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内涵、旨向及行动方略

2024-12-04陈勇 杨晓萍

职业技术教育 2024年34期

摘 要 科教融汇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科教融汇之“科”蕴含有科学思维、科学研究与科学技术及方法三重逻辑。科教融汇微观指向促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观致力于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高质量发展;宏观服务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推进,展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的价值导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背景下,科教融汇的行动方略是: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机制,以大科学思维统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打造贯穿培养全程的科教融汇生态,将科学研究、教学教研与创新深度结合,将科学技术的应用与教育教学内容、手段及方法变革紧密耦合;形成基于科教互生的改进策略,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纵深发展。

关键词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协同机制;科教互生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34-0015-07

党的二十大以来,教育、科技、人才被认为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以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为教育、科技、人才强国奠定基础[2]。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3]。科教融汇成为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4],也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重要举措。然而,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过程中,科教融汇内涵为何,其背后的理论逻辑又是什么,实践中如何推进科教融汇等问题已成为当前亟须深入探讨的关键命题。职业院校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载体,承载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需要以系统性思维将科教融汇理念全面渗透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中。

一、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蕴涵

落实科教融汇,首先要深入探讨其本体属性,揭示其内在本质性特征。科教融汇是一个内涵丰富、极具包容性的概念,首次明确提出将“科”与“教”相结合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世纪德国柏林大学的办学理念[5]。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确定了科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在20世纪80年代高校改革中将科学与教育作为高级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20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6],科学与教育首次在政策文本中实现了结合。而据已有文献显示,“科”与“教”的结合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呈现出多样化的内涵与要求。究其根源是对“科”的理解之别,学界对科教融汇概念的内涵还没有达成统一认识。在新时代教育强国背景下,从宏观到微观层面厘清“科”的三重内涵,把握“科教融汇”的整体意蕴是践行科教融汇路径的基本前提。见图1。

(一)科教融汇大科学观

科教融汇从思维层面上体现为大科学观,此时表现为“科学+教育”。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含数学、自然、社会、系统、文学、艺术、思维、行为、政治、经济、历史等11大学科门类于一体的纵横交错的大科学体系[7],他指出:“今天离马克思时代又有一百多年了,世界发展了,科学技术大大发展了。我们还要展望即将来临的21世纪,这样我们的科学技术体系就不能像老一套那样,只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是一个大体系。”[8]钱学森的大科学思想是一种超越传统学科界限的宽广视野,它将现代科学、数学、技术、工程学以及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视为一个整体,从而打破传统文科、理科、工科之间的限制。对于高校来说,树立大科学观,有助于打破高校分立的学科体系,促使各学科交叉融合[9]。这既是时代发展对人才质量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科教融汇大科学观的逻辑指向。

科教融汇中对于“科”和“教”的定义不单单是指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而是指向更大的范围,表示科学技术、科学研究等与教育应当呈现融合汇聚的关系[10]。从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大科学视角看,“科”是指“科学”,“教”是指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科教融汇”指“科学”与“教育教学”融合汇聚成一体[11]。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国家政策、社会经济、区域产业、行业特征、教育科技等紧密相关,是一个纵横相连、全面贯通的复杂系统,必须以大科学观理念为思维方式,打破学科界限、产学研隔阂,实现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各系统的协同发展。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的职业教育科教融汇要用大科学理念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推进职业教育链、人才链与社会经济产业链、科技创新链的有机衔接,相互协作、全面融合,形成科学和谐的统整力,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提档升级,最终实现科学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科教融汇科研观

职业教育科教融汇从行为层面体现为科学研究观,这里的“科”指的是科学研究,而“教”则指的是教育教学活动,表现为“科研+教育”。雅思贝尔斯认为,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蓬勃发展的世界[12]。因此,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过程深度融汇是高等教育的题中之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则强调教育教学中的科学研究,强调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创新,科研为教学服务、教学为科研赋能[13]。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14]。科研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意味着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还要注重科学研究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在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科研观下,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不再是相互独立、互不干涉的两个领域,而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相互融合的一体化过程。科学研究能够为教育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同时,教育教学也能够为科学研究提供实践平台和实验基地,促进科学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因此,在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实践中,需要注重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推动两者之间的深度融合和相互促进。一方面,要加强科学研究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将科学研究的成果和理念引入到教育教学中,推动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变革;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教育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为科学研究提供实践平台和实验基地,促进科学研究的深入和拓展。

