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融入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路径与策略

2024-12-05许明珍

体育风尚 2024年18期

摘要:为了强化小学生身体素质,小学体育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体育课程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也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核心素养要求背景下,体育课程也要建立起“常规课程知识点、专题探究知识点、结构化模型知识点”等多层次、多结构的课程育人体系,来综合地满足学生们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深刻理解“教学与生活”“体育与生活要素”“体育知识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关系,使核心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本文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载体下围绕核心素养基本要求开展教学研究,首先对小学体育课堂发展核心素养的意义进行讨论,分析核心素养培育问题现状,对小学体育教学课堂类型进行整合研究,阐述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教学原则与实际情境,最后探讨小学体育课堂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实际教学工作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支持。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体育;教学路径;策略

一、引言

《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2022版)》文件中提出:体育核心素养指的是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三要素所组成,深化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已经成为现阶段小学体育教学所需要关注的重点方向;在此之间相关文件更强调现阶段教育重心需要切实减少作业总量和学生课业负担,因此通过活跃体育课程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非文化课的多样化需求;而在202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也指出,通过夯实“以体育人”的法治之基,能够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这也为体育教育的全方位发展提供机遇。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体育欣赏与感悟的关键学习阶段,在各类政策的引导下,中小学应顺应体育教育体制的改革要求,将学校的教学重点从单纯应付应试教育的考试制度转变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来[1]。对于学生来说,兴趣其实是最好的老师,但是我国目前的体育教育模式仍然是模仿其他学科,用传统的老师讲授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对于考试的内容了解得非常透彻,但是真正的体育爱好或者体育活动却缺乏认知和了解。另外,对于小学生来说,年龄上不够成熟,自我管理能力存在欠缺[2],传统课堂中,老师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价值不大。对此本文结合政策要求以及一线的实际情况展开教育路径分析,依据“课程标准”“双减”要求“体育法”给出具体的教学解决对策。

二、小学体育课堂发展核心素养的意义

小学阶段人生中开始正式启蒙教育的关键阶段,学生对于新鲜事物以及新知识充满了好奇感,并且在体育运动中的不断知识学习中也有极强探索世界的冲动[3]。而体育是人美育学习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不仅能够给予学生优质美的感官体验,同时在培养学生品德、优化学生认知、培养良好情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深化核心素养教育显得尤为关键,能够积极地引导学生具备良好的运动感知能力,促进个人核心素养的形成。

三、小学体育课堂核心素养培育的问题现状

(一)缺乏对培养体育能力的重视

传统的标准化教学模式都是以基本的运动活动为主,没有深度体现运动技能的教学,教学过程基本以教师讲台上演示、学生讲台下模仿的方式为主。但是在课程资源设置中发现,小学体育课程硬件设施条件普遍不足,加上专业体育教师数量较少,实际教学任务压力水平比较大。同时由于学生家长对体育核心素养发展与体育能力培养缺少正确认知,始终对体育课程存在偏见心理,导致实际教学效能难以得到进一步提升,使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任务始终无法得到有效落实。

(二)缺乏对体育综合素养的测评

在传统教学框架内,评估教育质量的核心指标往往聚焦于分数,这一标准在文化课程评估中尤为突出,得益于其相对完善的标准化评估体系。通过严谨的纸笔考试流程,能够精确反映课程的教学成效及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然而在体育素养的评估领域,情况则大相径庭。当前体育课程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尚显零散,缺乏统一的规范化标准。学生历经一学期的学习后,往往难以获得具体、量化的学习成果评估,而体育达标测试也仅能从侧面反映学生的体能状况,难以全面体现其体育素养的提升。这种评估的不完善,久而久之可能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重要性的忽视,进而削弱其学习动力,最终妨碍了体育核心素养的有效形成与发展。

(三)学生对体育学科定位认识不足

在教学活动的推进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不可或缺的驱动力,它直接促进着教学课程的持续进步与发展。然而在学生对体育课程存在误解的情况下,未能深刻理解其学习的重要性,仅将其视为调节课堂学习紧张氛围的辅助活动,那么这种认识偏差将产生连锁反应。具体表现在学生对体育学习的重视程度不足,进而导致其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度进一步下降。缺乏足够的积极态度,学生便难以从宏观和全面的角度把握体育知识,在其思想层面更易出现懈怠情绪,最终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有效构建与提升。

四、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课堂类型

(一)常规程序课型

部分体育课程采用的是“整体感知课——课堂合学课——练习拓展课——复习梳理课”的思路来开展教学的,这样的学习方法主要模仿的是文化课的教学模式,符合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要求及认知特点,有效地辅助学生了解体育活动前后的关联关系,同时还能对学习目标有较为清晰的认知。对此在开展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设置“整体感知课”,通过罗列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学生们对本节单元中所陈述的内容有清晰地了解,这门课程的内容也深刻说明了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之间的关联关系,学生们在建立了整体性的初步认知后,后期还可以借助操场进行深度合作学习,发挥教师的教学引导组织作用,和学生一同完成课堂学习任务,进而不断地突破学生们的认知边界,促进学生们在整体性的认知活动中学习新技能、创新思维。

(二)专题式探究课型

专题式的探究课程类型同样也是单元整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内容上关键聚焦的是学科的主题内容,学生们在不断地渗透、学习、实践以及练习的过程中深化了知识点素养[6],使其更加具有知识价值。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强化教学过程中的“探”字,激发学生们主动学习的能力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点,同时也是这项教学方法开展的关键核心,学生们的主动学习能力的营造较为复杂,需要让学生们充分的在“从做中学”是关键的难点。

