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路径思考
2024-12-04罗玉辉
包括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在内的金融机构必须通过创新思维和管理模式的优化,更加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地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进一步释放了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信号。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随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社会关注焦点,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的进程进一步提速,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潜力。在此背景下,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金融高效赋能新质生产力,成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金融工作的重要任务。因此,包括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在内的金融机构必须通过创新思维和管理模式的优化,更加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地助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一方面,金融系统通过构建完善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资本市场体系,为科创企业开辟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另一方面,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企业往往会面临短期或临时资金缺口,如原材料采购、工资支付、税费缴纳等。对此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凭借其专业的授信评估手段和经验,通过提供短期贷款、贴现、短期回购、信托贷款、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融资方案,及时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缓解其短期资金压力。同时,金融系统需要营造一个稳定、高效的融资环境,通过资金价格信号、合规抵押品要求、信息优势等机制,引导创新要素资源精准对接与高效流动,从而实现资源在新质生产力领域的优化配置,促进技术、人才等关键创新要素的汇聚与深度融合,为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提供了肥沃土壤。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金融产品业态
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传统金融服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经济增长模式。金融机构必须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优化金融产品体系。特别是,传统金融机构需要提升运营风险的能力,扭转过度的风险规避惯性,亲近小微初创企业。首先,金融机构必须提升对创新企业的个性化服务能力,激发产品创新动力,确保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能够精准契合科技创新企业的具体需求及其所处的发展阶段。通过深入研究不同领域、不同成长阶段科技企业的特点,金融机构可以定制化设计金融产品,如推出针对初创企业的“弱担保、弱抵押”信贷产品,以及针对成长期企业的“股权与债权融合、投资与融资一体化”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满足企业从初创到成熟全生命周期的融资需求。其次,金融机构应加强与具有投资功能的子公司及外部金融资本的协同联动,共同构建科技金融生态体系。通过设立创投基金或参与政府产投基金,金融机构不仅能够为硬科技、高成长的科创企业提供更加充足的资金支持,还能为企业提供战略规划、资源整合、市场对接等增值服务,助力企业加速成长。同时,金融机构还应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战略指导,创新产品业态,拉长信贷周期,适时评估和展期到期债务,突破传统信贷模式约束,引导各类创投基金、产业基金在募资、投资环节将金融资本向科技创新型企业聚合。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包括贷款、股权投资、债券融资、科技租赁等在内的多层次、弱抵押、长周期、灵性强、全方位、接力式金融服务。此外,保险金融机构应紧跟金融科技前沿技术的演进步伐,并借鉴国内外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案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尖端技术,开发集成化的指标管理体系。依托强大的智能分析与配置能力,深入剖析客户群体的需求特性、风险承受偏好及市场动态,进而结合机构自身实际条件与地域特色,精准优化产品设计与定价策略,通过提供保险合约分摊部分企业经营风险,强化营销与销售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在此基础上,构建并完善一套贯穿科技企业研发、制造、销售全链条的科技保险产品与服务体系,通过风险减量管理策略,有效响应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以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道路上的独特需求,确保业务运营能够实现高效的分析评估与持续优化,从而打造出精细化、个性化金融产品。
打造差异化金融服务体系,优化金融服务生态
传统信贷产品往往基于较为稳定的经营历史和可量化的资产抵押来评估企业的还款能力,但科创企业,尤其是处于初创阶段的企业,往往面临技术研发投入大、市场前景不确定性高、资产轻等特点,使得它们难以直接通过传统的信贷评估体系获得融资支持。因此,金融机构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变化,积极调整策略,优化金融供给体系,以更加灵活、更有耐心和更富创新的方式满足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信贷融资需求。对于初创期企业而言,资金是其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金融机构应摒弃“唯抵押论”的传统观念,推出“低门槛担保与抵押”的信贷产品,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订单质押贷款等,这些产品不仅能够有效利用企业的软性资产作为融资担保,还能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同时,加强与政府风险补偿基金、第三方担保机构的合作,构建风险共担机制,通过政府增信、担保征信以及投贷联动等方式,为初创企业提供更为全面的风险保障,降低融资门槛,提高融资效率。此外,还需不断提升对专业技术的甄别鉴定能力,增强风险定价的精准性和风控的有效性,确保信贷资金能够精准滴灌到真正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随着企业进入成长期,其融资需求也呈现出小额、高频的特点。此时,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融资方案,如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为成长期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提供定向增发服务,以及继续深化知识产权质押等创新融资模式,支持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当企业步入成熟期,融资需求则更多地转向资本市场,如债券发行、上市融资、并购重组等。金融机构应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推出标准化线上产品,提升服务效率与用户体验。同时,匹配专属的准入模型和策略,设置差异化的审批流程,确保金融服务能够精准对接企业的实际需求。此外,金融机构还应积极参与企业的资本运作过程,提供包括财务顾问、并购贷款等在内的综合金融服务,助力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壮大耐心资本规模
