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民营图书流通事业论略
2024-12-04杨俊涛
摘 要 近代中国巡回文库多由图书馆、学校教育部门或民教馆等公立事业单位举办,但社会力量与民间组织也参与了巡回文库事业建设。民营巡回文库种类因地而异,作为公共巡回文库,平教会巡回文库始终致力于民众教育与公共服务建设。作为服务于各地合作社员的文库,华洋义赈会合作巡回书库则立意于合作教育与农事知识普及。由于合作社员大多为基层民众且人数甚多,合作巡回书库兼具公共性与专业性双重服务属性。
关键词 近代;民营巡回文库;平教会;华洋义赈会;图书流通
分类号 G258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24.10.010
Discussion on Private Book Circulation in Modern China: Taking the Traveling Libraries of Mass Education Organization and China International Famine Relief Commission as Example
Yang Juntao
Abstract In modern China, traveling libraries were mostly organized by public institutions such as libraries, school education departments or civil education departments, but social forces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lso participat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raveling libraries. As a public itinerant library, the itinerant Library of Mass Education Organization has always been committed to public education and public service construction. As a library for local cooperative members, the cooperative traveling library of China International Famine Relief Commission aims at cooperative education and agricultural knowledge popularization. Because most of the cooperative members are grassroots people and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them, the cooperative traveling library has both public and professional service attributes.
Keywords Modern times. Private itinerant library. Mass education organization. China International Famine Relief Commission. Book circulation.
巡回文库,作为近代中国图书事业史上一种特殊的“流通书籍之方法”与实施社会教育的重要途径,对近代中国图书文化与民众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但以往研究多集中于图书馆、民教馆、教育局等公办巡回文库,缺乏针对社会组织举办的民营巡回文库的专题研究,故本文试图从图书馆史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入手,以平教会与近代中国最大的民间慈善组织——华洋义赈会举办的巡回文库为例,对近代民营巡回文库的种类划分、推行过程、制度建设及相关特征进行系统分析与探讨,以图勾勒近代中国民营图书流通史之一角。
