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研究
2024-12-05任言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综合实力相较于过去有了显著的提升,而全民健康则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发展的标志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实现全民健康,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的理念和宗旨,通过这样的方式手段达到强健体魄的良好效果,为后续幸福生活的开展夯实基础、提供保障。基于此,文章首先深入分析了成渝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其后阐述了新时期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主要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成渝地区创新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策略措施。
关键词:成渝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
一、引言
社会体育指导员,顾名思义,应当是社会层面上组织人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员。人们可以将其看作是全民健身开展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也是宣传健身理念的核心,引领着当代人民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备健康的生活方式。由此可见,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发展全民健身事业,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元化体育需求,也为国家的改革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必须构建起一专多能、复合型、技能型社会体育指导员团队。在这样的背景下,成渝地区出台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式手段,实现了自身的转型与发展,基于社会层面切实培养并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构建起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于实践应用及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探究出全新的人才培养渠道和途径。
二、成渝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任务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体育产业结构也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了转型与优化,尤其是体育健身行业更是受到了大众的广泛关注和认可,立足于现实需求,为不同消费层次、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群制定出了多元化的健身内容。同时也对社会体育指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即一专多能,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具备高超的实践水平,能够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指导和帮助。但根据相关的实践调查研究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大多数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并没有体现出这一特征与要求,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上没有与时俱进,也没有对现有的全民健身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优化,仍然采用的是传统滞后的培养模式,过于注重理论指导,而忽略了实践训练,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没有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久而久之,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缺乏高超的运动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单一,脱离了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个性特征。
(二)理实脱节,实践教学不足
根据相关的实践调查研究可以看出,目前部分体育院校在进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过程中,对于管理型人才教学占比大约为75%,技能指导占比大约为25%。而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一岗位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但大多数院校在进行教学设置时,在实践教学层面远远达不到教学要求整体,占比不足25%,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根本无法充分发挥出实践教学本身的价值与作用。而造成这一性的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院校缺乏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重视,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理论传递上,忽略了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
第二,企业缺乏合作积极性。部分企业在新时期立足于校企合作背景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资源,但由于人才培养周期过长,且流动性较强等现实问题,部分企业也不愿意参与到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
第三,基础教学条件匮乏。不管是设备设施还是实践场地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实践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
(三)缺乏双师型教师团队
要培养出现代化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以高素质、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团队作为基础和前提。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晚,大多数院校也是近年来才开设的该门课程,因此对于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人力资源较为匮乏薄弱,大多数教师是由运动训练或体育专业直接转入的,并没有经过多元化的实践训练,因此也无法为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帮助;教师缺乏良好的技能水平,实践经验不足,直接影响了整体教学计划和教学效果。
(四)缺乏高效的课程设置
现阶段,关于社会体育指导员所开展的课程教学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具体而言,一方面,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尤其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一些全新的体育项目、体育技能层出不穷,但这些内容并没有在教材中得以体现,也没有渗透融入课程设置层面,导致教学内容枯燥,技能训练滞后,根本没有体现出人才的实用性特征;另一方面,个人教学缺乏专业性。部分院校在开展课程教学时并没有深入一线进行实地调研,也没有考虑到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理论与实践课时设置失衡,导致二者教学脱节,也就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三、新时期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主要思路
(一)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要对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必须立足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相关要求。院校要与时俱进,充分考虑到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的建设需求应当具备的能力水平,全面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主体的原则和宗旨,基于市场发展的基本导向,培养出大批一专多能的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具体而言,人才培养应当按照基础理论教学、技能实践训练、实习实训、总结反思、技能巩固的环节和步骤开展实施,由理论逐步过渡到实践操作,有针对性地将院校教室、学校及实践基地、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创新优化教学场地和教学条件。借助社会实践、院校实训、社会技能实训打造循环发展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机制,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为其后续的职业发展夯实基础。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任务
目前针对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任务设置应当充分立足于专业知识及社会实践能力两个主要模块。成渝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不仅要在理论知识技能水平上体现出深度、广度,同时也要以专业发展作为可靠支撑。借助调研活动有针对性地将社会中切实可行的理论体系及扎实熟练的技能水平运用于实践指导,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手段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具备高尚道德品质、高超能力素养、技能水平、组织管理能力的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这样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更好地发展全民健身事业。
