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姐姐不想跟妹妹共用一间房 等

2024-12-04阿达丽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4年11期

姐姐不想跟妹妹共用一间房

Q: 两个女儿一直住一个房间的上下铺,相处融洽。但从今年开始,10岁大女儿不再愿意跟6岁妹妹住一间房。家里就两个卧室,现在小女儿跟我们睡,但长久下去不是个办法。是让大女儿去她奶奶家住(离学校更近),还是让我老公睡沙发或去孩子奶奶家?

A: 孩子长大意味着需求增长,尤其是对空间的需求。10岁孩子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标志就是边界感、空间和领地意识的增强。开始计较你的、我的,对妹妹的“侵占”行为会愤怒,矛盾和冲突也开始增加,这是二孩和三孩家庭迟早要面对的问题。

父母需要提早知道其重要性,采取正确的方式化解。孩子或父亲去奶奶家、睡沙发,都不是正确方式,而是逃避问题,这么做会付出很大代价,比如失去对10岁孩子后续关键青春期的陪伴和监护,睡沙发会搭上健康等。正确且有建设性的办法是基于两间卧室的事实,考虑如何满足日益成长的孩子的需求。

父母可以组织一次家庭会议,主题是“姐姐想拥有自己的空间,但家里空间有限,而爸爸也不能一直睡沙发(或去奶奶家),一家人要在一起,我们看看有什么好的办法”。会议原则是正确表达,不评判不伤害。

开会时注意两个关键点。一是弄清楚姐姐的需求:完全想和妹妹分开,还是睡觉一起,但学习、活动时间分开?认真倾听孩子的需求,不指责和评判,在明确家庭现状的前提下,姐姐也许会重新考虑;第二个关键点是孩子们可能会有头脑风暴,说出各种充满想象力的、在家长看来荒诞的解决办法,切记不评判,尊重所有想法。然后,大家一起一条条去看可行性,孩子自然就能判别哪些可以实施。在整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化身为空间改造大师,为家庭出谋划策。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可能要面临家庭空间的重新定位和划分:如不常用空间的改造,利用率不高的物品比如电视、沙发、玩具空间的退出等。通过这件事,一家人学会关注彼此的需求,学会尊重和看到别人的需要,家庭中有爱有序,这些困难和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孩子一口气要买6万多元的东西

Q: 前不久,上高一的儿子突然提出要买钢琴、吉他和相机,加起来6万多元。这笔钱倒也没有负担,但我觉得买一样就行。儿子说他的朋友,一年兴趣班就花20多万元,他从没让我们花过这种钱。他爸答应了,我还在犹豫,请老师支招。

A: 从“这笔钱倒也没有负担”,可以看出家庭经济条件不错。但也恰恰因此,父母在考虑问题时,关注点才只会放在表层上。父母的思考和纠结,都仅停留在物品的价格上。孩子的这种“想当然”的“报复性补偿”心理,也暴露出家长对孩子金钱观教育的缺失。

孩子突然有这些需求到底是什么原因?这3样物品,要想有所收获,都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高一是学业的分水岭,在这个阶段突然反常,才是关注点。

上高中后,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每个孩子都有压力,也都会寻求方式应对。一种是向内寻求,尝试解决办法。这种方式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通过自我的调整和积极观念,孩子及时适应;二是会因为内在力量弱,导致焦虑、担心等出现身心健康问题。第二种是向外寻找解压的办法。比如一些孩子开始寻求朋友,重视人际交往,沉浸在如何交友的烦恼里,也有些孩子尝试去转移注意力寻找精神寄托,比如追星、沉迷游戏,或是对学习之外事物的兴趣等。这个孩子显然是后者。

父母有择机待时教育的职责。对于孩子生活中的要求也好,困惑也罢,不能要么拒绝,要么满足,而要努力尝试沟通,了解孩子真实的需求。父母要敢于和孩子谈钱,引导他培养健康的消费观。在这个前提下,家长和孩子一定会一起找到最适合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