1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巡回文库
1.1 推行过程
20世纪三十年代,由近代中国著名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晏阳初主导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亦称“定县平民教育促进会”、“平教会”)在河北定县积极推动“平民教育”。平教会致力于“民族改进之根本工作”,口号为“除文盲,作新民”,将扫盲通识视为工作重心,并制定了一整套完善的农村建设方案,计划先深入了解农村中普遍存在的“愚、贫、弱、私”等问题,调查“社会事实”,继而实行文艺、生计、卫生与公民教育等具体措施。在平教会的早期计划中,改造自1930年始,分为三期,历时十年。而后因“加紧工作”,改为六年,期数不变。为推进民众教育,平教会文学部搜集了数百种平民读物,囿于当时民众经济能力有限,故采用免费阅览的巡回文库模式。该会利用农闲将书籍以“图书担”的形式运往田间地头,巡回各村,免费供农民自由阅览。平教会社会式教育部还制定了《文库巡回办法》,并由文艺委员会制定《管理巡回文库办法》及《巡回日期、村庄一览表》。文件制成后,平教会“视导员”将表单分发给下属组织“定县社会式教育同学会”(简称“定县同学会”),详加说明与指导,为文库巡回做好准备。文库平时在各村巡回七天,新年与文库转移期间则暂停巡回。1934年,定县同学会开展了为期三个多月的巡回工作,期间共巡回了138个村庄,有10 369名读者阅览。在长期的巡回过程中,平教会不仅感受到了农民对阅读图书的浓烈兴趣,还感受到了同学会成员对于文库管理工作的热心。除在“少数村庄,遗失数册”,平教会的图书巡回活动总体取得成功,平教会也对巡回工作的顺利开展表示“出乎意料”的欣喜[1-7]。
平教会发现农民自行管理巡回文库不仅可以降低经济成本,还可以为民众提供“公民教育”的机会,其认为,经过系统的民众教育后,农民会自发形成有组织的民众团体,加之农民团体多乐于接受新事物,自然会有村民愿意牺牲少许时间与精力参与文库建设;若民众团体的内部监督与民众的社会责任感被成功激发,则文库的社会教育作用便会显著提升。在图书借阅手续上,平教会力求简洁,认为若借阅手续复杂、办法烦琐,会空耗管理者的时间与精力,降低服务质量与热情。巡回时,视导员的作用十分显著,若视导员勤于公务,则效果趋良。另外,平教会还十分注重文库的宣传工作,甚至专门准备了用于文库宣传的图书,并请著名语言学家、音乐家赵元任为歌词浅白的《平教会巡回文库宣传歌》作曲,并在文库宣传画上专门标记“文库里的书,字句浅,知识全,人人都可看,在村巡回只七天,赶快看,不要慢,错过机会不合算”等通俗文字贴近基层民众。
1.2 文库制度
定县同学会按照定县六区的行政区划开展巡回工作,每区分配两个书箱,每年定期进行一次巡回工作。在巡回时间之外,各村若想借书,可到平教会社会式教育部借取书籍。平教会要求文艺委员须在文库到达停驻地的前三天展开宣传活动,且在活动开始前对书籍进行核对,开具收条后再按登记表上的日期与地点展开巡回。文库一旦抵达各村,巡回工作则由文艺委员依据文库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平教会还要求文库人员及时登记巡回时间与停驻地等信息,不得“乱了秩序”[8]。在结束巡回工作后,社会式教育部再将文库巡回情形详加统计以备核查,并对表现优良、“看书最多、管理最好”的村庄进行褒奖。人员分配方面,平教会要求巡回的天数即为工作人员的数量,“巡回几天,派几个人”,其中文库委员领衔负责第一天巡回工作。
