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整学习任务群 实施大单元教学
2024-12-04陈涛
【摘 要】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围绕特定主题,开展系列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文章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通过统整“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和“跨学科学习”两个任务群,定位单元重点,架构任务框架、关联任务推进,研制评价量规,探讨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 大单元教学 教学设计与实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以学习任务群为结构的语文课程内容体系,注重引导学生围绕特定学习主题,开展系列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有意义的学习体验,建立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为此,我们深入解读单元内容,架构学习任务框架,依托关联任务推进,融入全过程评价,积极探索教材单元各板块的有机统整路径。下面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探讨学习任务群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定位单元重点,清晰学习活动之“向”
设计大单元教学活动,首先应深入解读单元内容,厘清单元归属,提炼学习主题及确定学习目标,进而定位学生学习的方向和重点。
(一)厘清单元归属
本单元精选了四位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现代诗歌作品。其中,冰心的三首短诗深情歌颂了母爱、童真与自然的美好;艾青的《绿》以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呈现了春天万物复苏、绿意盎然的景象;苏联著名诗人叶赛宁的《白桦》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白桦树的纯洁之美,表达了对家乡和自然的深切眷恋;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时候》则描绘了雨后天晴的景象,体现了真实与想象的交融。本单元还设有“语文园地”板块,并编排了一项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为“轻叩诗歌大门”。该活动是对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单元中关于“收集节日资料”能力的巩固和提升,具体任务包括资料收集与整理,合作编撰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等等。
从单元文本和学习重点来看,本单元对应新课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第二学段的要求,具体包括“阅读描绘大自然、表现人类美好情感的诗歌……尝试用文字语言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及“学习用口头或图文结合的方式创编儿童诗”。同时,本单元也融入了“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第二学段的要求,鼓励学生“尝试运用科学、艺术、信息科技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富有创意地设计并主动参与朗诵会”。
由此,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可统整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和“跨学科学习”两大任务群要求,引导学生参与多元化的语文实践活动。基于活动开展,学生将通过阅读、梳理、创作、诵读等方式,探索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在实践中感受诗歌的韵味和语言表达的独特,体会诗歌蕴含的丰富情感,进而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二)提炼学习主题
“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好的学习主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构成单元教学主线,统摄各个教学板块,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间的联系,构建逻辑性强的知识体系。
在探讨学习主题的逻辑关联时,我们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出发,深入剖析“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及“跨学科学习”两大学习任务群的核心价值:“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聚焦于学生内在能力的培育,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感知敏锐度、联想能力、想象力、审美鉴赏力及个性化表达能力。这些能力是构成学生文学素养与创意思维的基石。而“跨学科学习”则侧重于实践层面的能力拓展,强调知识的联系与整合、问题的梳理与探究、跨领域的交流合作以及多学科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综合运用,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两大学习任务群相契合的共通点主要为情感表达与审美体验、创造性思维与表达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潜在thdHIX4jysVNr8+hZYHRd9zliiIFytuCnsA/3O7HytI=的教育价值均指向综合素养培养、实践能力的提高、创新思维的激发和情感发展。
