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化教育理念下孤独症学生劳动教育的有效教学策略
2024-12-04邹酬云
【摘 要】劳动教育的有效性关乎学生未来生活的质量和家庭的幸福,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提升劳动教育的效果。对于孤独症学生,劳动教师可以在个别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从课前准备、课中支持、课后巩固三个阶段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的策略调整,为孤独症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支持,提升其劳动核心素养,帮助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关键词】个别化教育 孤独症学生 劳动教育 教学策略
劳动教育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劳动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其教育的有效性关乎学生未来生活的质量和家庭的幸福。近年来,孤独症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且个体差异非常明显。孤独症学生在言语理解、社会交往、环境信息处理等方面存在困难,且兴趣狭窄,有重复刻板的行为习惯,这就导致他们在劳动素养的提升方面面临很多挑战,如劳动动机激发困难,劳动主动性不强,劳动技能掌握不熟练,劳动独立性不强,等等。面对这些现实问题,劳动教师在面向孤独症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时,亟须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攻克难关,提高劳动教育的有效性,提升孤独症学生的劳动核心素养。
一、课前准备,量身定制
个别化教育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前提。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需着眼于差异,精准评估学情,再基于学情确定教学目标,设置课前任务,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量身定制合适的学习方案。
(一)精准评估,明晰学情
评估是教学的起点,只有实施精准评估,才能准确把握学情,确定学习的起点。在劳动课程实施前,教师应对学生学习本课需具备的能力和期望达成的目标能力进行详细、准确的评估。其中需具备的能力通常包括完成该课学习所需的认知理解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目标能力的掌握程度则可围绕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品质和劳动精神等核心素养来进行评估。此外,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习惯也是应考量的评估要点,关系学习素材和学习方法的选择。在评估方式上,可以通过日常观察、测试和家长访谈等方式来灵活开展,综合判断。
(二)明确需求,定准目标
基于学情评估的结果,教师能准确把握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和发展需求,并应以此为依据,为学生制订与其实际能力和需求相匹配,且兼具发展性和可实现的目标。如在“制作奶香土豆泥”这一课中,教师根据A、B两个学生的不同学情,为言语理解和表达能力较强、有制作经验且动手能力较强的A学生制订了学习目标:能正确说出制作奶香土豆泥的步骤,在小组合作中根据任务卡独立完成任务,并承担提示和指导其他组员的职责。而对于无法用口语进行清晰表达、无制作经验且动手能力较弱的B学生,教师为其制订了学习目标:能对奶香土豆泥的制作步骤正确排序,在小组合作中能根据任务卡,在少量动作辅助下完成任务。两个学生不同的学习目标缘于差异化的学情和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三)课前任务,提前体验
教师布置课前学习任务可以使学生提前了解学习主题和内容,并提供自主初步探索的机会。对于容易因未知而焦虑的孤独症学生而言,课前做预习和准备工作,有助于缓解他们在课堂上的焦虑感,帮助他们逐渐适应并享受学习的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如在“制作酸奶水果沙拉”时,教师布置课前任务:①在爸爸妈妈的协助下通过观看视频或动手体验,提前了解酸奶水果沙拉的制作方法。②根据你的喜好,准备制作酸奶水果沙拉所需食材,如酸奶和水果。课前的学习或体验,能帮助孤独症学生熟悉制作过程,提高技能掌握的效果,也能有效减少课堂中学生因不知所措而产生的情绪行为问题。
二、课中支持,自主实践
基于课前对学情的准确把握与多重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是根据学生的差异提供有效支持:坚持分层教学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视觉支持,在降低难度和激发动机的多重支持下鼓励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自主实践。
(一)分层教学,尊重差异
分层教学是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对目标、练习、评gUqlAh+tyiJwWja5pY8Qfw==价分层。目标分层立足于学生的个别化教育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层面上得到发展。练习分层则是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兴趣特点,设计不同难度和形式的练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劳动素养。评价分层则注重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优势。如同样是“煮八宝粥”,在目标设定上,A组学生的目标是能参照示范视频或流程图基本独立煮八宝粥,B组学生的目标是在言语提示和部分肢体辅助下煮八宝粥。在练习设计上,A组学生使用提供的食材和流程图,独立煮八宝粥,B组学生在提示或辅助下动手煮八宝粥;在效果评价上,着重考查A组学生煮八宝粥的独立性和熟练度,考查B组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二)个别指导,满足需求