平教会要求每天上午与下午都开展巡回工作,且每次巡回时间不少于两个小时,平时在院中或广场上展览;若遇有阴雨天气,则移至屋内工作。民众欲取书,须请管理员代劳。读者、文艺委员与管理员均可就地阅览,但不得“把书带到家里看”。管理员须将读者姓名、书名等信息准确填入看书登记表。若书籍丢失或损坏,管理员须将具体情况填入登记表的“备考栏”内,同时将自己的名字填写清楚。至于图书损坏的责任,则由涉事人员照价赔偿。巡回结束后,管理员还须将阅览人数、图书册数与损失情况填入《每日阅览统计表》,并及时上报。此外,管理员还负有解答读者困惑与帮助读者检索字词的责任。足见文库在提供免费图书阅览服务外,实际上还具备传播知识、扫盲通识的教育作用。
1.3 书箱制式与书报利用
定县巡回文库共有十二个制式相同的赭漆杨木书箱,书箱高八寸七分,长一尺二寸三分,宽六寸二分,轻便坚固。书箱上设有铜环,携带便利。在书箱表面,定县同学会写有银灰色字——“定县同学会巡回文库”,其下附有红色号码数。书箱右侧设有闩锁,便于书箱启闭。在书箱内部,有四个大小不同的薄木方格,美观实用。定县同学会准备了平民读物与应用工具,其中有故事类、小说类、剧本类、大鼓词类、谈话类、传略类、科学常识类等平教会出版的平民读物与各大书局出版的公民训练讲话丛书、民众万有丛书、儿童科学知识丛书等通俗读物。至于应用工具,同学会则备有书籍目录表、看书登记表、每日阅览统计表、注音国语字典与铅笔等。《巡回文库书箱目录表》共有号码、书名、图书册数、书的购入价格与出版地方等栏目,《巡回文库看书登记表》有日期、人名、书名与管理人等栏目,《每日阅览统计表》有阅览日期、村名、看书人数、看书册数、图书丢失册数、丢失原因、相关管理人等栏目。
在图书选取上,平教会充分尊重民众的阅读需求,依据民众识字水平选购巡回图书。在征询民众意见后,平教会获知巡回图书须文字简短、文意浅白有趣、旁附注音、字体稍大且竖排刊印。经调查,最受民众喜爱的图书为故事、小说、鼓词类图书。而在故事类图书中,最受民众欢迎的是《三国演义》与岳飞故事图书;在民族常识类图书中,最受欢迎的是涉及东三省与日本事务的书籍。与故事类图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法律常识及社会常识两类书籍”,阅读这两类书籍的读者仅有276人次,而《三国演义》却有628人次,这使平教会意识到阅读偏好使民众忽略了许多切实有用的读物。此种格局畸重畸轻,且一时之间难以改变,平教会只得号召民众教育从业者今后须详加注意并尽力改变。
2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合作巡回书库
2.1 推行过程
1930年3月12日,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简称“义赈会”)召开会议,通过了《合作巡回书库规则》,开始为农民合作社员筹备“合作巡回书库”[9-10]。对义赈会而言,筹备工作中难度最大的问题是通俗书籍的选择,不仅须“文理浅白”,还须“宗旨纯正”。所以义赈会的图书选购十分谨慎,所有书籍均须经专业学者审定才可纳入。虽然此过程耗时较久且程序复杂,但义赈会仍努力将河北省分为多个实验区,并在各实验区内设置一个固定式巡回书库。1931年9月,华洋义赈会在河北“涞水、安平、深泽、赵县、肥乡等五县”先期建设了五座合作巡回书库,并为五座书库配备了五名事务员[11-12]。建设之初,即1931年9月至12月,合作巡回书库的民众教育成效欠佳,五座分库的阅览人数“不过三百八十人”,仅占全体合作社员的百分之一左右。但随着时间推移,“阅书者日见增多,原有之分库每觉供不应求”[13-14]。于是义赈会于1934年6月在三河县、河间县、蠡县、临城县与大名县各增设一座巡回书库[15-16]。1934年,十座分库已有读者四千余人。1935年上半年,七座分库亦有读者1368人。为了应对新库的书量缺口,义赈会特地将新书库与旧书库整合成联库,将原有的五座分库的部分书籍寄往新库,并积极征集与购买各类新书寄往新库。1935年,安次、宛平、平乡、宁晋四县“自发设立合作巡回书库”,巡回书库体系在河北不断普及。各分库驻地并不完全固定,为使各社“借阅书籍便利”,分库驻地有时也发生变化。以第四与第九分库为例,该两库驻地便曾迁移[17-19]。