(三)科教融汇科技观

科教融汇在方法层面体现为科学技术、技能,即科学技术与教育过程相融、技术技能与学生发展相融,表现为“科学技术+教育”。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科技观则是将科技元素融入职业教育,最终形成科技促进教育、教育支撑科技的协调互动、相互促进新态势[1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职业教育中,科学技术观是科教融汇的重要体现之一。科学技术观强调将科学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相结合,通过科技手段的应用和创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在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科学技术观下,科学技术不再仅是教育教学的辅助工具,而是成为推动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变革的重要力量。通过科技手段的应用,可以使教育教学更加生动、形象、直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拓展教育教学的领域和范围,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发展机会。在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实践中,需要注重科技手段的应用和创新。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和应用新的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推动教育教学的数字化[16]、智能化和个性化改革;另一方面,要注重科技手段与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避免简单地将科技手段作为替代传统教育教学的工具,而是要通过科技手段的应用和创新,推动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变革,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综上所述,科教融汇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其实质蕴涵理应包含大科学观、科研观和科技观等方面。在实践中需要厘清科教融汇的内涵意蕴和推进的实践逻辑,推动科学、科研、科技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和相互促进,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旨向

职业教育科教融汇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的具体举措[17]。在实践过程中,不仅需要从理论上认识和理解其内涵蕴意,更要深入把握其内在的理论指向。只有在充分澄清科教融汇的核心内涵,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把握其理论指向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为科教融合的实践行动提供理论指导与方向引领,见图2。

(一)微观:促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其关键在于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所依托的高等教育体系[18]。在现代化强国道路上,高等教育需要服务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工程技术人才和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既需要科学家,还需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及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更需要一大批全面发展、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产业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等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创新人才培养的责任。

职业教育科教融汇旨在加速培育具备高素质、高技能及创新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应对智能时代对人才的全新要求。在职业教育中,科教融汇的教育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强调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科教融汇优化学生发展目标,加强人与技术的双向度联系,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智能时代协同式“人—技”联系教育实践框架,使之更加符合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20]。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迅猛崛起,不仅深刻改变了产业格局,也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全新挑战。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实践应通过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将最新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资源,渗透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例如,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创设沉浸式学习场景,使学生在模拟的真实环境中进行技能操作,既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也提升了技能训练的实效性。为此,在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实践中,需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推动教育教学与科学要素的深度融合,为学生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发展提供助力。

(二)中观: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高质量发展

职业教育既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工程,也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支撑[21]。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背景下,科教融汇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航道,其中观指向通过科学与教育因素的融合汇聚提升职业教育的内涵,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22],最终实现职业教育与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23],党的二十大报告描绘了中国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整体的发展蓝图,其中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各项事业建设的重要保障。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60%,数量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正步入普及化后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阶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24]。职业教育通过科学调研、科学规划,优化布局、准确定位,优化职业教育体系结构、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使得人才在数量、结构、质量方面能适应经济转型升级要求,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求[25]。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将紧密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主动对接产业升级与技术革命的前沿趋势。通过促进职业教育链、人才链与区域经济产业链、科技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与无缝对接,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者间和谐共生的统整机制,有效推动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与质量提升,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的科技动力。

(三)宏观:服务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推进

强国必先强教,科教融汇是服务于教育科技人才强国战略一体化推进的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要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规划目标。同时,中国教育现代化也要求到2035年我国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26]。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27],这一战略的提出体现了党对教育、科技、人才内在规律的认识,必将有力驱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任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使命。相比于其他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更为紧密[28]。将科学与职业教育深度融会贯通,可以推动职业教育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因此,在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实践中,需要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推动职业教育与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应用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有机结合。在教育内容上,注重科学精神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将最新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在教学模式上,推行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在评价体系上,要建立多元化、过程化的评价机制,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也评价其创新思维、实践技能及团队协作能力;在合作机制上,加强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主体的协同合作,形成科技、产业协同开放创新的职业教育体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技能人力资源。