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为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鉴于劳动学科的实践性,在劳动教育过程中,个别指导着重于劳动实践过程中的辅助支持,根据学生能力和需求的差异,提供不同程度的辅助。如对于言语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均较强但对步骤记忆不连贯的学生,给予言语提示即可;对于言语理解能力偏弱、动手能力较强、偏好视觉提示的学生,可以提供视觉流程图作为提示;对于言语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均较弱的学生,则可根据现场操作情况提供部分动作辅助或全程动作辅助。
(三)视觉支持,促进理解
孤独症学生是视觉优势明显的学生,更倾向于通过视觉获取信息,具有典型的视觉学习偏好。在教学中,运用简洁的示范视频、清晰的图片和详细的视觉流程图等视觉学习材料来支持学习,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如在学习“煮米饭”这一内容时,教师录制了完整的煮米饭示范视频,并运用清晰的图片,制作了详细的煮米饭视觉流程图,将此作为学习和练习的素材,为高效学习和自主练习提供支持。除了课堂上能有效支持学习,示范视频和视觉流程图也能作为课后自主学习的素材,为课后的效果巩固、技能强化持续助力。
(四)步骤分解,降低难度
对于较复杂的劳动任务,烦琐的流程和杂乱的呈现方式往往会给孤独症学生造成很大困扰。教师可运用工作分析法,将复杂的劳动任务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步骤,并逐一进行示范和讲解。通过步骤分解、分步讲解,既可以降低学习难度,便于学生理解,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技能,又能有效避免学生因任务烦琐而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习兴趣。例如:在“制作奶香土豆泥”的过程中,教师将烦琐的制作步骤分解为洗、削、切、蒸、调、压、装七个步骤,简单易记。在分步讲解的过程中,教师结合操作视频或操作动图,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加深印象。
(五)合理强化,维持动机
孤独症学生可能因为兴趣狭窄、畏难情绪或成就感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劳动动机低,劳动主动性不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能力水平和学习内容的特点,制订由强到弱的综合强化方案。如第一阶段的强化采取“食物+社会性强化”的方式,每完成一个步骤,对学生进行言语表扬,并奖励其半块喜欢吃的薯片。第二阶段采取“代币强化+社会性强化+自然强化”的方式,当学生已经愿意参与劳动,初步体验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时,逐步减少薯片的奖励,替换成代币,每积攒三个代币可以兑换半块薯片。同时,配合温暖积极的言语表扬,并在享受劳动成果的过程中进行自然强化。第三阶段撤除代币强化,采取“社会性强化+自然强化”的方式,当学生已经能主动参与劳动时,则只进行言语表扬,并通过享受劳动成果的自然强化过程,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劳动带来的快乐。
三、课后巩固,迁移运用
劳动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学科。劳动教育的效果需要在生活中进行巩固,其成果也最终需要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课后巩固阶段,可以通过课后实践、生活拓展、家校共育等方式来实现学习效果最大化。
(一)课后实践,巩固能力
课后实践是巩固劳动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课后劳动任务单布置课后实践任务,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实践,能帮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的直接经验获得劳动技能和劳动体验,巩固学习效果。如在学习“制作酸奶水果沙拉”时,教师布置了两个需要动手操作的课后实践任务以巩固学习效果:为家人制作一份美味的酸奶水果沙拉;在课后继续探索酸奶水果沙拉的创意搭配,尝试使用不同的水果和酸奶制作。
(二)生活拓展,迁移技能
除课堂练习和课后实践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劳动技能迁移到更广泛的日常生活场景中,以拓展劳动技能的应用场景,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如学生在学校学习了打扫教室的技能,回家后,通过打扫客厅、厨房和卧室来巩固学习效果。而在社区的志愿活动中,学生又通过参与社区组织的志愿清扫活动,打扫小区中的花园,拓宽了技能运用的场所,实现了技能的迁移。
(三)家校共育,延续效果
家庭是最重要的教育场所。在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庭资源的有效利用显得尤为关键。家长的支持与参与,不仅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劳动教育环境,更能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将所学的劳动技能进行实践和应用。教师应积极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并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配合学校的劳动教育工作。如可以建议家长安排孩子参与清洁卫生、厨房劳动等家务劳动,让孩子在实践中提升劳动技能,增强家庭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杨明全.核心素养时代的项目式学习:内涵重塑与价值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21(2).
[2]杨福,汪晓燕.自闭症学校教育教学中结构化教学策略的运用[J].现代特殊教育,2022(5).
注:本文系深圳市教育学会2023教育科研立项课题“以项目式学习提升培智学校劳动教育有效性的行动研究”(项目编号:YB20231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