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总体性与整体性论析
2024-12-06吴满意唐良虎
摘 要: 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总体性与整体性是新时代推进“两个结合”的关键,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贯穿了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和创新的全过程,但目前学界对此还存在概念不明晰、界说不透彻、运用不严谨等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总体性具有全局性、学理性、有机性、内隐性和相对主观性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具有集成化、外显化、相对客观性和体系化特征。对总体性与整体性内涵与特征的认知把握,需要在大历史观、大实践观、大文明观中加以领悟。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整体性; 总体性
中图分类号: B0-0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24.05.003
收稿日期:2024-07-18
作者简介:吴满意(1965-),男,河北保定人,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唐良虎(1986-),男,四川简阳人,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思政课教师重大项目“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研究”(21JDSZKZ05)
总体性与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论域。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但是要达到这一点,只有用我的方法,在它们没有完整地摆在我面前时,不拿去付印。”[1]231显然,马克思直观生动地揭示了这两大特征。深入分析这两大基本特征的本质属性、时代内涵与价值意蕴,辩证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我们准确认识和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推进“两个结合”,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体性与整体性的内涵与特征
总体性与整体性是一组内涵接近又有所区别的词汇。尽管二者均从宏观视角观测事物,但对事物特征的概括却各有侧重。准确界定总体性与整体性的内涵和特征,是准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前提。
(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体性的内涵及其特征
一般认为,总体性是西方哲学中的用语。黑格尔用其来指代包罗万象的精神性的东西,即绝对精神。在当代语境下,总体性常常指从宏观上概括事物的特征,表述贯穿事物始终的联系、原则、主线、逻辑、要义或方法等,在总体的最高层次中出现。这种境况,需要人们运用学理来综合、概括和凝练,进而总结出事物各部分的共同属性,升华为事物的类属性。进而言之,通过对类属性的把握,人们能够充分觉察事物的特征,找出与其他事物的差别,宏观上迅速识别和认知该事物,提高认知能力。总体性具有全局性、有机性、学理性和内隐性等特征。
第一,总体性具有全局性。总体性关注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核,是站在全局的视角审视其内在规律。这种全局性,一方面强调空间上的全域性,即对不同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进行横向对比,从中归纳出具有共性的问题,最终形成理论的总体性特征;另一方面强调时间上的全过程性,即对不同时期不同区域、领域和问题域形成的理论进行观测,总结出其中的主线,在全局中把握规律、洞察趋势,找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问题、基础理论、发展方向和创新重点。
第二,总体性具有学理性。所谓学理性,就是对事物进行科学研究和论证后,按照学术逻辑、学术规范和学术话语对理论体系进行建构和表达,形成学理阐释、学术梳理、学科建构,进而形成系统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2]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总体性,是指人们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依据一定的研究视角、理论、语境或切入点,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体系进行深度挖掘和深入研究,并基于学术逻辑和学理规范对其理论体系进行概括,进而建构出具有理论意蕴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学术框架,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著作文本转化为理论研究、学术传播文本的过程,也呈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色。
第三,总体性具有有机性。有机性特征表明,总体性不是马克思主义各个局部机械的堆砌或简单叠加,而是体现了616ac52d49781e69c01033c8a2b4666e522959b8b9402c15539cf87e4f04a86d在一定逻辑主线下富有生命的创造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各个组成部分深度融合,共同构成高度契合、相互关联、彼此支撑的有机整体属性。马克思认为,“把有机地联系着的东西看成是彼此偶然发生关系的、纯粹反思联系中的东西”[3]是无知的,只是人们没有发现或者不愿意阐明其中的联系。由此说明,有机性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而这又需要我们关注其结构、个性和相互关系,以便于更好地研究有机体存在和变化的总体条件。
第四,总体性具有内隐性。内隐性一般是指隐藏在事物内部不轻易显露出来,需要人们挖掘和加工方可呈现出来的特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体性的内隐性是指其总体性并不会直接外显出来,或者说并没有通过一个现实存在的载体展示出来,需要人们在学术研究、学理分析和学科范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证和提炼,以便更为规范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全貌。
第五,总体性具有相对主观性。相对主观性是指人们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主建构,具有自为性。显然,人们获得的总体性结论形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产生之后,是后来的研究者借助学术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的总结和建构,本质上是一种体系化建构与时代化表达。相较于整体性而言,总体性显现出多样性,不同学科背景和学术积淀的人,根据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理论基础,可以把握总体性的多维性。
(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之内涵及其特征
整体亦指全局,一般是指“若干对象(或单个客体的若干成分)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构成的有机统一体”[4],是与部分和局部相对应的哲学术语,整体性是整体的体现。通常情况下,认知的对象由不同的部分和属性构成,这些部分和属性通过一定的关系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整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是指马克思主义含括了诸多范畴和领域,形成了诸多形态与分支,这些范畴、领域、形态和分支集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存在,呈现出整体性的特征。
首先,整体性体现为集成化。恩格斯认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5],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562由于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的品质,在马克思主义诞生170余年来,先后形成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不同形态,是不同区域、不同时代针对不同具体境况的创新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这些不同时代、不同形态的理论存在构成了一个整体,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集成性。
其次,整体性体现出外显性。外显性意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能够通过一定的载体或存在外在地表现出来。广大民众通过阅读著作文本和学术著作以及学习相关课程等,能观察和感知到宏大的理论体系,能够清晰地看见和辨别其不同的发展形态、相关组成部分、整体的内在结构以及涉及的不同范畴,无需概括提炼便可轻松掌握。就当前而言,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的整理和出版最为直观生动地体现了其外显性,无需民众自己总结。此外,马克思主义相关论著文本的汇编与发行,以及部分专家学者经过考证、按照时间或其他视角编写的史料,也体现了具有鲜明外显性特征的整体性。