综上所述,在实践中要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维度把握其理论指向,深化对科教融汇内涵实质的理解,推动科学、科研、科技与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和相互促进,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为教育科技人才强国战略一体化推进贡献力量。

三、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行动方略

认知是行动的先导,决定着行动路向。在理解科教融汇三重内涵与理论旨向三个维度的基础上,要实现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稳健前行,必然要进行理论价值转换,即将理论内涵与指向转化为实践探索。从转化过程上看,科教融汇不是简单的某个环节或是教育某部分形态的融汇贯通,更为重要的是将大科学观、科学研究观以及科学技术进行系统性、一体化设计与实施,将“科”与“教”两种原本独立的活动整合形成一个逻辑贯通、融合有序的连续性系统活动[29],全方位地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职业教育中发挥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双重效应[30]。鉴于此,从行动主体上将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教师、学生等利益相关者纳入科教融汇,并进行系统设计,明确各主体科教融汇做什么、怎么做,并对实施成效进行价值判断,基于价值判断而进行再改进再实施的机制,形成从起点—终点—起点不断上升的科教融汇新生态,其行动路线图见图3。

(一)从分离到融合,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机制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可以被看作一个自组织系统,其内部包含院校、政府、行业、企业、教师、学生等多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和作用,不同子系统在实践中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这种诉求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各主体联系不紧密,以致科教融汇协同不畅,其重要原因在于缺乏一个有效的统一多主体的协同机制[31]。因此,在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系统中,实现从分离到融合的转变,关键在于构建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的具有自组织性质的协同机制。这一机制要求院校、政府、行业、企业、教师、学生等各方主体共同参与,形成一个自组织系统合力,推动科教融汇的深入发展。

1.科教融汇协同机制形成条件

判断科教融汇是否会发生自组织形态,是否会产生协同效应从而形成协同机制,体系开放与体系外界平权化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之一。在科教融汇体系中,一是各要素要保持开放的态度,即各主体、各要素要对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秉承开放认可的态度,积极主动地为科教融汇顺利推进创造条件。二是要对科教融汇涉及的主体进行政策平权化输入,即从政策层面对科教融汇各主体或要素进行制度化要求,确保科教融汇各主体具有外部政策的牵引力。各主体只有在内部自我开放与外部政策引领两方面的作用下,方可确保科教融汇发生系统性演进的可能。

2.科教融汇多元主体的协同机制

政府作为科教融汇的统筹者、制度供给者、财政投入者与平台搭建者,要充分发挥引导力,完善法律法规、行政法规等规范性措施,承担政策引导、资源协调和监管评估的职责,为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各主体要素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与资源支持。院校与企业作为科教融汇子系统,要在建立产教共同体基础上实现产教融合,尤其要发挥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一方面,要理清各自在科教融汇中的职责;另一方面,要明确产权归属、科技转化的利益关系。行业协会作为中介,是政府、企业之间的民间组织,应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发展实施中来,作为政府、企业与职业院校的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行业发展动态需求;另一方面为政府、职业院校提供产业发展资讯,为人才适应产业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教师和学生作为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直接参与者,从“三教改革”等方面主动融入科教融汇变革中来。一是教师应不断更新科教融汇教育观念;二是提升个人“双师”能力与科研能力,与企业共同开发教材,协同科研;三是改革教学方法,将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融入教学中。学生则应积极在政府、学校、企业搭建的产教共同体平台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为科教融汇的受益者和推动者。

从系统论角度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机制,是产教共同体的内在特征,也是实现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系统整体优化的必然要求。通过各方主体的深度合作与协同,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形成合力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促进教育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二)从设计到实施,贯穿培养全程的科教融汇生态

制度建设是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行动逻辑起点[32]。在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实践中,一方面要设计、完善基于科教融汇的人才培养制度体系,形成协同发展机制;另一方面还需实现从设计到实施的转变,塑造一个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科教融汇实践生态。这一科教生态应以产业发展机构为专业导向,以真实的工作环境为基础,以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支撑,以“三教改革”为抓手,构建一个完整、连贯、富有创新性的科教融汇人才培养新生态。

