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财富管理助力高质量发展的观察与思考
2024-12-04金李谌江瑞徐阳
新时代的中国金融呈现出显著特征,即坚定不移地为人民服务。国家追求“全民共同富裕”,其“全民”二字深刻揭示了中国式财富管理的核心精神。本文先探讨了共同富裕下的财富管理、什么算是好的财富管理,接着对财富管理行业的转型进行观察与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老龄化时代的财富管理路线,以及未来的资本市场新动能。
共同富裕下的财富管理
金融的国家使命
新时代的中国金融呈现出显著特征,即坚定不移地为人民服务。国家追求“全民共同富裕”,其“全民”二字深刻揭示了中国式财富管理的核心精神。如果仅仅以利益为驱动,过度依赖市场力量,忽视政府调节作用,那么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嫌贫爱富”现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确保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更加公平、广泛地惠及每一个公民。当前我们要更加强调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了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财富积累机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任务,旨在构建一个有效的制度体系,以提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提低”)、稳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中”)和合理调节过高收入(“调高”)。进入新时代,我国民间财富迅速增长,2017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已超过4亿人,占总人口的30%。据预测,到2040年左右,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有望翻一番,达到8亿人,占总人口的60%。在迈向全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财富管理将在“提低”和“扩中”进程中扮演关键角色。
财富管理的时代机遇
在我国4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金融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促进企业成长、国企改革、房地产发展、基础设施投资和创新创业等领域贡献显著。从2002年至2021年,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融资贡献度在大多数年份保持在50%~60%,某些年份甚至超过80%。同时,普惠金融的推广、金融科技的进步,以及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普及率。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仍有提升空间。与西方上百年的金融业发展相比,我们的路径虽有所不同,但在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上仍存在差距。在全民共同富裕的蓝图中,金融业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提升服务的普惠性。这不仅涉及大小企业之间金融服务的差异,更关乎不同收入群体、年龄段、地区以及城乡之间能否更均等地享受金融服务。中国未来的财富管理将同时关注高净值客户和普惠性群体,这也将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和重大机遇。
什么是好的财富管理
谁最需要做财富管理
曾经人们说“我不理财,财不理我”。如今又有许多人说“我不理财,财不离我”或者“通货膨胀不会让我亏损,我所有的亏损都是抵抗通货膨胀才导致的”。还有人认为,“我本来就没什么钱,不需要做财富管理”。到底什么样的人需要做财富管理?
实际上,为了追求美好生活,所有人都在主动或者被动地进行财富管理,哪怕是那些认为自己不理财的人,也是在不自觉地进行决策,只不过他们往往下意识地做出了坏的选择。大量统计数据表明,家庭资产中,房地产和银行存款占比超过75%,而放在资本市场的资产(包括理财、保险、基金、股票)占比不足1/4。这种资产配置的结果并不总是令人满意。一方面,在房地产调控政策和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下,过去几年房地产投资已暴露出资产缩水的风险;另一方面,无论是活期还是定期银行存款,其收益率往往无法满足人们对购买力保值增值的期望。
因此,今天的民众面临的不是是否进行财富管理的问题,而是在多种投资选择中做出明智的权衡。财富管理本身并不创造新的投资对象,但它能帮助人们在现有选择中做出更优化的决策,这一点始终具有重大价值。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老百姓对财富管理的不满,正是因为我们的财富管理机构没有做好这样的服务,没能帮助老百姓在各种纷繁复杂的投资机会面前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组合配置。
全频谱和全生命周期的财富管理
我们提倡“全频谱和全生命周期”的财富管理理念,这包含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横截面上的全频谱或广谱配置,即“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再优质的资产也有周期轮动,我们需要利用金融风险的分散原理,降低资产组合的风险波动,实现财富增长的稳健性。
另一个维度是时间序列上的“全生命周期”。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平衡人生各阶段的收入和支出,解决老百姓在生命周期不同时期购买力使用上的波峰和波谷问题,从而实现财力与支出在全生命周期内的最佳匹配。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兰科·莫迪利安尼的“全生命周期理论”,个人在生命周期的早期的学习成长阶段和晚期的退休阶段,往往面临收入不足的问题,而在中期通常拥有较高的收入,因此需要合理进行全生命周期的财务规划,对不同时期的购买力进行“削峰填谷”。此外,通过更长周期的投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风险的波动性,实现时间序列上的风险分散。
根据我们多年的观察,老百姓对财富本身和财富管理的认知还远不成熟。在广谱配置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维度上,广大群众的认知有待大幅提高。
两个经常被问到的问题
