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解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基于文化主体性的五重向度

2024-12-04陈涛

清华金融评论 2024年9期

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在金融领域的现实要求,必须“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从现有资料看,“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首个冠以“中国特色”的行业类别“文化”。金融系统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将其融入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具体实践之中。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这一术语自提出以来得到深度认可和广泛讨论,这些讨论多集中于如何在金融发展中贯彻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要求,呈现出以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引导金融服务,在金融服务中体现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逻辑循环。但对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由来如何,其内涵为何以“五要五不要”的形态展示,其冠之以“中国特色”的内在逻辑如何则讨论相对较少。针对上述问题,从文化主体性来理解是一个可行的视角。

“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针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而提出的重大理论判断。“主体性”在哲学上主要与客体相对应,呈现了主体(人或人的实践活动)自醒、自知、自觉、自为、自信的状态。文化主体性的论断一方面体现了文化作为一个主体的“主体性”,也指出了任一主体之所能谓其为这一“主体”,应具有文化(价值观)上的“主体性”。主体性自醒、自知、自觉、自为、自信的五个状态,总体看是层层递进、逐次深化的,共同构成主体性存在和展现的整体,自醒在于明确应有其主体性,自知在于明确主体性的内涵,自觉在于推进实现主体性的主动,自为在于实现主体性的实践行为,自信在于持续拓展和深化主体性。从文化主体性自醒、自知、自觉、自为、自信五个向度理解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可以概括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根和魂”,体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内在文化属性,赓续和丰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内生性促进新的金融供给侧结构形成,具有中国式金融强国的独特精神气质并需要持续强化与拓展。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标识性术语形成有深刻现实和理论意义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与文化有关的理论话语中,“中国特色**文化”(如中国特色旅游文化)或者“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如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等屡见不鲜,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首个被明确提出的、冠之以“qKtkl/OXHmwnenldrlW6VQ==中国特色”的涉及具体行业的标识性术语。“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提出具有深远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金融行业现实重要性的客观反映。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具有突出的政治性和战略性,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同时金融安全关乎国家安全。金融行业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行业物质的增长、增加值的扩张上,更体现为金融行业的价值观对社会整体价值观的牵引上,形象地讲,“干净”的血脉可以促进肌体健康,“三高”的血脉必然危及肌体。作为首个冠以“中国特色”的行业文化术语,“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既客观反映了金融行业的重要性,也表明金融行业的文化建设、价值观建设还有一些短板弱项,需要对照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内涵要求持续提升。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根和魂”。当前中国金融理论体系主要构建在西方现代金融理论的基础之上,西方金融理论一方面体现了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但也不可避免内生性附带了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念,其中较为典型的便是自由主义、资本至上、追逐利润等。这种价值观“面纱”导致我国金融业在认知层面出现偏差,较为集中地体现为“精英论”“特殊论”“例外论”等。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从主体性的“自醒”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理论体系必须具备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必须构筑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根和魂”,亦即以“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实现对西方金融理论的价值观纠偏。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体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文化属性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扎根于中国传统金融思想的深厚土壤之中。中国货币金融业曾在长达千年的时间跨度内位居世界领先地位,并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质、符合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和发展需要的传统金融思想、理论和行为。我国古代金融思想呈现出明显的“民本”特点,更倾向于从维系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层面设计和实施货币金融政策;形成了具有中国话语特色的金融理论,如“义利观”“轻重论”“子母相权论”等,还提出了世界最早的“货币国定论”观点,发行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即使是在普遍认为发生了“大分流”的明清时期,中国也形成了基于土地不同层次的权益的“胎借—租佃—押租—典—抵押—活卖—绝卖”交易(融资)体系。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中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稳健审慎、守正创新等要求,均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和金融思想中找到渊源。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以“要”和“不要”形成对称的叙述结构,“要”的层面较多反映金融规律性的认识,“不要”的层面则更多反映了价值观的认知。马克思剖析了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内部矛盾,虽然在他生活的年代金融资本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他也深刻洞见到资本主义有一种不用生产而赚钱的“狂想病”,用当下的话语表述便是“脱实向虚”“唯利是图”。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本质与中国传统金融思想中的“民本”特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通过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融入并激活中国传统金融思想,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在传统金融思想基础上秉承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拥有了崭新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塑造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文化主体性。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一方面有物质上的具体表现和建设目标,如“六个强大”,另一方面也有对现代西方金融理论体系扬弃的要求,更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并不是凭空形成的,也不是任何与文化有关的概念、话语都能成为其主体性的体现。文化的主体性既要扎根于其所在的文明生命体,又要有不断更新、演化的能力。如上述分析,从自知的角度看,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两个结合”在金融领域的最新成果,其内涵扎根于中国传统金融思想理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赋予其现代性和灵魂,也正于此才塑造和构成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文化主体性”。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赓续和丰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形成于中国金融实践之中。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经由“两个结合”而来是其理论逻辑,但其构成要素则是在中国金融发展的实践中逐步形成,此谓其形成逻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实现从小到大发展,银行业总资产、外汇储备位居世界首位,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用信息系统,股票市场、保险市场、债券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二,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形成中国经验;另外不可否认在我国金融发展过程中,也走了一些弯路,形成了一些风险,甚至个别风险还比较严重,这所有的历史实践都是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形成的重要基础。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不仅吸收了金融实践中成功的经验,也汲取了过去金融发展中一些产生风险、经营失败的教训,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和凝练形成,这也解释了当下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为何是正反结合的叙述结构。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孕育金融行业之精神。中国共产党是特别讲求精神力量的政党,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从时间上纵贯党领导民族独立革命、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改革开放以及进入新时代的全部跨度,从内容上横向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杰出人物、重大事件、重大斗争的突出贡献。从行业看,农垦、航天、航海、铁路等行业均有有关的精神谱系,如农垦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载人深潜精神、北斗精神、探月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它们源自各行业成功的实践,并凝练了实践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极高精神境界。从金融行业的视角看,行业本身不可谓不成功,但是否体现了一定的精神境界则难以给出肯定的答案。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需要并最终形成其在精神方面的成果,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从主体性角度给出答案,未来金融行业之精神必然也是从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中凝练升华而来。

