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逻辑与路径
2024-12-04曾令奇
摘 要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是教育、科技、人才基于历史和现实需求在职业教育中实现功能协同,使职业院校从技能传授场所转变为综合性平台,助力职业教育融入国家战略,培养多元化高端人才。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逻辑表现在工业革命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不同阶段教育、科技、人才协同作用,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手段随时代变化;政策逻辑是党和国家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思路一脉相承且与时俱进,促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完善教育体系、加速科技转化、优化人才培养;现实逻辑即职业教育生态是应用型科技与技术技能人才的“孵化器”,人才生态是科技创新与职教改革的“驱动力”,科技生态是教学变革与人才培养的“催化剂”。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进路是:构建多元融通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优化职教发展模式;在职业教育中传递科学技术,再生产科学技术,转化科技成果;培养前沿产业需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提升劳动力市场的技能适配性,促进学习者的生涯发展。
关键词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34-0006-09
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产业加速变革的时代,教育、科技与人才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石与核心要素。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对于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就业创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与韧性的关键力量。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推进的重大战略部署,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度聚焦并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2]。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已然成为契合时代发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然而,面对新的时代要求,如何理解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其蕴含着怎样错综复杂的逻辑?应通过何种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来达成这一宏伟目标?这些问题成为当前职业教育领域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研究试图厘清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并揭示其内在规律,探寻其实践进路,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深刻体现于三者在功能、使命和战略方面实现有机结合,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之中。
(一)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生成内涵:功能协同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生成内涵在于三者基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现实需求,展现出科技在职业教育中与时俱进、普通教育对职业教育的潜在知识与能力的支持、人才在职业教育中不断成长并反哺教育与科技的特质,三者之间逐步实现功能协同。从职业教育的发展视角来看,科技进步为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技术和理念,普通教育在知识层面为职业教育奠定了基础、在综合素质层面为职业教育形成了支撑,人才则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和价值体现。
从职业教育的实践功用来看,现代职业教育需要先进科技的融入以提升教学质量和实践水平,需要高质量的人才参与来推动产业发展,也需要全面的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培养能够适应现代产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需要有机整合教育、科技和人才资源,使职业院校从传统的技能传授场所转变为集教育、科技、人才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本质内涵:使命协同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本质内涵是要素共享耦合、关系和谐共生的协同发展[3],体现了三者在职业教育中的使命协同。在新发展阶段,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角度来审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本质内涵,其呈现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教育适应性提升、产教融合推动的科技应用转化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的“三结合”本质。首先,“三结合”的实现需要知识、技术、师资、实训设备等资源要素的共享和耦合。其次,需要建立和谐共生的关系,包括学校与企业、个人与企业,以及职业教育与个人收益、产业发展、国家竞争力关系的和谐共生。最后,携手共建职业教育国际化协同发展共同体,持续推动我国深度参与全球职业教育治理,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国大力推动“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建设,职业教育在其中担当着重要角色,肩负着特殊使命。一方面,中国职业教育已成为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联结世界的关键纽带以及展现教育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平台;另一方面,中国职业教育深化国际合作交流机制,促进职业教育国际资源共享与互补,以技术技能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4]。
(三)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特色内涵:战略协同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特色内涵是指其有机嵌入职教体系系统性、产业适应性、产教深度融合性、校企合作开放性、教育机会公平性和服务全民性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六大特征之中。在职教体系系统性方面,教育现代化致力于构建完备且衔接流畅的职业教育体系,科技现代化以先进技术赋能教育,人才现代化则通过科学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在不同层次中成长,为职教体系的稳健发展提供保障。在产业适应性方面,教育现代化紧密围绕产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科技现代化促使职业教育及时跟进科技创新成果,人才现代化使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能迅速融入产业变革。在产教深度融合性方面,教育现代化推动教学与产业实践深度结合,科技现代化促进成果转化与技术创新合作,人才现代化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与产业对接。在校企合作开放性方面,教育现代化倡导多元合作模式,科技现代化搭建技术交流平台,人才现代化促进人才流动与共享。在教育机会公平性方面,教育现代化扩大职业教育覆盖面,科技现代化提供资源共享途径,人才现代化关注个性化发展。在服务全民性方面,教育现代化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科技现代化创新学习方式,人才现代化培养全民创新能力。
