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对抗性体育活动有效开展的研究
2024-12-05安德宝
摘要:“双减”政策要求体育教育更多元、更丰富。对抗性体育运动,作为一类富有趣味性,深受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理应在中小学大加推广。有效开展对抗性体育活动,需要教师摒弃安全顾虑,放下思想包袱,因地制宜地组织活动;同时也要做到整合资源,以“体”育人,在对抗性体育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关键字:小学体育;对抗性体育;双减
一、引言
“双减”,是近年来全国教育界的一大“热词”,甚至是一个引发全民关注和讨论的“热词”。随着“双减”政策的一步步落实,人们逐渐意识到,教育改革已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要切实落实执行的政策方针。教育部大刀阔斧地要“双减”,减去学生的作业和课后辅导的负担。然而“减”从来不是目的,“双减”政策背后的核心理念,是要将用于无效竞争、“题海战术”的时间还给孩子,还给真正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却在以前没机会实施,或者很少实施的教育。对抗性体育运动,就是这样的教育。
二、“双减”背景下对抗性体育运动的优势
对抗性体育运动指的是在运动过程中,有身体接触和对抗的运动,比如:人们熟悉的足球、篮球、跆拳道、摔跤等等。对抗性运动具备较高的竞技性和趣味性,能够增强学生体能、培养学生运动习惯、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精神人格。
(一)强体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并把“健康中国”这一目标纳入我国的发展战略。然而在以往的学校教育体系中,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却处于一个边缘化的尴尬位置。而一味地重视“分数”,重视学科教育的弊端,也在近年来越发凸显。居高不下的近视率、频发的中小学生轻生事件、越来越小的抑郁症患者……如何提高青少年的体能成了现在教育的难题。而对抗性体育运动,需要身体的接触和对抗,对学生的体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抗性体育运动本身也能够有强身健体的作用。通过开展对抗性体育运动,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身体锻炼的欲望,养成学生的锻炼习惯;另一方面能够通过对抗性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体能。
(二)育习惯
好的运动习惯,是让人受益终生的。而一项体育爱好,往往是养成体育运动习惯的开始。相较于跑步、跳远等个人体育运动,足球、篮球等对抗性体育运动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对于小学生而言更具吸引力。小学生喜爱的一些动画、影视作品中也常以足球、篮球等对抗性体育运动为题材,就更容易培养学生对这类运动的兴趣。而兴趣,是习惯养成的第一步。相对于传统的体育课堂项目,对抗性的体育运动更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小学生爱上体育,培养他们的运动习惯。
(三)塑精神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最新版中明确指出小学体育课堂的教育目标不只是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意味着体育课堂不仅仅关注“体”育,同样要关注学生的精神心理和人际交往。而对抗性体育运动是既有竞争、竞技又有合作、策略技巧的运动,不但能增强学生体魄,养成学生运动习惯,更重要的是,对抗性体育运动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精神人格,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精神、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在参与对抗性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会勇敢、学会坚强,领会拼搏的快乐,也体味失败的苦涩,从而获得更加坚韧的性格和精神。
三、小学体育中对抗性体育运动缺位的原因
对抗性体育运动具有诸多优势,然而在过去的小学体育课堂中却较少能看到对抗性体育运动的身影。究其原因,可总结为以下三点:
(一)教师存在安全性顾虑
对抗性体育运动由于其“对抗性”,存在的安全隐患较多。在运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较容易出现安全事故,且一旦出现安全事件,教师担责较大。出于对安全事故的顾虑,很多教师不愿意主动开展对抗性体育运动的教育。
(二)场地资源的缺乏
场地和设施等硬件资源的缺乏也是制约对抗性体育活动开展的一大原因。有一些农村学校由于资金的缺乏,运动场地建设不完备,更缺少大型对抗性运动所需的硬件设施。而对于条件比较好的城市学校则由于学生过多,也缺少学生室外运动的场地。没有运动场地,像篮球、足球这样的对抗性体育活动就无法开展。
