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基于产教融合的财会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2024-12-04高卓青蒋巍
一、前言
财会需求的变化影响着财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2023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要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这一政策部署促使以培养财会人才服务产业发展为重任的应用型高校要对财会类专业进行全面彻底地转型和升级。至此,如何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善于数据分析与财务决策的财会类专业人才,成为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的当务之急。
产教融合一直被视为推动教育优先、人才引领、产业创新的战略性举措[1]。以“培养人才”为核心和落脚点,强调高校与企业“双主体”协同,使教育直接面向产业发展与需求,形成教育与产业的一体化,为数智时代解决应用型高校财会人才培养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
二、应用型本科财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滞后,与数智时代企业人才需求不匹配
根据2022年“影响中国会计人员的十大信息技术”评选结果,财务云、会计大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流程自动化(RPA和IPA)、中台技术、电子会计档案、电子发票、在线审计与远程审计、新一代ERP、在线与远程办公、商业智能(BI)等被评为2022年影响我国会计人员的十大信息技术[2]。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企业传统的财务模式,催生了新型的财务职业需求,对财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会计信息的生产得到了更为强大的技术支撑,财会行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企业对以数据信息为基础的高素质、复合型财会人才需求旺盛。另一方面,财会领域很多基础重复性工作将被智能机器人所承担,但现阶段应用型高校财会人才的培养目标仍侧重基础财务会计技能的养成,忽略管理会计思维与数字素养的培育,导致人才供给与需求严重脱节。
(二)课程体系设置与现代信息科技尚未有效融合,实践环节设置不足
作为人才供给主体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目前只有部分高校开设了智能财务方向班,在课程设置上面进行了智能化尝试,其他绝大部分传统财会专业的课程体系几乎没有与数字化技术有机融合[3],既没有大数据技术方面的基础课程设置,也没有相关技术应用的课程。
除此之外,实践课程设置不足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目前,校内实训课程真正能理实一体化实训的平台很少,并且大部分实训平台内容与企业实际经营情况有很大差距,企业财务流程与业务流程脱节,有的实训平台甚至只是变相做题,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有的学校还在实训传授学生做手工账簿,与当前数字财务的发展形势完全不相符[4]。
(三)相关核心课程内容陈旧,与企业实际业务流程脱节
在课程内容教学中,传统财会类核心课程,如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管理、财务分析、税法等,仍然强调计算、核算,且与实际业务流程、与技术发展不匹配,导致知识层与技术层、业务层脱节,知识不够“新”。部分设置了智能财务方向班的高校,其新增的技术层面课程,如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程序设计语言(Python)等,往往使用计算机专业相关教师授课,就技术讲技术,导致技术层与专业层脱节,技术不会“用”。
(四)教材、师资、平台等教学资源不足,部分课程教学无法落地
在教材方面,目前智能财会类课程在教学上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相关教材和教辅。由于教学师资与教学环境等不同,部分现有教材也未必适用所有应用型本科高校,亟需教材体系和内容的重构、教学案例的编写,推出具有普适性的多学科有效交叉融合的教材。
在师资方面,目前财会专业的教师专业背景相对单一,主要以财会类专业为主,对应用的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方面的了解比较浅显,对专业知识的重构与跨界缺乏足够的信心与热情,专业胜任能力不足。而对于懂技术的计算机专业方面的教师又缺乏相关财会知识,导致具备交叉智能财务教学理论和实操的专业教师极度缺乏。
在平台方面,由于高校经费有限,部分需要软件操作的智能财务类课程无平台或平台不完善,直接导致实践应用新技术的课程无法开设。
(五)人才评价机制不完善,未建立多方长效反馈机制
目前,各高校对于自身培养人才的评价多基于各门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及毕业率、就业率、升学率的考量,毕业生毕业之后的反馈机制不够完善。学生走出校门后,除了发展特别好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和学校不再联系,学校无法准确判断自己培养的财会人才是否符合企业和社会的需要,也无法根据企业反馈及时反哺于教学,进一步加深了人才供给和需求的不匹配。
三、深度产教融合对数智时代应用型本科财会人才培养的作用
