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光深处:忆外公吴明太与家族往事

2024-12-03金安仔

椰城 2024年12期

我的外公,岁月已模糊了我对他确切年岁的记忆。若他仍健在,想必已是高寿之年,或许背已微驼,应也是年高德劭,体健如松。而促使我提笔记录下关于外公的点滴,正是源自去年那个充满喜悦的暑假——也就是2023年的夏天。那时,表妹吴雪凭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表现,以金安农场最优异的成绩,顺利进入海南中学就读。海南中学,作为海南教育的殿堂级学府,其地位无可撼动,这一成就无疑让全家人都深感自豪。

外公那一辈人没读过什么书,正如舅舅所言,他们几兄弟加起来的上学时间或许都凑不够一个人小学毕业,这句话虽带些许自嘲,却真实反映了那一代人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充分接受教育的无奈。因此,吴雪能够考入海南中学,不仅是对她个人努力的肯定,也是对整个家庭的一份巨大荣耀。既然是荣耀,那如果外公还在就好了,若他也能一起分享这份喜悦,那他肯定是最高兴的。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篇简单的回忆录,更是我内心深处的一个愿望——希望通过这封穿越时空的信件,将这些年的喜悦与荣耀作为情感的纽带,缓缓铺展出一幅幅我们与外公共同走过的岁月长卷。这些长卷中,每一笔都承载着深深刻印在每个人心中的美好记忆,让思念外公的亲人因此得到慰藉。

外公的名字叫吴明太,没有外号,妈妈和舅舅们称他为“哥”。我查了资料,把爸爸称呼为“哥哥”的习俗源自唐朝,而我和姐姐称呼他为“夏僚公”。童年一部分时间是在外公家度过的,也就是夏僚的洋上村那处很方正的大宅院。那宅院虽然是土坯房,但是很大很宽敞,四间联排大屋,每间大屋有四间带窗的房间,而围着大屋的又是十几间偏房,一部分是厨房,一部分是柴房,还有一两间也是住人的。然后从大门走出来望过去便是一片肥沃的农田,农田中间有一个不太大的鱼塘,远处还有一口甘甜的水井。记忆里的洋上村很热闹,住了很多人,在外公家时相当一部分时间就是在这个宅院里跑来跑去。大人日复一日地干农活,根本没时间管我们,所以我们是自由的。关于这里,所有的回忆都是开心快乐的,就是那种肆无忌惮奔跑的感觉。

关于外公和外婆的爱情故事,伯婆(外公的嫂子)是这么跟我描述的。外婆是东方感城人,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东方是那么遥远的地方,要坐很久很久的车。外婆长相是出众的,很高挑很漂亮,很活泼很开朗。外婆跟着外公回到洋上村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这个女孩与众不同。我向伯婆问起当年外婆为何能不顾家人的反对,死心塌地地嫁给外公。伯婆告诉我,是因为外公很帅啊。有多帅呢?外公年轻时喜欢运动,特别是喜欢打排球,周围村子很多女孩子都知道夏僚的吴明太人长得帅球打得又好,她们经常假借去看排球比赛的机会去看外公挥洒汗水扣球的身姿。外公光着膀子,汗水浸湿了肌肉线条,展现出雕塑般的完美身形,每一个动作都散发着不可抗拒的魅力。简单点说就是喜欢运动的那种民国帅哥形象就对了,那份从容与帅气,足以让万千少女为之倾倒。而对于外婆年轻时候的模样,我猜,应该和表妹吴平长得有一点像吧,嘿嘿,应是如此姣好的少女感容颜,谁看了不动心呢?

记忆里,外公只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一个农民,但是其实他年轻的时候一点都不简单。他独闯广州,然后还靠能力在广州铁路局谋了一份当工人的工作,也是在广州工作的时候认识了我的外婆,然后外婆不顾家人的反对两人结了婚,在广州生下我的妈妈。据说当时我妈妈体弱多病,正好也赶上农村分土地什么的,命运又把这三个人从广州带回了海南的农村,就这么平凡而不凡地生活了一辈子。去年国庆,我一家三口路过广州,在车上,我跟我老婆和儿子讲起我外公的这段往事,还打开地图告诉他俩原来的铁路局宿舍的位置,这里是我外公生活和工作过的城市。如果当时他们选择继续留在这个城市,那后面的故事会不会更精彩?会不会有更多让外公能施展他才能的机会呢?