从职业教育的战略使命来说,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布局,构筑系统性的育人联动格局,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效对接。当前,我国积极建立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体制机制,促进学校、学科、专业布局与国家战略相匹配[5]。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在职业教育中加速融合,呈现出以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为导向、以助力产业升级所需的多元化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战略协同态势,为职业教育的繁荣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强劲活力。
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多重逻辑
“职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与人才需求、产业变革、科技进步同频共振”[6],为教育强国奠定坚实基础,为科技强国提供创新动力,为人才强国输送优质人才。
(一)历史逻辑:工业革命背景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演进轨迹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工业革命的浪潮不断推动社会变革,同时也深刻影响着职业教育的演进,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协同作用于职业教育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机器大生产广泛普及,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聚焦于机器操作及机械原理知识,由此开创了传授近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新局面,体现了人才培养与科技发展的初步结合。在这一过程中,科技进步推动了职业教育内容的革新,而职业教育则为工业生产源源不断地输送技术工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升了生产的复杂性和专业性,不仅需要熟练的技术工人,还需要能够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的专业人才[7]。课程注重基础科学与专业理论知识结合。科技进步促使教育内容升级,教育为科技应用培养人才,形成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第三次工业革命以信息技术为代表,职业教育内容紧跟科技前沿,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纳入重点教学范畴,以满足科技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科技的飞速发展促进了职业教育教学手段的革新。企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增加,推动职业教育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置于重要位置。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协同关系更加紧密,科技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内容和手段,教育通过培养创新型人才反哺科技发展和企业创新。第四次工业革命以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引领,要求职业教育培养能够适应智能生产的复合型人才[8]。课程内容以新兴技术知识和技能为主,同时数字化技术的普及使得数字技能成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产业融合与创新导致工作任务愈发复杂综合,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支撑变得不可或缺。科技的快速发展引领着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变革,教育通过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培养适应科技需求的人才,而人才的成长又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撑,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总之,在工业革命的不同时期,教育、科技、人才根据时代需求和科技变革不断调整优化,共同塑造了相应时期的职业教育。
(二)政策逻辑: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政策演进脉络
党和国家对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思路逻辑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198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9]。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职业教育政策文件彰显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高度重视。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鼓励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建设高水平职业教育集团,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紧密对接;特别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10],为职普融通奠定基础,有利于人才多元化发展。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发展新兴专业;深化职普融通,创新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等制度,促进人才全面成长[11]。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着重指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12],这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的战略定位。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并推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从“不同”走向“协同”、交叉融合[13]。其政策逻辑在于:从教育角度看,完善教育体系,让不同教育资源共享互补;从科技角度看,职业教育重应用、高等教育重创新、继续教育重更新,三教协同可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从人才角度看,三教融合能整合各自优势,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2023年,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支持职业院校联合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共建创新平台,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科技创新能力;强调要“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14]。通过联合共建与完善专业设置,从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创造条件。