再次,整体性具有相对客观性。相对客观性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通过时间的缓慢积淀和空间的缓慢聚合逐渐形成、自然生成的特征,具有自在性。整体性具有先在性,是其一旦形成就凸显出来的重要特征。人们只是对其进行物理性加工,例如汇编成册、编撰成集。相对来说,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身具有的特质,是人们在共识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不因人们认知视角、学术背景或研究方法的不同而不同,具有意见一致性。
最后,整体性具有体系性。体系性意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个内容丰富、涵盖广泛、逻辑严密的系统化理论,而非某一个或一些互不相关的单独的、单薄的理论。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6]。在马克思研究的各个领域中,唯物史观和实践辩证法贯穿了始终,将其紧紧链接在一起。简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体现为其目标、理念、内容、方法等要素一体化,是一整套完整的、系统的、有机的理论体系。
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体性与整体性的出场逻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关系到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完整准确把握,关系到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和发展”[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总体性可以帮助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时空中的丰富形态和多样性”,“深刻理解不同马克思主义形态之间的差异与联系,加强对话与沟通”[8],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实践化发展。总体性与整体性都是从宏观层面探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全貌,二者构成了科学认知与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及其核心要义的关键问题。
(一) 时序演进: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与总体性的历史切入点
恩格斯最早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作出论述。马克思生前没来得及留下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这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传播和发展造成巨大危机[9]。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即着手整理他的遗著,提出“我倒是有一个计划:把马克思和我的小文章以全集形式重新献给读者,并且不是陆续分册出版,而是一下子出齐若干卷”[1]709。恩格斯希望通过对著作文本的完整呈现,来为人们提供一个全景的、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在恩格斯看来,如果不能一次性地、完整地出版著作,那么人们就只能碎片化地了解马克思的著作,“这种支离破碎的阅读只会使人莫名其妙”[1]702。基于此,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文本的整体性编辑和对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建构,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有效传播与大众化奠定了基石。
列宁也关注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总体性与整体性问题,提出马克思主义学说“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10],并指出“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自然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11]。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备性、严密性,为人们提供的是一个完整而非零散的、碎片化的世界观。因而,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构成了其科学性、实践性、发展性的根基,也构成了马克思所创新的新世界观的本质特征。
毛泽东在阐述改造党内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时关注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总体性,认为一些同志“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12],造成了理论与实际的分离,对中国的革命事业造成了巨大伤害和危害,因此,“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13]。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更加注重在总体性与整体性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守正创新。习近平认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2]8,一语中的地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意旨,并同时指出马克思主义“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2]11,用“体系”一词高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习近平要求,学习马克思主义尤其要“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14],在新的征程中继续“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5],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概括了总体性与整体性的内核。纵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与整体性问题始终存在,并随着演进而不断得以明确、丰富和发展。
(二) 主线贯通: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体性与整体性的理论成长点
国外马克思主义较早关注总体性问题,总体性理论甚至也一度被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支柱[16]。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等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论著中均对这一问题有所涉及。卢卡奇提出,“总体范畴,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地改造成为一门全新科学的基础的方法的本质”[17]76。马克思摒弃了那种将对象的实际分离、科学的分工和专门化的研究方法,转而“把社会生活中的孤立事实作为历史发展的环节并把它们归结为一个总体的情况下,对事实的认识才能成为对现实的认识”[17]56。在此基础上可以认为,“对马克思主义来说,归根结底就没有什么独立的法学政治经济学、历史科学等等,而只有一门唯一的、统一的——历史的和辩证的——关于社会(作为总体)发展的科学”[17]77。柯尔施从总体性的角度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认为这“是一种把社会革命作为活的整体把握和实践的理论”[18]。柯尔施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并认为后期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仍然是一个综合的社会革命理论的整体。葛兰西将马克思创立的哲学称为实践哲学,并认为“对于实践哲学的系统论述,一刻也不能忘记它的创始人(马克思)学说的任何组成部分”,将马克思主义视为一个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的整体,包括“它应涉及所有的一般哲学部分,接着是以一种首尾一贯的方式展开历史和政治,还有艺术、经济学和伦理学的方法论的所有一般概念”[19],尽管如此,人们在研究和宣传这一理论时,不能将他们从整体中独立出来,孤立地对待。在他们之后,从马尔库塞的“回忆的总体”到阿多尔诺的“否定的总体”,再到萨特的“个体的总体”,总体性思想成了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关注的焦点和理论生长点,充实和丰富了总体性与整体性研究。
与国外马克思主义不同,国内学者主要聚焦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问题。这一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的刘元钊、黎澍等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尝试和探索。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王贵明和梁树发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概念[20]。学者们分别以社会关系、资本逻辑批判、实践等为出发点来认识和建构整体性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核心是“要解决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始终存在的一部分人压迫、剥削另一部分人的社会对抗问题,使人类得以真正的解放。”[7]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主要包含了逻辑整体性、历史整体性、方法整体性[21],以及内容的整体性、历史延续的整体性、价值层面涵盖的整体性、主题的整体性、理论的整体性、发展的整体性、形态的整体性、功能的整体性、叙述的整体性[22]等方面。马克思的整体性理论体现了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三个组成部分的统一,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统一等[23]。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内核,从发展历史和理论品格等维度来理解和把握其整体性[24],要基于整体性问题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考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教研整体。也有学者从超学科化、回归文本和关照现实三个方面结合的形式再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精神,并在此技术上进行一种整体性重构[25]。
