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父亲的运煤车“开”进毕业展

2024-12-04曹璐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4年11期

煤矿、卡车、运煤,这些词语为李晴构筑了一个童年的回忆。李晴以煤为素材,创作出一件与父亲息息相关的艺术作品。“这是我的父亲,是我的家乡,是孕育我的一切。”

今年6月,一台破旧不堪的老式卡车缓缓驶进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展的现场。车前方的保险杠因为年久失修看起来摇摇欲坠,车门上喷涂着卡车的归属信息:“阳泉市郊区个体……”字体已经脱漆,仅能看清楚一半。然而,车身的后斗却另有一番天地,蓝白马赛克瓷砖交错组合铺满后车斗,一池清水在光线的照射下斑驳荡漾……

作品的作者名叫李晴,是中央美术学院2024届本科毕业生。这台卡车就是李晴的毕业作品《被黑簇拥的蓝》。

在这幅作品前,来来往往的人们依稀可以辨别出露天泳池的雏形,但似乎无法将泳池与破旧的卡车联系起来。其实在作品的背后,是一段关于父亲、家人和家乡的故事。

父亲是一家人的太阳

2000年12月,李晴出生在山西省阳泉市市区旁的牵牛镇村,她上面有两个姐姐,父亲李建堂是当地的一名煤矿工人,母亲是家庭主妇,负责操持一家五口的生活起居。

靠山吃山,李建堂就靠着一台卡车撑起了一家人的全部开销。李晴对父亲的记忆总与卡车紧密相关。那时候,父亲每天往返于家和煤矿之间,拉煤、运煤,回到家时人总是黑黢黢的,看起来像蒙着一层灰扑扑的雾。在李晴的记忆里,父亲总在路上,童年时期的她也对煤矿没有概念,但她记得父亲每次回家洗完手、洗完脸的水都变得浑浊。

李晴10岁那年,煤矿随着村落的变迁走向了衰落,工人们迎来了下岗失业潮,李建堂也在内。煤炭运送不了,李建堂就为附近缺水的村子送水,运煤的卡车又变成了运水车,继续载着一家人的生活与命运往前走。

卡车为五口之家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挑战,也经历着时代的新陈代谢。从一吨吨煤到一桶桶水,李晴目睹着父亲在这台卡车上完成了工种的更替与交接。父亲靠着时间与耐力,积攒了一个家庭的生活根基。

读幼儿园时,李晴全家从牵牛镇村搬到了阳泉市区。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只要是女儿的需求,父亲都会尽量满足。

上小学时,李晴迷上了动漫。一开始,她对照着动漫里的人物临摹,后来开始自己创作。看到女儿的天赋后,父亲给她报了美术兴趣班。上课时,老师无意中一句“考上中央美术学院就离当画家不远了”让李晴印象深刻。“初二时我就定下来了我要走的方向,(报考央美)是我的执念。”

带着当画家的梦想,李晴信心满满地参加高考。尽管拿到了中央美院的合格证书,但因为文化课没有过线,与梦想的学校失之交臂。李晴和父亲商量,想重读一年,父亲当时就答应了。艺术生“烧钱”,李晴跟父亲承诺,不管下一年考得如何都不会再复读。

第二年高考,李晴还是没有发挥好。她一边不甘心没有达到目标,另一边想到父亲这一年为了供养她读书夜以继日地工作,自责与惭愧的情绪在李晴的心里难以抽离。“我实在不好意思再和家人提出要求,打算随便去上个大学。”

这一次,父亲看出了女儿微妙的心理变化,问她:“你是不是想复读?我支持你。”听到父亲的话,李晴终于没能绷住情绪,“哇”地哭了出来。

可是,家里亲戚都以长者的资态,或说服或劝阻地告诉李晴,没有必要再复读了,如果还考不上怎么办?唯有父亲从周围喧闹的声音里听到女儿沉默背后的不甘。面对亲戚朋友们的好意规劝,父亲“挡”在了这些声音的前面,“她是在读书,又不是在做不正经的事情。她有自己的目标,为什么不去支持她?何况我有能力负担。”回忆起父亲那一晚说的话,李晴说:“那种被理解被支持的幸福,让我所有的情绪都找到了出口。”后来,李晴终于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李建堂激动的情绪不亚于女儿。

大学期间,李晴的作品或多或少都有父亲参与的痕迹。她借助煤炭这一素材,先后创作了《请给我一个太阳》《靠煤吃煤》两部与父亲有关的作品。

虽然从小的生活环境都和煤相关,但把煤搬到艺术创作中,李晴还是感到有些吃力。在创作《请给我一个太阳》期间,她多次和父亲通话:“爸爸,煤炭是怎么烧的?我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炉子让它燃烧起来?”李建堂则隔着电话一步步指导女儿:“你在学校里捡一些枯枝叶做柴火,把铁桶挖个洞,再在底部放上石头……”

在作品《请给我一个太阳》中,李晴把煤炭和吊兰放到一个密闭的透明箱子里,煤炭产生的热量为吊兰提供生长的条件,而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又助力煤炭燃烧。这像极了李晴和父亲的关系,相互给予,尽管有时也会因为灼热产生摩擦,但更多的是父女之间的温暖。

为了让爸爸理解我在学什么

李晴就读的是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专业。每次回家,李建堂问起女儿在学校学些什么,李晴发现自己和父亲之间总是隔着一层,“我有点儿解释不清楚,他也不太能理解我的专业。”于是,在构思毕业作品时,李晴埋下了自己的小心愿,她希望通过作品链接到父亲的日常工作。“我想通过毕业作品向父母直观地介绍我的专业,这样的方式也许他们能够更容易理解。”

