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天布:别焦虑,孩子可能是“假抑郁”

2024-12-04张天布李红都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4年11期

采访对象

张天布,西安终南心理首席督导师、陕西省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心身医学专委会副主委,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学专委会副主委。临床上擅长将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与中国修身养性的文化资源加以整合。著有《冲突背后的冲突——解读内心的俄狄浦斯三角》。

主要观点

躺平、摆烂、空心这3种以情绪低落为主的部分抑郁症状,尚达不到抑郁症诊断的标准,只是“假抑郁”,父母不必过度焦虑。

如今,我们对抑郁症已不再陌生,许多家长担心孩子有抑郁症前来医院就诊。临床上,大量青少年就诊者只是有情绪低落为主的部分抑郁症状,尚达不到抑郁症诊断标准,我们姑且将其视为“假抑郁”。“假抑郁”往往由各种各样的心理因素导致。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可以将其分为3种不同的类型:躺平、摆烂和空心。

人畜无害的躺平者

躺平者的内心独白是:我很气馁,无力做好任何事情。

在现实生活中,躺平者表现出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他们往往心里想法很多,经常沉浸在一种美妙的、美好的幻想和期待中,却不愿意走入现实,甚至不愿意承认现实。

我认识一个小伙子小刚,今年已经是第4次报名参加高考了,但他像前3次一样临阵脱逃了。每次弃考后,他不甘心,第2年又报名。他每天在家里用各种美好的想法鼓励自己用心复习,但到了高考前夕,又出现拉肚子、头疼、失眠等症状,再次临阵脱逃。家人非常烦恼,他自己也感到灰心丧气,越发情绪低落、消极懒言,每天感到心烦、焦虑,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睡眠质量也差,总是半梦半醒。他想和人聊天,又不知道聊什么,干脆一个人待着。

在我的门诊里,小刚这样的孩子有很多。他们心里对自己有着理想化的期待,很擅长制订学习或工作计划,却始终无法坚定地执行。在想象中,他们觉得自己仿佛不用休息、不会分神,并且能够日复一日地坚持下去……所有人类的惰性都消失了。当如此完美的计划开始落地时,就意味着他们要面对一个真实的、不完美的、可能会出错的自己。回到现实,他们内心便充斥着对自己的不满和不自信。

躺平者虽然也会有抑郁的表现,但并不属于精神障碍范畴中的抑郁症,更像一种性格缺陷。追溯其心理发生的缘由,往往源于孩子的“自恋”出现了障碍。

在心理学中,“自恋”并非贬义词,每一个人都需要有恰当的自恋,来维持一种自尊、自信的感觉。这能够帮助一个人在与他人相处时,发自内心地欣赏和肯定自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只有从与父母的互动中获得恰当的自信时,他才会有健康的自恋。如果父母没有关心到这种自尊的需要,不恰当的过于严苛,动不动就斥责孩子,不允许孩子犯一点儿错,则容易让孩子的自恋受损。或者父母给予孩子不恰当的赞扬和鼓励,俗话说的“戴高帽”,也会让他的自恋变得脆弱。长大后,他们不能接受自己犯错,希望尽善尽美,达不到自我期待值时,就会选择性地逃避,甚至干脆躺平。

面对“躺平者”,建议父母为孩子营建允许和接纳的家庭环境,少一点儿拔苗助长的励志说教和鞭策,陪伴他们接受内心的不如意、不完美。有时候还需要亲身示范,能够接受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平和与快乐,帮助孩子看到真实的自己。还可以给孩子讲自己犯错时的“囧事”,在自嘲和调侃中,帮助孩子树立“努力去做,就成功了一半;就算没成功,也不丢人”的健康心理。

此外,躺平者常常多巴胺不足,父母要鼓励孩子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和公益活动,通过增加运动和社交,兴奋大脑皮层,调动活力。同时,还可以引导孩子制订学习计划,督促他严格按照时间节点来完成自己制订的计划。父母辅助孩子学会自律,帮助他通过提升计划执行力走出幻想,在现实的学习和生活中找到自信。

