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型职业院校体育实践课思政进课堂实践分析
2024-12-05陈双双贺金金
摘要:教学型职业院校开展体育实践课融入思政教育,是目前较为迫切的教学改革途径,有望提升实践教学有效性。本文简要分析了体育实践课思政进课堂的实践意义,围绕现有阻碍确定思政进课堂突破路径,通过培育体育教师思政融合思维、明晰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创新实践指导教学模式、立足思政元素培养职业素养策略,确保职业院校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同步提升体育实践技能及思政素养。
关键词:教学型职业院校;体育实践课;思政元素;职业素养
一、引言
体育实践课实则以培养学生体育实践技能为主要任务的教学课程,而在教学环节实施思政融合教学,可将职业院校学生培养成高素养、强技能人才,进而合乎时代发展需求。为进一步深化立德树人理念,满足素质教育要求,理应依据教学现状完善体育实践课教学方案,确保学生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实现全方位发展,亦能为相关教师给予明确的教学改革指引。
二、教学型职业院校体育实践课思政进课堂的实践意义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型职业院校开展体育实践课时,有效实现思政进课堂的教学改革目标,继而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般情况下,体育教师在实践课教学环节,多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为主,比如:讲解足球战术、篮球投篮技巧等,而且为了促使学生毕业后能凭借所学技能谋求工作岗位,还常以实践演练能力的培养为教学重点。而融入思政教育后,可同时帮助学生在学习期间树立正确观念,对其身心发展均能产生积极影响,以便逐步提高其学科素养,使其具备团队协作精神的同时,能够拥有良性竞争思维,真正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全方位育人要求。
(二)贴合立德树人理念
思政走进体育课实践课堂,有望贴合立德树人理念,在实践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实操技能时,还要始终关注学生德行培养效果。体育本身属于展现集体精神而非个人炫技的科目。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教师就体育实践要点给予讲解服务的前提下,也要侧重于道德培养,真正通过协同育人方式达成既定素质教育目标,使学生成为具有优良品德与卓越技能的时代所需人才。只有不断在实践教学课堂上进行思政教育,才能展现正向教育价值,确保学生在感化、引导的环境下学有所成,亦能契合教学主题[1]。
(三)巩固思政教育地位
现如今已从传统教学进展为素质教育,这表示德育教育在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性有所增加,而实现思政进入体育实践课堂的改革目标,可进一步强调思政教育的关键地位。尤其从多起高校高才生投毒事件中知晓,学生知识基础的强化与学术经验的积累,并不能助力学生真正成才,而思政教育以道德培养与思想引领为教育主体,将其与体育实践课融合,刚好可以引起当代教师对思政教育的关注度,由此表明体育实践课思政进课堂改革计划的实施确有深刻意义。
三、教学型职业院校体育实践课思政进课堂的现有阻碍
就教学型职业院校体育实践课思政教育现下情况分析,仍存在些许不足阻碍思政融合发展,导致学生难以在体育实践技能提升之余提高思政素养,因而要想达到预期教学改革效果,应当先行妥善处理好以下问题:
1.教师缺乏先进观念
体育教师往往具有丰富的体育实践指导经验,在体育技能方面具备示范性和指引性作用,然而目前多数教师仍在教学阶段侧重于学生体育技能实际掌握度,未对体育精神、体育思维进行针对性教育,甚至认为思政教育属于思政教师单方教育职责,长此以往职业院校学生将无法真正成为优秀的高素养人才。因此,需从教育理念层面着手,创造有利的思政映射到课堂内的实践条件。
2.课程思政目标不明
体育实践课多为学生布置实训活动,而当前部分教师虽然已经意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但整体思政教育目标不够明确,单纯在课堂上为学生列举职业运动员成长经历,以此激发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显然在此环境下学生容易产生敷衍行为,不利于强化思政教育职能[2]。
3.课程教学模式陈旧
当代学生对教学课堂氛围、教学内容趣味性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若一味在课堂上以示范法、讲解法开展实践教学工作,可能减少思政教育渠道,也会造成学生在文字描述的教育场景内降低学习动力,因而若能立足思政融合教育背景积极推广新教学模式,有望开阔思政进课堂的有利空间。
4.思政元素融合不当