上世纪80年代的金安种植了大量的木瓜,却面临卖不出去的困境。外公以其独到的眼光,发现这一隐藏的商机,外公记得外婆娘家那边的村民平时有用木瓜打汤底的习惯,需求市场肯定很好。他们毅然决定,在我妈妈的协助下,在金安大批量收购那些滞销的木瓜。随后,他们不畏路途遥远与颠簸,利用大巴车作为运输工具,历经数百公里的辗转,将木瓜运往需求旺盛的东方市,巧妙地利用信息差,做买卖赚钱。

而返程,外公又展现出非凡的商业智慧。他们敏锐地察觉到东方本地有很多不错的家具,质量好,价格又比金安低很多,性价比非常高,在金安肯定具有巨大的需求潜力。于是,他们又精心挑选一批家具,满载而归,在金安直接摆摊售卖。那年代,别人在地里用锄头夜以继日地耕耘才勉强够全家的口粮,我的外公已经实现了简易却高效的双边贸易。

这样的眼界与行动力,即便是放在当下的2024年,也是值得夸奖一番的。外公并非普通的农民,他有超前的商业意识、敏锐的洞察力以及说干就干的冲劲,他超厉害的。

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在大部分人还不怎么吃得饱穿得暖的年代,外公就已经攒钱在洋上村大院子的外头盖了一间粉刷白亮的瓦房大屋,伫立在院子边上,格外显眼。大屋里一样也是四个带窗的明亮的房间,三个舅舅各一间,外公外婆一间。然后外公还给家里购买了一辆农用拖拉机。大屋和拖拉机便是外公攒出来的“家”和“业”,这也是外公对三个舅舅最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靠这辆拖拉机能劳动挣钱,自力更生。然而,记忆中那辆寄托着外公期望的拖拉机,因理念太超前,而常常被三个舅舅年幼贪玩闲置家中。毕竟,三个舅舅当时年纪都还不大,都还是最贪玩的年纪,大部分时间都不着家,更不要说老老实实地去工作挣钱。然后外公望着经常闲置在家里的拖拉机,破口大骂三个舅舅就想着跑出去和朋友玩。

尽管如此,那些在外公家度过的时光,依旧充满温馨与欢乐。

外公忙农活的时候,小舅偶尔也会在家,他会骑着单车载我穿梭于乡间小路,找一个不高的斜坡以很快的速度冲下去,体验飞驰的快感,惊险又刺激。小舅以前还喜欢和村里的人一起抓鱼爬树掏鸟窝,有一次他用陷阱机关活捉了一只特别漂亮的鸟,叫声十分悦耳,小舅很欣喜地用纸箱装着,一大早拿来我家放在我的面前,说是给我养着玩。那一刻,我的喜悦难以言表,心中充满了对小舅的感激与崇拜。放学时还约一堆同学来我家看鸟,我很自豪地跟他们炫耀说这是我小舅专门抓了送给我养的,同学们投来羡慕的目光,纷纷赞叹不已。小舅的这份礼物,不仅给我的童年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我的童年世界因这份特别的宠爱而变得更加多彩和幸福。

二舅不时也会带我去村里不远处的水井洗澡冲凉,清凉的井水一桶一桶地从我头顶浇下去,那冰凉的感觉让我开心得直跺脚,引得在旁边洗衣服的邻里们哈哈大笑。

而大舅则总是默默地在夕阳下一趟一趟地往家里挑水,他光着膀子,步伐稳健地行走在田埂小路上,水桶中的水随着他的步伐轻轻摇曳,发出悦耳的声响。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身上,也照亮了外公的甘蔗地,大舅的影子在夕阳下被拉长,这一幕幕温馨而宁静的画面,永远镌刻在我的记忆之中。

人的生命长河便是如此,往往被这些不经意的爱与温暖瞬间所点亮,它们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引领着我们前行,让记忆的长河显得波光粼粼,充满温情与色彩。

小时候,父母常常忙碌至深夜,我和姐姐也因此偶尔会留在村子里的外公外婆家过夜。晚饭过后,我们会与洋上村的亲人们一同坐在宽敞的院子里,头顶着皎洁的明月,无需额外点灯照明。大人们会在院子里“巡村”,聊着家长里短,而小孩们则在院子里尽情玩耍,捉迷藏、做各种游戏,欢声笑语此起彼伏。院子的周围还伴随着各种虫鸣,偶尔又有几声鸟叫从远处的树林传来,为这宁静的夜晚增添了几分生动与和谐。直到夜色渐深,天气稍微转凉,大家才会慢慢散去。夜深了,外公便把位置让出来,我躺在外婆的身边,她轻轻摇着蒲扇,用最温柔和蔼的声音哄我渐渐进入梦乡。