1.优化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布局

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33]。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对于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以及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当前职业教育在专业布局方面主要存在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错位[34]、专业适应性不强等问题[35]。因此,职业教育应以大科学观思维为指导,优化适应本地、本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的专业布局。在大科学观的指导下做好专业优化:一是在专业设置上应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对本土化技能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36]。职业院校应密切关注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根据本土化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来设置和调整招生专业。例如,对于制造业转型升级、新能源、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可以有针对性地灵活设置相关专业,以满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二是对区域企业、行业协会进行深度调研,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大数据调查分析。通过深度调研分析,了解其对技能型人才的具体要求,包括岗位技能、职业素养、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核心素养要求。基于这些需求,更加精准地设置招生专业,确保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三是行业协会作为行业内的权威组织,对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有着深入的了解。职业院校应充分利用与行业协会建立的协作机制,基于产业空间布局等共同研究招生专业设置,确保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2.构建科教融汇的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院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和科教融汇的重要空间。当前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环节还存在科研治理弱[37]、科研转化率低;教师科教融汇意识薄弱、专业能力不足[38];产学研脱节、科技赋能教学力度不足[39];教材脱节,更新滞后,教学方法的科技创新与应用滞后[40]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滞了科教融汇发展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要改变这种现状,必然要求将大科学观、科研观与科学技术观落实到人才培养中,建立起“研—训”一体的科教融汇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研—训”一体的科教融汇人才培养模式,则要求院校与利益相关者从理念、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更新。一是在人才培养理念上,要构建符合岗位要求和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引入行业前沿技术和知识,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二是在人才培养实践上,职业院校要与企业深度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实习实训、教材共编、技术创新、科研转化等活动;建立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包括实验室、实训基地、科研平台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三是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深化“三教”改革。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的教师,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教学能力;重视实践教学的创新性和实效性,通过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四是在教学设施设备上,加强智能校园及数字教学设备建设。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已成为趋势[41],将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融入现代化教学场景中,实现智能、开放、多元的教育智能生态,推进智能教育深度发展。

3.优化科教融汇的人才评价标准

职业教育是赋予学习者从事某种职业性工作所需能力的教育[42],因此,构建一个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又体现科教融汇精神的评价标准,必须深刻融入职业性、科学性及技术性等核心要素,从多维度、多层次进行综合考量与设计。

一是优化标准,科学优化人才培养标准,是确保科教融汇理念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得以有效实施的核心标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应深度契合行业发展的最新需求、技术革新的前沿趋势以及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强调职业教育学生实际操作技术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双重培养。同时,评价标准还应体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诸如团队协作效能、沟通交流技巧、职业道德素养等多个维度,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二是优化评价方法,科学遴选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是实现精准有效评价的关键途径。在评价方法选择上,应秉持多元化与灵活性的原则,以适应不同教学场景与学习空间的要求。例如,可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融合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增值评价等多种方式,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运用及与企业岗位、行业标准对接等方面的实际情况。

(三)从结果到效果,形成基于科教互生的改进策略

科教融汇既是一种状态性概念,又是一种结果性概念[43]。在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实践中,不仅要关注状态性的过程,也要关注科教融汇的结果生成,更要关注其从结果到效果的转变。要实现这种转变必然要采取基于科教互生的诊断改进策略,这种策略是确保科教之间实现深度融合与长效运作的基本保障,对于科教互生的改进建设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在职业教育科教融汇过程中要形成科教互生,首先要对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实施效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评价内容应包括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设计与实施中政策的全面性、制度的完善性、机制的协调性;三教改革的推进成效;科研、实践等平台及软硬件设施的建设情况等方面。通过评价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其次,将评估结果通过相关渠道及时反馈给相关责任主体,加强各方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促进各方共同参与改进。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和反馈意见,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和计划,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质量和效果,实现科教互生,形成人才培养与科技进步的良性互动。

参 考 文 献

[1][5]孟凡华,王斯迪.推进科教融汇:新视野、新领域、新赛道[J].职业技术教育,2022(33):30-34.

[2][7][17]王齐.钱学森大科学思想初探[J].学理论,2014(3):51-52.

[3][8]钱学森.创建系统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55.