卡车最终成为李晴的创作“坯胎”,始于一场和父亲无意间的聊天。2024年寒假,李晴和家人回到牵牛镇村。卡车停在李晴旧家的小坡下面,灰头土脸,车身上还粘连着黑褐色的斑纹,车轱辘的缝隙里满是泥土,灰尘把橙黄色的卡车外壳染成灰不溜秋的样子。

父女俩走到卡车旁边,李建堂打量着这台卡车,上前敲敲车身,又抖落掉后视镜上的尘土,若有所思地和李晴说:“你就是靠它上的大学。”李晴抬头看了看这个对于她来说再熟悉不过的“坐骑”,很受触动。她回忆起父亲每天起早贪黑,舍不得吃穿,和卡车共同协作,才把自己送到家乡之外的世界。于是,她决定要做一些事情,留住这段珍贵的成长记忆。

当听到女儿打算改造卡车时,李建堂疑惑不解,认为她是在胡闹。“你把车改成泳池,我要怎么干活?”父亲心里惦记他每日的出工计划,一改往日对女儿的宠爱,拒绝接受女儿这次的“无理取闹”。无论李晴怎样和父亲解释这件事,迎接她的都是父亲的车轱辘话:“不可以,不能瞎折腾。”

多说无用,李晴干脆拿出杀手锏:“我告诉他,我不这样做就没法毕业了。”果不其然,李建堂听到女儿可能因此毕不了业,立马松口了。

回看创作的过程,父亲全程参与其中。在构思初期,李晴设想在车后斗砌一层水泥,再贴马赛克瓷砖。因为缺乏实践经验和生活技巧,李晴提出来的方案很快被李建堂否定了,“车一旦发动,水泥就会裂开”。后来李建堂给女儿出主意,在车后斗每一面焊上一层铁皮,再贴马赛克瓷砖。父亲还找来隔壁村修车的工人,就这样,一场“卡车改造计划”开始了。

村民们偶尔路过,看到父女俩在忙前忙后,都无法理解为什么要花大价钱买铁皮,给这样一台老破旧的卡车“贴金”。李建堂主动和村民们解释,这是小女儿的毕业作品,“它是要跟着我女儿上北京的!”语气里透着自豪。尽管村民们仍然觉得很“离谱”,但看到他们父女俩整日在卡车前忙上忙下,也不再过多评论。

李晴希望改造后的卡车是一个艺术装置的形式,“我想用视频记录在水池里的工人,可以理解为行为录像。”那段时间,李建堂为女儿找来了很多煤矿工人,从亲戚到周边的村民,只要在煤矿工作的人,李建堂都挨个问了一遍,为女儿创作提供方便。

工人找到了,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因为是4月份,天气不算暖和,李建堂担心工人进到水池里会受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建堂又为女儿找来一口铁锅和水泵,在卡车附近用砖头和水泥砌了一个临时的火炉,再用大锅把水烧热后,用水泵抽到车后斗里。李晴对父亲的这份贴心深怀感激,“我执着于我的作品,我没有关注到人的感受,也没有我父亲那样思虑周全,这是我需要去反思的地方。”

最后,李晴为作品取名为《被黑簇拥的蓝》,用两种颜色映衬出与家乡有关的一切。“黑”是煤炭的黑,“蓝”是车斗的泳池,也是建立在黑色之上的美好明天,煤炭工人黄色的帽子与橙黄色的卡车则为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

对于让煤炭工人在“泳池”里的行为,李晴这样解释:“在我的家乡,水是很稀缺的资源,平时他们从矿井上来后更多希望用水冲洗干净自己而不是用来娱乐。当工人们浸泡在泳池里肆意地放松时,我把它看作一场生活的洗礼。”

未完待续的爱

“它(卡车)现在回家了,爸爸把水桶放在车斗里继续送水去了。”从5月份以来,李晴改造父亲运煤车的新闻频繁出现在网络平台上,“就像为卡车换上了一件新衣服,带它去北京参加演出后再送它回家”。在李晴看来,父亲的卡车驶过了她的童年和青春时代,车轮也在她的心底留下了深深浅浅的辙痕。

在创作了很多与父亲有关的作品后,李晴很想为母亲也做点儿什么。“我的父亲被大家看到了,但其实,母亲也付出了很多。”

在李建堂和女儿一起改造卡车期间,母亲像一个后勤人员,为父女俩做好饭,又把村子里的旧屋收拾打扫干净,她希望女儿和丈夫干活累了,可以有个地方休息。“爸爸这么多年之所以能心无旁骛地工作,是因为有我妈妈在背后默默支持。运煤拉水几乎长期在外,我妈妈一个人要管三个孩子,这背后的辛劳其实很少被人看见。”

李晴生活在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家庭。记忆里,母亲虽然对她管教很严,但还是给到她一定程度的自由。“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李晴用无忧无虑来形容自己的成长经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为她后来从事艺术提供了思考空间。

李晴期待有一天可以把对母亲的感情融进艺术作品中去:“像《被黑簇拥的蓝》一样,让更多人看见我的妈妈,她为家庭的付出同样值得被记录。”

以煤为介质,与艺术组合,连接起一个家庭的生活图景。从中央美院毕业后,李晴顺利保研,专业是“社会美育和乡村振兴”。对李晴而言,她熟悉乡村与土地的一切,也擅长挖掘那些鲜少被人察觉的生活侧影。“我希望通过艺术让大家看到我的家乡,看到那些被遗忘或是被忽略的事物,这对我来说是很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