农忙时候,兰姨妈的女儿九妹和儿子万全偶尔也会被送来外公家,与我们一起嬉戏玩耍。由于我年纪稍长,外公便常常叮嘱我要照顾好这两个表弟妹。因此,九妹和万全总是跟在我身后,我们一起拿着院子里堆放的麻骨(苎麻的杆子)玩耍,假装打架;或是跑去外公的甘蔗地里拗甘蔗吃;亦或跑到野草丛中寻找野生的辣椒,结果常被辣得眼泪直流,哇哇大哭着跑去找外公求救。

其实,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尽管妈妈和兰姨妈都已出嫁,但在农忙时节,外公和外婆始终是她们最坚实的后盾,默默地帮助她们照看孩子。外公就像村口那棵历经风霜的老榕树,根深叶茂,为家人提供着无尽的依靠与庇护。他的爱,虽不张扬却异常深沉,如同那广袤无垠的乡野风光,永远镌刻在每个人的心田。

记得那年一个非常寒冷的冬天里,有一个下雨的傍晚,妈妈在厨房准备晚饭。外公突然到来,披着雨衣戴着一顶草帽,手里提着几条不大不小的福寿鱼,他故作平常地说,今天去田里给菜地锄草看到小沟渠里有几条鱼,就抓了拿给么弟(我的小名)吃。外公抖了抖身上的雨水,走过来把鱼放下就转身又走进雨里回村了。妈妈望着外公的背影大声责备,这么冷的天,在小水渠里顶着雨抓这几条小鱼干嘛。

如今我已不记得那晚的鱼是什么味道,但外公提着鱼来我们家的场景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作为一个感性的人,我总能捕捉到生活中这些不经意的小事,它们总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跃入我的脑海。每当我回想起那个场景,心中便涌动着温暖与感激。外公的爱,就像冬日里的一缕阳光,虽不张扬,却足以温暖并照亮每一个家人的心房。

后来,外公所在的村里分配了土地给大家建房,地块位置非常好,紧挨着金安的集市。外公对此感到非常高兴,因为他认为,只要房子建在这里,将来三个儿子便能在金安谋得生计,不必再像他一样,大半辈子都束缚在土地上,过着既辛苦又难以致富的农民生活。两层小楼的设计构思也恰到好处,一楼前屋作为大厅,后屋及二楼的两间房则刚好可以分配给三个儿子各自居住,他们两位老人就继续住村里就好。这,便是我们家普遍的传统观念,一生的辛劳与付出,皆是为了子女的未来。

关于新建的两层小楼,我脑海中有一个清晰而深刻的画面记忆。那是房子封顶后不久的一天,外公正与工人们一起在门口处进行拆模工作(将浇筑水泥时用于固定框架的模板拆除)。外公的动作甚至比工人们还要麻利,干得十分起劲。我恰好从门口经过,大声呼唤了一声外公,他闻声停下手中的活计,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满脸笑意地回应了我,并询问我去哪里玩耍。我则回答了他的问题。这一幕,虽然平凡无奇,却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几十年过去,我依然清晰地记得这个场景。是啊,正是这些看似最寻常的画面,如今却成了我异常珍贵的记忆。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定会放弃玩耍的念头,搬个小凳子坐在外公的身旁,让时间慢下来,多和他待一会,静静地看着他干活,无需言语,任凭远处稻田吹来的风,轻轻吹动我的头发,拂过我的脸颊,再吹散外公身上滴落的每一滴汗水。

记忆里,大舅的婚礼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大舅的婚礼却异常隆重。在外公不遗余力地筹备下,酒席规模盛大,宾客盈门。我记得大舅早上出门迎亲的时候洋上村就已经开始热闹。午后时分,接亲的队伍归来后就更热闹了,我和姐姐带着九妹和万全,兴奋地跑去新娘房讨糖果吃。新娘房里坐满了接亲队伍的人,门口也聚集了一大批围过来看新娘子的亲戚朋友,大舅妈那天格外美丽,头上插着好看的花。大舅妈在人群中看到我们,她立刻热情地捧出一大把糖果塞到我们手里。我们几个小孩子无疑是这场婚礼中最无忧无虑、最开心的参与者。

