北松滋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基金项目:2022年湖北省大学生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中心科研开放基金项目“合力育人视域下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作组模式研究”(DXS2022010);2024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4XCB0022)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并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1]作出了专门部署。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2]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重申了教育强国战略布局中要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教育强国建设的支撑引领功能。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求高等教育的现代化,高等教育要以建设教育强国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为主攻方向和时代责任。理清高等教育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理路,深入挖掘其作用生发的动力机制,以契合现实、卓有成效的高等教育路径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于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同向同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 高等教育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逻辑

“资本逻辑正是推进西方现代化进程的根本动力”[3]。纵观全球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资本的固有矛盾尤其是不惜以劳动剥削追求剩余价值的逐利特性,不可避免地将导致人的异化,违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并导致现代化的危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科学谋划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4]中国式现代化是有中国理论特色、制度特色、创新特色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因此,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就不能按照西方现代化的推进逻辑,崇尚自由主义的教育难以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建设的提出,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对教育发展方向的深刻洞察,对我国包括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在内教育工作作出的战略擘画和科学指引。教育强国建设的龙头在于高等教育。因此,以高等教育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中国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由之路,又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构建高水平教育形态的内在之义,更是坚持人民至上这一立党执政之本的应然要求。只有从历史性、必要性与本源性的不同维度,全方位、系统性地对高等教育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进行逻辑审视,才能回答好在新时代高等教育龙头作用如何发挥的问题。

(一) 高等教育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百年探索以教育赋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也是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史。回望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教育事业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宏伟蓝图中、在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都发挥了孵化器和助推器的关键作用。

从初创到扩张,高等教育逐步明确了革命化、专业化的发展方向。中共一大召开后不久,中国第一所无产阶级革命大学湖南自修大学成立,随后中国共产党又创办了专门培养高级干部的学校上海大学以及培养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农民运动讲习所,这三所不同类型的学校为之后数十年中国革命和解放事业储备了干部队伍。革命战争时期,党在革命根据地陆续创办了培养抗日干部和各类建设人才的新型高等学校,如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大学等。国共内战时期,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确立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教育方针。至此,党“革故布新”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建设的序幕由此开启。

从改造到探索,中国高等教育逐步实现了大众化、普及化的发展目标。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就提出要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在意识到高等教育发展存在人才不足、学科不均、院校地区分布不合理等难题后,我们党和政府进行了院校优化大调整,并取得一定成效。1957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29所,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经济建设所急需的专门人才,对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文化大革命”时期高等教育在动乱中停滞,直到1977年高考恢复,国家也迎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高等教育才开启了自主探索模式。这一时期,“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先后提出,学位授予制度确立,锚定建设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大学目标的“211工程”“985工程”相继启动,高校招生规模持续扩大,这让更多人得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促进了教育机会的均衡发展,提升了我国国民的受教育水平、学历水平,进而提升了整体国民素质,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搭建了人才“蓄水池”。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步探索了高质量、内涵式的发展道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全面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擘画和前瞻指引,强调了加快“双一流”大学建设、全面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习近平主席多次出席高等教育相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比如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多次给高校师生写信回信、到高校考察与师生座谈交流。2024年3月,习近平考察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时强调,学校的办学宗旨要引导学生立志报国[5]。激励广大学子要将专业所学转化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历史经验表明,高等教育现代化从历史中走来,扎根于中国社会转型发展历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培养了人才,推进了创新,形塑了文明,以守正创新的坚定品格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与建设奠定了深厚基础与驱动来源。

(二) 高等教育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摆在中华民族面前的使命任务就是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然而,从唯物辩证法视角来看,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实现这个使命任务的前进道路上,不仅在意识形态、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各类风险因素叠加,而且“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6]。

教育作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引擎,党的二十大报告着眼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对其作出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的价值判断,突出强调了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对于培育人才、科学研究、服务国家战略进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作用,而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从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加深,在短时间内经历了精英化到大众化,再到即将迈入普及化的历程。据有关权威机构测算,我国目前的教育强国指数居全球第23位,比2012年上升了26位,我国正在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融汇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支撑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多领域的全面复兴。在塑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方面,以高校为主体的研究力量积极推动“以西方化为纲”的学术范式向“以中国化为纲”学术范式的转型,比如科学阐释和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核心要义,原创性的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增进了人民群众对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全面理解,增强了“四个自信”。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方面,高等教育通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拓展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等,构筑跨国学术共同体,不断践行“两个结合”,以塑造高等教育新形态积极服务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支撑力量在发挥合力作用时,并不是各不相谋、相互掣肘的,而是遵循着科学辩证的作用机制与强国建设的总体目标与各项任务紧密相连。因此,尽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具有多维性,但是把高等教育现代化视为龙头牵引作用是其内在逻辑的集中体现。

