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圈、隐忧、前景:基于短视频时代的网络微短剧分析
2024-12-03孙士媛
【内容提要】短视频平台的发展,视频化生存的常态化,新拍摄技术的应用,都为网络微短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下网络微短剧进入了从野蛮生长1.0时代到专业规范发展2.0时代的转型期,如何有效解决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如思考障碍、灵韵消失、消费单一等一系列不良影响,并将短期行业红利转为长期收益,实现微短剧行业创新性、专业性、规范性发展,是影视行业及其从业人员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需要各主体在内容建设、制度规范以及海外发展上不断进行探索。
【关键词】短视频 网络微短剧 加速社会
一、微短剧迎来野蛮生长
据《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微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10.12亿人,占整体网民的94.8%,同比增长7770万,增长率为8.3%,且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为168分钟,遥遥领先于其他应用,更是成为众多新网民“触网”的首选。据统计,24.3%的人第一次上网时使用的就是短视频客户端。[1]视频化社会的到来,不仅改变了受众的媒介使用行为与认知,也为平台型经济的发展注入新动力,仅2022年一年短视频领域的市场规模就达2928.3亿元,占整个网络视听领域市场规模的40.3%[2],这也为网络短剧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微短剧”指的是社交平台上发布的由多集短视频组成、剧情连贯、有固定的人设角色构成的内容单元,一般由网络达人出演。微短剧的源起可以追溯至2018年,但直到2020年《关于网络影视剧中微短剧内容审核有关问题的通知》出台,网络微短剧才成为一种剧集类型,因此2020年也被称为网络微短剧元年。网络微短剧获得“正名”之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野蛮生长期。不仅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纷纷加盟,优酷、腾讯等长剧集制作平台也前来分一杯羹。艾媒咨询发布的《2023-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为373.9亿元,同比增长267.65%。[3]德塔文影视观察发布的《2023年上半年微短剧市场报告》也显示,2023年上半年总共发行了481部微短剧,超过2022年全年的454部。[4]
二、 出圈:加速社会、技术赋权、平台经济的助推
(一)加速社会下的情绪宣泄与对抗文化
德国学者哈尔特穆特·罗萨在《加速:现代社会中时间结构的改变》一书中写道,现代社会是一个“加速”的社会,他将社会加速分成三个范畴:科技加速、社会变迁加速、生活节奏加速。[5]身处加速社会之中,观众的观看习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异化,观看场景由传统的静态空间,走向了自由的移动空间;观看时间也由媒体规定的“黄金时间”,走向了个体的闲暇碎片化时间。网络短剧能成功出圈,原因之一就是适应了当下观众的观看习惯。网络短剧顾名思义,其时长很短,一般在几十秒到几分钟之间,最长不超过15分钟。观众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碎片化时间观看。
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时间焦虑的社会性压力,这些压力在长期的累积之下,造就了现代人的情绪化与反抗性。观看微短剧就是现代人宣泄情绪,表达反抗的途径之一。微短剧内容浅显,观看时无需思考,且节奏紧凑,几分钟之内剧情不断反转,跌宕起伏。微短剧《困兽》第一集仅用两分钟便讲述了男主前世被人暗害,重生复仇,人生逆袭与女主相识四个高光片段,这样开端即高潮的剧情,有利于观众自我带入并宣泄情绪。此外,微短剧的核心价值观也顺应了当代人的逆反心理,带着与主流文化的对抗性。微短剧《长公主在上》讲述了女主大权在握,垂帘听政的故事,实现了权力场域的男女对调,这是对自古以来父权社会下男尊女卑思想的反抗,也是近年女性思想觉醒,女性平权运动发展的结果。
(二)技术赋权下的泛化主体与竖屏聚焦
微短剧的蓬勃发展自然也离不开大数据、自动聚焦跟拍等技术的发展,技术的赋权不仅降低了微短剧的制作成本,也降低了微短剧的制作难度,使得微短剧在制作领域实现了PGC、UGC、OGC 的多主体创作,而不同制作主体出品的微短剧因其不同的风格特点,满足着不同的受众群体,这也进一步拓展了微短剧的受众范围,助力微短剧出圈。PGC是专业生产内容,这类微短剧制作专业、立意高远,如微短剧《想飞的猪》讲述了小镇青年回乡创业,帮助家乡脱贫致富的故事。UGC是用户生产内容,这类微短剧一般制作简易,通常讲述小人物的生活琐事,如微短剧《爱的初恋》聚焦当下年轻人相亲、婚恋的现实话题。OGC是机构生产内容,这类短剧一般制作精美,擅长抓热点造话题。
技术的赋权还体现在微短剧的竖屏呈现模式上,微短剧一般使用9:16的竖屏画幅比例,方便用户上下滑动观看,也可以有效实现镜头聚焦,营造强烈的亲密认知度、视觉封闭感和观看包围感,从而产生凝视的快感和沉浸式体验,提升视觉产能和视觉使用效率。[6]微短剧《莫邪逆袭记》讲述了主角莫邪遇到的不同困难和脱困的过程,在传统影视里这是典型的群像故事,但在竖屏语言之下,画面绝对聚焦,所以即使身边的配角不停变化,留给观众的依旧是莫邪胸有成竹的身影。
(三)平台经济下的资本合力与IP打造