我记得,洋上村的那一天门庭若市,空地上整齐地铺满一排排的篓席,大家围坐其上,共享婚宴的喜悦。我爸爸还特别费心拉来了电线,挂上了许多灯泡,那晚的灯火不仅照亮了洋上村的夜空,也照亮了每一位宾客的笑脸。大人们喝酒吃肉,欢声笑语不断,好不快哉。那时的我还年幼,只记得外公家热闹非凡,人头攒动,大家都在人群中寻找外公的身影,纷纷向他道贺。外婆和兰姨妈则忙碌地蹲在米缸前,用量杯仔细分装亲戚们带来的贺礼中的大米。而我们这些小孩子则在大人间穿梭嬉戏,又给这热闹增添了不少欢乐气氛。

晚宴的那一夜,外公还专门安排在夏僚的晒谷场上放映了一整晚的电影。电影的声音在那一夜显得格外的响亮,几乎传遍了夏僚的每一个角落。这场婚礼无疑成为当时村里人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而这一切的功劳,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外公。在那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农村,外公用一场盛大的婚礼,为家族带来了荣耀与欢乐,仿佛一场盛大的节日,体体面面,热闹非凡。外公这位坚韧不拔的老人,用他的智慧与勤劳,在那个物质并不丰饶的年代,为大舅编织了一场超越物质限制的盛大婚礼。他不仅是一位慈爱的家长,更是家族荣耀与传承的坚实后盾。

时间不停地往前走,不久后,大舅的大儿子大斌出生了,白白胖胖,邻居看到都忍不住想伸手去抱在怀里玩的那种可爱。如果你问我外公最喜欢哪个孙子,我将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肯定是作为长子长孙的大斌。外公和大斌相处的时候,久违的笑容总能不经意地在他脸上慢慢舒展开来。大斌的五官也颇有几分外公的神韵。也许大斌对外公(他爷爷)的印象已经模糊了,但我也希望他能继承外公勤劳爱家的品质,有朝一日,他也能扛起属于自己的那份担当。

关于二舅的故事,首先要从他与二舅妈的相识说起。那时,一对来自大丰农场的夫妇在金安开设了一家茶楼铺,而二舅妈作为服务员,随同老板夫妇从大丰来到了金安。十八廿二的年纪,二舅妈眼神中流露出的真诚和善意,微笑中蕴含着的亲和力,如同春日里和煦的微风,不经意间就拂到了二舅的心里。二舅时常以带我散步为借口,领着我前往二舅妈的宿舍探望,不久之后,更是邀请二舅妈一同去看电影。那时的金安,场部每晚都会放映露天电影,那是金安人当时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他们两人牵着我的小手,在夜色中走去看电影的温馨场景。

外公对这位即将成为家族一员的准儿媳满心赞许。他看重的不只是这个儿媳妇温和善良的性格,更满意她来自一个家教还算严谨的家庭,也读过一些书。外公深知,一个有文化的母亲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而这位准儿媳的学识和见识,无疑将为孩子的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紧接着便是婚礼的筹备与举行。这场农村婚礼喜宴氛围热闹而温馨,对于外公而言,看着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成家立业,不仅是他们各自成长道路上的新起点,也是作为家族长者的他,深知每完成一个孩子的婚娶背后所承载的艰辛与不易。这每一步的迈进,都是这位背负着家庭重担的老人,拼尽全力向前跨越的艰难步伐。

二舅婚后不久,表妹吴敏便来到了这个世界。那时,二舅仍居住在村里,吴敏自小便是个乖巧的孩子,不哭不闹,外公特别喜欢这个小孙女。我还记得,当她还是小婴儿时,每次喝饱奶后,总会安静地躺在摇篮里,歪着头看屋里那黑白电视上播放的画面,那双晶莹剔透的眼睛里满是对这个广阔世界的好奇与探索。

随后,家中又添一位新成员——皮肤稍黑、鼻子微塌的表妹吴柳。再后来,二舅妈还偷偷地生下第三胎,吴大扬。那时,我已经离开金安在海口上学,因此与吴大扬的接触并不多。但我一直很喜欢他,性格温和,不和坏同学结党,也不屑和好同学成群,小小年纪却有几分闲云野鹤的模样,脸上总是挂着那份难能可贵的沉稳与从容,平日里也不喜与人争执。成年后,他按照二舅的意愿,踏入了军营,一晃他已经在部队待了好几年。