(三) 高等教育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诉求

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体现了“坚持人民至上”的中国共产党执政本质,“人民”是其逻辑主线,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其科学指引。在马克思看来,社会最终会发展成“自由人”的联合新形态,“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7]。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从根本上来说是实现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宗旨是培育新人,新人是指具有现代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促进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新人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不断地完成对属人社会的建构、变革和对自身的改造和重塑,从而真正从盲目的自然力量、异己的社会力量的奴役下解放出来而获得全面发展与自由。因此,在价值旨归层面,高等教育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同向性,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必须通过高等教育现代化来推进人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共产党基于“两个结合”原则,创造性继承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从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确立起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到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战略指引,再到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些探索历程都体现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以高等教育发展提升人的现代化的价值诉求,为高等教育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前瞻性的理论基础。当前,高等教育在党的百年探索中,逐步明确了“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强国建设核心课题。各高校在核心课题的指引下,纷纷围绕思想引领、实践锻炼、人格养成开展育人工作,践行“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也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通过高等教育现代化路径逐步实现这一本质诉求。

二、 高等教育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

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8]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教育作为劳动力生产的必要条件,始终直接或间接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社会通过教育可以提升人的价值理念、实践经验和劳动技能,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自身现代性的增长。高等教育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能否持续发力,关键衔接点就在于是否具备完善的动力机制。充分开发和完善这些动力机制,对于二者同步推进的发展战略与关键路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一) 高等教育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力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9]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现代化进程中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用马克思主义理解、掌握并引领新时代,就必须认识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本质意义上是要通过高等教育现代化来促进实现人的现代化。针对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体系,习近平指出:“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0]。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其最基本的内涵就是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而高等教育培育的时代新人是能够支撑和引领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高等教育现代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塑造主体动力之源。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人民满意教育的初心使命。高等教育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育人的过程中注重立德为先,造就了具有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时代新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必将以民族复兴、强国建设为己任接续奋斗。另一方面,蕴含全面发展价值的“德智体美劳”是人民满意教育秉持的育人理念。2018年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各高校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理念指引下,纷纷开展实践探索,促进了人才素质结构的完整性和全面性提升。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个体开展更高效的物质生产实践,加快生产要素变革,使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凸显,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动力。

(二) 高等教育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创新驱动力

马克思早在《资本论》中就通过“器物”“工具”等概念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动力作用作出了前瞻性分析,认为“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作用物的力量,而这种作用物自身……取决于科学的一般水平和技术进步。”[11]科学研究与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推动力,科学研究成果可以迅速转化成生产技术,进而应用于生产过程,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融汇点,在拓展科学研究领域边界、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方面发挥了孵化器的作用,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力。当前,我国发展正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对高等教育在重大科技攻关、交叉融合研究、跨领域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各高校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作用进一步凸显,比如在生物育种、国防军工等重点领域提供了关键技术,参与研制了大飞机、神舟系列等国之重器,将科学研究边界拓展到了更多“无人区”,将科学研究转化为人的素质并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完成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范式转换,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创新动力、技术动力、智慧动力。

(三) 高等教育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增强文化向心力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12]中国式现代化突出以“中国式”彰显自身独有的特质,而“中国式”正是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息繁衍的独特文化基因中汲取了强大的精神文明力量后孕育而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围绕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和魂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13]传承、展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文化滋养,高等教育承担着重要使命。这是由于教育作为一种具备传递性质与民族特色的行为,它从诞生之初便承载着延续历史脉络、传承先进文化的职责。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进步,深受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滋润和影响。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不是对中华文明、中华传统文化等传统内容的摒弃,而是根植于中国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从“仁义礼智信”到“德智体美劳”,从“厚德载物”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其体系构建、教育内容、教育理念等都保有传统文化的基因。从载体层面来看,高等教育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途径。高校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在融入思政课、专业课过程中坚定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高校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学术研究,利用智力和人才优势,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不断深化对文化传承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形成高质量研究成果,这些举措客观上都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守正开新的文明底蕴。