(三)现实逻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角色解析
1.职业教育生态系统是应用型科技与技术技能人才的“孵化器”
首先,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如同“孵化器”的关键架构,紧密对接科技发展,为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构筑了坚实支撑。职业院校依据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动态,敏捷地调整和更新专业布局,开设与新兴科技紧密相连的专业。与此同时,课程内容注重融入最新的科技成果与实践范例,让学生掌握前沿的知识与技能。其次,实践教学环节恰似“孵化器”中的温床,使学生熟稔新兴技术的应用场景与要求,提升学生科技应用能力。最后,师资队伍建设宛如“孵化器”的动力源泉,为职业教育与科技的融合提供保障,进而更高效地培育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职业院校积极吸纳和培育具备丰富实践经验与科技背景的教师,激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和科研项目,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与科技水平。同时,职业院校鼓励教师投身企业实践活动和科研攻关项目,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质量和科技应用水准。此外,学校积极邀请企业资深技术人员和行业精英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讲授最新的行业技术动态和实践操作技巧。
2.人才生态系统是科技创新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驱动力”
首先,高技能创新型劳动者是推动科技进步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生产一线,通过改进工艺流程、优化生产技术等方式,为科技进步和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实践支持。其次,人才需求的变化促使职业教育不断改革发展。职业院校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此外,优秀毕业生在工作中的表现也会为学校赢得良好声誉,吸引更多学生报考,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最后,产教融合搭建人才与科技的桥梁。这座桥梁让人才与科技相互连通,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通过产教融合,学校能依据产业需求精准培养人才,学生得以在实践中锤炼技能、增长见识。企业也借此获得契合自身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推动科技创新。
3.科技生态系统是职业教育教学变革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催化剂”
首先,科技创新是职业教育教学变革的强力“催化剂”。它推动教学模式创新,如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兴起,促使课程内容更新,融入前沿科技知识。它还助力教学手段升级,如虚拟仿真等技术让学习更直观。科技创新激发活力,加速职业教育教学向更高效、更优质转变。其次,科技成果转化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构筑了实践平台。职业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项目和实践教学案例,学生不仅能够汲取最新的科技知识,还能提升自身的应用技能与问题解决能力。最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催化剂”。企业通过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共建实验室等举措,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与学习资源。企业还可以依据自身的人才需求,与学校共同拟定人才培养标准和课程体系,切实保障培养出契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三、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教育维度:筑牢一体化教育根基
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职业教育通过整合多种资源,加强内外多元衔接与协同,丰富教育的内涵与形式,为创新变革打造坚实稳固的教育根基。
1.构建多元融通衔接体系,畅通职教发展渠道
职业教育在职普融通、中高本硕衔接、职继衔接等多元融通衔接体系下,能畅通教育发展渠道,更加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技能提升,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协调发展。
在职普融通方面,职业教育以类型教育为特色,与普通教育横向融通,对于满足新质生产力提升下的岗位需求、促进教育体系的完善和人才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将直接促进高技能、高知识含量的工作岗位增加和劳动力结构调整,以往单一的学术知识或技能训练均不足以应对新型岗位的需求。”[15]职普融通打破了教育类型之间的壁垒,可以应对这种新型岗位的需求。一方面,职普融通促进了知识与技能的双向交流。普通教育的理论知识为职业教育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视野,有助于他们理解技术背后的原理,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实践技能和案例能够为普通教育注入鲜活的实践素材,为普通教育学生提供实践操作场景,提高他们的实操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推进职普融通的具体举措有四方面。首先,在政策层面,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职普融通的目标和任务,为职普融通提供政策保障;建立由教育部门、职业院校、普通院校和企业等多方参与的协调机制,加强沟通与合作;政府加大对职普融通的资金投入,支持职普融通项目的开展、课程开发、师资培训等。其次,在课程设置层面,开发融合课程,构建职业教育实践技能与普通教育学术课程的融合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建立职普课程互认机制,为学生在两种教育类型间的转换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普通院校可以开设职业技能选修课程,职业院校可以开设学术提升选修课程,适应学生的差异化成长需要。再次,在师资队伍建设层面,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跨领域教学能力;建立教师交流机制,促进职业院校教师和普通院校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与合作。最后,在评价体系层面,建立职普融通的综合评价体系,既评价学生的学术成绩,又评价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建立学分银行,“实现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16],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可能性。