(三)树立“四个结合”的教学理念
1.教与学的有效结合
在实践教学观察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出教师的引导作用,明确学生的中心主体地位,从多个方面提高其自学能力,鼓励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学活动中。具体而言:
第一,必须转变传统滞后的理念认知,全面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和宗旨。
第二,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打造互动教学课堂,引导教师学生站在平等的角度上沟通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优化教学形式。
第三,灵活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化教学。例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线上教学平台等等,构建立体化的教学载体,为学生后续的自主学习夯实基础。
2.学与练的有效结合
学生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为了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应当基于实践实训基地加强练习,通过这样的方式由理论逐渐过渡到实践,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
3.课上课下的有效结合
在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传递多元化的知识技能,而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则要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到技能竞赛活动、群众健身活动中,以此提高学生的实操水平,拓宽其视野。
4.校内校外的有效结合
当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具备实操水平之后,要鼓励其走出院校、进入社会,在完成课程教学内容之后尽可能深入一线,例如:街道、社区、健身场馆等地,对自身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验证。转变角色,由学生过渡到社会体育指导员,对他人进行切身指导。
四、成渝地区创新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策略措施
(一)革新优化人才素质结构,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相关院校在进行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时,要充分开展实地调研,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革新优化人才素质结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任务。具体而言:
第一,针对知识层面来讲,必须掌握多元化、系统性体育运动基础理论知识,立足于自身未来的工作内容主动学习科学健身、运动损伤、运动防治、体能测试等多元化的知识点。
第二,针对能力结构而言,必须着重培养其思维能力和技术水平,并且独立开展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向他人讲解详细的理论知识,开展健身技能的示范教学,通过这样的方式手段有效指导群众健身,提高体育产业的综合管理水平。
第三,针对素质结构而言,社会体育指导员应当具备高尚的道德素养、文化水平、职业精神,以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作为基础和前提,推动人才的全面系统化发展。
(二)打造特色课程教学体系,实现课程结构的升级
为了培养出当前社会所需的体育指导员,院校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当立足于岗位、能力、课程三个主要模块,构建起完善的课程框架,培养出能力突出、具有应用能力及通识能力的综合性优秀人才。同时立足于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不断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实现课程结构的转型与升级,构建起个性化的教学机制。具体而言:
第一,要对现有的体育理论教学进行调整优化,组建基本理论知识、健身指导、工作规范的教学结构,以此实现体育发展与社会体育需求紧密结合、无缝衔接,打造特色化的课程教学体系,为后续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建立良好的基础。
第二,对于专业核心课程来讲,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针对性的增加动感单车、普拉提、武术等极具特色的实践课程,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整体占比,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协同发展。
由此可见,要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以实践应用作为基础导向,切实培养并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以此实现教学与研究的紧密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发展的无缝衔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相互连接,通过这样的方式手段,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的同时,实现与企业的有效对接,更好地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三)借助校企合作,提高专业能力素养
实训教学一直是教学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地方教育部门必须与时俱进,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拉近院校与社会体育协会、健身休闲单位之间的距离,共同构建多元化的实践实训基地,以此打造出学校+基地的实践教学模式,将院校培养与社会培训紧密融合。校企合作要求体现出深度和广度,企业要主动参与到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利用课内实训、技能实训、管理实训等多种手段方法模拟出真实的工作场景,引导并鼓励学生完成实训实践等教学任务。通过这样的方式手段,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与训练、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的有效结合,打造出校内实训为主、社会实践为辅的集约式教学格局,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的同时,推动其个性发展,为其后续的稳定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四)搭建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第一,全面贯彻落实1+1的教学原则和宗旨,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应当开展至少一项的技能教学,通过这样的方式手段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
第二,充分发挥出传帮带的作用。双师型教师应当与优秀的青年教师有效协作,通过结对子的方式,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利用实训基地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养。
第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外聘请一些优秀的体育协会精英、专家学者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协助院校教师共同开展教学工作,以此搭建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五、结语
综上所述,要培养出现代化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应当革新优化人才素质结构,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打造特色课程教学体系,实现课程结构的升级,借助校企合作,提高专业能力素养,搭建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参考文献:
[1]鲍捷,周青.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的研究述评[J].搏击:武术科学,2006,3(011):77-78.
[2]董光武.新发展格局下社会体育指导员高质量发展进路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2,12(24):103-107.
[3]王冬梅.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机制创新与成效分析[J].当代体育,2022(21):0185-0187.
[4]杨依明,刘贇,黄禹.成渝双城经济圈背景下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现状研究[J].运动-休闲:大众体育,2022(13):0136-0138.
[5]张俊杰,王文龙,郭成根,等.新时代家庭健康指导员培养的现实诉求,发展困境与推进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3,39(3):33-41.
[6]张杰,唐钰传,夏正清.双减政策下社区青少年体育“三社联动”模式发展机遇与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2(3):6.
[7]李建玲,程文豪,刘贤.高职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人才培养(以高校辅导员引导大学生成才为例)[J].炫动漫,2023(6):0163-0165.
[8]魏墩蒙.浅析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发展中的作用[J].农村青年,2022(6):19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