资本市场为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必须大力培育耐心资本、助力创新资本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鲜明特征体现在其高技术水平、卓越效能及优质产出上。然而,具有原创性和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活动往往伴随着深刻的不确定性,并且这些活动往往经历漫长的研发周期与持续的迭代过程,这一特性使得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成为了一项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与资源,并伴随着高机会成本的艰巨任务。因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强化金融创新,打通机构风险偏好与科创企业前期投入不匹配的堵点卡点,成立耐心资本基金,健全涵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保险产品体系,培育耐心资本赋能新质生产力。为推动多元化的风险投资生态体系发展,应积极倡导并激励市场化导向的种子基金、天使投资及多样化风险投资形式的兴起与壮大。同时,支持那些具备雄厚资金基础、卓越管理能力及丰富管理经验的开发区与地方政府,利用产业投资基金的方式参与股权投资活动,以此促进资金与优质项目的有效对接,加速产业创新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并发挥保险资金长期限优势,加大对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专精特新等基础领域和核心技术相关的创新企业,以及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等领域的投资力度,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成立“耐心资本”专项基金,使科创企业享受税费、监管等方面的政策优惠,使其成为创设新型耐心产品的国家队和主力军,助力和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与此同时,加快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资本市场的功能定位要从筹资为主转向投资和融资兼顾,完善一、二级市场生态联动,通过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隶属于不同产业类别、拥有不同股权结构的企业,制定差异化的上市标准,以灵活适配各类企业的融资需求及资金的退出机制,促进资金的良性循环与高效配置。一方面,相关机构要支持耐心资本下沉到更早期的投资阶段或者更加细分的专业赛道发掘价值,加快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提升新型金融产品供给。另一方面,设置更加科学的投资者准入门槛,以资产规模及投资经验等维度对投资者进行区分,进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优化投资者结构。
助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发挥金融赋能效能
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其蓬勃发展不仅预示着未来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蓬勃兴起,更深刻地体现在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刻影响与全面赋能上。这一过程,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与突破,更是产业结构优化、经济模式重塑的全方位变革。因此,将金融资源平等且精准地聚焦于传统产业链供应链的提档升级,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在产业集群中,当处于核心支配地位的大企业进行转型升级时,也意味着与之相配套的供应链中小企业群也需同步进行技术升级或者产品迭代。金融机构需推出解决方案,围绕传统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积极联动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加快推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深入挖掘重点产业链企业和项目融资需求,综合采用银团贷款、联合授信等模式,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设计个性化、综合化的金融服务产品,提供专业化金融服务,帮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资金融通。此外,金融机构应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传统制造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联合政府设立针对传统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专项基金,并推动出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标杆企业贷款贴息、市级技改贷贴息等多项政策,刺激制造业中长期信贷投放,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金融机构还应继续创新转型金融产品,大力推动股权类融资工具,包括推动高碳产业转型升级的基金、PE/VC基金、并购基金等,以及相关保险产品和其他风险缓释工具、证券化等创新,形成市场示范效应,推动金融支持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支持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更好地解决传统制造业企业在技术改造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与此同时,应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海外业务的信贷投放力度,支持制造业企业“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金融机构可帮助有实力的传统制造业企业,通过银团贷款、出口信贷、项目融资、内保外贷、海外直贷等方式融资,为企业出海提供贷款、结算、兑换、资金管理等全流程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机构配置全球金融资源的能力,依托全球化网络做好协同发力,以提升金融支持企业出海质效,通过境外融资市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健全金融风险管理机制,筑牢新质生产力安全网
金融风险是经济中的最大风险,现代经济社会向来高度重视金融风险防范。新时代,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高度重视金融风险,筑牢经济发展的安全网。一方面,要优化金融机构内部监管机制。金融机构在拓展新业务时,应主动与监管部门沟通,提出实际可行的监管建议。针对新业务风险,可设立专门部门,强化风险评估与监测,以有效控制风险。包括引入新的风险评估工具,开发新的企业估值模型,加强对宏观经济趋势的监测,提高市场动态敏感度,加强内部培训,确保员工理解和应对新风险环境。对于新兴技术的应用,金融机构需构建一套长期跟踪与持续分析机制。这一机制旨在多维度地审视新技术实施路径中潜藏的未知风险,确保这些风险能够被精准衡量并有效置于控制之下,从而维护金融机构的稳定运营与安全保障,促进金融体系的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金融监管机构的宏观监管。首先,明确中央金融监管部门与地方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各自职能定位和监管权责的边界,加强各行政主体间协调合作,形成金融监管合力,减少监管盲区。其次,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强化跨部门、跨领域的协调合作,实现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以及金融活动的全方位、穿透式监管。同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风险识别、预警和处置能力,确保金融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有效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最后,加强金融领域的法制建设,健全金融风险管理机制。通过不断完善金融业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边界,为金融监管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为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结语
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既是对传统金融模式的创新与超越,也是适应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展望未来,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路径将更加多元化、智能化和国际化。为此,我们需要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金融科技的应用与创新,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培养擅长新质生产力估值的人员,构建更加开放、包容、可持续的金融服务体系。在积极探寻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路径的同时,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预警体系、科学评估机制及有效应对策略至关重要,以确保金融赋能过程的稳健运行与长期可持续性。总之,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探索之路,是一条既蕴含丰富机遇又面临诸多挑战的征途。随着各方力量的协同努力与持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事业将在促进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中扮演更加积极、稳定和深远的角色,携手推动全球经济迈向更加繁荣昌盛、绿色可持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