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全媒体人才培养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2024-12-03王彦龙张玉超

新闻论坛 2024年5期

【内容提要】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媒体融合的深入推进,新闻传播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新闻传播教育面临全媒体时代提出的人才培养新要求。通过对当前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全媒体人才培养理念的引入与实践教学模式的全面创新是提升新闻传播类专业教育质量、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全媒体人才的关键。基于全媒体人才培养理念,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教学要明晰专业定位,融合专业发展,创新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师资队伍“内外联动”体系,搭建“政产学研用”人才培养一体化平台。

【关键词】全媒体 新闻传播类专业 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讲话时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1]面对融合转型的新闻业,全媒体人才成为破局媒介生态变革的共识。[2]新闻传播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主动适应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需求,大力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综合化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2.0 的意见》指导下,面向媒介变革新趋势,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教学面临新的时代要求。因此,基于全媒体人才培养理念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不仅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更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这一研究,以期能够探索出更加符合全媒体时代需求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出更多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

学界目前在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和路径探索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强月新(2019)强调了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需坚定政治方向,培养具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合能力、职业素养和国际视野的人才;张昆(2020)则提出了“大实践观”,认为实践教育是实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关键;李永峻(2022)和李明德(2020)分别指出地方高校在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新闻传播人才能力培养上存在的问题。总体来看,目前的研究主要关注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原则性、系统性和综合性,聚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将基于全媒体人才培养理念,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全人”为目的,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提出一套适应全媒体时代需求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前沿性。

二、当前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媒介融合的技术环境以及传媒产业生态结构的变迁,不仅对传媒生态产生了重大变革,还对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教学育人模式带来了挑战。目前,国内新闻传播院系在实践教学方面普遍面临实践教学资源匮乏、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薄弱和理论教学缺乏对实践的观照和指导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全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开展。

(一)实践教学资源匮乏

在全媒体时代,专业实践教学的比重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不断增加,然而,国内新闻传播院系在实践教学方面普遍面临着实践教学师资紧缺的困境。这种紧缺不仅限制了学生们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的机会,也影响了新闻传播教育的整体质量。首先,从师资结构组成上来看,当前国内新闻传播院系普遍呈现出一个特点:“学界与业界存在壁垒,具备业界经验“双师型”的人才稀少,师资匮乏。”[3]这种结构性的失衡导致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学习到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无从下手,难以将所学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其次,高学历人才在新闻传播院系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这是学术研究和教学水平的保障。然而,高学历并不意味着具备丰富的业界工作经验。许多教师在进入高校前并没有在新闻媒体或相关领域工作过,对于新闻传播的实际运作和市场需求缺乏深入了解,使得他们在教授实践类课程时往往力不从心,难以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最后,合作缺乏长期规划与政策支撑也是当前新闻传播院系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许多高校在与企业、媒体等业界机构进行合作时,往往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和政策保障。这种合作模式往往表现为“救兵”“救场”的临时性质,即在学生需要实践机会时,临时寻找合作机构进行实习实训。不仅难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也增加了学生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4]软件设施的更新滞后、配置低也限制了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即使一些高校引入了先进设备,但由于审批程序繁琐、使用限制较多,学生接触设备的机会也较少,技能训练只能停留在表面层次。由于资金、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地方高校的新闻传播院系往往难以配备先进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设施,一些高校的实验室设备陈旧老化,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

(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薄弱

当前,众多高校新闻教学体系仍主要聚焦于传统新闻工作模式的塑造,其教学方式、教学理念、教材内容以及考核标准均未能全面对接全媒体新闻岗位的前沿需求,存在新闻教育在适应全媒体时代变迁、匹配行业岗位发展上的不足。[5]

首先,课程结构比重失调是实践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一方面,实验实践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比小。专业实务课程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实践环节所占比重较轻,学生缺乏足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的机会。同时,上机实验课程偏少,学生难以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且在有限的实验课程中,教师讲授多,学生训练少,导致学生缺乏实践技能的锻炼。另一方面,学术实践课也存在明显欠缺。研究方法、学术论文写作等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被忽视。其次,专业实习环节也存在诸多问题。专业实习是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重要途径,但部分新闻传播院系缺乏稳定的实习基地,导致专业实习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一些院校的专业实习只是“走过场”,学生难以获得真正有价值的实践经验。同时,专业实习的时长也难以保证,学生往往因为时间不足而难以深入了解行业运作和市场需求。最后,对社会调研、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实践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社会调研和实践是新闻传播专业学生了解社会、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但部分院校却未将其纳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导致学生缺乏对社会现实的深入了解和体验,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