从国内外研究成果来看,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没有细致区分马克思主义总体性与整体性的差别,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研究中混同使用了总体性与整体性,不利于人们准确认知这一问题;二是没有对“总体性”与“总体性问题”,“整体性”与“整体性问题”等术语,进行区分和界定。总体性问题与整体性问题都属于专用术语,有着特定的指向和固定的涵义;而整体性与总体性则是现代语境下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再认识、再梳理和再建构,具有新的内涵,需要通过学术研究和理论阐释,进行重新理解和把握,由此形成新的研究成果。无论如何,整体性和总体性都是马克思主义发展中贯通的主线。
(三) “两个结合”: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体性和整体性的实践关节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6]14的重大时代命题,要求在“两个结合”的过程中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不断注入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凸显了这一命题在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的方法论意蕴。
一方面,要明确总体性与整体性在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的价值意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总体性与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的直观表达,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神和文化内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脉,在一定意义上是马克思主义的静态表达。面向时代、扎根实践、与实际相结合,进而不断回答和解决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和实践,是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动态呈现。无论静态表达亦或动态呈现,关键都要把握好总体性与整体性,唯有如此,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颜色不变、滋味不减,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
另一方面,要明确总体性与整体性在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的价值意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智慧、中国力量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魂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体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社会主义,又表征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朴素的中国元素,这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27]。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26]15,尤其要杜绝将马克思主义一字不改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硬性物理粘合。关键要厘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属性、精神内核与方法论意蕴,找出其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通共融、共情共鸣之处,进而推动“中西合璧”,实现双向奔赴。
未来,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如何进一步推进“两个结合”,进而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尤其是建构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大课题。必须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总体性的内涵、要义和方法,唯此,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根脉延续、魂脉贯通,更加绽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光芒。
(四)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和总体性的现实落脚点
习近平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28]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底色、中华民族的民族本色以及现代化的时代亮色。马克思主义贯穿始终、贯通全域,构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西方文明的根本区别。在充分把握总体性与整体性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引领发展方向、嵌入底层逻辑,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核心要旨。
一方面,厘清整体性和总体性问题,有助于进一步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全球化、多元化和网络化的推动下,意识形态领域正呈现新形势、新特征、新挑战。“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是经济决定论”等错误言论甚嚣尘上。以往碎片化、割裂化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宣传体系、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在实际工作中面临严峻的挑战。习近平多次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5]34,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道”的层面注重在总体性和整体性层面上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与把握,保证原汁原味、原色原香。在此基础上,从“术”的层面积极借助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全景、全息、全程地呈现马克思主义的形象,让人们更加系统扼要、生动直观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精神、立场和观点、理论和方法。
另一方面,厘清整体性和总体性问题,有助于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26]18厘清整体性与总体性,一是有助于搞清楚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源”与“流”、“主干”与“枝叶”、“传统”与“现代”、“本来”与“外来”、“守正”与“创新”等重大理论问题,总结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有益经验。二是有助于厘清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主线,阐释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何能指引中国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为何能在中国一枝独秀,为何能够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三是有助于阐释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内在契合,讲清楚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与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脉相承。四是有助于分辨清楚中国式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苏联式现代化等模式的联系与区别,分辨清楚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以及苏联的不同。总而言之,通过对比历史与现实、本国与他国、东方与西方,厘清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与总体性特征,进而在世界上确立起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三、 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总体性与整体性