(四) 高等教育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升国际合作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蕴含着“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与愿景,体现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强调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4]这一论断生动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和世界意义,它与西方霸权不同,强调以相互合作取代相互排斥、以相互依存取代相互隔阂,彰显出立足人类整体利益,顺应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中国智慧。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成为现实,“走出去”实现与世界各国的互通互融、共建共享是促进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之所以能够创设广泛的交流互动,提供国际合作力,有多方面原因。其一,对外交流合作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高校作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综合素养人才的主阵地,能够构筑全球学术共同体和世界青年共同体,承载着对外合作办学、科研交流、项目合作、资源互换的使命任务。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国际性是大学固有的内在属性。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国家首次将国际交流合作确定为高校第五项基本职能[15]。迄今为止,高校国际化程度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加强“双一流”建设重点任务的内在要求。其二,高等教育通过人才培养与交流提供国际合作力。一方面,高校通过国际化课程建设、科研创新和跨国学术会议举办推动学科交叉融合,革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创新性和泛在化的教学体系,培养大批具备国际视野、了解国际规则、掌握国际交流技能并深度参与国际事务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另一方面,依托联合培养留学生项目,高校可以让更多不同国家青年了解中国、读懂中国,为未来国家间的交流提供支持力量。其三,高校通过学术科研交流提供国际合作力。高校通过与国内外研究团队合作、创办国际期刊,发挥有组织科研载体作用,促进科研资源的国际流动,围绕人类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如解决粮食危机、环境污染等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

三、 高等教育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 高等教育现代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体现了服务于中国国家发展、社会发展与人民发展的特征。在当前开放、复杂而多元的国内外形势下,高等教育必须为建设、创造和传播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作出贡献,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而凝聚全社会共识,引导全社会力量共同致力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所以在对高等教育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中,必须具有国家高度和人民立场。对高等教育现代化助推作用的认识不仅要基于人的发展立场,更要基于国家发展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大局。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16]中国共产党统筹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为高等教育现代化举旗定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办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的现代高等教育的政治保证。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下的高效决策、协同共治的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组织架构、决策机制、管理规范、学科布局、考核评价等环节强化高等教育现代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助推功能。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高等教育。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近年来高校校园设施设备、教师的生活待遇、困难学生的资助情况等,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提升,教育发展成果正在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面向未来,高等教育现代化要以更高质量推动“人人出彩”教育图景的实现。高校的硬实力构成是学科建设,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等领域应成为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支撑点。学科体系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根基,高校要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及地方行业发展的需求,聚焦人类发展的共同议题,对标人类社会新发展格局调整学科布局,实现以一流学科涵养一流人才。第三,更加注重以德为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决定了培养的学生首先要听党话、跟党走,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党对教育的领导[17]。高等教育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学生的品德塑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课程思政、教学评估等关键环节,把立德树人这个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落到实处,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二) 高等教育现代化打造重大科技创新突破的策源地

高等教育普及化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较好地解决了高等教育领域“有学上”的难题。但是,在更好地提供国际科技竞争与国家现代化发展所需要的更多拔尖创新人才方面,高等教育显然需要着力在“办好学”上下功夫。高等教育需要实现内涵发展,发挥大项目、大团队的科研平台优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人才培养方式创新,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通过落实和扩大人才培养自主权激发自身内在发展动力。第一,打造高端创新人才的孵化地。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首先需要通过教育实现人才这个“第一资源”的现代化。要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观、选人用人观,广泛吸纳技能型、管理型、创新型等各类人才。完善招生培养联动、本硕博贯通的全周期全链条培养体系。以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分级分类的保障激励机制、高效顺畅的服务支持方式,优化人才结构调整,更好地发挥人才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第二,打造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开展有组织科研,与国家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区域科技创新高地等实现良性互动,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关键“卡脖子”问题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夯实基础学科发展、孵化新兴前沿学科,以科技创新强化国家战略性科技力量。第三,加快教育、科技、人才统筹推进。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产学研”共同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使拔尖创新人才更好地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求。通过科教融合、产教融汇,促进高校真正完成从知识传授、知识创造到知识应用的使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战略性支撑。

