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信息科技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24-12-04陆骏暖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4年11期

【摘 要】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学生几乎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电子产品和网络信息,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引导,学生就容易产生沉迷网络、厌学、情绪失控等心理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息科技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学科基本技能,更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素质。作为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关键课程,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科技学科目标的培养有着天然的契合点。信息科技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信息科技的优势,将其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关键词】信息科技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实践探究

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掌握和运用信息科技,更要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心理健康。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工具来探索心理健康教育。

一、基于课程目标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内涵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信息科技课程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养成在信息社会中学习、生活的良好习惯,能安全、自信、积极主动地融入信息社会。这一目标的达成将直接影响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拥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融入社会,这些课程目标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信息科技素养不仅关乎技能的提升,更涉及个体如何在信息时代中进行有效的信息处理、情感管理和社会互动。这些能力与心理健康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挫折,减少焦虑和抑郁等情绪的产生。因此,信息科技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共同的关注点,有相同的教育目标和内涵。

二、根据课程内容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为了充分发挥信息科技学科优势,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心理特点制订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案和活动内容。基于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制订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这些目标与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情况和信息科技应用能力相匹配。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将目标设定为通过防止沉溺网络游戏、合理安排时间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电子产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于中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将目标设定为通过网络数据收集、信息化媒体制作与展示等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了解,培养他们的基本情绪认知和表达能力;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互动表达、在线教育平台、虚拟角色体验等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着重提高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在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信息科技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应该包括但不限于情绪管理、压力应对、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方面的知识,在信息科技学科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教学内容应该注重实践性和趣味性,以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

三、发挥技术优势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信息科技在新技术运用和信息化教育环境层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不仅可以丰富教育手段、拓展教育资源,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相较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基于信息科技的教学手段更具有针对性和趣味性,也更易于学生接受。为了更好地发挥信息科技的学科优势,满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求,在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方面教师可以进行以下实践探究。

(一)利用网络技术搜集数据,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利用信息科技学科网络平台的优势,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在线问卷,问卷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学生用个人账号密码登录,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中进行自主答题,这样学生可以在比较私密和轻松的环境中接受测试,相关数据便于保密,可以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网络问卷操作方便快捷,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可以覆盖全体学生。这样的筛选方式比面对面的谈话获得的数据更真实可靠,由于网络问卷具有很强的分析汇总的功能,汇总数据准确及时,不需要人工逐项进行比对分析,就可以大大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二)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的互动性特点,开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心理辅导活动。例如,学校可以邀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为不同年龄、不同家庭情况、有不同心理教育需求的学生和家长进行心理讲座和答疑解惑;利用“中小学智慧教育”“腾讯课堂”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视频讲座、在线讨论等形式,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接触到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学校内部网站或微信群等渠道,发布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文章和案例,供师生阅读和讨论,开展线上互动活动,如心理知识竞赛、心得分享会等,吸引学生参与,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又能让他们在互动中获得共鸣和支持。

(三)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多可能

有数据显示,中国VR的潜在用户规模已达2.86亿,其中青少年用户占比逐年上升。这种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通过模拟不同的场景和情境,教师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各种情感和压力,从而学会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例如,教师可以利用VR技术创建一个“心理健康体验馆”。在这个体验馆中,学生可以通过佩戴VR眼镜,进入一个完全虚拟的场景,利用VR技术创设沉浸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师可以利用VR技术开展“角色扮演”活动。例如,可以设计一些关于如何处理人际2uoXvzi1o/7AZGqX4CeVGg==关系的场景,让学生在VR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角色。这样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他人的情绪和需求,培养同理心,同时也可以让他们在面对冲突和挑战时,学会有效地沟通和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立足学科素养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随着信息科技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的信息科技实践活动,在学习获取信息方式的同时,信息科技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通过信息科技学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丰富教育策略的同时,也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提升。

(一)素养提升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信息科技学科素养不仅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更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石。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关键课程,与信息科技学科素养的培养有共同的目标和需求。学生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能够提高自己的信息科技应用能力。其中数字沟通技巧、自我管理能力是信息科技素养中的核心能力。这些技能对于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学习和生活都至关重要。通过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学生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在网络上的行为,避免过度使用导致的学习和心理问题;能够更加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应对生活中的压力,提高心理素质。

(二)信息科技促进心理健康家校共育

网络互动、在线教育等信息化手段可以作为家校沟通的桥梁,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也可以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通过信息科技手段,教师可以定期向家长发放心理健康教育资料,或者开设线上家长课程,帮助家长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以便在家庭中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数据支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精度

通过分析学生在信息科技学科教学中的行为数据,教师可以发现一些潜在的心理问题迹象,如学习成绩的波动、网络使用时间的异常等。这些数据可以提醒教师和家长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通过对学生使用情况的跟踪分析,可以准确定位心理异常对象,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为进一步分析心理问题成因提供参考依据,帮助学校更好地制订教育政策和干预措施。

信息科技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不仅是教育创新的需要,更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呼唤,两者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教师应该把握这一机遇,将信息科技素养的培养有机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促进学生在数字化时代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楠楠.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9(2).

[2]赵金娜.浅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