形成金融行业之精神需汲取和发扬精神谱系的力量。从具体的精神谱系看,金融行业并没有独立一席之地,但若就此认为金融行业与精神谱系完全分离显然也不正确。具体看,红色金融伴随着党领导革命斗争的全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体现着精神谱系中普遍蕴含的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内在气质。精神谱系中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以及劳动精神都不乏金融从业人员的身影,张富清精神中张富清同志本身也有金融业的工作经历。从自觉的角度看,要主动促进实现文化的主体性,需推进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上升为金融之精神,而孕育金融行业之精神必经伟大斗争和艰苦奋斗磨炼。这就要求从精神谱系中汲取力量,并将这一力量转化为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金融改革和创新、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的具体行动。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内生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文化因素对金融行业结构具有基础性影响。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主题。一个国家或经济体金融结构形成有很多影响因素,如政治体制、经济结构、法治体系等,除此之外文化因素也是一个基础性、潜在性的影响因素(更不必说政治、法治本身与文化也密切相关)。如国民对风险的高回避状态以及集体主义传统更容易形成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结构。如信任的形成、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相当的影响,中国社会关系中的“差序格局”导致处于不同圈层的主体相互信任程度存在逐层递减,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何中国没有孕育并发展出近现代资本市场,中国以“官办金融”为主的历史传统亦对目前的金融结构有重要影响。如今提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长期来看必然也会逐步塑造我国新的金融供给侧结构。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顺应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方式。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构建更加符合我国产业结构需求,并能够通过金融资源配置引领推动经济创新转型发展的金融体系。应当说,通过政策设计、体系改革、金融创新可以一定程度上达成这样的目标,我国过去的金融改革主要也是在这一方面展开,但在改革过程中强调了法治,德治则相对是短板,而“缺乏道德的市场,难以撑起世界繁荣发展的大厦”。国际上看,放任资本逐利、资本至上导致并加剧了两极分化,并成为经济金融危机的重要诱因;国内看,我国近年来暴露的不少金融风险,都与个别金融机构(组织)急功近利、脱实向虚、胡作非为密切相关。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中国国家治理的显著特点,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强调稳健审慎、守正创新、依法合规,在法治之外补上了德治的短板。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内生性地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形成的文化氛围和环境对金融发展来讲属于外生变量,当下提倡并要践行的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则属于金融发展的内生变量。尤其是“以义取利”要求,鲜明提出了金融行业平衡和处理功能性与营利性关系的准则,“以义取利”意味着金融行业要将功能性放在更靠前的位置,营利性要服从于功能性的发挥。这一准则将长远地改变当下金融行业发展的趋势和内在逻辑,并推动形成新的金融供给结构,在这一新的供给结构中,金融行业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子系统发挥功能作用,实现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共生共荣,而不能像以往仅仅从自身的利益和视角出发,过度强调追求盈利。从另一个方面讲,新的金融供给结构服务和支撑于民族复兴强国建设,实现了功能性也必然能够实现营利性,这也是“以义取利”的深层意蕴。从自为的角度看,要认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促进新的金融供给结构形成的必然性,更要发挥历史主动精神,通过践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加快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达成。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赋予金融强国独特精神气质

金融强国是物质强大和精神强大的统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建设金融强国的长远目标,金融强国首先和较早体现在金融体系物质的强大上,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具体的物质形态,如强大的金融机构、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具备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等。但物质的强大并不必然带来精神的强大,如果中国所建设的金融强国,在价值观上、道德水准上都与现有的西方金融强国别无二致,如何能称之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通过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形成的金融强国,其与现有金融强国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我们内蕴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金融思想,秉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是物质强大与精神强大的辩证统一。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赋予金融强国独特气质。建设金融强国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外在,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内在。当前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陷入两极分化、阶层撕裂的治理困境,与金融资本的推波助澜、马太效应密不可分;此外一些发展中国家长期陷入金融治理失效、通货膨胀失控的局面,也与其不顾自身实际,过分相信现代西方金融体系自带的自由主义、资本至上的价值观密切相关。如果说霸权逐利、咄咄逼人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前金融强国的精神气质(典型例证是一些漫画中关于国家形象的人格化展示),中国所要建设的金融强国则由于有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这一文化来自“两个结合”,有坚实向下的根脉,也有坚定完整的魂脉——而被赋予了中国式的独特精神气质。

“胸怀天下”推进和拓展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塑造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文化主体性,也必然伴随这一道路的愈发宽广而不断拓展和深化。当前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更多是倾向于内,金融强国则是内外双向的,甚至更多是国际性的。基于此应当在力行践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同时,以“胸怀天下”的格局拓展和深化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特别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要更加注重彰显中华文明包容性、和平性,更加注重契合可亲可敬可信的当代中国形象。从自信的角度看,文化自信与文化主体性相互促进、支撑,文化自信来自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通过文化自信得以巩固和拓展,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持续彰显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主体性,并在建设金融强国进程中,进一步深化拓展其内涵外延,超越“差序格局”,建构更具“天下格局”的中国特色金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