体育实践课教学期间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精神,或者指引学生借助体育实践技能普遍提高就业成功率。而当下思政教育与体育实践课的融合度不足,且融合方法缺少可行性,未关联体育实践职业标准,造成学生常认为思政教育内容缺乏实践价值,如若为学生清晰地展现思政元素,并以此为基础提升职业素养,有助于突破思政进课堂的实际束缚[3]。
据此,教学型职业院校体育教师在体育实践课教学中,务必依据上述问题找寻推进思政进课堂的优化路径,以期达到预期课程思政教育效果。
四、教学型职业院校体育实践课思政进课堂的实践策略
(一)培育体育教师思政融合思维
教学型职业院校体育实践课中实施思政教育,较为关键的是培育体育教师的思政融合思维,只有教师主观上接受思政进课堂改革计划,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而应从思政融合视角引领体育教师体会体育实践教学环节思政教育新思路。
一方面,可以鼓励体育教师积极参与优秀教案学习活动,通过“公开课”汲取经验。正如湖南信息职业院校在开设体育实践课时,组织校内体育教师参加徒手类传统项目太极拳公开课,在该公开课开展期间,体育教师以“体育艺术运动技能”为实践教学重点,并在课堂上渗透了“力与美”和谐共生以及创新发展的思政教育思想,立足太极拳挤、按等8种基本技法,指引学生以柔绵的手法、平稳的动作完成拳法训练任务。其他听取公开课的教师可在该名教师展现思政教育内容过程中找寻思政进课堂的可行性思路,将太极拳技能培养与太极拳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以及武术精神相互融合,以便学生在实践课学习中逐渐拥有浓厚的体育艺术运动兴趣。
另一方面,除了为体育教师拓展领会思政教育价值的渠道外,还可通过组织课程思政教师专业培训班的形式,为教师打造集中受训环境,使之在其他体育教师的示范与引导下主动转变固有教学观念,提高对思政教育的重视度。正如上海体育大学在12月份专门开办了“全国高校体育学类课程思政教育培训班”,共计为10家来自全国教学型体育院校的体育教师提供了思政教育培训服务。先后为体育教师讲解了“国乒荣耀”“老一辈教育家体育精神传承”“身心智慧:中国武术技艺道”等知识点,促使培训班内参训教师在全过程演示场景内增强了个人思政意识,最终为教师传递了“弱国无体育,体育可兴国”的教育思想,使之在今后开展体育实践课时,也能从体育精神、体育文化等层面培养学生的思政素养。因此,在促进体育实践课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时,应当以教师思政思维作为教学改革的首要前提,从而激发教师在以身作则中为学生树立高素养的学习榜样,致力于体育技能与体育素养双重发展[4]。
(二)明晰课程思政教育目标
体育实践课思政进课堂改革过程,待体育教师逐渐在课堂上体现体育实践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联合价值后,需要制定清晰的思政教育目标,依据体育实践内容判定适宜的思政教育方向,这样方能优化教学成效。
以“支撑跳跃与体能训练”实践课为例,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支撑跳跃运动下肢体动作以及腿部腾越标准和身体把控方式等技能要点的同时,还应当培养学生敢于挑战精神和关爱他人的优良品质。例如:从体育道德层面为学生现场讲述体育竞技比赛中的感人瞬间,如:某场比赛中,阿鲁巴选手乔纳森?巴斯在通过最后200米路线时突发手部抽筋情况,而后几内亚选手布莱玛?桑卡尔并未直接选择超越对手,而是缓慢停下脚步,在最后冲刺关头选择搀扶对手共同完成比赛。虽然在该场赛事中几内亚选手并未获得名次,但他的体育精神仍赢得了观众的赞赏。教师可借助真实的体育案例激励学生在追求卓越技能和最佳赛绩的同时,也要始终坚守尊重对手,关怀对手的美好传统,甚至教师还可直接以反向案例引起学生的自我反思[5]。此外,教师在学生参加体能训练和山羊分腿腾越训练活动时,也要设置“知晓动作细节,感知身体锻炼价值”“协助他人应对训练困难”“主动接受有难度的训练项目,锻炼个人坚毅品质”等思政目标,帮助学生既能在教师指导下持续提高支撑跳跃与体能水平,又能获得良好品质与崇高道德。必要时为学生开设模拟比赛,在赛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个人品格塑造,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获得健全人格。
(三)创新实践指导教学模式
当思政走进体育实践课内,要求体育教师运用新模式适应全新的教学环境,通常情况下,经过分析有利于深化思政教育影响力的教学模式包括以下两种:
1.体验式教学模式
在体育实践课教学阶段,教师为学生组织户外体育活动时,应当赋予学生强烈的学习体验感,包括深刻感知体育精神,品味体育文化。基于该模式,首先需要教师模拟真实情境,从职业环境、生活环境、地理环境等多个方面增加学生的环境感知力,使之尽可能融合到实践学习场景内。比如:在“原地跳起单手肩上投篮”技能培养期间,以30%投篮命中率为培养主体,此时教师可以模拟“NBA比赛”的竞技氛围,通过统计学生每次训练结果鼓励学生保持迎难而上的学习自信。另外,还要通过灌输“健康第一”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篮球运动热情,将体育实践技能作为强身健体的必要手段。而且教师也要侧重于“集体观”的教育指导。篮球作为团队协作类活动,必然需要学生在练习投篮技能时学会与队友保持和谐的合作关系,否则可能丧失投篮机会,也将影响学生的运动心情。