在中高本硕衔接方面,从畅通教育渠道角度来看,完善中职、高职、职业本科、专业硕士贯通培养模式,为学生搭建技术技能成长阶梯,形成完整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链。中职阶段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技能基础,高职阶段加强实践应用能力训练,职业本科侧重于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专业硕士则聚焦于高端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拓展。各阶段通过课程衔接、升学考试制度优化等,保障学生能够从一个阶段顺利过渡到下一个阶段,避免学习的中断和重复,提升教育资源的配置效能。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角度来看,在教育层面,中高本硕衔接可以形成完整且层次分明的职业教育体系,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地位和吸引力;在科技层面,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与科技发展需求相匹配。中职为基础科技应用培养初级人才,高职为产业科技应用升级提供人力支持,职业本科要参与到更高层次的技术研发及其在行业中的实际应用,专业硕士则专注于前沿科技探索并引领科技创新应用方向;在人才层面,要建立贯通初级技能人才至高端技术人才的持续发展链路,满足科技和产业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协同发展。
在职继衔接方面,为社会各年龄段、各职业类别人群提供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课程和培训项目,满足其职业发展需求,构建全民终身教育生态。从畅通教育渠道角度来看,要以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课程和培训项目为不同人群提供个性化的学习选择。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弹性学制等,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学习。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角度来看,在教育层面,职继衔接能丰富教育体系的内涵,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在科技层面,职继衔接能够帮助在职人员及时更新知识体系,掌握行业最新科技动态,将新科技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推动科技在各行业的普及和应用;在人才层面,职继衔接不断提升人才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职场需求,延长人才的职业寿命。
2.优化职教发展模式,强化一体协同效能
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丰富多样,但从构建协同发展生态的角度来看,校企合作模式、产教融合模式和科教融汇模式最能强化协同效能。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企业为职业教育提供实践平台、技术支持和就业岗位,职业教育为企业培养符合需求的技能人才,双方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有利于促进教育、科技、人才在产业层面的深度融合。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则是一种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教育供给,形成了教育为产业和科技提供人才、科技为教育和产业注入创新活力、人才在教育与科技互动中成长的协同发展、良性循环生态,为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产教融合模式在强化协同效能方面有三项具体举措。一是教育与产业协同。企业依据自身丰富的生产经验为职业院校提供精准的岗位技能标准和实际工作案例,让职业院校的专业布局更契合市场导向,课程构建更具实操性。学校为企业员工提供理论知识培训等教育服务,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双向流动与互补。二是教育与科技协同。企业的生产实践为学校科研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数据来源。学校利用自身科研力量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改进生产工艺,同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三是人才与教育协同。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将实际工作经验传授给学生,学校教师通过参与企业项目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学生完成学业后融入企业实践体系,实现人才在教育与产业间的无缝衔接。在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产教融合构建起了一个闭环生态。从产业需求出发到人才培养再到反哺产业发展和教育优化,使得教育紧密围绕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开展,人才培养精准对接产业岗位需求。同时,新的技术和人才需求又促使学校积极变革课程组织与教学要素,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螺旋上升式发展模式。
科教融汇模式在强化协同效能方面有两点具体举措。一是教育与科技协同,这里除了包含产教融合模式教育与科技协同因素和举措外,尤其强调将最新的科技成果作为教育内容,以增强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7]。将科研过程中使用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引入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科技手段如虚拟仿真技术、在线教学平台等也要应用于职业教育教学中,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二是人才与科技、教育协同,这里除了包含产教融合模式人才与教育协同因素和举措外,还强调学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成为科技创新的新生力量;教师在科研过程中提升专业水平,进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形成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互促共进格局。正因为科教融汇强化了协同效能,才使其以科技为纽带串联起教育与人才发展,成为“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科技创新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密钥”[18]。通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资源培养人才,人才毕业后从事科技创新工作,新的科技成果又进一步丰富教育内容,形成循环促进机制,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协同共进。
3.政策优化和资源整合,营造协同发展的环境与条件
在政策优化方面,一是制定一体化发展政策,政府应制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文件,明确各领域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协同机制;二是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政策激励机制,鼓励各方积极参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三是加强政策协调配合,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政策需协同联动,形成政策合力。教育部门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应充分考虑科技和人才发展的需求;科技部门在制定科技政策时,应注重与教育和人才政策的衔接;人事部门在制定人才政策时,应结合教育和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
在资源整合方面,一是教育资源整合,整合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对于重复建设、竞争力弱的专业进行撤并,集中资源发展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集群;二5d37c2eccae165d4a99e51203a418be2是科技资源融合,搭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促进职业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科技资源交流与共享;三是人才资源汇聚,推动人才在教育、科技、企业间合理有序流动,消除阻碍人才流动的各种因素,鼓励人才跨领域、跨单位自由流动,从而达到人才资源的最佳配置状态,为教育、科技与企业的协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科技维度:驱动科技创新与转化