同时,考虑到四年级学生兴趣日益广泛,正逐渐展现出对文学、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浓厚兴趣,并具备运用多样化方法进行学习探索的能力,我们开展了“探索现代诗歌的魅力与创造”主题研究。“魅力”指通过阅读诗歌、深入思考以汲取文学营养与智慧,“创造”即通过创作诗歌、绘制诗集、朗诵展示等实践活动来展现学习成果与个性。
(三)确定教学目标
在解读单元学习内容、提炼学习主题的基础上,我们基于教材编写意图,结合新课标相关要求,确定了以下单元重点学习目标:
(1)运用已学方法自主认识19个生字,正确规范书写20个字和15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短诗三首》《绿》《在天晴了的时候》。
(3)借助关键词句,体会诗人情感和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意象及韵味。
(4)通过朗读,结合个人阅读体验,初步体会现代诗歌的一些特点。
(4)搜集现代诗歌作品,进行初步筛选和整理,与同学交流。
(5)尝试创作现代诗,与同学分享,听取反馈意见并修改完善。
(6)与小组成员合作,将收集的现代诗进行分类整理、美化布局,共同编制成小诗集。
(7)与同学分工合作,筹备并举办一次班级诗歌朗诵会,通过朗诵、配乐等形式,展现学习成果。
二、架构任务框架,搭建学习活动之“场”
在大单元教学实践中,搭建一个科学合理的任务框架是核心环节。这一框架不仅为学生指明了清晰的学习路径,更为教师创造了一个促进学生深度探索与学习的“场域”,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直面真实问题,培养其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考能力。
(一)设计驱动问题
通过明确目标与识别核心概念,我们设定了本单元学习的本质问题与驱动性问题(图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主动深入学习。
上述驱动性问题中,问题1重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初步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问题2鼓励学生探索诗歌创作的不同方法,并尝试运用这些方法创作出独特的诗歌;问题3重在引导学生初步学会鉴赏与评价诗歌,思考如何有效整理与呈现诗歌作品;问题4重在鼓励学生思考并实践如何设计诗集的外观和布局;问题5重在引导学生将视野从单一的创作与编辑拓展到朗诵会的整体策划与执行各个方面,强调诗歌传递的多样性和影响性。
(二)创设真实情境
基于两类学习任务群的双重价值导向,紧密贴合教材的单元结构与文本内涵,围绕语文要素和“诗歌的魅力与创造”这一核心学习主题,我们创设了“我是诗歌分享者—探索与传诵诗歌之美”这一综合性学习情境。
亲爱的同学们,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诗歌以其独特的韵律与意境,展现了人类情感的细腻与想象的广阔。随着“世界读书日”的临近,我们诚挚地邀请你加入“我是诗歌分享者”旅程。在活动中,我们将一同潜入现代诗中,了解现代诗的创作奥妙;我们将化身小编辑,搜集现代诗,编制属于自己的小诗集;我们还将成为小诗人,学会以简洁而优美的笔触,描述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最终,让我们携手,策划并呈现一场精彩的班级诗歌朗诵会,让每一句诗行都闪烁着我们的热情和才华,成为连接彼此心灵的桥梁吧!
创设此情境旨在点燃学生对诗歌的阅读热情,鼓励学生在探索与分享的过程中,通过深度阅读与创意实践,体验诗歌的魅力与创作的乐趣,培养表达力、创新力与跨学科的综合素养。
(三)实现学科联结
在“我是诗歌分享者—探索与传诵诗歌之美”的综合性学习情境中,我们不仅注重诗歌的艺术魅力和创作技巧,更着力创设一个多元化、立体化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融合文学、艺术、自然、科学与跨学科思维的综合性学习平台,让学生在探索与传诵诗歌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不同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促进,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一是语文与艺术的交融。鼓励学生为自己的诗歌和编制的诗集创作配插图或设计版面,将文字与图像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诗歌画册。此举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还能提升其审美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与音乐学科结合,让学生为自己的诗歌选择或创作背景音乐,增强诗歌的情感表达,让学生在音乐的陪伴下深入地品悟诗歌的表达美。
二是语文与自然的对话。结合自然科学课程,组织学生到户外观察,如观察季节特点、动植物生长等,引导学生将这些自然景象转化为诗歌素材,这样既能加深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又能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是语文与信息科技的结合。鼓励有相关基础的部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尝试不同的诗歌呈现形式,如电子诗集、为诗歌配动态背景图等,使诗歌作品更加多元化和富有创意。
三、关联任务推进,驱动学习活动之“链”
根据新课标相关要求,我们设计了系列蕴含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并拆分为具有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的蜂窝状单元结构,将任务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路径和学程活动。
(一)设计任务框架
围绕本单元的总任务和学习情境,我们设计了四个单元学习任务,安排14个课时完成(表1)。通过进阶任务设计,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探究、梳理、创作、表达、表演等,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思维、沟通、创新与表达能力。