(三)师资的缺乏
对抗性体育运动缺位,第三个原因就是师资力量的缺乏。一方面是小学本身就缺少体育教师,目前的小学往往是一个年级甚者几个年级配备一个体育教师,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就是能力素质匹配的教师缺位。
首先,足球篮球等竞技体育项目,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性。而现在的体育教师中对抗性运动专业出身的教师十分缺乏。有的教师虽然是篮球、排球等某一专业出身,也往往很能兼通其他项目运动,因此一个学校可以开展的对抗性运动就十分有限。
其次,组织和开展对抗性体育运动,也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管理和组织应变能力。对抗性体育活动有更多的安全风险,形式也更为多样,因此就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教学管理能力和组织应变能力,来应对可能在体育运动中遇到的问题。
四、对抗性体育运动的开展建议
要让对抗性体育运动真正在小学校园中开展起来,发挥出对抗性体育运动对小学生成长发展的作用,就要做到不“因噎废食”积极开展、因地制宜灵活组织实施、整合资源最大化利用师资同时注重品格教育的渗透,发挥对抗性体育运动的育人功能。
(一)不“因噎废食”,积极开展对抗性体育活动
1.学生方面:进行安全教育,培养规则意识
为了防止学生在对抗性体育活动中出现安全问题,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安全教育。
首先,教师要渗透安全的重要性,让学生有注意安全的意识。
其次,要提升学生的自救能力。万一出现安全事故要懂得及时请求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也可以教授给学生简单的防护和急救知识。比如:在剧烈运动前要注意拉伸,剧烈活动后不立刻饮用大量凉水等等。这样的安全教育即要周期性举行,让安全意识深入学生心中;也要随时进行碎片化的安全教育,比如:对抗性体育运动开始前,教师就应该进行安全提醒和针对性的防护知识传授。
此外,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学生规则意识强,在室外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就小,也便于教师在室外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进行管理引导。
2.教师方面:排查安全隐患,做好全面准备
要降低学生在对抗性体育活动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的风险,教师就要做好充分的事前准备。在对抗性体育活动开展前,就要排查好存在哪些安全隐患,包括场地和器材的安全隐患,以及运动本身可能造成的损伤和学生的身体状况。逐一排查器材是否存在老旧,学生是否具备参与该项目的身体素质等。除了排查隐患,教师还要做好相应的处理准备。教师要针对常见的擦伤、扭伤配备好小药箱,能够简单地处理学生的磕磕碰碰。教师还应该学习基本的急救知识,并且清楚校医的联系方式,做好安全事故预案,从而做到有备无患。
教师还要注重提升自己的教学管理和组织应变能力,提升自己在大型对抗性运动中的“控场”能力,从而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开展较为大型的对抗性体育活动时,教师也可以请“外援”,做好人手的准备。
3.学校方面:改革问责机制,理智对待舆论
在学校方面,为了减轻教师对于室外运动学生“安全问题”的顾虑,应该积极改革机制,理智对待舆论。
首先,学校要改革问责机制,不能一发生“舆情”,就把教师推出来“背锅”。而是要明确好管理责任制度,按章追责。若教师存在管理漏洞则问责教师,若不存在问题就不能盲目问责教师。此外,要理智对待舆论。教育不能被家长的舆论绑架,要真正以学生为本去做教育。
(二)因地制宜,灵活开展对抗性体育运动
1.不局限于校内开展对抗性体育运动
对于没有足球场、篮球场的学校,教师可以考虑在校外组织开展对抗性的体育运动,比如:借用社区、公园、健身场所的运动场地来组织开展比赛活动。但同时要注意在校外开展对抗性体育运动,要更加注意安全防护。可以控制学生数量,分小组、分批次,将学生带到校外开展对抗性体育活动。也可以与有运动场地的其他学校联合组织开展对抗性体育活动,从而增加学生参加对抗性体育运动的机会。
2.灵活开展场地需求小的对抗性体育运动
对抗性体育运动的范围很广,并不全都依赖场地和器械,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好已有资源,组织和开展对抗性体育活动,比如:跷跷板、掰手腕等都属于简单的对抗性体育运动。
教师也可以自己开发一些容易实施的对抗性体育活动,比如:在软垫上进行双人摔跤、拔河等等。这些并不要求很大的场地或者专业性器械的对抗性体育运动,同样能够锻炼到学生的体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三)资源整合,最大化利用好师资力量
1.校本课程,共享教师专业技能
通常情况下,小学体育教师资源本身就比较匮乏,加之体育教师往往只擅长一个专业,如果只局限于班级内部,对抗性体育运动就很难丰富、多元地开展。因此要整合校内师资资源,通过开展对抗性体育活动的校本课程,共享教师的专业技能。