职业教育具有传递科学技术、再生产科学技术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功能。职业教育要依托这种功能,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推动科技进步,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良性发展。
1.传递科学技术,为一体化发展筑牢知识根基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新的机械制造设备和工业化生产方式需要劳动者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原理,才能更好地操作和维护机器。在这一背景下,职业教育开始传递近代科学技术知识,也为工业革命的推进提供了大量合格的技术工人。晚清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如福建船政学堂、天津电报学堂等,传授科技知识,为中国近代工业起步奠定了基础[19]。新中国成立后,在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中,建立了一大批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职业教育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当今时代,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新科技、新理念对职业教育产生了颠覆性影响[20],职业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吸纳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知识并传授给学生,从而为新兴产业培育出既掌握先进科技知识又具备实践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科技进步对人才素养的新诉求。
职业教育高效传递科技知识,既为科技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又因科技进步获取新教学手段而提升教育质量与效率。职业教育高效传递科技知识,可以从四个方面着力。一是优化课程设置。紧跟科技发展趋势,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和技术应用纳入教学体系。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拓展实践课程维度,通过实验、实训、实习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科技知识的应用。二是提升教师素质。加强教师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科技知识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科技素养和教学水平。引进企业专家,邀请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传授实际工作中需要运用的科技知识和经验。三是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如利用在线课程、虚拟仿真技术等信息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四是加强校企合作。要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应用科技知识,同时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实现职业教育与科技、企业的深度融合。
2.再生产科学技术,为一体化发展注入创新动力
职业教育能有效地开发劳动者的智慧,使他们具备从事技术创新所需要的素质,为其进行科学研究或技术创新提供了可能。事实上,许多技术上的发明创造是由受过职业教育或岗位技术培训的生产一线技术工人完成的,他们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1]。例如,技校毕业的普通车工洪家光攻克了航空发动机叶片关键技术难题,打破了西方技术封锁。他是登上过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的一位年轻产业工人[22]。又如,技校毕业的普通工人高凤林,他是焊接火箭发动机的中国第一人,攻克了火箭发动机喷管焊接世界性难关[23]。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大国工匠精神的内涵,展现了中国技术人才的风采和实力。
“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生产要素的创新配置,使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生产力要素得到优化组合和跃升。”[24]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往往需要经历非传统、间断性、显著的变革,而实现成功转型的关键在于长期构建的制度以及组织体系能否紧跟时代步伐,与具有变革意义的技术、知识等要素达成协同发展,共同助力新质生产力的进步[25]。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当下,我国职业教育将随着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向更高层次迈进,进而具备更多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可能。其再生产科学技术的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培养创新人才;人才进入企业后解决企业技术需求、推动技术创新,反哺教学资源,进而又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有力推动教育、科技与人才的协同共进和创新发展。具体而言,一要加强产学研合作。职业院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和发展方向,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创新活动。二要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职业院校可以通过设立科研项目基金、提供科研设备和场地等方式,鼓励、支持教师开展科研项目。三要营造创新文化氛围。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唤起学生的创新活力和创造力。要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如通过设立科技创新奖项、提供科研经费等方式,鼓励师生更加积极地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3.转化科技成果,为一体化发展架起产业桥梁
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需要“打通科技体系和产业体系之间的人才交流通道”[26],这有助于904713ae9230f9e4aa34728d949ae030职业院校更好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使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能够更紧密地与产业需求对接,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相互促进,从而为教育、科技与人才一体化发展架起产业桥梁。职业院校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的产业应用,使得科技创新成果得以在产业中落地生根,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这样,职业教育成为连接科技与人才的关键环节,实现教育、科技与人才在产业层面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共进。所以,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应用,对于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必须建立起一套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与品质。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制定相关激励政策,为科技成果产业化营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应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发布、技术评估、法律咨询、投融资等方面的服务。此外,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拓展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如参加科技成果展览、举办科技成果推介会、与科技中介机构合作等。
