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省级主流媒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策略

2024-12-03李劲宁泽宇

新闻论坛 2024年5期

【内容提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全国各地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抓手,发挥好传播媒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势在必行、至关重要。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刊《当代广西》的有关报道分析得出:其报道正面舆论引导、理论权威发布和地域色彩浓厚等特点突出,同时也存在报道选材单调、内容框架陈旧等不足。本文根据实际,针对不足之处提出要创新专栏品牌、做深系列报道和渠道形式组合等优化策略,以供实际参考。

【关键词】省级主流媒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当代广西》 省级党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我们要大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要全面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让各族人民共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1]省级主流媒体党刊作为党和政府的重要媒介资源,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当代广西》内容均已上传至中国知网全国期刊数据库,本文样本筛选和数据检索以此为主要来源。以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概念起,收集2014年至2023年底近10年《当代广西》杂志中包含“民族地区”“民族团结”“团结进步”“共同富裕”“共同体”等为关键词的检索全部文献,并以这些文献为研究样本进行分析。通过对选取的内容进行定量分析解读,对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单独分析,总结归纳出《当代广西》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上所具有的特征和经验,并结合报道实际提出优化策略建议。

一、媒介传播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

传播效果作为媒介传播作用的重要标准,是指传播者通过媒介传播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产生影响和结果的总和。把握媒介传播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要探讨其效果存在与否及其影响程度大小。通过对传播效果的分析总结,有效指导传播实践活动,能够使大众传播媒介更好地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塑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媒介环境

环境认知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在经营管理运作的过程当中向社会呈现出的一种整体氛围,这种氛围由传播活动的全体参与者共同作用形成常规模式,是媒介与社会在长期的信息传播与人际互动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发展的结果。[2]大众传播媒介是日常人们感知世界的知觉和表象的主要途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氛围的形成fYoaaRVqVbwGtaDxDovnEpEEEkGsVxRV0yXfzRJUK8k=,需要媒介在此过程中充当“把关人”的角色,对信息进行收集、选择和重构,并由此向社会输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信息。大众传播媒介所输出的信息是经过加工选择的,这个重构信息带有传播者的思考和目的,使得媒介工具在很大程度上把握着受众的认识来源。因此,在一线传播实践的过程当中,推动传播媒介相互利用、资源共享、融合发展,能够很大程度上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造良好的媒介环境。

(二)形成与维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理念

媒介传播塑造了媒介环境,并产生与之相对应的价值,进而通过传播者的传播行为来维护这一价值主张。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3]大众传播在报道的新闻和传达的信息中,通过处理包含着是非、善恶等价值判断的核心内容,在潜移默化中起着形成与维护社会价值体系的深远影响。因此在内容报道传播的过程当中,媒介资源的有效选择和利用一定程度上在社会范围内形成并维护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理念,并不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价值原则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极具政治属性”[4],是增强受众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总的价值传播活动,在报道实践中深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对于改变受众的认知和态度来维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主张至关重要。

(三)提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示范

媒介的社会行为示范作用指大众传播还通过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范例或行为模式来直接、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动。媒介传播的过程当中,直接明了地进行事实新闻的报道即向社会提供具体可行的行为参考与标准示范,以此来影响人们的行为判断与选择。良好的切实可行的范例能够极大地增强受众对事件的感知程度,增强其真实性、可信性,因而其中的效果相较于蕴含价值判断的报道更为直接有效。因此在媒介传播过程当中,挖掘具有典型性的具体实践行为范例进行传播报道,发掘身边的故事,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行得通”“用得好”的示范参考,更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二、《当代广西》杂志相关样本内容分析

(一)样本概述分析

在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按关键词检索方式共检索出相关文献609篇,其中“民族地区”86篇,“民族团结”177篇,“团结进步”101篇,“共同富裕”61篇,“共同体”149篇。《当代广西》2014年至2023年共刊发文章13016篇,其中检索到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章篇数为495篇,约占总发文量的3.80%。

1.文章基调

通常把文章的报道基调分为三大类,一是正面的积极宣传报道,二是客观中立的陈述报道,三是带有批判的意见。

在样本当中通过对报道文章的题目和关键词进行分析可知,其中客观中立的陈述报道多指“国内要闻”“资讯综合”等版块的报道,要闻的主要内容以重大时政信息为主,因而可归属于正面报道。可见《当代广西》杂志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报道以正面报道为主,近乎百分百的报道篇幅完全符合党刊正面舆论引导的传播策略,是坚持“政治家办刊”“党管媒体”的办刊原则的重要体现,但也正因此使得报道内容过于固化僵化,缺乏“烟火气息”或因“纯说教”而不被大众读者所喜爱,传播效果由此大打折扣。