除了以上问题外,实践教学体系本身的松散也是制约实践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许多院系的专业实践规划不合理,运行不规范,体系化程度不够,导致实践教学活动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难以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同时,实践教学的管理也存在问题,如教师指导不足、评价体系不完善等,这进一步影响了实践教育的质量。全媒体实践教学现状堪忧,亟待加强改进。[6]

(三)理论教学缺乏对实践的观照和指导

理论教学的目标则于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促使学生对其中的理论知识产生深刻领悟与综合运用,从而确保这些理论能够切实指导专业实践。首先,实务课程在内容上过于侧重于技能训练,而对专业理念的阐释则显得不足。新闻传播不仅仅是技术性的操作,更是对信息、社会、文化的深度理解和阐释。然而,当前的实务课程往往过于注重操作层面的教学,如编辑、采访、摄影等技能,而忽视了这些技能背后的专业理念、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但难以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新闻传播工作中,更难以在工作中体现出专业的素养和理念。其次,理论基础训练的缺乏导致学生认知链的断裂。在专业实践中,需要明确知道做什么、如何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由于理论教学的不足,学生往往无法对这些问题有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他们可能只知道按照某个步骤或方法进行操作,但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也无法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操作方式。这种认知链的断裂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实践效果,也限制了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再者,实践教学缺乏对理论学习的反馈和修正。在当前的新闻传播教学中,实务课程的实践环节往往被安排在课程的最后阶段,这种教学方式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脱节,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最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不够紧密。新闻传播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理论教学应该为实践教学提供指导和支持。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理论教学往往过于抽象和理论化,与新闻传播实践相脱节。学生难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也无法从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并回到理论中寻找答案。这种教学方式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独立,无法实现有效地结合和相互促进。

三、全媒体人才培养视野下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教学优化路径

(一)明晰专业定位,优化专业培养目标

面对媒体环境对新闻传播人才需求的变化,高校新闻专业必须重新审视其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融媒体专业技能、学有专长的应用型传媒人才”为目标,确保学生能够在毕业后迅速融入社会,成为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融媒体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传媒人才。

首先,新闻传播类专业目标是培养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学生。这意味着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新闻学、传播学等基础知识,还需要对市场营销、公共关系、数字媒体技术等领域有所了解。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新闻传播行业的运作机制,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加强融媒体专业技能的培养。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因此,学生必须掌握多种媒体平台的操作技能,如文字编辑、摄影摄像、视频剪辑、音频制作等。同时,学生还需要具备在多种媒体平台上进行内容策划、传播和推广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在未来的实践工作中,根据不同的媒体平台特点,创作出符合不同终端、不同细分领域受众需求的内容。再者,在培养实践技能的同时,也注重提升学生的科研服务社会建设能力。新闻传播行业是一个高度实践性的行业,但科研能力的提升同样重要。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撰写学术论文等方式,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新闻传播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前沿技术,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学生还可以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可以与县级融媒体中心、广播电视台、传媒网站、企事业单位新闻宣传部门、文化传播公司等新闻传播类专业主要就业方向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实习实训、校企合作等方式,学生可以在这些专业机构中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二)构建“课内实践+课外实践+项目实践”实践教学体系

注重训练“采、写、编、摄、照、导、策、播及网络新媒体技术”的一体化实践技能。新闻传播实践教育以媒体为开放实验室,实现理论到实务对接,全媒体时代,技术背景多元,实践场景复杂,更强调实务能力。[7]课内实践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基础环节,采用“三步走”的方式,递进式地训练学生的一体化技能。第一步是加强学生单项技能训练,主要集中在新闻采写、编辑、摄影、摄像等基本技能的培养上,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项基本工具和方法。第二步是综合技能训练,通过模拟真实的新闻场景,进行综合能力的锻炼。第三步是创新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尝试新的报道方式、传播手段,培养在全媒体环境下的创新能力。课外实践以其知识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在挖掘高校学生的科研潜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8]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选择适合的工作组,这种实践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行业现状,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实践是实践教学的最高层次,它依托实习实训基地进行,通过与新闻媒体、互联网企业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将参与到真实的新闻项目中,了解新闻制作的整个流程,帮助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新兴技术和理念,培养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三个维度的实践教学体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全媒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课内实践、课外实践和项目实践三个环节的训练,学生将能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宽广的知识面、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课内旨在初步掌握融合新闻采编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课外平台则着眼于媒体的客观需要,不断提升融合新闻采编的专业能力和技巧。[9]这种实践教学体系不仅能够满足行业需求和国家专业教学质量标准的要求,还能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新闻传播行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全媒型”人才。

