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和路径创新

2024-12-06权宗田庞心悦

摘 要: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领导核心,党建与乡村振兴无论在理论逻辑、历史逻辑还是在现实逻辑方面都具有高度契合的一致性。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科学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实现、推动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等方面,具有多维价值意蕴。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进一步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需要在提升引领能力、运用新兴技术、强化创新驱动、优化体制机制、统筹城乡融合等方面下大功夫。

关键词: 党的领导; 基层党建; “三农”工作; 乡村振兴; 农业强国

中图分类号: D26; F323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24.05.005

收稿日期:2024-07-12

作者简介:权宗田(1978-),男,湖北郧西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党建等领域研究;

庞心悦(1998-),女,湖北襄阳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重要论述研究”(21&ZD003)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领导核心,也是在农村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要实现农业发展、农村振兴、农民富裕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加强和充分发挥党建对乡村振兴的政治、组织、文化和制度等各方面的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1]55,要“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这既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也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3]1文件要求“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3]1。文件强调,做好“三农”工作要“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3]2。站在加强党对“三农”工作全面领导、统筹“两个大局”、建设农业强国的高度,科学认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生成逻辑

党的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政治保障,乡村振兴为基层党建提供了重要工作抓手。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之所以科学可行,其根本原因在于党的建设与乡村振兴无论在理论逻辑、历史逻辑还是在现实逻辑方面都具有高度契合的一致性。

(一) 党领导乡村振兴与乡村振兴促进党建的理论逻辑的一致性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这既规定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和主要工作,也成为检验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成效的重要评判标准。围绕中心抓党建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方法和经验,这体现在农村基层党建中,就是努力实现以党建促乡村振兴与在乡村振兴中提升党建质量的高度统一。

乡村振兴既是党的重要战略规划,也是事关全体农民乃至事关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利益的大事,需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不断推进。基层党组织既是乡村振兴的领导者,也是直接参与者,其领导能力和治理水平既关系到党对“三农”工作能否实现坚强领导,关系到基层党建能否高质量推进,也关系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加强党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利于统筹农村与城市、农口部门与其他部门、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共同致力于乡村振兴事业,将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文化优势和制度优势等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治理效能,激发振兴动力与活力。

乡村振兴是中国共产党的执着追求,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则是j4H9O1aOLy7q+KxCIs+9Yg==中国共产党的自觉坚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党建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重要性的认识日益深化,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十九大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要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中国共产党对党建如何引领乡村全面振兴从宏观制度设计到具体实施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多维探讨,要求“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作用得到强化和巩固”[4],强调“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5]

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工作,也是党的政治工作,不仅事关乡村发展,也事关党的执政安全。把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与围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村党建、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自我完善和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党的“三农”工作和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创新,既使党管农村工作这一优良传统得以发扬光大,也使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因为有党的坚强领导而区别于其他国家,能够得到农民和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而取得成功。

党领导乡村振兴与乡村振兴促进党建的理论逻辑的一致性之根源在于,乡村振兴与党的建设都深刻体现了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增加农民收入是党的“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性工作,为农民排忧解难、获得农民信任是基层党建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这都是坚持人民至上的生动体现。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承担着更为艰巨的使命和任务,不仅要做好上传下达工作,更要承担承上启下责任,不仅要扮演桥梁和纽带角色,更要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坚持人民至上,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是党和政府赢得人民拥护和支持、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构成执政安全的重要环节。

(二) 党的建设与乡村振兴事业发展的历史逻辑的一致性

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要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开展革命、建设与改革,实现强国复兴伟大梦想,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工作和乡村建设。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间不长,但乡村建设与发展一直是党高度关注的重大课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党领导乡村建设和发展的实践创新,也是将党建融入“三农”工作的深度探索,乡村振兴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示了党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党建引领发挥的作用。

早在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即强调要关注农民问题,要科学认识农业的基础地位:“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6]131“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之基础……中国共产党若离开了农民,便很难成为一个大的群众党。”[6]198毛泽东通过对中国社会性质和国情的分析,得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7]的论断。“工农武装割据”开辟的革命新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走独立自主的革命道路的成功探索,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作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向城市转移的伟大决策,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过程中认识到,工作重心的转移绝不意味着可以丢掉乡村、轻视农村工作、忽视农民利益。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8]这使得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党的工作重心在城市,乡村建设事业仍有了较大发展,在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增收、农民教育文化水平提高、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步,为党领导“三农”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农村基层党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改革开放推进过程中,党在探索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结合对中国国情的思考提出“先农村,后城市”的循序渐进的改革思路。邓小平多次强调:“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9]65“我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农民没有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9]21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治理,也推动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农村基层党建注入了新活力。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差距拉大、城乡二元结构等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自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以来,便日益引起社会关注。2006年我国农业税的废除更是党的“三农”工作的伟大创举,为农业生产和基层党建工作注入了新动力,也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为党赢得更为广泛更为深层的民众认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10]81,并对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做了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顺应农民新期盼,立足国情农情,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10]81-82精准扶贫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的完成,是党建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生动体现,既大大推进了强国复兴的历史进程,也为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开辟了广阔前景。

