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南沙方案》,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特色金融港的改革路径研究
2024-12-04朱锦
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积极探索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改革创新发展路径,金融业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区域金融创新亟须拓展深度和广度、赋予独具区域特色的政策、统筹金融开放与安全等,围绕《南沙方案》目标任务,打造更加包容的区域金融市场、更加创新的金融改革开放示范区、更具特色的“5+3”金融产业布局、更加安全的金融保障体系,探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特色金融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国家赋予了南沙建设广东唯一的国家新区、广东自贸区最大片区和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等重大使命,国务院2022年6月发布的《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明确了南沙的战略定位、阶段性目标和重点任务,开启南沙改革发展新篇章。为加快推动《南沙方案》金融改革任务落地见效,加速推进金融改革赋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本文全面梳理南沙金融改革创新经验做法,深入分析新形势下面临的问题挑战,研究提出特色金融港建设的对策建议。
南沙金融业发展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南沙积极探索粤港澳大湾区特色金融发展路径,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成为全国金融改革创新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概况来讲,就是紧紧咬住三个字“立、破、特”。
“立”字当先,夯实南沙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发展要先立后破。凡事立则兴业,立好产业根基才能破局发芽、茁壮成长。从2015年自贸区挂牌以来,南沙坚定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金融业从零起步、迅猛发展,跻身南沙五大重点产业之一。南沙区金融业增加值GDP占比从2015年几乎为零,上升至2023年的8%。九年来南沙累计落户持牌法人金融机构17家、上市公司15家,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3658亿元、3207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速达20%以上,远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广州期货交易所落户南沙,特别是香港交易所入股参与,使其成为全国首家混合所有制交易所,也是南沙协同港澳的生动写照。国际金融论坛永久会址落成启用,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南沙)跨境理财和资管中心启动建设,明珠金融创新集聚区功能显现。举办国际金融论坛(IFF)全球年会、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明珠湾国际气候投融资大会等全球性主题活动,向世界传播南沙金融声音。
“破”茧成蝶,打开南沙金融改革开放创新之门。改革创新应坚持立破并举、边立边破,破局方可塑新,塑新方可谋未来。南沙落深落细重大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开放创新的理想“试验田”。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13项便利化措施全部落地,累计办理试点业务超1.5万笔,累计交易金额超340亿美元。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境内投资和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境外投资试点累计12家基金管理企业获批额度超250亿元人民币,投向生物医药健康、智能制造、新材料等科创领域,构建联合审批“绿色通道”,绘制“全流程”工作指引,实行跨境基金“白名单”管理,赴港澳地区开展多场政策推介沙龙,落地全国首个券商私募QDLP基金境外投资案例、全省最大规模QFLP基金和首只QFLP基金利用外资案例,实现了跨境资本双向流动。气候投融资试点储备应对气候变化项目超150个,建设全国首个气候金融集聚区、成立全国首家商业银行气候支行、发行全国首个“气候融担”贷款产品等多个首创案例,助力金融赋能绿色低碳转型。
“特”色鲜明,筑造大湾区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立足《南沙方案》目标任务,形成了独具湾区特色的三大金融板块。一是跨境金融持续深化。南沙累计开立FT账户数量超8000户,办理FT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超1.1万亿元;跨境理财通已有20家银行机构具备业务资格,“南向通”“北向通”产品超3300种,为跨境理财提供丰富选择。二是融资租赁规模凸显。通过融资租赁累计交付飞机282架、船舶103艘,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飞机船舶租赁集聚区;推动落地全省首家享受15%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的融资租赁企业,以及全国首单跨境船舶租赁资产交易、船舶租赁资产跨境保理等多个首创业务,入选广东自贸区制度创新最佳案例。三是期货产业蓄势待发。广州期货交易所已上市工业硅、碳酸锂品种,交易额超9万亿元;南沙粮食通用码头仓库成为首批工业硅交割仓库之一,吸引12家期货法人机构落户南沙。
