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实践研究

2024-12-04孙丽芳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4年11期

【摘 要】数学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工具,是一门古老而崭新的科学,是一切科学技术的基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主动提问。通过设计有趣且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的提问兴趣。教师应在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的提问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并对学生的问题给予积极回应和有效指导,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提问 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即让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数学现象和规律,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敏锐性。但是,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学生主动提问题的积极性不高,提出的问题的意义与价值远远达不到预期效果。提问已经成为教师的隐形特权,学生往往只能被动地回答,没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思考和有效提问,教师对问题的整合性和灵活性也不够重视。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时,部分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会感到无力甚至恐惧,继而对学生的提问不予解释或有意识地避免学生课堂提问,这就直接导致一些高质量的教学生成资源流失。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丧失学习兴趣,思维能力逐渐固化。还有一些教师虽能积极回答学生的问题,却把握不了核心关键,导致课堂教学重点模糊、秩序混乱。因此,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也会成为课堂上的重要资源,能帮助教师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小学数学课堂学生提问存在的问题

新课标提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数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和学生兴趣,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和实践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现有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参与数学竞赛、数学研究等活动,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提问能力。但是,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教师面临着多重挑战。其中,最为显著的问题之一是教学任务繁重。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往往只能依照教材内容授课,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钻研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得不到有效的培养,他们的学习相对被动。

尽管许多教师学习了生本教育的理论知识,也了解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他们仍会不自觉地以自己为中心,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讲授而非学生的学习。这就导致师生之间缺乏民主、平等的交流,不能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学生逐渐失去了提问的兴趣和勇气,课堂形成了“不想问、不敢问”的局面。

二、小学数学课堂学生提问改进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提问意识

受部分传统观念影响,不少学生仍认为在课堂上打断教师讲课是不礼貌的行为,课堂提问只是单向的教师向学生提问。实则不然,授课过程中学生为主体,学生在课堂中有疑问并及时提出是对课堂有益的,也能给其他学生带来全新的视角并指明新的思考方向,起到榜样作用,调动集体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近似数”时,教师出示32≈_______ ,39≈_______。

师:这两个数分别约等于哪两个整十数?

生:32接近30,39接近40。

师:是的,在数学上应该这样表述—32约等于30,39约等于40。

师:我们该怎样准确找到数字32?

生:把30~40之间的数平均分成10份。

(学生板演,标出数字32的位置。)

生:老师,为什么不可以把30~40之间的数平均分成5份?这样能够更快地找到32。

师:让我们一起用这名同学的方法试一试。

(教师板演,标出32的位置。)

师:你们发现什么了吗?

生:平均分成5份,也能找到32的位置。

师:如果要找到39的位置,还可以用这种办法吗?

生:不能,平均分成5份,只能找到32、34、36、38,只有平均分成10份,才能准确标出39。

教学片段中学生提问后教师的处理方式是师生共答,该部分是近似数学习的知识新授环节,学生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近似数,在寻找精确数时,能够想到优化方法。教师解答时并没有将应对策略的思考生成直接转移给学生。

学生在事先了解教师要讲的内容后,在课堂中就能从客观的角度去看待教师的思路方法,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课前预习还能够帮助学生充分了解新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学生听课时就会有目的地去听,带着问题去听,充分发挥有意注意的作用,听课也会更加专注,思考更为积极,与教师语言互动的过程中就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问题,质量也会更高。

(二)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课堂提问

有些数学教师喜欢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但也有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不愿意学生提问,他们认为学生提问会拖延时间,影响教学进度。在课堂上学生提问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首先,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提问就说明他在认真思考;其次,教师的备课都只是预设,也就是说教师提出的问题只是针对该知识点需要提出的问题,而这可能不是学生唯一的问题,而通过课堂,教师才能得知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以及真实反映,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反映出学生对该堂课知识掌握的程度。课堂提问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

例如,在“认识钟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首先提出问题,“同学们见过钟面吗?”“谁来介绍钟面?”不同的学生介绍钟面可能会有不一样的表述,教师提出关键问题:“钟表上的时针、分针有什么不同?”学生脑海中立刻就会想到时针短、分针长,就会提出疑问:“为什么是一长一短呢?”时针和分针的长度如果一样,就无法区分几时几分,因为教师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学生才会提出关键性的问题由教师解答。学生课堂提问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上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优化教学设计,促进学生有效提问

一个好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思考,这样的思考过程往往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想象力来构思问题的答案,从而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进一步锻炼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多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的问题中,了解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的引导是学生提出有质量问题的关键。教师在教授知识的时候,要有目的地设计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1.提高课堂提问效率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基于自身的教学经验,同时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知识,打造出科学合理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以此帮助学生学会在合适的时间、场地提问,解决自身学习困惑。例如,在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分类和整理”单元教学中,需要学生对给出的物品有效分类,找出不同物品之间的相似性,如可以按照物品的外在形状、颜色、大小等进行分类。部分学生在学习中难以第一时间找到相同物品的规律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勇于提问,在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后告知学生分类依据,引导学生掌握不同分类方法。基于此,学生能够有效解答题目,逐渐提高类似题目解答效率。教师正确有效地引导,能提高学生的提问效率,从而提高题目解答效率。

2.提升课堂提问质量

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设置课堂中的问题,尽量避免让学生只能回答“是”与“不是”或者“不对”与“对”的问题,而应该拓展学生的思维,如“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样想?”通过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的兴趣,因此巧妙的问题设置也十分重要。例如,教学“认识图形”时,教师可以出示情境图,如笔筒、篮球、足球、粉笔盒、乒乓球、魔方等。然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谁可以对这些物品进行分类?”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多种分类的方法,如按照物品功能或颜色进行分类。但是部分学生不知道魔方归为学习用具还是玩具。教师思索片刻后补充问道:“这些是根据它们的作用来划分的,大家是否可以按照它们的形状来分类?”经过循循善诱的提问,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分类方式,而教师的教育教学也不会偏离重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才能提高课堂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问题要结合所学的知识点。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如何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值得教师思考的。教师不应限制学生的思考,要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学生思维模式的过程,要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综上所述,学生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但这并不是教学目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拓宽知识面,激活发散性思维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提问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学生的课堂提问也对教师教学有一定的反作用。为改善现状,教师应在课前明确提问价值,在课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正确地提问,有质量地提问,学生对课程有了正确的理解,发散思维,提出好问题,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为数学和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石蓓蕾.小学中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的误区及对策[J].天津教育,2023(17).

[2]蔡桂兰.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J].山西教育(教学),2022(12).

[3]张小玲.提升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提问有效性的策略分析[J].名师在线,2022(32).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生‘提出问题’水平层次及提升策略研究—基于数学学科视角”(课题编号:B/2021/02/63)的阶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