(三) 加强农村基层党建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现实逻辑的一致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10]444。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这一工作更是超出传统的“三农”范畴,不仅被赋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意义,也被赋予推动强国复兴的新使命。要完成这项重大系统性工程,需要党的坚强领导、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加强农村基层党建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高度契合,首先在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政治保证。要建好乡村振兴这项系统工程,需要坚持党建引领,正确处理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民、社会力量及各方面的关系,防止各参与主体单打独斗甚至各行其是,使各方面的合力得到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的发挥状况直接决定着乡村振兴工作的效果,基层党建工作成效与乡村振兴成效在实践中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加强农村基层党建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高度契合,也在于推进乡村振兴是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的客观要求和主要抓手。党的领导作用的发挥和基层党建的加强不是空中楼阁,必须围绕实际工作来展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既是党的战略目标也为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契机。发挥政治、组织、文化和制度引领作用,确保农业强国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建强队伍、兴旺产业、理顺关系、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做好这些工作,既是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也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的提升创造了舞台。

一个期待有所作为的先进政党,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必须自觉投身于时代难题的解决过程之中,并以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作为根本支撑。党的领导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根本政治保证,基层党组织建设则是加强党对“三农”工作领导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农村的事,要靠好的带头人,靠一个好的基层党组织。要抓住健全乡村组织体系这个关键,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等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10]94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改革完善‘三农’工作体制机制,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明确主攻方向,扎实组织推动。”[3]16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根本要求,也是维护农民利益、实现共同富裕的民生工程。不能跳出“三农”讲乡村振兴,更不能把乡村振兴视为对农民的恩赐和怜悯。否定外部力量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是错误的,但乡村振兴归根到底必须依靠“三农”自身的力量,“帮扶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不能光靠‘输血’,重在增强‘造血’能力,更多依靠自己努力富裕起来”[11]。如何在统筹各方力量的同时整合相对分散的“三农”资源、激发农民的创造力和内生力、以产业兴旺为切入点打好乡村振兴主动仗从而扎实推动农民农村实现共同富裕,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加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党建引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的使命任务。

二、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对于推动农业发展、农村振兴、农民富裕意义重大,具有多维度的价值意蕴。

(一)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具有全局性意义。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党的“三农”工作的底线任务之一,也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要求。

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之后,之所以一再强调要把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作为底线,在于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仍存在规模性返贫的风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也绝非易事,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特别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冲击下。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需要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方能实现的系统工程,无不需要坚持党的坚强领导、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切实履行领导责任,发挥基层党组织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的作用,坚持党建对乡村振兴的政治、组织、文化和制度等各方面的引领,取得了巨大成功。在领导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建设、创新党建引领路径,从“五级书记抓扶贫”到“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生动体现了党始终如一的责任担当,也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二) 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各国现代化历史经验时指出,现代化建设必须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才能行稳致远,“从世界各国现代化历史看,有的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农业发展跟不上,农村发展跟不上,农产品供应不足,不能有效吸纳农村劳动力,大量失业农民涌向城市贫民窟,乡村和乡村经济走向凋敝,工业化和城镇化走入困境,甚至造成社会动荡,最终陷入‘中等收入陷阱’。”[12]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从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的历史和现实出发,以农业强国建设支撑强国复兴伟业。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坚持走自己的路的伟大创造,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13]。要做好这项“最大的政治”工作,必须从中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的国情出发,必须正视农村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城乡差距较大、粮食安全面临挑战等系列问题,必须站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有过多次论述,他一再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25“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2]。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党的“三农”工作的总目标,其建设状况是观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效的重要窗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它涉及层面广、利益主体多、工作任务重,党的二十大报告用“五个振兴”对此进行了概括:“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25要做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项艰巨复杂的工作,将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落到实处,确保农业强国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全方位推进,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将党建引领贯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三) 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基础科学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安全乃安邦定国的头等大事,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统筹发展和安全”[10]20。粮食安全是最基础最基本的安全,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人口大国而言,确保粮食安全是重中之重,是农业强国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党的“三农”工作的底线。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重要农副产品供应充足,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最基础最基本的任务。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列为第一项任务,强调要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等七项工作。

