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今天的生活和马克思有什么关系

2024-12-05李少威

南风窗 2024年25期

人类今天的生活,和马克思本人、他的理想及理论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这是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检验,大家都想知道答案。

发现阶级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所谓“今天的生活”指的是什么?我们先把生活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

物质生活主要指的是经济生活。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社会的经济分工,能够通过劳动获得报酬,获取生活来源。

假设你已经大学毕业准备成为一名“打工人”,此时便可以在市场上进行双向选择:企业可以选择你,你也可以选择不同的企业,在双方都愿意的情况下,你为企业工作,企业给你发工资。当然,你也可以用自己的知识积累或者资金去做生意,去进行各种创造,在为社会作出贡献中获得回报。总的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奋斗创造财富,活得更有尊严。

精神生活则可以大致划分为理想和兴趣两个部分。理想包括宏大的方面,比如可以构思理想的社会并通过行动去参与和推动其实现;也包括微观的层面,比如想从事怎样的职业?成为什么样的人?要达到怎样的人生成就?这些都可以去确立、去追求。

兴趣是指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管它们有用没用,投入其中时,你会感到快乐和幸福,而没人有权利妨碍你。比如,你喜欢做手工,喜欢美术和音乐,喜欢穿某一类风格的衣服,喜欢阅读哲学或者其他类型的书籍,这些爱好也许不会给你带来物质上的好处,但只要你不损害他人,而且能从中感受到热爱、体验到美,那就是好的兴趣。有时,我们还可以把兴趣和职业结合起来,比如做一位自由艺术家、一名记者、一个陶瓷匠人。

当你既喜欢自己的工作,又能从中获得回报时,那就算很忙碌、很辛苦,你也不会感到厌恶。

总的来说,对于今天的生活我们有选择的自由,每一个人都可以努力过得体面、有尊严,我们喜欢的事物,只要无损于他人和社会,都应得到尊重。

劳动的人享受不了劳动的果实,不劳动的人却拿走他人的劳动成果,并且生活得很好,甚至穷奢极欲——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可见封建社会中阶级分化对穷人的压迫。

那么,过去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由于历史太长了,过去的生活难以被描述得很清楚,但是马克思发现了一个秘密:人类社会中始终存在着阶级。阶级,简单说来,就是人被划分为不同的身份和等级,并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境遇。上层阶级手握政治、宗教或者经济权利,可以作威作福、为所欲为;而下层阶级则遭受压迫、欺凌和剥削,从事着繁重的劳动,所创造的大部分财富还要被上层阶级拿走,没有尊严,更没有多少幸福感。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卖炭翁》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诗中描述了一个卖炭的底层老人,把炭卖给有钱人御寒,自己却衣衫单薄,冻得直发抖。为了能让炭卖个好价钱,他心里还希望天更冷一点——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即便如此,有权有势的人还是狠心地将他的炭抢走了。宋代诗人张俞写的《蚕妇》也对此进行了直白的控诉:“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劳动的人享受不了劳动的果实,不劳动的人却拿走他人的劳动成果,并且生活得很好,甚至穷奢极欲——“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可见封建社会中阶级分化对穷人的压迫。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下层劳动者没有自由选择权。他们有的耕种官僚、贵族的土地,从中得到小部分粮食以维持生活;有的替有权、有钱人做工、当下人;有的从事手工艺劳动,地位低下、报酬微薄,而且往往世世代代都被限制在这样的职业和地位中。

拆穿资本

到了资本主义时代,阶级分化就更加明显和剧烈了。马克思发现,资本主义社会越来越显著地被划分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阵营,其他的阶级日渐消失了。各种类型的劳动者最后都在机器大生产的作用下,变成了工人,而资产阶级控制着政治和政府权力,旧时代的贵族、官僚要么变成资产阶级的一部分,要么成了受资产阶级控制的傀儡,其利益已经和资产阶级变得一致。

马克思生活的19世纪,工人阶级没有选择的权利。他们不是把劳动力卖给这个资本家,就是卖给另一个资本家,选择替谁工作,其实并没有本质区别。因为他们一无所有,必须选择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否则就没有活路。同时,由于没有议价权,他们只能忍受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获得勉强维持生活和卑微地养育下一代的收入,他们的子女长大之后同样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继续成为工人。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这句话的意思是,资本家的残酷剥削行为,其实是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表现。在资本的逻辑之下,这是必然的,而并不一定是因为资本家都是坏人。工人们可能会发现这个资本家比较苛刻,那个资本家略微温和一些,但这些表象背后是资本控制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的真相。

资本就像一头永远吃不饱的怪兽,不眠不休地驱使着所有人去满足它的增殖需求。资本天然的最大限度获取剩余价值的冲动,必然会让劳动变得残酷,也会把社会关系推向尖锐对立、难以调和的地步。马克思看到,要改变这种非人性化的现实,让每个人都活得有尊严,工人阶级必须奋起斗争,结束资本的统治。

马克思既是一位思想家,也是一个行动者,他看到了普罗大众的疾苦,洞悉了资本的秘密,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同时也成为了一名彻底的革命者。他原本属于一个优越的阶级——出身于犹太拉比世家,父亲是律师,岳父是有爵位的贵族,大舅子是普鲁士的内务大臣,姨妈和姨夫创建了飞利浦公司,他只要“安安分分”,就可以过上优渥的生活。

马克思岳父是有爵位的贵族,大舅子是普鲁士的内务大臣,姨妈和姨夫创建了飞利浦公司,他只要“安安分分”,就可以过上优渥的生活。但是,马克思义无反顾地参与和领导解放全人类的革命斗争。

但是,马克思无法接受少数人享受权利和财富、而大多数人陷入贫困与痛苦的社会现实,便自觉地与原先所属的阶级决裂,义无反顾地参与和领导解放全人类的革命斗争。他用真理之光照亮无产阶级的前路,指引他们争取自己的权利,为砸碎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而联合起来。

今天,人类的生活极大得益于马克思的思想号召和行动指引。工人们的抗争行动此起彼伏,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地位,不得不作出相应的妥协:允许成立工会,增加工人福利,改善工人阶级的基本处境,甚至有限度地开放政治参与,让工人阶级有机会通过政治表达来维护自身利益。

八小时工作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的秘密,具体到工作日制度上,他把工人一天的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两个部分,必要劳动是指劳动者为维持自己及其家庭生活所需要付出的劳动,剩余劳动是指超出上述范围的劳动。剩余劳动时间越长,资本家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高,工人由此就会被驱使着没日没夜地劳动。

马克思旗帜鲜明地提出并且逻辑严密地论证,应该从法律上把工作日限制为八小时。这一主张从美国工人运动中开始受到重视并得到落实,在往后的历史中扩展到全球。

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一百多年以来,世界在这位思想巨人发现的真理的光芒照耀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发生在中国。

普通劳动者从受欺凌、被剥削的状态,从夏衍笔下“包身工”的悲惨境况中解放出来,转变为国家的主人,可以自由地进行选择,为了自己的梦想、快乐、幸福和对美的追求而奋斗。我们的国家也从被压迫、被奴役、被歧视的境遇中实现了逆转,变得独立自主、自立自强,成为今天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

今天的人类生活样貌,有马克思的功勋,但还远远不是他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在马克思设想的世界中,极大发展的生产力使得人们不必为生活所困,每个人都可以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事着自己热爱的劳动。目前的生活距离这样的设想,还有漫漫长路要走,但只要我们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对于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不灭,坚定前行,总会有抵达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