产教融合对财会人才培养的影响机理主要基于“利益相关者”“三重螺旋”以及“耗散结构”三大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从产教融合的利益相关方出发,基于各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与应担责任,设计各方效益共享、成本共担的产教融合发展机制。“三重螺旋”理论认为,在数智时代,政府、企业、高校三者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三者彼此耦合相互影响呈螺旋式增长。“耗散结构”理论认为,无序的产教融合系统中,三方可以通过多次的交谈、会话,将会趋向有序并达到一个相对于理想的稳定状态[5]。以上三个理论对产教融合在财会人才培养中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实践过程中,产教融合涉及“产”与“教”两大主体,协同育人、资源共享、成果转化是“产”与“教”的共同诉求。当前,两者深度融合是教育方法的新体现、教育理念的新思考和教育目标的新定位。在理想状态下,通过深度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以此来推动人才培养和产业经济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学校—企业—社会三方共赢[6]。产教融合对于高校财会人才培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产”与“教”有各自的独立特征,但又能彼此交互赋能。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可以使财会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对接、财会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课程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业务过程对接,推动校企异质性资源互补[7]。学生通过产教融合直面企业需求,理实一体迅速培养岗位技能。教师通过产教融合,提升自己的实践操作水平,同时反哺于教学,助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数智时代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财会人才培养路径
(一)各方调研,确定应用型高校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的制定需要在符合国家战略与国家政策的基础上,面向时代、面向产业、面向岗位,立足本校办学定位与办学优势,对需求层充分调研,根据产业与企业需求,确立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的调研可知,面向数智时代,企业所需要的财会人才应当突出财务本色、智能亮色的新要求,具有系统性思维、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逆向思维、整合性思维、互联网思维,具备运用大数据挖掘、善处理、会分析、能决策的能力。因此,需要在培养爱国精神、家国情怀、诚信品质的思想素养基础上,培养学生掌握财会类核心专业知识与计算机及大数据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数智思维,突出财会类专业知识与数字化分析技术的交叉融合,强调数据的获取、清洗、分析和决策能力,以满足数智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对财会人员的需求。
(二)对接企业需求,重塑课程教学体系,扩充数字化相关课程及实训
基于以上对于应用型高校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以及对企业用人需求的调研,数智时代基于产教融合的高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应以“大数据”相关理念为基础,结合多学科、多层次的内容整合,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优化会计学相关课程教学体系。促进数智时代财会教育与数字科技、企业业务的全面深度融合,构建“财务+智能+应用”多科相融、多线相连的财务核心课程体系(见图1)。
升级后的财会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在传统课程的基础上,从业务数据的采集扩充数据获取与挖掘技术层面的课程,包括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程序设计语言(Python)、RPA财务机器人等技术层课程,从信息形成后的管控循环扩充数据应用层面的课程,包括财务共享、智能业务会计、智能成本会计、智能财务决策及其相对应的实训课程。
(三)业财融合,优化传统财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核心课程群改革建设
在数智时代,业务的产生伴随着数据的产生,数据即业务,业务即数据,会计信息不再滞后,实现实时信息、实时会计。滞后的会计核算、成本核算、财务管理与风险把控等,已经不适合当前的教学需要。在数智时代,财会专业学生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强化管理会计对具体业务流程、财务流程的职业判断与决策能力。基于此,需要根据企业业财融合的真实案例与场景,建立核心课程群(见图2),并围绕“业务”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使学生真正理解企业业财一体化的过程中所实现的资本流、信息流和业务流之间的统一,实现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场景的对接。
通过校企共建,开发教学案例,将课程中的内容与真实业务流程数据融合构建案例模块。例如,业务数据的产生与财务会计核算监督融合构建“业务会计模块”,从业务数据的产生明确账务处理的本质。根据原料采购、人工招聘、工资核算及其他制造费用的信息与成本核算与管控融合构建“智能成本管控模块”,分步骤、分业务进行详细成本核算与管控。根据采购、生产、销售等过程中涉及的应收账款、存货等业务信息与财务管控中的运营及风险管控预警融合设立“数字运营决策与风控模块”,使业务管控与财务管控同步进行。根据整体业务运营过程中的财务信息,进行税额计算、税务规划、纳税申报与税务风险管控,构建“智慧税务管理模块”,使业务管控与税务管控同步并进。将Power BI与Python相结合,通过数据抓取实现按业务流程的财务可视化。将以上基于数字化改革后的内容嵌入各传统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中,使教学不再局限于事后的核算与虚拟的计算,将企业风险管控与科学决策理念贯穿课程教学内容始终。