确保“三农”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性工程。但长期以来,由于发展不充分、组织化程度不高、资源支持相对不足,农业、农民、农村抗风险能力相对较低。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三农”安全是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管城市怎么发展,我国仍会有大量农民留在农村,农业基础地位仍需要打牢夯实,这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410在经济放缓以及楼市、股市持续低迷冲击下,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不仅为就业困难的农民工提供了退路,也日益具有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全局性意义。通过党建引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扩大农村就业市场,扩大农民增收、释放农民消费潜力,培育新兴产业形态,对于突破中等收入陷阱、避免经济停滞和消费萎缩、培育经济向好新动力都具有现实紧迫性。

深入了解农民愿望与需求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重要职责,也是实现党建有效引领乡村振兴、确保“三农”安全的重要路径。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落实‘四下基层’制度,深入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3]16-17科学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经济转型和结构性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如何在破解现实难题的同时兼顾风险管控、民众承受能力,如何建好乡村全面振兴这个垫脚石和压舱石,考验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也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提供了契机。

(四) 为扩大内需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实现提供新动力

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的不充分,不仅影响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更好满足,也深刻影响着扩大内需工作的实效性,影响着共同富裕的实现。要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新挑战,顺利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则农民增收、乡村振兴不可缺位。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截止2023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93267万人,占比66.16%,乡村人口47700万人,占比33.84%。根据该公报,在国内贸易部分,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07490亿元,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4005亿元。从数据可见,乡村消费占比远低于乡村人口占比,说明乡村消费能力不高,城乡协调发展仍存在较大短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扩大内需既需要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从宏观上解决薪资增幅不高、社会福利不平衡与就业不充分等问题,也需要将不断激发乡村活力、提高农民收入、发掘乡村消费潜力等作为重点工作抓紧抓实。

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提高乡村基层治理能力和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升乡村基础设施通达度和信息化水平,不仅有助于扩大乡村内需,对于提供优质农产品、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也具有重要价值。因而《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寄予厚望、着墨甚多,对“继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强化农村中小型水源工程建设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快建设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等提出了新要求。第五部分专门论述“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释放内需潜能”,强调“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释放内需潜能、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要做好这些促进发展、凝聚人心、增强政治认同的工作,确保乡村全面振兴和扩大内需战略顺利实施,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党的领导不可缺位,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力度需要不断强化。

(五) 推动XIBlSApyRG7gmG2it8ibb/TZ6NKnZBo6hMW2ywwem7E=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1]55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基层治理新格局,切实提升党建引领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格局的构建工作,强调“要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14]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状况决定着整个国家的治理状况。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提升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能力,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基层治理新格局。

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也是做好新时代党的“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要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15]这一论述既强调了乡村治理在乡村振兴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也对推动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工作方向。

三、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路径创新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是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政治保证和重要抓手。新时代新征程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切实发挥党建引领的作用和优势,有力推进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在加强党对“三农”工作全面领导的同时,不断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路径创新。

(一) 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提升党建引领能力

党的领导是确保乡村振兴社会主义方向的政治保证。党的领导作用要靠基层党组织来落实。农村基层党组织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打通乡村振兴战略的“神经末梢”,在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指出:“乡镇党的委员会和村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全面领导乡镇、村的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16]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全方位提升引领能力是实现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

提升党建引领能力首先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一要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强化引领意识和责任担当;二要健全县、乡、村三级党组织联动机制,协同发挥引领作用和保障功能;三要优化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制度,加强村“两委”队伍建设,确保党建引领落实落地和发挥效能。其次,提升党建引领能力还必须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特别是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建设,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战斗堡垒。要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优势、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产业发展优势,以党的文化建设引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党的制度建设引领乡村治理制度建设,从而全面发挥党建对乡村振兴政治、组织、文化、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全面引领作用。

(二) 充分运用大数据和数字技术,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乡村治理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乡村全面振兴得以实现的内在条件。无论是实现产业振兴、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还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做好从顶层设计到“最后一公里”落地的工作,都需要以良好乡村治理为前提。把党建工作全方位嵌入乡村治理工作,使党建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的工作优势,全方位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和效能,是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在逻辑。

大数据和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特别是AI时代的到来,社会治理从内容到方法都将发生深刻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要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17]对人口相对分散、基层治理力量较为不足、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的乡村而言,必须重视信息化人才培养和技术运用,将消除城乡数字“鸿沟”、充分运用大数据和数字技术作为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重要抓手。

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以智慧党建为牵引,以数字化转型为突破口,通过大数据和数字技术协调各方力量、协调各项资源,使上级党委和政府、村“两委”、驻村工作队、社会组织、大学生村官、农业合作社、帮扶企业、志愿者、村民等各类型组织和个体在乡村治理中各司其责、各尽所能,最大限度地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在党的领导、党建引领下协同共建宜居宜业的和美家园。