[4][9]王晓锋.树立大科学观创新跨学科科研组织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2):24-26.

[6][11][27]林克松,席小灵.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出场语境、价值意蕴及实践维度[J].教育与职业,2023(22):5-11.

[10]张思琪,匡瑛.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新定位、特征与推进策略[J].职教论坛,2023(5):5-12.

[12]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书店出版社,1991(3):150.

[13]林克松,席小灵.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动力机制[J].当代职业教育,2024(1):4-12.

[14]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R].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10).

[15]林克松,杨欣怡.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课程转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2):103-110.

[16][23]纪雪舟,汪涛.人工智能技术在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的应用研究[J].中国信息化,2024(1):60-62.

[18]王云鹏.走好科教融汇育人路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23(Z2):16-19.

[19]教育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民生主题记者会,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回答记者提问[EB/OL].(2024-03-10)[2024-11-05].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403/t20240310_1119485.html.

[20]吴砥,郭庆,郑旭东.智能技术进步如何促进学生发展[J].教育研究,2024(1):121-132.

[21]朱德全,彭洪莉.职业教育促进共同富裕的发展指数与贡献测度——基于教育生产函数的测算模型与分析框架[J].教育研究,2024(1):16-29.

[22][31]童世华,崔延强.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理论逻辑、实践困境及实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4(6):62-69.

[24]国务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21-10-12)[2024-11-05].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47348.htm.

[25]褚宏启.教育强国建设的底层逻辑与顶层设计——教育如何助推中国成为世界强国[J].教育研究,2024(1):4-15.

[26]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19-02-23)[2024-11-05].https://www.gov.cn/xinwen/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eqid=e238ee5a000009b30000000464634211.

[28]邹联克.贵州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位、历史使命和策略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30):3-9.

[29]蓝洁.协同治理视域下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助力教育强国建设[J].当代职业教育,2023(5):40-48.

[30]杨慧.社会系统论视角下高职院校科教融汇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当代职业教育,2024(1):13-21.

[32]都国雄,何万一,苗睿岚.类型教育视角下“双高”院校制度建设的基本逻辑、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4):35-39.

[33]冯丽,李玉静.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创新与推进路径——“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23(27):7-10.

[34]张等菊,江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切性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高教探索,2017(3):96-101.

[35]文玉锋,马倩妮,尚宏利.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其发展前景解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6):56-63.

[36]杨小燕.基于“本土化”的藏区“9+3”免费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3):88-91.

[37]华冬芳.科教融汇视域下职业院校科研治理:逻辑、困境与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3(10):31-36.

[38]刘妍,李新发,李思敏.《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实施10年——成就、价值与展望[J].教育学术月刊,2021(2):20-26.

[39]徐玉成,王波,朱萍.科教融汇赋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时代价值、现实困境及破解对策[J].教育学术月刊,2023(9):58-66.

[40]黄一鸥,么加利.科教融汇视域下高职教育“三教”改革的新要求与现实路径[J].教育学术月刊,2023(10):36-42+50.

[41]孙聘,蒋宇.我国智能教育政策十年回顾与反思[J].现代教育技术,2022(12):68-75.

[42]赵志群.职业教育学业评价方法刍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0):27-34.

[43]曾令奇.科教融汇视域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范式[J].职业技术教育,2023(13):12-18.

Abstract science-education integration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alents,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trategy of promoting the prosperity of the country through science and talents. It is also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science” in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contains three logical dimensions of scientific think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and methods. The science-education integration has a micro-level orientation towards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alents; a meso-level orientation towards promoting the overall quality improvement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ndustrial system; and a macro-level orientation towards promoting the strategic advancement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alents, showing multi-level and multi-dimensional value orientation. The action strategies for science-education integration include: establish a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with multiple stakeholders participating, integrat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alents training with big science thinking; build a scientific and educational ecological system throughout the training process, deeply integra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teaching and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nd form an improvement strategy based on the mutual gene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alents; vocational education; science-education integration; coordination mechanism; inter-growth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Author Chen Yong, PhD candidate of Faculty of Education in Southwest University, lecturer of Chongqing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 (Beibei 400700); Yang Xiaoping, professor of Faculty of Education in Southwest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