“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29]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改变世界历史发展走向和人类命运,根本“在于其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以完备的体系论证其理论的科学性。”[28]不言而喻,深刻的学理性是总体性的具体呈现,而完备的体系性是整体性的具象表征。科学把握总体性与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的基点。
(一) 在大历史观中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体性与整体性
从方法论角度来看,大历史观就是“坚持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和认识历史”[30],要求人们在认识和对待事物时,要基于不同时间跨度的历史层累和空间跨度的历史拼叠来进行多维审视。我们要在历史主动中透过更为宏大的、全景式、开放的、多元化的历史,在世界历史与人类文明发展方面归纳总结出更具普及性、底层性和本质性的一般逻辑和基本趋势。习近平要求“牢固树立大历史观,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正确走向,认清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沿革和实践要求”[28],正是大历史观的生动应用。
首先,要在中华民族发展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领会总体性与整体性。要把过去、现在与未来视为一个整体,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路向视为一个总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置之于历史的长河中去思考和辨析,置之于社会的整个横截面上去审视和认知,以便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总体立场、观点、逻辑、方法,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性、开放性、科学性、先进性和人民性,从中坚定理论自信。
其次,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领会总体性与整体性。我国已进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阶段,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26]21的总体形势。大变局下更需要保持政治定力、战略定力、前进定力和思想定力,在把握总体性与整体性中面向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怎样的马克思主义、如何更好地发展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最后,要在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领会总体性与整体性。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总体性与整体性,在当前就是要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每一战略、部署、步骤、举措和路径都理解成为历史的总体,理解为所有必须经历的历史链条中的一个环节,理解为历史螺旋上升中的必然步骤,同时又独立于现在而展望未来。要通过“洞察时代风云,把握时代大势,站在人类发展前沿,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31],实现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释时代、引领时代、推动时代发展的使命。
(二) 在大实践观中领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总体性与整体性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32],本质上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心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践,是需要更好地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统一起来的实践,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创新,并最终服务于实践创新。
首先,坚持问题导向,在回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系列基础性、前提性、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中领悟总体性与整体性。“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26]17当代中国所开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人类历史上的全新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人类发展上从未走过的道路,中国与整个人类社会一道所面临的问题前所未有。对此,要积极运用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在扎扎实实的调研中找出“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要面向问题发挥历史主动,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与总体性,把握其内涵要义与精神内核,坚持其基本立场和主要方法,“不断回答实践遇到的崭新课题,以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向前发展。
其次,坚持系统观念,在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领悟总体性与整体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系统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项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实践探索,必须在敢于尝试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新的理论,进而为世界的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要在前瞻性思考中把握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总体性,运用好战略思维、历史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和底线思维,把握总体总纲、主流主线、主流本质,锚定国之大者,谋划国之大计、实施国之大计。
最后,坚持胸怀天下,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领悟总体性与整体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新征程大实践观的现实表征,是再创新奇迹的重要目标和依托。一方面,要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悟透“两个必然”。要看到尽管当今世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预料的进度那样发展,但是总体而言仍然处于他们所判断的那个阶段,作为资本主义基因的根源性的矛盾仍然存在且无法克服。对此,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总体性上进行把握,并在整体性中进行认知。另一方面,要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认清“两个绝不会”。正是基于“两个绝不会”的整体判断,才需要以胸怀天下的格局求同存异,人类才更需要团结在一起,克服文明前进中的诸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公共卫生疾病等共同难题,实现共同解放的目标。
(三) 在大文明观中领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总体性与整体性
所谓“大文明观”,是以历史与现实、一国与多国、中国与世界的宏阔视野审视文明发展历程与空间存在,由此确立对文明形态与文明推进的认知与选择。习近平指出,“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26]228在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与总体性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推进到一个全新境界。
在大文明观中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总体性与整体性,首先要实现历史文明、现实文明与未来文明的彼此激活。要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集成性的整体性特征,辩证对待本国传统文明,从中汲取出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成分。要科学把握行进中的文明之优势与不足,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进行改革创新和完善提升。要面向中国式现代化、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强化国家对文明的主导,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先进文明。