(三) 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推动乡村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归根到底,乡村振兴要靠创新驱动、要靠改革破解难题。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是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确定的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基本方针,也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推动乡村各项事业发展找到了新动能。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8]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从经济发展抓起,从产业振兴抓起,以产业振兴为切入点推动乡村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没有产业的农村,难聚人气,更谈不上留住人才,农民增收路子拓不宽,文化活动很难开展起来”[19]。要实现产业振兴,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必须大力推动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和人工智能技术在乡村的运用,提高农民增收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1]26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发挥科技创新的力量,发展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力量,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依托探索适度规模经营,协同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与农业合作社在市场、信息、技术、资源等方面的生产经营优势,探索形成“党委领导+政府引导+‘村两委’组织+企业带动+合作社经营”的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融合的全产业链模式,探索构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深度融合,且良性互动、相互支撑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建成产业振兴、文明和谐、村民富裕的现代农业强国。

(四) 通过体制机制优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乡村振兴合力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项复杂工程,需要在党建引领下,通过机制创新调动参与各方的积极性,将外在帮扶和内生动力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党组织领导、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的合力。

通过党建引领形成推进乡村振兴的合力,通过党建吸纳、统战工作和制度激励,调动各方力量踊跃参与党领导的乡村振兴事业。如可以通过党建吸纳等引导在地知识精英、商业精英、能工巧匠投身乡村振兴,通过积极有效的统战工作吸引村域外资金、技术和人才回流助力乡村振兴,通过政策创新和制度激励吸收优秀乡村干部进入体制、建立专项上升通道、提高待遇等方式激励乡村干部扎根乡村、服务“三农”。这样既能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乡村振兴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共同富裕导向,又能破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所需要的人才、科技、资金等资源难题,通过党建+融合发展形成乡村振兴的活力。

乡村振兴工作做得好不好,归根到底取决于农民的主体作用是否得到发挥、农民的利益是否得到维护。在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党和政府在努力探索“党建+粮食安全”、严禁粮田“非粮化”耕地“非农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的同时,努力办好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多做看得见实惠的工作,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避免出现‘政府干、农民看’的‘两张皮’现象,让广大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受益者。”[11]

(五) 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13]。推进乡村振兴工作重心在乡村,但这项工作绝不仅仅是乡村的事,也不能单靠乡村的力量来完成这项工作。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障碍,也是影响乡村振兴工作成效的重要制约因素。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治本之策,也是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强国复兴的必由之路。之所以强调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之所以重要,原因正在于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担负起这项统筹推进的艰巨工作。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关键是要增强城市对乡村的支持力度、使“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得到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推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等一体化发展,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反哺能力、带动能力,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1]410-411要站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实现强国复兴的高度来看待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统筹推进工作。不能站在城市看农村,不能将因历史原因形成的城乡二元视为理所当然,更不能以现代化之名强行消灭农村。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要全国一盘棋、城乡一体化,特别要在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养老保险金政策和标准一体化、消除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等方面下大功夫。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农民,“要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利益,不能大包大揽、代替农民选择,更不能搞强迫命令,干任何工作都不能劳民伤财甚至侵害农民利益。”[11]在工作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不能一哄而上,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也要留得住乡愁。不能为城镇化而城镇化,不能为了提高城市化率而盲目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坚决反对搞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这既是对古今中外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科学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防范化解风险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习近平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N].人民日报,2023-12-21(01).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Z].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Z].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3.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Z].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0.

[6]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7]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2.

[8]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27.

[9]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1]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J].求是,2024(02).

[12] 习近平.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J].求是,2019(11).

[13]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李克强作总结讲话 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会议[N].人民日报,2023-12-13(01).

[14] 习近平.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的讲话[J].求是,2020(07).

[15] 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407.

[16] 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N].人民日报,2019-01-11(01,06).

[17]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审时度势 精心谋划 超前布局 力争主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N].人民日报,2017-12-10(01).

[1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

[19] 习近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求是,2023(06).

(责任编辑 文 格)

Generative Logic,Value Implications,and Path Innovation

of Party Building-led Rural Revitalization

QUAN Zong-tian, PANG Xin-yue

(School of Marxism,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70,Hubei,China)

Abstract:The primary Party organizations in rural areas are the cor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s work in the countryside.The integration of Party building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has a high degree of consistency in theoretical logic,historical logic,and practical logic.The leadership of Party building in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has multidimensional values and implications in achieving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consolidating and expanding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bette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scientifically responding to the great changes unseen in a century,solidly promoting the continuous real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and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pattern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In the new era and new journey,further promoting the leadership of Party building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requires significant efforts to improve leadership capabilities,utilize emerging technologies,strengthen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optimiz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and coordinat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Key words:Party leadership; grassroots Party building; issues related with agriculture,farmer and rural area; rural revitalization; agricultural p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