在实际购买金融产品时,许多投资者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我现在应该投资哪种产品?”这个逻辑就不符合全频谱配置的原则,其实所有的产品都可以适量投资,但关键在于分配适当的权重,通过组合投资的方式,才能发挥广谱配置在横截面上的风险分散作用。长期实践证明,资产有周期性轮动,今年表现好的资产,明年可能不再表现良好,反之亦然。
还有投资者经常问我们:“接下来一年哪个投资品类回报率最高?”这个就不符合全生命周期的原则,这种短期思维在市场中极为普遍。一方面,它忽视了投资周期与最终使用周期的高度匹配性。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储蓄与投资的相当一部分并不是用于应对接下来一个月,半年甚至一年的开支需求,而是应对八年十年的子女教育,以及三十年周期的养老医疗需求等。另一方面,过分关注短期内的资产回报,往往会错失资产的长期价值。短期的资产回报往往牺牲安全性进行收益补偿,而长期的资产回报往往牺牲流动性进行收益补偿。因此,只有通过相对长的投资期限,才能充分利用全生命周期的时间序列分散风险,释放各种机会,利用流动性换取更高、更稳定的资产回报。
以上两个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充分体现了投资者对于单个资产品种以及短期回报的过度关注,而这也反过来加剧了财富管理从业人员的焦虑,导致他们采取短期行为。行业评价标准也变得短视,过分关注短期内能否在某一个资产上获得巨额回报。而这种心态并不符合可持续的财富管理原则。
财富管理的考量纬度
从成熟市场上百年的投资经验来看,全频谱和全生命周期投资,是实现财富管理与资本市场长期稳健发展的两个核心理念。在相当漫长的20~30年投资周期中,长期稳健的资产会比短期的投资带来更高的平均回报,也能够更好地抵消一部分短期资产的风险波动。通过在同一个时点上在不同资产类别之间进行的广谱配置,以及跨越时间的全生命周期投资,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里·马科维茨认为的金融市场中为数不多的“免费午餐”之一。
此外,许多财富家庭及从业人员普遍认为财富管理的核心在于追求最高收益,而实际上,良好的财富管理是在多个维度之间进行权衡取舍的复杂过程,这包括预期收益、风险波动、流动性和交易费用等多个方面。许多财富管理机构和从业人员未能充分掌握这些多维度的考量,这也是他们的业绩未能满足客户期望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有树立理性的财富管理观念并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才能实现财富管理的最佳效果。
过分专注于短期和个别资产的回报,以及过度强调产品的单一维度,导致我们的财富家庭错失了许多“免费午餐”。因此,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适应长期发展的正确观念,对于推动财富管理行业的良性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一使命任重道远。
对财富管理行业转型的三点观察
存款和还贷潮
2023年和2024年,大量居民资金纷纷流向银行存款,提前还贷大潮起汹涌,一些观点认为财富管理市场因此遭遇寒冬。
在我们看来,居民家庭财富从房地产市场转向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实际上是行业出清的体现,这一趋势值得关注和积极推动。未来,随着公众越来越意识到银行存款虽风险低但收益同样有限,必然会有更多资产在追求风险可控的同时寻求更高的回报,进而转向股权类中长期投资项目。这一转变是资本市场发展和财富管理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也为财富管理行业提供了下一步发展的关键机遇。
接下来,预计高达数百万亿的民间财富将有序地从房地产市场转向资本市场,并在各种资产类别中进行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投资配置,伴随着我国中等收入群体从4亿人增长至8亿人,财富管理行业将迎来无限的可能性。
金融业的降薪潮
近期,金融业出现了普遍薪酬下调,许多声音担心这可能导致行业人才的流失,对财富管理也将产生严重影响。然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优秀人才需要在各行各业合理均衡分布,而非集中在少数几个领域。
目前,我国金融业在GDP中的比重偏高,近年来维持在8%左右,这不仅高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的平均水平4.8%,也超过了欧盟成员国的平均比重3.8%,甚至与美国8.7%相接近。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国金融业主要服务于国内经济,而美国金融业则兼顾全球市场。这种“脱实向虚”的现象,以及国民收入和财富分配向金融业的倾斜,并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
金融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命脉,为各行各业提供养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打个比方,如果一个人的血液循环系统过于臃肿,比如心脏肥大,那必然处在亚健康状态。国家对金融业的定位是服务于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在新形势下,金融业需要向高质量发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性价比。若金融业不进行自我反思、降本增效、实现蜕变,中国金融业将始终面临“大而不强”的局面。
从融资角度看,过去这些年,金融业在汇聚资源支持实体经济方面的作用尚需大幅提升。从投资角度看,金融业在提高投资者回报和稳定资本市场风险方面亦有很大改进空间。既然金融业未能提供足够优质的服务,没能让客户满意,金融从业者的薪酬自然不应过高,否则就会随着市场的发展受到反向压力和社会压力。近期的行业调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降薪和裁员不仅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部分,也是行业自我调节和淘汰低效产能的过程,正本清源正是为了行业更好地高质量发展。正是在这一轮又一轮的调整过程中,我们见证了中国财富管理行业走向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公募基金的低谷
当下公募基金行业正处低谷,投资者获得感不高,甚至有人将其形容为“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在公募基金迈入第26个年头的当下,作为最受大众欢迎的投资方式之一,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方面,基金费率结构亟须优化。我国主动权益类基金的平均管理费率为1.6%,而代销机构的尾随佣金大约为0.5%,占总管理费的1/3左右。若剔除尾随佣金,管理费率约为1.1%,这反映出当前的“卖方代销”模式。相比之下,美国主动股票型基金的平均管理费率约为0.7%,投资顾问费率在0.6%~1.2%,投资者实际承担的综合费率在1.3%~1.9%,投资顾问费占比显著,体现了“买方投顾”模式。“卖方代销”的模式可能导致基金公司的利益与基金持有人的利益不一致,投资者回报有限,从而出现“基金赚钱而基民不赚钱”的现象。