2.报道类型

《当代广西》杂志以图文报道为主,大致可将报道类型分为评论性文章、理论观点阐述、实践运用报道、地方新闻报道、图片新闻五大类型,具体分布情况如表1。

据表1可知,《当代广西》杂志在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章中,地方新闻报道、理论观点阐述的文章较多,共计384篇,总占比约63%,可见其作为地方性党刊重视学术导向的特点和坚持“聆听八桂基层群众的心声,展现新时代广西人民的精神风貌,呈现美丽广西的精彩画面”的定位,以其接近性、真实性特点能够给受众了解广西区情,营造民族团结和谐进步的良好氛围,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良好示范作用,产生积极效果。但评论性文章、图片新闻占比皆低于10%,不难看出《当代广西》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报道缺乏观点的深刻性和形式的生动性。

3.发表时间

《当代广西》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报道多集中于2021、2022和2023这三年,发文量共计446篇,约占总发文量73.2%,而2014至2020年6年发文共计163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从而服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大局。由此可见,近年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研究任务是新时代关于民族问题与民族工作的重点方向和重要抓手。

4.报道议题

对样本内609篇报道按照经济、政治、文化、民生、边防五大类进行议题分类分析,其中经济类主要包括地区发展、乡村振兴、民族产业建设等,政治类包括时政评论、政策解读、党建理论等,文化类包括民族语言文化保护等,民生类包括住房、医疗、教育、人才等方面,其中报道当中既体现经济又含政治等特点的按照报道标题侧重和内容篇幅进行单一分类,不做重复统计,具体篇目如表2。

由表2可知,在报道议题的选择上,《当代广西》较为关注经济社会建设和民生领域,共占样本报道篇数逾七成,可见在报道的选题上,依旧能够体现出党刊作为经济政策解读、回应社会关切和贴近受众实际的突出特点,以此来满足受众的现实信息需要。

(二)报道特征

1.正面舆论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闻舆论要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维护团结稳定的发展局面。当今时代,媒介传播变幻莫测,坚持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根本指导至关重要。正如上文提到,在样本当中近乎百分百的正面报道足以看出,《当代广西》杂志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报道中始终紧扣主题,服务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大局。在《画好民族团结进步的“同心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5]一文中,对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的讲话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解读,壮美广西是安定团结的广西,是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广西,并对如何画好民族团结进步的最大“同心圆”从不同方面进行了论证。这无疑是凝聚团结力量的一篇佳作,通过正面积极的舆论引导,能够形成民族团结进步的社会氛围,使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有的放矢、深入人心。

2.理论权威发布

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我国5个民族自治区之一,应当在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边疆安定上彰显新时代的广西担当,而《当代广西》具备了在民族理论上的先天优势。《当代广西》刊发的理论文章多来自党政机关、高等院校等单位的领导及专家学者,其中来自高等院校的有250篇,占比41%,来自各级党政机关的304篇,占比49.9%,两者共计占比90.9%,文章作者具有丰厚的理论素养和一线实践经历,因而文章具有较强的学理性和权威性。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6]一文,以教育工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贯彻落实民族团结教育,其作者是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和学报编辑,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和一线从教经历,作者从主渠道建设、凝聚共识和营造氛围三个维度展开如何落实到教育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就更具说服力。

3.地域色彩浓厚

作为地方性党刊,《当代广西》服务广西的定位始终不变,因而在报道选择上和采写内容上更多来源于本地,使得其报道内容极具浓厚的地域色彩。《当代广西》在上述样本报道当中,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报道中半数以上是地方新闻报道,地域特征明显。《赓续文脉建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7]一文中指出,广西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数量最多的省区,同样也承担着国家面向东盟开放发展的前沿阵地的功能定位,基于这一地理位置和人口优势来发展民族团结交融,利用八桂儿女拥有的丰厚资源财产,转化为广西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宝贵财富,应当守护优良传统、传承优秀文脉、利用地区优势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不足之处

一方面,报道选材来源单调。《当代广西》作为省级党刊,在稿件选择和报道材料的选取上为适应自身定位进行筛选,其作者多为省市级单位领导、工作人员以及该刊记者、高校教师等,在满足报道权威性的同时也窄化了报道稿件的选材渠道。样本内容多为理论稿件、实践应用或采写的会议活动等地方新闻,各类理论文章、评论文章和新闻报道等题材占比为89.2%,而反映基层情况的新闻多以组图、图文的形式展示,仅占比10.8%。可见,《当代广西》在选材上缺乏对基层情况的深入报道,相对单调。多元的传播受众、单一固化的选材渠道和表现形式,阻碍着传播效果的深入,更多局限于理论层面的声音,难以直达基层,传播范围限于政界、学界,受众相对狭窄,传播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报道内容框架陈旧。“正面宣传”的舆论引导策略使得《当代广西》在报道当中几近全篇幅地正面报道,突出当地的成功性贡献类成果。在254篇地方新闻和57篇图片新闻当中,其中97.6%为报道广西各行业各领域取得的成就和贡献,这是新闻宣传的重要部分而毋庸置疑,但在报道当中多为概括性“现象+成果”的范式文章,缺乏直面现实、探究问题根源的节奏和深度,同时,解决问题的措施多流于理论设想,缺乏实践参考经验。