其次,为提高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关注度,可以在实践课堂上开设游戏活动,如“野外求生游戏”,将投篮看成“游戏通关钥匙”,指引学生在游戏场景中逐渐学会保护他人,亦能改善学生的协作互动意识。
最后,教师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方式与学生互换身份,指引学生站在教师视角获取独特体验,并且能够加深学生对实践内容与思政教育细节的理解。
2.课题式教学模式
体育实践课本身是体育课题研究中的重要部分,教师可以专门围绕中国武术文化组织学生古代武术与现代体育的相关性进行探究,以便在课题探讨中对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产生深刻见解。在该模式主导下,教师还可联合“五禽戏”“八段锦”等传统武术体操运动,促进学生在真切的体操运动训练中感知民族文化魅力,甚至可将现代体育技能和传统武术动作相结合,激励学生自由创编体育训练计划,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成为传统文化的坚定传承者与弘扬者。体育教师理应不断尝试新实践教学模式在课程思政融合中的效果,自此赋予学生丰富的学习感受。
(四)立足思政元素培养职业素养
为优化体育实践课思政教育成效,还应当立足思政元素,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着力点调整教学步骤。一般情况下,在体育教学环节最先考虑的是文化自信、人格塑造、国家意识、政治认同思政元素,也是品格塑造和道德培养的基准条件。由于教学型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所选职业较为多样,尽管是体育院校毕业生也可能从事体育教师、教练以外的职业,故教师需先行调研学生的职业规划,并尽量选择合乎职业发展方向的思政元素,使之在体育实践课学习中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
例如:学生具有从事体育教师行业的意愿,此时应以“育人情怀”“文化传承”思政元素为主,引领学生在课堂上锻炼实操技能的基础上,应具备爱护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质和责任意识,这样才能确保学生从实践学习中满足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规范。若选择管理类岗位,应侧重于团结协作与厚德载物思政元素的客观表现,以培养学生“公正较量”“和谐相处”思政素养为主。职业素养作为思政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引起教师的密切关注,而且随着教师在体育实践课上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职业发展,有望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促使每位学生在“亦师亦友”关系中获得良好素养。
五、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型职业院校体育实践课思政进课堂,具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贴合立德树人理念、巩固思政教育地位显著意义,理应立足现有阻碍明晰优化思路,从体育教师思政融合思维、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实践指导教学新模式、职业素养培养等方面着手,致使学生在体育实践课堂上真正拥有深刻的思政感悟,对道德水平的提高产生促进作用,实现学生良性发展,成长为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赵东健.教学型职业院校体育实践课思政进课堂的实现途径研究[J].青少年体育,2022(06):34-35+42.
[2]董翠香,熊明亮,王乐.职业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实践探索[J].湖南教育(C版),2021(09):23-26.
[3]陈昌虎.思政教育融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实践路径[J].知识窗(教师版),2022(03):108-110.
[4]陈忠南.“以育人为核心”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的实践途径研究——以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21,23(03):56-60.
[5]郭小娟,赵进.体育实践课教学融合健康知识的实施策略——以水平四(七年级)支撑跳跃单元的构建为例[J].体育教学,2023,43(08):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