(三) 高等教育现代化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与社会道德素养提升

中国高等教育从萌芽、发展到壮大,始终在保存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建设现代新文化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高等教育的重要目的是“育人”和“立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高校必须“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8],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引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当代青年以至全社会人员的精神世界。

首先,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厚植新时代青年文化自信。当人们只注重物质上的享受,或者陷入物质攀比而缺乏精神上的健康追求时,他们就会成为“单向度的人”。这种人仅仅拥有物质方面的欲望,而没有丰富且多层次的精神追求和创造力。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高校要发挥在以文载道、以文化人方面的优势,努力成风化人,造就文化自信、守正创新、胸怀天下的新时代青年。依托大学精神、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校歌、学风等研究探索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推动传统文化与各专业课程深度融合,使学生在不同学科的学习中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厚植文化自信。

其次,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引领全社会精神文明新风尚。被人民所公认的道德规范和要求形成了全社会的良性道德标准。高校在社会道德教化方面发挥着纽带和窗口作用,可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践行道德化生活,传播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推动社会大众破除犬儒主义的“生存哲学”[19],通过系统调研、问卷分析等科学方式,深入洞察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期望和诉求,确保所提供的文化服务能精准满足人民的实际需求。高校还应积极寻求与企业、社区、其他文化机构等建立合作与交流机制,共同推动文化成果的普及与传播,从而引领社会道德新风尚和主流价值、宣传主流文化,同时以更高的道德实践为社会道德实践树立榜样。

(四) 高等教育现代化通过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百年变局下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近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变化,教育领域合作共生与冲突竞争此消彼长。高等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基础性、支撑性作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迫切需要通过教育对外开放,打破对西方话语体系学术体系的依附,破除西方现代化路径的唯一性,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提出“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战略任务。为此,要努力将教育对外开放建设成为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有力途径,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突破狭隘的民族与国家视角,超越民族与国家的简单思维,树立为增进全人类福祉的教育愿景。

概而言之,要协调好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一方面,要坚持“引进来”,学习和借鉴国际经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从大众化向普及化转变,正在致力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必须学习和借鉴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熟经验,与世界各国著名大学和先进学科开展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另一方面,要坚持“走出去”,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要主动构建中外高等教育对话机制,积极参与各种国际性、区域性高等教育论坛、会议、研究以及交流,向国际社会公开表达中国对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观点、建议和呼吁,为世界贡献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模式。扎实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做好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互利合作,以机制化、广领域、多层次的对外交流,做好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共赢的“大文章”。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

[2]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N].人民日报,2023-05-30(1).

[3] 夏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智慧[N].光明日报,2021-12-13(15).

[4]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1)。

[5] 习近平考察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强调 学校的办学宗旨要引导学生立志报国[EB/OL].(2024-03-20)[2024-04-03].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3/content_6940386.htm.

[6]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397.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66.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6.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87.

[10] 习近平.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J].求是,2023(18):1.

[1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0.

[12]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1).

[13] 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N].人民日报,2023-10-09(1).

[1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24.

[15] 钟周,张超.五大理念与高等教育对外交流合作[N].中国教育报,2017-10-21(8).

[16] 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57.

[17] 冯建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支持[J].教育发展研究,2023(3):1-8.

[1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4.

[19] 尚云丽,陈丽,刘雪婷.高等教育的后现代犬儒主义困境及其超越:基于生存哲学视角的审视[J].理论导刊,2021(9):110-116.

(责任编辑 文 格)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dvancing

Chinese Modernization: Internal Logic,

Robust Capacity,and Pathway

DONG Xue-ao, CHEN Bo

(School of Marxism,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70,Hubei,China)

Abstract:In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the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plays a basic and supportive rol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riple logic of history,necessity and origin,the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is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the Party to explore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in the past century,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nd the essential demand for realizing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Whether the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can promote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the key point is whether there is a perfect dynamic mechanism.Higher education provides a strong driving force for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by providing talent support,innovation driving force,cultural centripetal force,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Higher education should help realize the grand goal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by training new people to take on the responsibility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creating a source of maj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social moral quality,and promoting the building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through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Key words:Chinese modernization;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alent support; innovation driving force; cultural centripetal forc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fo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