(二)开发思维工具
使用思维工具,如思维导图、概念图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复杂的信息,促进他们深入思考。本单元教学,根据任务进阶,以驱动性问题为主线开发学习任务单,如:任务一“诗海拾贝”诗歌品读模板,引导学生搜集并摘录喜欢的现代诗或关键词句,并配上插图,记录简要评析,注明朗诵时选择的背景音乐;任务二“编制诗集流程图”,引导学生逐步推进,规划编辑和设计的步骤;任务三“把我的想法写成诗”诗歌创作指南,提供概念图助力学生构建诗歌框架;任务四“我们的诗歌朗诵会”活动方案表,帮助学生清楚流程、注意事项,从而获得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学习体验。值得提出的是,思维工具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习风格进行调整,支持个性化学习路径的设计。
(三)组织学习活动
围绕本单元的核心任务,我们依次开展了四大学习实践活动。
任务一:采撷诗之韵
此任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不同类型的诗歌,学生通过阅读和感悟来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并结合艺术、信息科技等多学科知识来增强文学鉴赏力,促进合作与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此任务主要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启动学习,学生阅读任务单,明确学习目标与预期成果,开始每日摘抄至少三首现代诗,标注作者、出处并进行赏析;二是深度探究,依次学习《短诗三首》《绿》《白桦》《在天晴了的时候》四篇课文,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借助诗歌品读指南摘录关键词句,并配以自绘插图或背景音乐,以视觉或听觉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独特理解,在小组内配乐朗诵或分享个人理解与感受,再通过比较阅读梳理四篇课文在主题、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同点;三是拓展延伸,学生撰写分享提纲,交流收集的诗歌并相互点评。
任务二:编织诗之梦
此任务旨在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让学生筛选和整理收集的诗歌,共同编制一本小组诗集,经历诗歌创作与编辑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创新思维。其推进步骤:(1)分组分工,学生4~6人一组,确保优势互补,再根据能力和兴趣分配角色,如主编、美术编辑等;(2)诗集筹备,借助“编制诗集流程图”,讨论并筛选编入诗集的诗歌,共同确定诗集的主题和整体风格;(3)创意实施,按主题进行分类、校对文字,并设计封面、绘制插图,做好整体排版设计;(4)诗集展示,在班级内举办成果分享会,通过小组互评和各学科教师点评,表彰优秀小组和个人。
任务三:描绘诗之境
此任务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诗歌知识,将诗歌的学习与个人的情感体验相结合,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同时结合艺术和技术手段,丰富诗歌表现形式。此任务主要包括五项学习活动:一是总结梳理,通过“语文园地”的学习,反思、整理诗歌特点;二是创作实践,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生活经历,选定诗歌创作主题,如自然美、友情、梦想、成长等,基于“诗歌创作指南”形成初步的构思框架,撰写初稿;三是小组互评,学生相互分享创作初稿并相互点评;四是视觉呈现,学生修改并誊写诗歌,并为自己的诗歌创作配画,进一步诠释诗歌的意境与情感;五是成果展示,在班级“诗歌创作展览区”展示自己的诗歌作品,评选“最佳诗歌奖”和“最佳创意奖”。
任务四:传递诗之情
此任务需策划并举办一场诗歌朗诵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挑战。我们提供“我们的诗歌朗诵会”,引导学生逐步推进。首先是活动筹备,学生清楚要求,科学分组,班级层面确定活动主题与流程、设计场地、制作与发送学科教师及家长代表的邀请函、撰写主持词等,小组层面精心挑选朗诵内容,进行角色分配,准备辅助材料,如背景音乐选择、背景画面制作、灯光效果设计、道具准备、互动环节设计,再进行排练与彩排,实现各种资源调整配合;其次是活动实施,学生布置场地与安排,按照既定顺序依次上台演绎,积极互动;最后是活动总结与评价,各小组从朗诵表现、创意技术、观众反馈等方面进行复盘,对优秀小组进行表彰。通过这项诗歌朗诵活动,学生不仅提升了个人表达能力和艺术素养,还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和项目管理技巧,感受到分享诗歌的喜悦和成就感。
四、研制评价量规,确保学习活动之“质”
新课标强调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融合,全面、动态地反映学生的学习历程与成效。基于此理念,我们将评价嵌入学习任务场景中,设计了四大任务的水平描述(表2),邀请学生、家长、学科教师共同参与评价过程。
综上所述,在开展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中,采用跨学科学习的方法来促进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生不仅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还学会了如何将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转化为有形的艺术作品并与他人分享。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还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并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郭华.跨学科主题学习:提升育人质量的一条新路径[J].人民教育,2023(2).
[2]夏雪梅.项目化学习工具:66个工具的实践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