自我攻击的摆烂者

摆烂者的内心独白是:我很憋气,偏偏把事情做糟了给你看!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攻击是人类的本能之一。当攻击不能以抗议、抱怨、发脾气等方式合理地表达出来时,攻击就会从主动转为被动,以此表明“我不开心,你也别想过得好”。通俗来说,摆烂就是“破罐子破摔”,背后蕴藏着自我攻击。有这种心理倾向的人,轻者自伤自残,重者轻生自杀。出现这种问题的核心因素在于其攻击性不能被主体自己清晰地意识到,不能以相对安全的方式表达出来,攻击性受到抑制,进而转向自身。

初中女生小珍被母亲带来就诊。母亲说,小珍心理有问题,经常自残,手腕上有一道道刺眼的伤痕,怀疑她患上了抑郁症。她的父亲是企业工人,母亲没有工作,家庭经济压力较大,提升家庭生活水平的希望都压在小珍的身上。哪怕考了全班第二,父母还是不满意,因为不是第一名。

进入重点中学后,面对实力超群的“对手”,小珍拼尽全力也达不到父母的期待,开始情绪低落,讨厌上学。一次,被母亲训了一顿后,她把自己关在卫生间,用刀片割腕。虽然伤口不深,但把父母吓得不轻。自此之后,家里没人说她了,但气氛沉闷得可怕。她开始频繁请假、逃学、闯祸。看到父母终日愁眉不展的模样,再想想自己渺茫的未来,她有种说不出的孤独和绝望,再次用刀片划破手腕……

割腕行为看起来对小珍影响最大,其实给她的父母带来了一种强烈的无奈和失控感。父母一下变“软了”“怕了”,小珍“攻击”父母的目的迂回达成了。

找到问题的症结后,我让小珍遵从内心,把内心深处的期待、挫折、愤怒,以及在处理矛盾方面建设性的思路一一倾吐出来。允许她当着母亲的面,说出对母亲的怨言。

当小珍发泄完心中的怒火,母亲流着泪说:“对不起,我真的没想到,以为这样可以让你变得更好……”

我又问小珍:“妈妈平时对你照顾得好不好?”她想了想,点点头。

我说:“你看,妈妈内心是非常爱你的,但她也是普通人,能力有限。如果知道这样做会伤了你的心,她肯定不会这样做的……”帮助小珍将内心的烦恼清晰化后,她的情绪渐渐稳定下来。

很多厌学的孩子就是用这样一种防御机制来对抗让他们感到不舒服的人和事。比如逃学,抽烟喝酒,熬夜打游戏,故意考不及格,考试交白卷等。这些都是摆烂者表达和释放攻击性的方式。

但我们也要看到乐观的一面:摆烂者比躺平者好应对,摆烂者还能够跟人冲突、较劲儿,而躺平者往往回避交流,拒绝承担责任,让人想帮他一把都使不上劲儿。比如当母亲埋怨她不懂事时,小珍非常生气地说:“你不要老是否定我,我讨厌你们从不会肯定我,总是打击我!”

我顺着她的话问:“如果妈妈答应从现在开始,不打击你,不要求你,无论你考多少分,她都能看到在分数背后你的努力,你是不是就不会再用极端的形式跟她对抗了?”

小珍很认真地点点头:“对啊,我能管好自己。考多少分,是我自己的事,跟她有啥关系?”

在我的帮助下,小珍母亲认识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家人对她过度控制的态度很有关系,并真诚地向女儿道歉,消融了孩子心底的怨气。小珍也在这次咨询过程中,看到自己和父母认知的局限,最终将心理能量转化为一种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动力。

茫然无措的空心者

空心者的内心独白是:我很茫然,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空心是指一个人在有外在条件和明确指令性要求下,能把事情做好;但让他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去完成一件任务,就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整个人都陷入一种空洞和盲目之中。比如,有个刚分进机关科室的大学毕业生,领导让他把当月部门考勤明细打印出来送交人力资源部,他很快就办好了。第2天,领导让他帮单位订购几把办公椅,对他说:“买你看起来不错,坐起来也舒服的就行。”换作旁人,知道领导没有特别要求,差不多就行了;大学生却很茫然,不知道啥样的椅子领导坐起来会觉得满意。