其次,要实现物质、精神、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的相互成就。五个文明的大文明观,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生动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体性与整体性的把握,更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形态的新发展。在大文明观视野下,“五个文明”必须统筹规划、一同谋划、一体推进。要按照“以物质文明为基础,以精神文明为方向,以政治文明为保障,以社会文明为支撑,以生态文明为重点”的总体思路,统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统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最后,要推动本国文明与人类文明的双向奔赴。“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26]51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生动表达,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大势,必将成为全人类共同的价值选择。一方面,要坚守中国特色,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体性和整体性中思考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选择、体系构成和方法路径,发挥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领导地位;另一方面要开放包容,在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中广泛吸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吸收西方现代文明中的有益经验,不断丰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与内容,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
[4] 徐光春.马克思主义大辞典[M].武汉:长江出版传媒,2017:37.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6.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1.
[7] 侯惠勤.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05):32-40.
[8] 罗骞,唐解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总体性[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08):63-71.
[9] 李彦晶,赵洋.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体系化建构与时代化表达[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2023(02):71-81.
[10] 列宁.列宁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11] 列宁.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80.
[1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
[1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05.
[15]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6] 陈学明,孙云龙.渴望总体性[J].哲学研究,2005(10):27-31.
[17]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8] 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王南湜,荣新海,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22-23.
[19] 葛兰西.实践哲学[M].徐崇温,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23.
[20] 王玉山.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发生及应对:对近二十年国内研究的“问题域”探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02):71-76.
[21] 张雷声.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三大视角[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7):20-25.
[22] 韩庆祥,邱耕田,王虎学.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上)[J].哲学研究,2012(8):3-9.
[23] 吴远贤,李建军.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域下的《费尔巴哈论》解析[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04):26-34.
[24] 梅荣政.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J].红旗文稿,2018(22):40-41.
[25] 何友鹏,钟明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重构的基本问题及其框架[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6(06):5-17,154.
[26]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7] 张雷声.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J].红旗文稿,2023(18):24-26.
[28]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
[29]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J].旗帜,2023(07):7-8.
[30] 韩震.关于大历史观的哲学思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2(03):21-26,203.
[31]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315.
[32] 习近平.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J].求是,2022(13).
(责任编辑 文 格)
Totality and Integrity of the Marxism Basic Principles
WU Man-yi1, TANG Liang-hu2
(1.School of Marxism,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1731,Sichuan,China;
2.School of Marxism,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621010,Sichuan,China)
Abstract:To grasp the totality and integrity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is the key to promote the “two combinations” in the new era,and is the prepositive issue of constructing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The research on this issue runs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emergence,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Marxism,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unclear concept,incomplete definition and imprecise application.The totality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lobal,scientific reason,organic,internal recessive and relative subjectivity,while the totality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gration,manifestation,relative objectivity and systemization.The cognition and grasp of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otality and wholeness need to be comprehended with the great historical view,the great practice view and the great civilization view.
Key words: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integrity; tot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