在安徽,义赈会也开展了类似的实践。1935年,华洋义赈会皖所鉴于安徽地区农民“知识尚浅”,决定“援照”河北成例在安徽省开展合作巡回书库与合作教育事业。皖所在安徽省共设置了三处合作巡回书库,其中有一处总库,两处分库。总库设于皖所,第一分库设于“芜湖县卡子口上永村区合作社联合会”,第二分库设于“凤阳县门台子区合作社联合会”[20]。皖所对全部巡回图书编号排序,并强调图书为公共用书,号召读者爱护图书。倘若读者遗失或损坏书库图书,则无论何人均须“照价赔偿”。皖所合作巡回书库拥有义赈会出版与选购的各种丛刊与图书,其中多为合作、经济、农业、社会类图书[21]。1935年,合作巡回书库共有七百八十八册图书,但因阅书民众数量过于庞大,以致经常不敷使用。于是皖所加大了新书的搜寻力度并公开承诺未来搜集的新书将立刻分发各库。同时,皖所还规定读者借阅图书之后,须按期归还以便其他读者借阅。皖所甚至对图书的邮费负担进行了细致规定,例如读者通过合作社借阅图书时产生的邮费“由书库负担”,而读者还书或登记后转借其他读者时产生的邮费均由“借书者负担之”。
随着合作巡回书库在多地顺利推广,许多未设分库的县纷纷向义赈会“函请设立”,但囿于经费,义赈会无法在各县普遍设置[22]。于是计划在1937年7月将固定式巡回书库改为流动式,拟令各分库依据《巡回设立办法》,各自划定巡回区域,选定书库驻地,每年变更驻地,轮流巡回各县。如此,各县均可“获得读书机会”,民教的覆盖地域亦更加宽广。1937年,义赈会发函要求各分库提前“办理移交事宜”,并将该年上半年的阅览人数统计表、费用日记账及书刊目录等“一并造报”,以便拨发津贴及相关费用。此外,分库须将书橱、文具、钥锁等物品清查,开单报备。书库图书更是被要求“克期收回,妥为保管,以候移交”。后来,因华北抗战形势加剧,义赈会书库巡回各县的活动迫中止。
2.2 书库制度
1931年2月5日,义赈会决议通过了合作巡回书库的“管理细则”[23]。义赈会各分库设有事务员一人,事务员每年由义赈会给予津贴十二元,分两次在每年六月与十二月底分配。同时,义赈会还要求事务员收到各类图书后须按时对图书进行分类保管,并排列整齐,随时准备接受检查。与其他书库类似,合作巡回书库也备有图书总登记簿、书报借阅统计表、借书单、书片、书片袋、通知片与费用日记账等簿册。巡回前,管理员须将所有书报编列号码,再将书号信息登入图书登记簿。巡回时,事务员须在每年六月与十二月将书报借阅状况、存书目录与必要开支等统计一次。每次制表两份,一份自留存查,另一份寄至义赈会审核存档。除上述应用表单外,重要的巡回器具还有分库图记。以第九分库为例,该分库事务员郝万鹏在任上逝世后,分库图记“遍寻不获”,致使义赈会专门“另刊新图记”,再从北平寄往该分库,还专门公告遗失的旧有图记作废,不再用于分库事宜。
关于借书流程,华洋义赈会要求各合作社农民须先“填具借书单”,再将借书单寄至分库。分库收到借书单后立刻编号,将借书单与书片夹在一起,然后将图书寄往合作社[24]。对分库而言,无论何社借书,均以借书单到库的先后顺序为准。若无借书单,则不得外借图书。借书社须加盖长方形的社戳,并由经手人签字盖章。若该社暂未被义赈会承认,可通过已获承认的合作社盖戳介绍。此外,义赈会还在每本图书中附有书片,书片记有该书出借信息。若读者借出图书,事务员会在书片上登记,再将书片与借书单存放于一处;待书报送回后,再将书片放回图书袋;若图书污损,事务员亦须将该情形载入书片。分库还十分注重其他合作社的借书权利。若某书已被某社借走而他社欲借该书,分库会利用“通知片”告知前社“转寄”[25]。随后,前社须向后社索取收据,再将收据转交分库。借阅书籍的合作社对图书负有保管责任,阅览之后,借书社须将图书寄回分库或转寄后社,期间产生的运输费用均由该社承担。自此,不同的借阅主体便通过通知片完成了图书资源的灵活流通。
事务员每天须将支出状况登记在册,每晚检查图书;每月将报纸汇装成册,结算书库的一切收支费用,整理借书情形,并将数据列入每月报表的附记栏内,再按时具报以备稽核;每半年总结算一次收支,每年将月刊汇订成册,并在暑假晾晒图书,并将相关情形报告义赈会。分库的寄书费用与“一切必需开支”均由义赈会支给。若图书难以续用,则由义赈会更新图书。合作巡回书库的借阅时长为两个月,但在没有他社借阅的情况下,义赈会允许借书社“续借一个月”。时间到期后,书库便会将借出的图书收回。若图书污损或遗失,涉事合作社须承担相应责任,按书价折价赔偿。若涉事合作社不服从分库的处分,分库便可“停止其借书利益若干月”,同时分库还须上报总会核办该事。若涉事合作社接受处理,积极赔偿,分库亦须将赔偿的书价记入账目,同时将损毁、遗失的书名与册数上报总会。