新形势下南沙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痛点
南沙开发开放建设步伐加快,亟须进一步拓展自贸区金融改革开放创新的深度和广度。建立自贸区是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国家出台《南沙方案》,广东省、广州市和南沙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落实举措,其中金融领域细化了26条具体举措,在粤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重大金融服务平台建设等领域探索新途径,加快推动金融赋能南沙开放建设。然而实践中有的改革创新政策仍与市场实际需求脱节、与金融高质量发展规律偏离、与服务实体经济存在差距。
一方面,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不充分。粤港澳三地金融市场机制不尽相同,南沙虽与港澳建立了金融交流合作机制,但仍停留在专家互动层面,缺乏高效便捷的官方联络机制,与港澳金融市场规则衔接仍不充分,金融产品与服务互联互通还任重道远。譬如,三地跨境金融数据难以互通、金融信息和监管设施全面共享难、金融产品服务标准不一等问题仍然存在,制约了飞机租赁跨境交易、保险服务互通、跨境信贷融资的发展。
另一方面,改革创新政策与市场需求脱节。南沙开放建设处于起步阶段,部分金融创新政策试点门槛过高,或多或少仍存在“玻璃门”“隐形门”“旋转门”,导致政策落地仅停留在首单首创上,复制推广难度较大,难以有效服务实体产业和市场需求,亟须给予自贸区更加包容、更接地气的金融开放创新政策措施。譬如,QDLP试点仍存在准入门槛过高、境外股权投资ODI手续便利度不够等,导致目前南沙仅两家企业获批试点。
自贸区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亟须将金融改革创新政策“齐步走”逐步向区域特色差异化精准化政策赋能转变。自贸区从设立之初到不断扩容,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和改革试点经验,各自贸片区也逐步构建了自身的区域规划布局和产业发展特色。就南沙而言,国家、省、市各层面先后出台涵盖了跨境金融、外汇管理、特色金融等诸多支持政策,有力彰显改革开放试验田引领作用。围绕《南沙方案》任务要求,基于南沙“2+5+2”的现代产业布局,依托一系列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政策和重大金融平台项目,南沙逐渐打造了多个特色金融板块,跨境金融、融资租赁发展态势良好,期货产业、绿色金融蓄势待发,投资基金、商业保理规模优势明显。但特色金融业态能否得到良性持续发展,亟需更多独具区域特色的差异化、精准化金融改革创新政策赋能,避免与其他自贸区的政策口径一般粗细、政策内容基本一致。支持南沙在做深做实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养老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跨境金融、融资租赁、期货产业等金融细分领域精准发力,防止国内金融政策资源内卷内耗,让金融资源更加合理配置。
金融监管形势日趋严格,亟须辩证统筹好自贸区金融开放与安全、持续提升创新监管能力和风险防控水平。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在当前金融强监管的形势下,对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监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一方面,金融创新监管有效性面临挑战。部分金融创新试点政策条件门槛过高,难以有效满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市场需求,但降低条件门槛又容易滋生风险隐患。自贸区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重要平台,亟须统筹好开放创新与安全发展这个辩证统一体,如何切实提高自贸区金融创新监管有效性,真正实现“五大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成为自贸区金融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
另一方面,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金融人才支撑不足。高标准建设自贸区需要强大的金融专业人才支撑。目前南沙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等交叉领域的复合型金融人才较少,跨境投资、期货产业、融资租赁等特色金融人才更少,尤其缺乏本土化的金融专业院校、在职培训机构等多层次金融人才培养体系,亟须培养一批懂监管、敢创新、具有全球视野的金融专业人才,持续提升金融行业的创新监管能力和风险防控水平。
加快建设南沙特色金融港改革创新的对策建议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将金融工作上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广东省委金融工作会议也再次吹响“加快建设金融强省”的号角。南沙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平台之一,锚定《南沙方案》赋予的“有序推动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任务,加大金融改革创新和监督管理力度,聚焦四个“更加”来创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特色金融港。
