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情境:变“老师留的作业”为“我想做的作业”

2024-12-04张宏丽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4年11期

学生不可能通过完成大量作业来提升学业成绩,因为小学阶段学业成绩和作业量之间没有必然关系。很多时候学生都是以应付的心态,匆忙赶“老师的作业”,他们并未经大脑思考,并未将“老师留的作业”转化为“我想做的作业”。

“老师留的作业”通常形式单一,内容较为固化,作业目的在于巩固课堂所学。“我想做的作业”是什么样的作业?作业量尽量少一点儿,作业形式尽量有趣点儿,作业内容尽量有点儿小挑战但也别太难,作业任务尽量有意义……创设情境让学生于意趣中主动完成作业,忘记了作业量的存在,才能变被动完成为主动探究。

一是创设游戏情境。将游戏元素融入作业中,如寒假作业集“五福”,与春节联欢晚会的全民集“五福”联系起来,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感受到集“福”字的乐趣与挑战。五个“福”字五层寓意,背后既可以是围绕单一学科,如英语学科包括听、说、读、写、做在内的五项具体作业,也可以与不同学科联合集“福”字。这种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学生每完成一项作业或一个学科的作业,便可以得到一个“福”字。“五福”临门之际,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收获了快乐。

二是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观察生活现象的基础上受到启发,产生疑问,设计探究方案,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这种作业设计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三年级学习了26个英文字母,教师可以布置抄字母的作业,也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26个英文字母无处不在。学生提出问题:字母出现在哪些地方?它们分别代表什么意思?根据问题,学生设计探究方案:第一步,收集生活中印有字母的图标;第二步,了解字母在图标中的含义;第三步,将图标按照字母表的顺序重新排列,看一看哪个字母出现的次数最多,哪个字母出现的次数最少。因为是学生自己设计的问题,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就会收集更多生活中的字母,组与组之间就会形成鲇鱼效应。这种基于问题的学习,调动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感知与注意、获取与梳理、描述与阐释、分析与评价等思维品质。

三是创设任务情境。有效的作业应关注现实生活与学生所学知识的关联,只有在生活体验中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并在实际运用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应设计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接受挑战。学习了一般过去时后,教师当天布置的作业是根据一幅古代街景(告知学生这是古装戏拍摄现场),找一找到底有多少处穿帮的地方,并运用核心句型一一记录下来。答案不设限,学生都有高期待,完成此项作业学生需要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才能找到更多的穿帮之处,完成挑战。

真实、有挑战、有意义、有意思的游戏情境、问题情境和任务情境,调动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的转变,彻底将“教师留的作业”变成了“我想要做的作业”。教师要善于观察生活,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经历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