(三)体系化课型

体系化课型主要是基于教材的内容知识体系上构建的知识框架,这个过程中能够积极引导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对所掌握的体育技能和方法进行横向的迁移,实现共性问题的深度思考。体系化课型的教学活动设计可以将学习内容划分为探究型、练习型、生长型等多种教学类型。学生们在不断的自我总结和自我探究的活动中梳理了体系知识脉络,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完善自身学习能力,逐渐丰富了课程内容的体系。同时在体系化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体育实验的形式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进行丰富,实现了高效地学习。

五、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教学原则及情境

(一)目的性

体育课程的实践活动应明确指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要求教师根据课堂实际状况及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构建有效培养核心素养的路径,确保核心素养理念在教学中的深入贯彻与实施。

(二)服务性

体育课程的核心价值在于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终身发展。体育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课程观念,将服务学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长远进步。

(三)互动性

增强师生互动是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频繁的互动交流,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与成效,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与计划。这种双向沟通不仅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还能有效解决教学难题,推动核心素养教学策略的持续优化与创新。

(四)长期性

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需融入课程改革的各个环节。体育教师应秉持长期发展的眼光,加强课程顶层设计的系统性,明确各教学阶段的重点与难点,分阶段、有计划地推进教学内容的探索与实施,以促进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全面提升。其逻辑框架如图1所示。

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知识技能以及知识储备是关键的核心素养内容,而学生思考能力属于核心素养的根本,其学习态度和问题解决能力对帮助学生建立体育逻辑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下,体育课程也要深度体现出教学目标,同时也要展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重点了解的内容,沿着“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反思活动逐渐深化学习路径。学生在经历完整个学习和训练的过程同时也是外部学习转向内部学习的过程,促进了体育课程活动的学习效率最优化。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知识的传授,还要积极深化课堂氛围营造和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这是构筑核心素养框架的关键基石。尤其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当面临抽象动作概念的理解挑战时,情境成为问题解决的重要途径,在此之间巧妙提出问题,对解决问题、激发求解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问题的精准表征可以推动思维转化过程中将复杂问题得到有效简化与解决,在师生间的持续交流互动中深化对现有问题的探讨,更可以催生新的问题探索,从而在其中构建良性学习循环。

六、小学体育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策略

(一)采用分层教学,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小学生在个人身体素质、身体爱好以及运动机能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如果体育训练活动按照“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将会导致部分学生能够满足学习需求,而其他学生往往成了“旁观者”,对此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的需求,为不同层次学生设定好不同的训练方式、学习内容和运动强度。例如:在分层教学中可以积极引入“分组教学”的合作学习模式,参照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均衡地分配到不同组中,由教师设定各类体育活动的合格标准,组内学生积极开展“自助式”的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同时也保证了核心素养要求下,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所提升。

(二)运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工具的应用也为体育教学带来了创新和改变,同时也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全新的解决路径。对此体育教师可以结合数字化工具为传统教学提供更加丰富的呈现方式,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较为有限,对复杂的运动的理解具有较大的难度,对于细节动作的把握存在不到位的情况,对此教师可以结合信息化工具提升教学的生动性。例如:教师可以将复杂的教学动作融入动画讲解当中,学生对于生动的动画形象具有较强的敏感性,通过故事人物的生动展现能够辅助学生掌握运动要领。

(三)巧设体育游戏,调动学生运动热情

鉴于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体育游戏因其高度的灵活性成为融入体育教学的理想媒介。在设计游戏内容时可紧密贴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巧妙融入规则意识、团队协作等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元素,从而升华体育教学的内涵与价值。例如:采用蛇形跑替代传统慢跑,既增加了趣味性又锻炼了协调性;跳绳、跳皮筋等活动则有效活动了学生的关节,提升了身体灵活性;而抢球传球触人游戏,则在激烈的竞争中锻炼了学生的反应速度和团队协作能力。这些富有创意的体育游戏不仅迅速点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使他们对体育课程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热情与期待。

(四)开展多元化评价,激励学生运动习惯

教学评价在整个课程活动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评价结果对于促进学生形成正向激励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使得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教师还要重点对传统单一的评价模式进行创新,通过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保证学生能够在评价的过程中有所提升。例如:在进行期末考试的成绩评定中,在评定的主体中除了教师自己之外,还可以让学生也参与到评价当中,鼓励学生通过自评的形式养成良好反思的习惯,强化学生的自我认知。同时通过“生生自评”和“小组互评”的形式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励学生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激励学生将各类体育活动坚持下去。

七、结语

在小学阶段中,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中一是要满足教育体制改革的要素,二是要看好未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培养好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一个良好的兴趣,并能坚持进行体育锻炼,能够让学生的身心和生活得到一个平衡,是塑造良好品德的最佳时期,能让学生终生受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也要采用不同的范式来满足学生们的多元化需求,在不断地探索的进程中丰富体育知识学习内涵,收获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柏小册.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J].新课程,2023(04):34-36.

[2]王国永.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研究[J].智力,2023(18):5-8.

[3]陈春阳.浅谈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08):42-44.

[4]王敏.浅谈体育核心素养在小学体育课堂上的培养[J].学周刊,2023(13):151-153.

[5]张雄诚.培养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J].亚太教育,2022(10):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