三、优化传播策略建议

(一)解决问题的举措

1.设置专栏

作为民族地区的党刊,《当代广西》目前没有开设专门关于民族工作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栏目,因而开设专栏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报道平台不失是一个好的举措,这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拓宽稿件的来稿渠道,有针对性地采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稿件,宣传报道文化产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所做的贡献,拓展新闻宣传的覆盖面和相关性,以增强报道选材的全面性。

2.做深做实系列报道

事实上,样本当中的报道多是活动通稿编发,停留在对新闻事件表面性的报道,难以触及问题的关键和源头。民族工作复杂多样,在内容素材的挖掘过程中,做好跟踪性记录、全方位观察,文章才能真实透彻,更具有价值和实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报道需要深挖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传统、社会民生等鲜活素材,化差异为共识,解决实际问题,使报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真正做到有形、有感、有效。

3.实现渠道多元组合

创新传播形式,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能够紧跟时代潮流,紧跟群众需要,配合实际工作有的放矢地助力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8]首先,在媒介传播渠道的融合上,要率先打破“重采编轻技术”的传统办刊思想,不断借助多样媒体平台的力量,相互扶持、融合上线,多方位吸引受众。其次,在报道形式上突破以往图文排版的局限,多平台上线寻求技术支持,从文字到视听影像,多感官刺激,线上线下交互,捕捉受众的关键需求,有针对性地生产适合的报道形式。最后,对原创性稿件、专题独家性稿件、活动通稿稿件、采写的第一手素材要综合利用、系统处理,以“中央厨房”式的全媒体数字平台采编处理,一次采集、多元生成,高效利用内容,提高对素材的使用效率,构建起全新的媒体发展格局。

(二)提升传播效果的策略

1.坚持内容与形式并重实现创新发展

《当代广西》作为省级党刊,其内容质量把关严格,遵循新闻宣传报道工作的基本原则,报道信息来源客观、权威,选材相对贴切。就其传播的渠道和形式讲,作为官方主流媒体,难免出现“官架子”、讲“官话”的尴尬场面。[9]因此既不能忽视其作为理论刊物的深度性和学术性,但同时也要看到其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应当采用更加丰富多样的报道形式。《当代广西》依托杂志为核心进行多平台扩展的同时,也要兼顾各平台间的差异化运作,而非只是内容的多平台简单发布。

2.结合实际多元满足受众需求

传者与受众之间单向传播的效果随着媒介平台的技术革新和融合发展而减弱,如果仅仅停留在简单的“通知式”信息发布上,会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不同于上文所阐述的形式的创新,在新闻报道制作的过程当中,不仅要满足受众阅读观看的体验习惯,还应在受众信息需求上下功夫,思考传播内容本身是否具有接近性、真实性、时效性等特点,聆听受众意见反馈,结合实际需要进行内容形式的调整变革,使得传播效果达到最佳。

四、结语

总的来说,面对纷繁复杂的舆论场和文化环境,主流媒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工作确实艰巨。变则通,唯有在办刊理念、技术手段和内容形式等多方面创新,以解决内容生产的供给端和报道面向的需求端问题为驱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为导向,方能获得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更好发挥传播媒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J].中国人大,2024(03):6-7.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麦克斯韦尔-麦考姆斯,郭镇之,邓理峰.议程设置理论概览:过去,现在与未来[J].新闻大学,2007(03):55-67.

[4]李劲,邵士庆.唯物辩证法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策略[J].新闻论坛,2024,38(01):11-14.

[5]李佳颖.画好民族团结进步的“同心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J].当代广西,2021(09):41.

[6]岑家峰,韦国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J].当代广西,2022(22):21.

[7]李萍.赓续文脉建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J].当代广西,2022(23):28-29.

[8]牙韩彰.当代广西杂志社:以改革创新促进融合发展[J].传媒,2019(03):20-22.

[9]李世泽.地方党刊如何提高新闻舆论“四力”——以《当代广西》的探索与实践为例[J].市场论坛,2019(01):17-19.

作者简介:李劲,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宁泽宇,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孟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