对于这种心理现象,英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提出过一个很形象的心理概念—“假自体”。即有的人不能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需要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外在世界,似乎只有满足别人的需要,自己才能感到安全、踏实。其实,这种“假自体”在每一个成年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它会让一个人看起来温和亲切、谦逊有礼,因而更能赢得他人的好感和帮助。但凡事都要有一个尺度,过强的“假自体”,会让人感到人生毫无意义,进而导致抑郁。

在日常生活中,空心者通常从小到大都是父母和老师眼里的乖孩子,很懂事,让大人省心。做事循规蹈矩,从来不去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凡人歌》里,集好孩子、好员工、好丈夫、好弟弟于一身的沈磊就是一位空心者。沈磊从小到大都是父母和姐姐眼里不惹事、乖巧懂事的好孩子,是老师眼中的优秀生,还考上了名牌大学,研究生毕业考上公务员。工作兢兢业业,不计个人得失,深受领导好评。直到妻子谢美蓝闹着离婚,他才开始反思自己。

在反思中,沈磊看到了自己的问题。从小到大,他都是活在别人的期待中,自己没啥想法,对生活也没啥愿望。后来,为了找回自己,他辞了职,去山村支教,在那里找回了自我,也找到了真正的爱情。

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很容易培养出空心孩子。父母在陪伴的过程中,要像《凡人歌》中沈磊的父母和姐姐那样,允许他走出“乖孩子”的“假自体”,遵从自己的内心,给他留有独立生活空间,鼓励他积极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想法。在他进行自主性探索的时候,忍住自己想保护或替代其做决定的冲动。让孩子重新体会到自己的力量感,进而唤起内在的动力,充实真实的自体。让他看到自己真实的情感和需求,找回自信,然后慢慢发展出坚韧真实的自我。

值得注意的是,在心理咨询的实际案例中,一个来访者身上可能同时存在“躺平”“摆烂”“空心”的成分。从症状的角度来说,“摆烂”导致自伤行为的来访者,我们须以保证其安全为主,在咨询中优先处理“攻击”的主题。随着自伤行为减少,来访者的“躺平”“空心”症状可能就会逐渐占主导地位。

当父母看到孩子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没兴趣、活动少、做事懒、情绪差、交往寡”等郁郁寡欢的状态时,不用过于焦虑。因为孩子不一定就是患上抑郁症了,更多可能是“假抑郁”的“不作为”状态。父母要对照“躺平”“摆烂”“空心”的深层原因,积极寻找对策。

小贴士: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典型抑郁症的核心症状具有几个特点:心境沉闷压抑,情绪低落,身体懒惰,动力缺乏,思维迟缓,评价负性,信心不足,意志减弱,甚至自责自罪,自残自杀等。

根据ICD-10的诊断标准,抑郁症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抑郁发作的症状分为两大类:核心症状和附加症状。核心症状包括:(1) 抑郁心境(几乎每天或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心情抑郁);(2)对平日感兴趣的活动丧失兴趣或丧失愉悦感;(3)精力不足或过度疲劳。

附加症状包括:(1)每天睡眠紊乱(失眠/早醒过多);(2)食欲显著降低或增加,体重显著减少或增加(变化的数值超过正常体重的5%);(3)自信心丧失和自卑,感觉自己没有价值;(4)常想到死,或者常有自杀的念头但没有具体的计划,或者是有自杀的具体计划,甚至有自杀行为;(5)注意力和思考能力下降,做决定时犹豫不决;(6)精神运动性活动改变,激越或迟滞(坐立不安或不想动);(7)无理由的自责或过分和不适当的罪恶感。根据抑郁发作的严重程度,可以将其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3种类型。

轻度抑郁发作具有核心症状2条,附加症状2条;中度抑郁发作具有核心症状2条,附加症状3条;重度抑郁发作则具有全部3条核心症状,附加症状至少4条。

抑郁发作的一般标准包括:抑郁发作需持续至少两周。在患者既往生活中,不存在足以符合轻躁狂或躁狂标准的轻躁狂或躁狂发作。此种发作不是由于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或任何器质性精神障碍所致。

(本文中的所有事例均不涉及具体来访者,符合心理咨询师伦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