深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建设更加包容的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一方面,全方位深化粤港澳金融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广州南沙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广州南沙粤澳发展促进会作用,参照深港金融合作委员会模式,建立更加高效便捷的官方对话渠道,在金融市场运行、行业标准、监管规则等方面深入对接,支持鼓励粤港澳三地金融机构、企业等市场主体与金融监管部门一起,探索跨境征信、企业上市、债券发行、行业标准等方面互认的可行路径。另一方面,加快建设重要金融要素服务平台。重要金融要素平台是南沙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落实《南沙方案》重点金融任务,争取粤港澳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尽快落地,加快筹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完善港航领域金融服务平台,支持广州航运交易所、航运保险要素交易平台做强做大,联动粤港澳三地和航运企业加快共建大湾区航运联合交易中心。创新打造总部金融功能集聚区,谋划推动国际金融岛建设,吸引更多金融机构总部落户南沙,集聚更多高质量金融要素资源服务南沙产业升级。
加大金融先行先试力度,打造更加创新的金融改革开放示范区。一方面,用好用实已落地的金融创新试点政策。持续深入实施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争取进一步降低准入条件,便利市场主体开展跨境贸易。优化“双Q”跨境股权投资试点,积极争取解决门槛高、手续复杂等政策堵点,支持鼓励更多头部机构通过跨境投资引入实体产业,有力推动自贸区实际利用外资扩面增量。深化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加强南沙与港澳在气候平台建设、融资对接、标准制定等领域合作,推进气候投融资领域双向开放。
另一方面,探索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化金融政策制度。争取国家层面支持在南沙实施更加开放、更差异化的金融政策,提升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开放创新自主权,探索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产品服务标准互认、资金互通、监管合作的改革创新机制,支持《南沙方案》关于推进外汇管理改革、加强金融监管合作等先行先试举措落地实施。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布局,建设更具特色的金融服务产业链发展体系。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南沙“2+5+2”现代产业布局,在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基础上,聚焦跨境金融、融资租赁、期货产业三大特色金融板块精准发力,构建“5+3”湾区特色金融产业布局。
一方面,聚焦南沙产业链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方面,大力引入港澳投资机构、主权财富基金、家族财富办公室等多元化投资主体,充分发挥港交所等境外交易所上市融资作用,鼓励开展知识产权、数据资产等领域的金融创新业务,优化南沙科创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机制,打造“明珠投融荟”产融对接活动品牌,为科创企业提供全流程投融资服务。绿色金融方面,探索建立与国际标准衔接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气候投融资平台,集聚面向世界的气候友好企业及气候金融资源。普惠金融方面,用好南沙普惠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聚焦中小微企业、“三农”等普惠对象,加大普惠信贷产品、保险业务、融资担保等推广落地力度,创新打造多方共担融资风险新模式,提升银行敢贷、愿贷的授信意愿。养老金融方面,探索开发多元化养老理财产品和保险服务,加大与养老产业融合力度。数字金融方面,探索开展智能信贷、智能投研、智能风控等,拓展数字人民币在南沙跨境贸易、港口航运领域的创新应用场景。
另一方面,聚焦南沙特色金融三大细分领域精准发力。跨境金融方面,争取更高水平的跨境金融政策试点,探索降低试点准入门槛,有效解决QDLP、QFLP门槛条件高、手续复杂等政策堵点,在推动跨境投资便利化、深化FT账户功能、跨境理财通扩面增效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南沙)跨境理财和资管中心。融资租赁方面,创新大湾区特色融资租赁发展模式,联合港澳打造全球飞机租赁中心以及建设船舶、海工大型装备租赁基地,争取飞机船舶相关生产线、产业链落地南沙。期货产业方面,支持推动广州期货交易所上市更多期货品种,加快建设期货产业园,打造全国首个期货领域全要素园区,涵盖期货产品开发、科技创新、数据管理等多种功能,联动发展相关现货、交割、仓储、物流市场,争取成为全国期现货联动重点区域。
统筹金融创新和风险防控,构建更加安全的金融高质量发展保障机制。一方面,加强区域金融监管协同,探索构建适应自贸区建设的金融监管创新机制,确保金融监管能力与金融改革创新相匹配;探索建立更加高效快捷的粤港澳金融监管合作交流机制,强化金融风险研判和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协同解决跨境金融风险、防范非法金融活动等问题。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南沙国际化人才特区的政策优势,持续优化金融人才发展环境,联动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和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加强人才交流和培养,联合高等院校和金融机构共建高级金融学院、高端研究智库,集聚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金融人才,促进自贸区金融开放监管能力和创新风险防控能力的全面提升。通过软硬两手抓,统筹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