(四)校企共建教学资源,合力开发教学课程,共育教师团队
数智时代业财一体化教学案例的开发依赖教学资源平台、仿真实训平台以及校企合作开发的真实企业业财融合平台,学—用—产三者结合,真正形成理实一体化。提倡利用第三方技术进行校企合作,为企业打造一体化业财融合平台,助力企业全方位进行数字化改造。基于该业财融合平台进行数据脱敏,从业务情境、财务情境、税务监管情境、金融资本情境、竞争市场情境五个维度设计打造仿真实训平台,模拟企业经营、行业竞争及外部市场联系的同时,将其与数据技术层和数据应用层的相关课程紧密结合,打造“平台+案例+模块”沉浸式教学模式。围绕该虚拟仿真平台,校企合作共建信息共享的教学资源平台,提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基于课程的开发共建相关教材,以弥补数字化课程教材与教辅的缺乏。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深度参与,培育教师团队,解决教师胜任能力不足的问题。
实践是培养数智时代财会人才的关键环节,做好这一步,需要校内外资源联动[8]。例如,高校与相关软件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合力打造校内专业实验室。一方面,进一步加深企业端智能财务软件的运用和推广。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实践应用场景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五)校企共评,打造多元多维人才培养评价机制,进行长效评价与反馈
对于人才培养的评价,过去集中在通过考试成绩、竞赛成绩、就业率(或升学率)等方式,这样的人才评价方式是片面的。应当通过实训基地、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构建长短期相结合的多维人才评价机制,将过程性与结果性考评相结合。学校想要准确知道自己培养的财会人才是否符合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就必须与学生及用人单位建立长期有效的反馈评价机制。就学生而言,学习情况、毕业时升学或就业情况、实习实训情况以及毕业三到五年工作变动情况,需要长期的沟通调查,以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始终可以及时与企业需求相匹配。因此,需要建立由地方政府、企业、专业教师及学生等组成共同参与考评的队伍,根据学生实践表现、学习表现、产出成果等多方面多角度评价高校在落实产教融合、变革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为后续变革创新与方案修正升级提供参考依据。
五、结语
在数智时代,技术升级带来财会岗位需求的重大变化。应用型高校传统财会人才培养面临着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等问题,深度产教融合成为应用型高校培养面向岗位、面向未来的新型财会专业人才的必然选择。本文提出通过各方调研,确定应用型高校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接企业需求,重塑课程教学体系,扩充数字化相关课程,实训,推进业财融合,优化传统财会课程教学内容,同时,校企共建教学资源,合力开发教学课程,共育教师团队、校企共评,打造多元多维人才培养评价机制,进行长效评价与反馈等方式,从课程目标、教学体系、课程内容、教学资源、师资培训、人才评价与反馈多途径进行深度产教融合,以期为数智时代应用型高校财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
引用
[1]张丽娟.新时代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深化产教融合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23(18):1-4.
[2]李斐然.信息技术的会计应用场景及其发展趋势[J].财务与会计,2022(20):83-85.
[3]温素彬,董必荣,张兴亮.“思政引领+科技赋能”的会计学专业智能化升级——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J].财会通讯,2022(20):27-31+43.
[4]舒伟,曹健,王华,等.我国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的现状、挑战及对策[J].会计研究,2021(08):177-189.
[5]陈恺宇,商子楠.产教深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构建研究——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21,7(34):27-30+35.
[6]朱晓君,徐玄玄.基于产教融合的智能财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财会通讯,2022(21):172-176.
[7]陈娜.产教融合“双元”育人教学管理模式的实践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9):120-121.
[8]朱军.基于产教融合生态圈的“产、学、研、创、服、赛”一体化人才培养[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2(23):175-178.
基金项目:1.2023年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一般课题“数智时代深度产教融合下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项目号:KT2023400);2.2024年教育部协同育人课题“基于新商科背景下的大数据财务分析应用实践课程体系建设”(项目编号:231000353123716);3.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23年院级课程群建设项目“财会专业课程群数字化改革与实践探索——基于业财一体化平台”(项目编号:ZXX23010100)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 责任编辑:韩 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