另一方面,行业内部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亟须大幅提升,一些损害投资者利益的道德风险事件也时有发生。因此,行业的治理整顿和持续改进势在必行。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否定公募基金的重要价值。若有人主张回归个人股票投资时代,那无疑是一种历史倒退。这不仅会导致市场中充斥着非专业投资者的无序交易,降低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还会严重影响投资回报的长期稳定性。事实上,过去这些年公募基金行业的快速成长,正是得益于其能够为普通散户投资者提供更高的投资回报率。
每当行业遇到危机之时,市场主体都需要自我检视,找出问题,不断提升,从而实现更健康、更良性的发展。长远来看,公募基金必将继续成长壮大,而非走向消亡,但其发展过程必然是波浪式前进,且经历大浪淘沙。
老龄化时代的财富管理路线图
何为养老储备财富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华民族传承着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无论是从国家的政治属性出发,还是从我们的民族文化着眼,国家都期望每一位公民能有合理的晚年生活安排。养老金体系由三大支柱构成:第一支柱,即基本养老金,虽然规模在不断扩大,但面对庞大的人口基数、薄弱的经济基础以及老龄化与少子化的趋势,仅依赖第一支柱实难支撑起体面的退休生活。截至2021年,我国的养老金替代率仅为43.6%,远低于世界银行提出的55%的警戒线,这意味着退休后老人的养老金不到其工作时薪资的一半。第二支柱包括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虽然部分企业和行业已开始推行这些制度,但其覆盖范围仍然有限,许多企业和行业尚无相应的制度安排。数据显示,参加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职工大约只有7200万人。因此当下有一些年轻人持有“到我老时,未必能分得一杯羹,不如及时行乐”的观念,但这种想法显然缺乏远见。
正是充分考虑到了青年人、中年人养老储备不足的问题,国家不断完善养老金的第三支柱,推出了一系列措施试点个人养老金制度,这是顺应民心之举。第三支柱立足于个人账户,个人存入的资金将用于自己的晚年,无须担心“我存的钱被别人用光了”。未来,第三支柱的保障力度还将持续增强和优化,其规模、效益和制度灵活性将更加凸显。
养老要从娃娃抓起
至于年轻人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考虑养老问题,我们倡导的理念是“养老要从娃娃抓起”。职场新人就应着手准备,这是成熟市场的普遍做法,因为养老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终极宿命”,临近退休才“临时抱佛脚”显然为时已晚。例如,从25岁开始,每年存入1.2万元,假设复利为2%,到60岁退休时,可积累60万元;若从35岁开始,则退休时有38万元;若从45岁开始,则退休时只有约20万元。因此,最佳的开始规划养老的时间就是现在,这对包括年轻人在内的所有人都适用。
当然,我们也要实事求是。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收入普遍不高,许多人是“月光族”,有时甚至需要父母的资助。对他们而言,最佳的投资方式之一就是将充沛的精力和充裕的时间投入到专业技能的学习中,以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应对未来复杂多变的市场和就业趋势。
从广义上来说,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也是财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投资的成本相对较低,只需投入一小部分工资加上时间,却能显著提高未来的预期收入水平。这相当于系统性地提升了全生命周期的购买力,也是一种为晚年生活未雨绸缪的财富储备手段。因此,年轻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储备养老财富,既可以通过资本市场投资,也可以通过教育培训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投资于自己的未来。
未来的资本市场新动能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过去曾发挥重大作用的“房地产—土地财政—银行”三角循环已显颓势,难以为继。未来的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将转向“产业升级—科技创新—资本市场”新三角循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我们描绘了2035年的宏伟蓝图——全面建成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
三中全会向我们昭示,高质量发展将依托于新质生产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未来十年,国家将深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优化金融机构的定位与治理结构,完善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我们将支持长期资金入市,建立并增强资本市场的内在稳定性长效机制,鼓励并规范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作用,培育耐心资本。
财富管理将如何助力新旧动能转换,从而助力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催生新兴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核心的生产力,并加速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生产关系。这是从0到1、从无到有的创举,需要投入巨额的社会资源。
另一方面,经过4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积累了庞大的社会购买力储备。在资本市场转型升级的当下,我们亟须寻找更为合理、优质的投资渠道,以提升长期可持续的投资回报。
财富管理的作用,正是在于打通社会资本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联系,帮助优质项目对接耐心资本,帮助社会闲散资本找到合理的投资渠道。财富管理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产业升级—科技创新—资本市场”新循环中发挥重大历史性作用,这也是当前金融业体现其政治性、人民性的核心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