(三)人才维度: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
1.契合前沿产业需求,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契合前沿产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传统意义上,技术主要意味着身体操作,但对于高新科技而言,智力与知识成为重要因素[27]。在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有着特定的内涵,他们是具备前沿技术、跨学科融合、技术创新、实践操作、问题解决、团队协作、创新思维和良好职业素养的综合型人才。技术技能人才在技术创新和生产实践之间承担着桥梁的作用,是打通技术突破和创造发明“最后一公里”重要任务的承担者[28]。职业教育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与前沿产业互动、协同发展的过程。一方面,职业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了解产业的最新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将其融入教学中,使学生掌握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产业创新发展。这一过程对于实现教育、科技与人才的协同共进具有重大意义。
因此,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背景下,职业教育要契合前沿产业需求、培养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一是加强课程体系建设,融合多学科知识,开设跨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针对课程更新滞后问题,建立课程动态更新机制,及时引入前沿产业的新技术、新知识。二是深化产教融合,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针对企业参与度不高的问题,要完善合作机制,明确企业与学校的责任和利益。三是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针对教师企业实践经验缺乏问题,鼓励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增强教师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水平;针对教师知识结构老化问题,要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对前沿产业新技术、新趋势的了解。
2.提升技能适配性,应对快速变化的劳动力市场
从人力资本理论来看,职业教育直接面向劳动力市场,培养具有特定技能和知识的人才。这不仅是因为传统的单一技能已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更是因为具有特定技能和知识的劳动者因技能传承和报酬激励等因素,能形成高技能与高劳动生产率的正反馈[29]。职业教育通过精准预测劳动力市场技能需求来提升学生的技能适配性,从而应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30],是当前产业优化升级的必然要求。提升技能适配性的过程,是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紧密互动的过程。以德国为例,德国技能形成体系的确立和发展过程中,多个主体共同参与,形成的“双元制”培养模式紧密结合了劳动力市场需求,使得技能人才与市场高度适配[31],体现了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紧密互动对于提升技能适配性的重要性。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契合点在于,它为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提供了直接的人才支持。当市场对某种新技术或新技能产生需求时,职业教育能够快速响应,培养出具备相应技能的人才,这些人才成为推动科技在产业中应用的关键力量,促进了科技与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而发挥教育、科技、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协同作用。为了更好地提升技能适配性,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劳动力市场,职业教育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动态课程调整机制,定期对课程进行评估和更新,确保教学内容紧跟市场需求;二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根据企业需求定制人才培养方案;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持续学习和成长。
3.支持生涯发展,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变化
当今时代,“现代化进程加快,使得正常生涯被‘侵蚀’,稳定身份也逐渐被‘侵蚀’”[32],即新的行业和岗位不断涌现,传统职业也在科技的推动下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例如,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许多行业对具备数据分析和数字营销技能的人才需求大增,催生出数据分析师、数字营销策划师、社交媒体运营专员等新型岗位。这些岗位需要从业者既掌握专业的数据分析技术和数字营销手段,又具备创新思维和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在此形势下,职业教育必须为学生的生涯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职业教育支持生涯发展的过程,实则是持续助力学生成长并适应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这能帮助学生在不同的职业阶段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达成个人目标与理想追求。具体而言,一是要构建个性化的职业生涯指导体系。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职业目标,为他们提供量身定制的职业规划建议和指导。二是及时将新的科技成果和技术应用融入教学内容中。职业教育需要紧跟科技进步的步伐,培养学生掌握最先进的科技技能,使他们能够适应科技驱动下的职业变化。三是强化跨学科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多元技能,使他们能够在不同领域间灵活转换。四是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为学生提供持续学习的机会和资源,如提供在线课程、继续教育项目等,使他们能够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和进步。
参 考 文 献
[1][1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2]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EB/OL].(2024-07-21)[2024-10-19].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7/content_6963770.htm.