提到当兵这件事,外公心中始终有一个难以释怀的遗憾。当年,小舅即将成年之际,外公满怀希望他能穿上军装。小舅的身体条件确实非常优越,十分适合军旅生涯。然而,据传在即将实现梦想的关键时刻,他的名额却被隔壁村一个有背景的人顶替。这一变故不仅让小舅的军人梦破灭,而且在外公的眼里,后来小舅之所以背井离乡十几年就是因为这不公平的变故导致的。

见外公最后一面的场景,我至今依然历历在目。那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傍晚,那时我恰逢假期放假在家。正值葡萄新鲜上市的季节,虽然价格不菲,但妈妈还是买了两大串,满满装了一袋子,让我和姐姐给外公送去。我们满心欢喜地骑着单车前往洋上村。那是一个看似晴朗的傍晚,太阳虽然还没有开始下山,但屋内已略显昏暗。外公外婆热情地招呼我们在小院子里坐下歇息。外婆从上衣的内兜里掏出万金油,细心地为我擦拭着刚被蚊子叮咬过的红肿,外婆边擦还边大骂这些蚊子真坏。

外公见到我们来看他,自然是满心欢喜,但他并未品尝那新鲜的葡萄,只是坐在我们不远处,手里夹着烟,与我们聊起了天。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我和姐姐的期望与教诲,叮嘱我们要好好学习,不要与人争斗,更不要做坏事。我看着他严肃的样子只能默默地点头应着。夕阳的余晖在外公的叮咛中渐渐淡去,天边被染上了一抹温柔的蓝紫色,小院里的每一寸空间似乎都笼罩上了一层淡淡的哀愁。外公的话语,虽然严厉中带着温情,但如今想来,那或许已是他对我最后的嘱托与道别。那时的我们,年少无知,并未意识到外公病情的严重性,更不懂得“有些人,一旦错过,就是永别”的深意。直到后来,才深刻体会到“偏是人间留不住,只恨当时作寻常”的遗憾与悲痛。

回想起那段日子,年少的我对外公患病的事实懵懂无知,总觉得未来漫长,以为那只是生活中一个暂时的插曲,以为还有无数个明天可以让我们去弥补那些因疏忽而错过的陪伴。然而,生命的脆弱与无常却在不经意间给我们上了一堂无法挽回的课。当年,外公的离去,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超强台风,让我们措手不及,也让那些曾经看似平淡的日常变得异常珍贵。

外公去世后没两年,大舅的另两个孩子——表妹晶晶和表弟大群相继出生,当时迷信了一辈子的外婆做神秘状地告诉大家,她去问过婆祖啦,婆祖说这两个孩子是外公从那边的世界抱过来陪伴大家的。外婆的话,如同一缕温柔的阳光,轻轻照进每个家人潮湿的心,带来一丝不可思议却又温馨至极的安慰。大家都并不责备外婆的愚昧封建,因为在这一刻,仿佛外公那慈祥的笑容又浮现在了大家的眼前,他的爱以这样一种特殊而奇妙的方式延续着。

小舅结婚那是外公去世后很久的事情了,小舅在家里排行老五,年纪最小,有哥哥姐姐们爱护着,长大成熟也最慢,所以成家时已经是30多岁的年纪。小舅妈的娘家离金安不远,是小舅一个好朋友的亲妹妹,这个朋友和小舅那些年有很深厚的情感,也钦佩小舅为人正直,就想着把自己的妹妹介绍给小舅,结果还真成了一段姻缘。

但是外公终究还是没有亲眼看到自己最小的儿子成家立业结婚生子,不知道有多遗憾,这位一生都将家人放在心上的老人,在肩上的任务尚未完全完成时便抱憾离世,那份不舍与遗憾,可想而知是何等的沉重。

幸好,小舅婚后的生活虽然偶遇波折,但总体上还算安稳幸福。他们育有四个孩子,每个孩子都各有特色,吴平长相出众,白白净净,吴雪学习特别好,至于两个儿子大帅与阿四,皆是温和乖巧,令人欣慰,总之一句话——未来可期。