比如:在校内由相关专业的体育教师牵头开展足球、跆拳道等校本课程,让学生在对抗性体育运动的学习方面有更多的选择。
另外,也可以发动其他科目的教师,有对抗性项目特长地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教学中,充分利用好校内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对抗性体育活动。
2.加强培训,提升已有教师专业能力
师资力量的提升,除了数量更重要的是质量,学校可以通过加强对已有教师的培训,来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增加可以用于对抗性体育活动开展的师资力量。一方面是提升教师的体育专业能力,可以派体育教师学习对抗性体育运动的相关知识、技能,从而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另一方面要提升教师的教育管理能力,从而让有限的教师能够服务更多的学生。
3.借用“外力”,利用好校外资源
除了利用好校内教师资源,开展对抗性体育活动还需要学会“借力”,邀请校外拥有相关特长的师资进校园进行对抗性体育运动教学。
比如:可以邀请校外的相关特长培训机构的教师进校园支援教学活动,也可以在家长群体中挖掘有对抗性项目特长的人,邀请其到学校开展相关的家长课堂。除了让校外的师资力量“走进来”,还可以带着学生“走出去”,比如:对于一些缺乏场地、器械资源的学校,也可以与校外相关机构和单位协商,利用校外的场地和器械,组织学生开展对抗性体育运动活动。充分利用校外资源,给学生更多参与对抗性体育活动的机会。
(四)以“体”育人,注重品格教育的渗透
随着体育理念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抗性体育运动并不是野蛮人的活动,而是体能、智能等多方面因素的较量。同样体育课程也不仅仅在于锻炼学生的身体,教师要注重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渗透品格教育,做到以“体”育人。
1.以对抗性运动,树立规则意识
对抗性运动与玩耍打闹的区别就在于对抗性运动需要在规则的约束下进行,教师可以通过对抗性运动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反复强调规则的重要性,认真传授所教对抗性运动涉及的规则;其次,要通过对抗性运动的比赛活动;再次,让学生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通过裁判的公平裁决,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最后,教师要将体育运动的规则意识进行延伸,让学生认识到规则的普遍价值,学会遵守规则,尊重规则。
2.以对抗性运动,激发拼搏精神
对抗性运动首先是竞技运动,竞技运动的灵魂就是拼搏精神。教师应该通过对抗性运动的教学和对抗性运动赛事的开展,激发学生的拼搏精神。在对抗性体育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真正的拼搏精神,拼搏精神并不是争强斗狠,而是对胜利的渴望和全力以赴的追求。一方面可以通过比赛观摩教学,为学生树立体育“偶像”,如:科比、梅西等体育明星,学习这些体育明星身上不服输、不怕苦、能坚持的拼搏精神;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对抗性赛事的比赛过程中,引导学生坚持不懈争取胜利,让学生自然领会拼搏的魅力。
3.以对抗性运动,提高学生逆商
在对抗性运动的开展和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注意教会学生如何面对失败,提高学生的逆商。在对抗性项目的比赛过程中,总是有失败的一方,而失败和挫折反而是教师的一个教育契机。教师应该利用好学生的“失败”,引导学生在面对挫折时不气馁,学会反思复盘,分析失败的原因,在错误中收获进步,在失败中收获成长,从而提高学生的逆商,让学生学会以正确的视角看待失败。
五、结语
学生不应该是温室中的花朵,而应该在碰撞中收获快乐和成长。对抗性体育运动能够强健学生的体魄,养成学生的运动习惯,发展学生的品格,是体育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线体育教师,应该积极推广实施对抗性体育教学,助力学生在“碰撞”中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吴志超.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2]陈瑞真.小学体育教学中强体立德的合一的实践研究[J].学苑教育,2023.35
[3]彭正燕.小学体育与健康的现状分析及研究[J].体育教学,2023.S1
[4]钟小燕.湖南省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实施安全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10
[5]肖永健.双减政策的小学体育教学探讨[J].体育世界,20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