[3]张炜,王良,张维佳.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与多重逻辑[J].北京教育(高教),2023(10):35-38.
[4]邱懿,何正英,杨勇,等.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方位和实现路径,深耕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新赛道——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回眸与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23(12):33-40.
[5]怀进鹏.深化教育综合改革[N].人民日报,2024-08-21.
[6]史少杰,郭静.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视角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任务与基本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4(3):118-128.
[7]臧志军.让我们先把工业4.0放到一边[J].职教论坛,2015(32):1.
[8]郝人缘,吴雪萍.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18(28):12-16.
[9]迟福林.动力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跨越[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8:3.
[10][16]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EB/OL].(2019-02-13)[2024-10-26].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1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21-10-12)[2024-10-26].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47348.htm.
[13]于忠宁.我国职业教育改革重心由“教育”转向“产教”[EB/OL].(2022-12-27)[2024-10-2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3412294600300847&wfr=spider&for=pc.
[14]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EB/OL].(2023-06-08)[2024-10-26].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6/content_6886061.htm.
[15]匡瑛.推进职普融通是实现教育强国的重要之举[J].职业技术教育,2024(28):1.
[17]曾令奇.科教融汇视域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范式[J].职业技术教育,2023(13):12-18.
[18]宁培淋,佛朝晖.科教融汇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EB/OL].(2024-06-13)[2024-10-29].http://www.juece.net.cn/tmp/4g/read.html?id=7395.
[19]唐燕.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兴起[J].职教论坛,2006(9):58-61.
[20]高文杰.转型的力量:第四次工业革命对职业教育的影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3):5-12.
[21]陶红.论职业教育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5):25-29.
[22]刘旭.匠心守护飞机“心脏”[N].工人日报,2020-11-30.
[23]倪伟.高凤林为中国火箭焊接“心脏”无一失误[N].新京报,2018-08-24.
[24]陈晓东,杨晓霞.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科教兴国新战略[J].南京社会科学,2024(10):48-59.
[25]李瑞.创新驱动的新质生产力——工业革命的历史考察[J/OL].科学学研究,1-15[2024-10-29].https://doi.org/10.16192/j.cnki.1003-2053. 20240929.001.
[26]洪群联.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改革路径[J].人民论坛,2024(10):24-27.
[27]芮国强.对标新质生产力,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EB/OL].(2024-06-18)[2024-10-2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2147133040008644&wfr=spider&for=pc.
[28]郭轶锋,高珂.新质生产力条件下技术技能人才能力培养的挑战与对策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10):34-40.
[29]李世闻.技术领先型集群的三重知识生产促进机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3):42-46.
[30]李晓娟,王屹.技能适配:欧盟应对技能转型的职业教育行动及镜鉴[J].职教论坛,2023(8):116-128.
[31]杨丽波,孙晓慧.德国技能形成体系的演进历程、行动路径、主要特点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24(8):77-84.
[32]姜大源.职业与教育的契合:基于时间结构的共鸣[J].中国高教研究,2023(8):94-101.
Abstract The connotation of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alents is to achieve functional synergy among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alents based on historical and current need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nsforming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skill teaching venues to comprehensive platforms, help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grate into national strategies, and cultivating diversified high-end talents. The historical logic of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alents is that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propelled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synergy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alents at different stages enabled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change with times; the policy logic is that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have a continuous and progressive approach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alents, promoting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mproving education system, accelerating technological transformation, and optimizing talents cultivation; the reality logic is that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ecosystem is an “incubator” for applied technology and technical skilled talents, the talent ecosystem is the “driving force”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and the technology ecosystem is the “catalyst” for teaching reform and talents cultivation. The practical approaches to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alents is to build a diversified and interconnected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optimize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nsmi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produ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ransform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cultivate composite innovative talents required by cutting-edge industries, enhance the skill adaptability of the labor market, and promote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learners.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alents;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uthor Zeng Lingqi, asociate pofessor of College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eacher Education in Shanghai Seco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anghai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