华洋义赈会重视事务员的作用且选拔严格,具体的推定方式是地方民主推举。以河北第五分库事务员李如竹为例,其便由“肥乡县南一区农信合联会”通过“公推”方式产生。由于各分库散布各地,而总部远在北平,于是义赈会和各县联会、联社加强联系,委托各地社团“兼理分库事务”,监督事务员工作[26-30]。以蠡县西北区联会为例,该联会发现义赈会第八分库原负责人魏冠雄因事不能负责,甚至将巡回图书“束之高阁”后,便将该事告知总会并请求改聘张俊英[31]。不久后,义赈会“函复照准”,同时委托该联会“监视交代”。次年,张俊英因诸事繁忙不能履职,于是蠡县西北区联会再度请求更换事务员。足见合作巡回书库建设离不开地方组织的监督与协同,可谓近代民营巡回文库与地方群众团体的社会合作新典范。
2.3 书报利用与扫盲通识
为让识字农民通过书库增长各种的知识,义赈会大力搜集图书。通过“各省合作机关及个人”的捐赠,该会获得了七百余本通俗读物[32-33]。义赈会先将此类图书分配各库,随后将新购图书派发各地。分库读物大多服务于“合作跟农事”,主要分为合作类、农村经济类、农业及小工艺类、普通商业类、普通银行业务类、普通会计类、公民及自治常识类、卫生及医药类、教育类、有价值之小说类等[34]。1933年,五座分库仅有图书1360册[35]。后经多方征集与购买,1935年,十座分库已有288种、2374册存书。为促进各分库图书资源的高效利用,义赈会还实行“轮流交换”制度,扩大了巡回图书业务的地域范围[36]。书库内不仅有图书,实际还有《实报》及《实报半月刊》等报刊[37]。例如北平实报社为义赈会减免报价,于是义赈会特地在会办刊物《合作讯》中对北平实报社表达了感激之情。1931年2月,义赈会指导的合作社员共有25 890人,其中识字社员约占六成,不识字社员约占四成。基于此,义赈会号召识字的社员为不识字的社员“详细解说”书中知识,同时建议各社购买“千字课本”,组织“义务学课班”[38-39]。如此,不识字的社员便可利用晚间农闲时段学习,识字社员亦可轮流担任教师获取授课经验。数月后,千字课本学毕,扫盲实验暂告段落。
若读者读书时突生心得,可抄录笔记或对图书内容提出疑问,再寄信至义赈会展开研讨。义赈会整理读者心得后,若发现心得确有价值,会刊登读者心得于《合作讯》,还承诺会把心得视为投稿文章,按照投稿惯例给予稿费。此举增加了合作社员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加强了读者与义赈会之间的联系。巡回书库的读者基数庞大,但其服务对象为合作社,非个人读者,社员个人“不能直接向分库去借书”[40]。因此,合作巡回书库兼具公共性与专业性双重服务属性。在近代中国图书流通史上,读者通过某社会组织向巡回文库借阅图书的情形较为罕见,可视为义赈会合作巡回书库的专有借阅方式。
3 余论
近代民营巡回文库种类多样,既有专门服务于学校师生等特定群体的专业性民营巡回文库,如中华书局在北平举办的儿童巡回文库及教育巡回文库,鄞县农会面向农民群体设置的“巡回农民圕”、精神治疗月刊社推行的巡回文库、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向购票旅客开放的巡回文库等,也有服务于普罗大众的公共性民营巡回文库,如浙江省社会教育协进会组织的巡回文库、私立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推行的巡回文库、中国社会事业协会推行的巡回图书车等。平教会巡回文库专事于民众教育与公共服务,读者可凭个人名义借阅书籍,堪称公共性民营巡回文库的典型代表,是一种流动性、年度性、小区域的图书流动实验。华洋义赈会合作巡回书库始终致力于合作事业与农业知识推广,服务于各地联合会与合作社。由于合作事业涉及的合作社员基数庞大,但读者须以合作社名义借阅图书,因此华洋义赈会合作巡回书库兼具公共性与专业性双重服务属性,是一种从固定转向流动的长期化、大区域的图书流通新模式。
参考文献:
蒋廷黻.平教会的实在贡献[J].兴华, 1934, 31(20):9.