外婆在数年前被诊断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即大家常说的老年痴呆症,她的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丧失,并且病情日益严重,现在几乎已不记得所有的人和事,状态如同孩童般纯真。前些年,我每次探望她时,都会尽力与她进行家常式的交谈,期望能唤醒她的一些记忆。我会询问她是否养了鸡鹅准备过年,或是小舅是否会回家团圆,她还能像往常那样自然地回答。但当问及子女的名字时,她便显得茫然无措了。偶尔,我会故意以轻松的口吻试探:“外公怎么没在家,是不是去田里忙活了?”这时,她会稍作思索,然后淡淡地说:“外公不是已经走了吗?”言语间,仍能捕捉到一丝不易察觉的哀愁掠过她的脸庞。直至这两年,她已经连那个曾许诺保护她一生的男人是谁都不记得了。

外公不在的这些年,外婆东方娘家的亲戚也偶有机会过来澄迈串门看望外婆,尤其是外婆亲弟弟的子女们。他们每次来走亲戚都会给外婆塞一些钱。对于这个远嫁而不常见到面的亲姑妈,晚辈只能封个红包聊表心意。同时,这几个表舅和表姨大家聊天的时候还是不时会埋怨,说外婆当时想嫁给外公的时候,全家人都拦不住,叫她不要嫁那么远,就是拦不住,外婆倔强得跟一头牛一样。那时候,外婆年轻漂亮而坚决,心中充满了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她不顾家人的反对与劝阻,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外公,一个在她眼中是如此温情的男子。外婆当年坚决远嫁的决定,那可是一段传奇般的佳话,在那个年代,远嫁被视为一种冒险,尤其对于一位来自传统家庭的女子而言,更是需要极大的勇气与决心。而当时这勇气与决心肯定来自外公的魅力和那份属于深邃男人的承诺。

其实,三个舅舅都非常争气,大舅后来成了村里的干部,二舅则在镇上经营着一些小生意,而小舅运气最好的那几年还购置了一辆本田雅阁汽车,平日里开着车穿梭在金安忙上忙下,也颇为体面。舅舅三兄弟之间相亲相爱,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商有量,兄弟与姐妹之间从不会面红耳赤,遇到拿不定主意的事情,也会求助于我妈妈,大舅更是作为最坚强的后盾时刻操心出力。作为家中的大姐和大哥,妈妈和大舅如同外公一般,默默地为这个大家庭付出,守护着每一位家人。他们也算是镇上兄弟姐妹团结的榜样了,镇上的人都看在眼里羡慕在心里。然而,遗憾的是,外公已经离世,无法亲眼见证这一切。但相信他若是在天有灵,也许也会看到这一幕幕,也定会感到无比欣慰,一家人有劳有得、和和气气地安稳生活,这些正是他生前最为期盼的。

对于年幼的表弟妹们来说,自懂事以来,外婆(她们的奶奶)已是一位需要人悉心照料的老人,无法给予他们应有的关爱。而年纪小一些的表弟妹们,甚至未曾见过外公(他们的爷爷),一样也没有感受到这位慈祥老人的温暖。然而,在我的童年记忆里,外公外婆是真实地陪伴着我和姐姐成长的,他们给予了家人无尽的爱,为这个家倾注了无数的心血与汗水。所以,写下这篇回忆录也是想告诉表弟妹们,这两个老人很伟大而且很厉害。

在细细梳理与家里大人们共度的时光记忆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令人动容的细节——我的外公从未对我发过脾气,更未曾骂过我。对于天性活泼好动、时常调皮捣蛋的我而言,这显得尤为珍贵。在我的记忆中,竟找不到外公打我或严厉责备我的任何片段。这或许源于他对我的特别宠爱,又或许是他用自己虽不漫长却充满热情的一生,倾尽全力给予了我,以及家中的每一位成员,最深沉而热烈的爱。正因如此,即便外公已离世多年,家中的每个人仍时常怀念他,每当提起,总会为他因病早逝而深感惋惜。是啊,仔细一算,外公已经离开我们好多好多个春秋了。

在那无尽的时光长河中,外公虽已化作远方的星辰,但他那份深沉而厚重的爱,就是远方星辰闪耀的光芒,照耀着家族的每一颗心。如今,家族枝繁叶茂,每一个枝芽每一片叶子都承载着外公的期望与祝福。大家不仅在各自的生活中缓慢前行,更在生活的点滴中传递着外公那份无私奉献与深深的爱。这份爱,如同涓涓细流,滋养着家族中的每一个人,让大家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坚定与勇敢。

我们,将带着外公的爱与期望,继续前行,在人生的旅途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