(三)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传媒一线进行轮岗、挂职、实习和引进业界资深人士进入课堂讲学任教等措施,打造一支既懂教学又懂传媒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和一支具备融媒素质和技能的学生队伍,为传媒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传媒人才。

首先,有计划地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传媒一线进行轮岗、挂职、实习,以期通过实践锻炼,实现他们知识结构的更新和能力的全面提升。旨在推动青年骨干教师走出象牙塔,深入传媒行业的核心地带,亲身体验媒体运作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通过亲身参与新闻采编、节目制作、广告投放等实际工作,深入了解传媒行业的运作规律和市场需求,进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向和教学内容,使之更加贴近实际、符合市场需求。其次,轮岗、挂职、实习的经历将使青年骨干教师完成自我知识的重构和能力的再造。教师将把在传媒一线积累的实践经验与学术研究成果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成为既懂教学又懂传媒的“双师双能型”教师,既能在课堂上传授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这样的教师团队将为学校传媒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最后,聘请优秀的记者、编辑、媒体制作人等进入课堂任教。这些专业人士将为学生带来最新的行业理念、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媒体行业的发展需求。通过与专业人士的接触和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传媒行业的各个环节和流程,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通过积极引进传媒业界资深人士进入大学课堂讲学,师生将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传媒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四)搭建“政产学研用”人才培养一体化平台

为了适应传媒生态的变革,培养具备全媒体素养的“全媒型”人才成为当务之急。这需要高校积极探索分工协作、相辅相成、协同育人的培养体系和育人模式,构建高校、主管部门、官方主流新兴媒体和业界知名企业四个层次的协同育人体系,培养新时代新闻传播事业所需的“全媒型”人才。

首先,高校应当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全媒体时代所需的知识体系与应用技能。其次,主管部门应当制定相关政策,为高校和业界之间的合作提供有力支持。例如,可以设立专项基金,鼓励高校与业界开展合作项目,共同培养“全媒型”人才。在官方主流新兴媒体方面,作为新闻传播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积极参与到协同育人体系中来。官方主流新兴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新闻传播的最新动态和趋势。同时,官方主流新兴媒体还可以与高校合作开展课题研究、项目合作等活动,共同推动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最后,业界知名企业也是协同育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些企业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实践机会和学习资源。高校可以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学生能够在毕业后迅速适应业界需求。此外,企业还可以为高校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帮助高校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四、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媒体融合的深入推进,新闻传播类专业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理论素养,更要强调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构建适应全媒体时代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成为新闻传播类专业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不仅要注重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还要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同时,应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校与行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共同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全媒体人才。在此过程中,高校和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全媒体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为新闻行业的繁荣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文系西安财经大学教改项目“基于全媒体人才培养理念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4xcj05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EB/OL].(2019-01—26)[2024-06-8].http://www.cac.gov.cn/2019-01/25/c_1124044176.htm.

[2]王婧雯,邹佳丽.全媒体人才的结构转型与培养框架研究——基于31家媒体机构的人才需求分析[J].当代传播,2022(05):59-66.

[3]李永峻.论智媒体时代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2(04):110-114.

[4]李明德,王含阳,张敏,等.智媒时代新闻传播人才能力培养的目标、困境与出路[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0(02):123-130.

[5]莫湘文.全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探析[J].传媒论坛,2021,4(03):171-172.

[6]王蔚蔚.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新闻教育与改革的思考[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8,26(01):89-92.

[7]周庆安,张莉.耗散与有序:学科交叉背景下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编辑,2023(Z1):68-73.

[8]涂静萍.推进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10(04):34-36.

[9]孙涛.OBE视角下全媒体人才核心专业能力培养[J].青年记者,2022(06):119-121.

作者简介:王彦龙,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张玉超,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白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