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小词典[J].中国农村,1936,2(1):29.
燕树棠.平教会与定县[J].独立评论,1933(74):3.
良友摄影团.定县促进平民教育之设施[J].良友,1932(72):23.
兹希.平教会[J].教育短波,1934(4):11.民间社.定县通讯[J].民间,1934,1(16):22.
中华教育界社.教育上之新努力(一)[J].中华教育界,1934,21(7):1.
殷子固、王仲元.定县同学会管理下的巡回文库[J].民间,1935,2(3):3.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农利股.合作巡回书库规则[J].合作讯,1930(57):3-4.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农利股.合作巡回书库在积极筹备中[J].合作讯,1930(65):4.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合作巡回书库开幕[J].救灾会刊,1931,9(1):4.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农利股.巡回书库[J].合作讯,1933(98):6.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农利股.谈话[J].合作讯,1932(81):2.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合作巡回书库阅书概况[J].救灾会刊,1935,12(6):30.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农利股.合作巡回书库之总库及分库[J].合作讯,1934(113):24.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农利股.合作巡回书库之总库及分库[J].合作讯,1934(106):11.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农利股.合作巡回书库一部分阅书人数[J].合作讯,1935(122):10.
康金莉.华洋义赈会与近代合作教育[J].兰台世界,2014(31):113.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农利股.巡回书库第四第九两分库迁移[J].合作讯,1935(119):14.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农利股.皖所合作巡回书库业已开幕[J].合作讯,1935(119):12-13.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农利股.皖所巡回书库书名一览表[J].合作讯,1935(122):1-2.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改订合作巡回书库设立办法[J].合作讯,1937(145-148):4.
北平民社.合作巡回书库第□分库管理细则[J].县村自治,1932,2(10):34-36.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农村信用合作社章则[J].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丛刊·乙种, 1931(45): 87.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农村信用合作社章则[J].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丛刊·乙种,1932(51):42.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农利股.合作巡回书库第五分库事务员易人[J].合作讯,1933(97):6.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农利股.合作巡回书库第五分库又易人[J].合作讯,1933(101):5.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农利股.合作巡回书库第五分库迁移[J].合作讯,1935(115):8.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农利股.巡回书库第十分库事务员易人[J].合作讯,1935(123):4.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合作巡回书库规则[J].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丛刊·乙种, 1935(70):77-78.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农利股.合作巡回书库第八分库事务员易人[J].合作讯,1934(111):2.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农利股.谈话[J].合作讯,1931(70):1.
社会导报社.合作巡回书库已开幕[J].社会导报,1933,3(1):13.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农利股.合作巡回书库的进行状况[J].合作讯,1931(68):8.
曹进学.合作巡回书库报告[J].合作讯, 1933(100):19.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合作巡回书库阅书概况[J].救灾会刊,1935,12(6):30.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实报及半月刊分寄各巡回书库分库[J].合作讯,1936(126):9.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农利股.合作巡回书库的希望[J].合作讯,1931(75):2.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农利股.由合作巡回书库联想到社员的识字[J].合作讯,1931(69):2.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农利股.巡回书库开幕了[J].合作讯,1931(74):3.
杨俊涛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北京,100048。
(收稿日期:2023-10-23 编校:曹晓文,左静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