平台经济是指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平台经营者向平台各边的不同主体提供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整合多主体之间的资源和关系,将供需双方进行匹配和交易,从而创造价值,形成多主体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微短剧行业的发展就是平台经济下多方资本合力的典型代表,其盈利路径除了用户付费观看以外,主要还有两个,一种是广告收益,不单指贩卖受众注意力的“眼球经济”,还有与广告公司合作的“定制剧”收益。这类剧集由出品方为广告公司量身打造,将品牌以原生广告的形式软植入进剧情里,让受众在观看的同时潜移默化受到影响。微短剧《不熟恋人》第一集就为品牌KONO带来2500-5000单销售转化,销售额在50万元到75万元。另一种变现路径是平台分账,在前期,各平台会利用自己的短剧扶持计划吸引网络达人入局,给予相应的流量推广,帮助其作品破圈变现。之后,平台与网络达人再依据微短剧的播放量、粉丝数量等进行收益分账。
微短剧的发展还得益于与网文平台的版权合作,这样一方面解决了微短剧改编的版权问题,还可以实现网文与微短剧之间的用户双向引流,另一方面消耗了网文中产能过剩的腰部IP,在降低版权成本的同时还能发挥网文市场的长尾效应。例如快手与米读联手打造的“星芒计划”,助力二者实现合作共赢。快手背靠米读的强大IP,打造了《冒牌娇妻》等一系列高播放量作品,而米读从与快手合作第一部微短剧《权宠刁妃》以来,已经成功使多本腰部小说转化为爆款短剧,利用短剧为自身平台引流,巩固了自己在免费阅读软件中的市场头部地位。
三、隐忧:文化工业与消费转向的迷思
(一)文化工业:灵韵消失与思考障碍
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的最大特征就是为了消费而生产,为了实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将不同文化类别都以统一标准加以处理。[7]微短剧行业当前就可以看做一条文化流水线,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之下,各主体为了实现快速变现,放弃了文化作品本应具有的创造性,而是使用统一的制作模板,力求用最短的制作周期实现收益。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一部微短剧的成本在30万到40万之间,在15至30人左右的剧组规模下拍摄5到7天,有些时候为了节省成本,还会将两三个项目放在一起连拍,尽量使用相同的班底。[8]这样取巧的拍摄制作流水线带来的收益相当可观,微短剧《无双》上线8天,充值破亿,再次印证了行业内流传的“一周拍完、8天收入过亿、10天暴富”的创收神话。
但是在这样的微短剧工业之下,不仅作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还牺牲掉了影视作品的灵韵,模板下的故事字里行间不再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不再是对真善美的歌颂、不再是创作者真情实感的表露,而是写满了利益与算计。不仅影视作品达不到本应具有的深度与高度,被微短剧包围的受众在长期的碎片化、粗俗化、浅薄化观看体验中,也难以再进行深度的思考,丧失了对艺术的欣赏与品鉴能力。
(二)消费转向:消费单一与消费陷阱
短视频出圈的背后还映射着现代人媒介消费行为的转向,而受众对媒介视听消费的青睐又会进一步影响媒介的文本选择与制作,如此反复,市面上偏重感官刺激的微短剧将不断增加,由此限制受众的消费选择造成消费单一。此外,微短剧的运营依赖于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用户可以自由点赞分享自己喜欢的微短剧,但是被平台记录的数据,会不断向受众推荐同一类型的微短剧,久而久之,也会造成受众消费单一。
除了对观众消费选择的影响,微短剧当前的付费模式也存在着很大的漏洞。微短剧付费主要由两种方法,一种是注册成为平台或小程序的会员,费用多数在300元以上,价格上高于腾讯、爱奇艺等综合性视频平台的会员费。另一种是按集付费,这种收费模式会先用“0.9元看一集”或“9.9元看全集”作为噱头,吸引消费者跳转至小程序,但是观众在付费时会发现该小程序要用虚拟货币支付,这种利用虚拟货币充值付费的模式极易使受众掉入消费陷阱。某微短剧平台1元可以充值100k币,充值49元送30元,也就是49元可以充值7900k币,该平台一集微短剧售价200k币,在该平台看完一部共100集的微短剧则要花费约125元,而短剧一集约2分钟,那么就可以看做一部时长3小时左右的电视剧看完要花费125元。除了以上这些收费乱象,还有不少小程序充值后就无法打开观看,再加之网络微短剧的营销主要面向下沉市场,很多受众无法分辨这种消费陷阱,因而在网络微短剧蓬勃发展的时刻,其付费模式并没有实现同步的健康发展。对于一个行业来说,畸形的盈利模式注定了无法长期发展,微短视频行业不想成为虚假繁荣的泡沫,就必须制定出健康合理的收费标准。
四、 前景:深耕内容、健全制度、海外探索的展望
(一)深耕内容,克服审美疲劳
微短剧想要获得长足的发展最终还是要回到内容建设上来,套路化的爽文剧情、无脑的甜文剧情、出丑的土味剧情可以获得受众一时的关注,但其不具备二次观看的价值,易使受众产生审美疲劳,并不利于行业长期发展。此外,微短剧虽然时长有限,但这并不意味着制作主体不能在内容上进行深耕。由自媒体博主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耗时三个月在英国取景、拍摄的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就是对微体量与强内容的最好诠释。渴望回家的小玉壶不仅将受众的目光投向了在战火中被掠夺的、流散在海外的中国文物,也唤醒了中华民族近代被掠夺、被践踏、被欺辱的集体记忆。该微短剧用个体创作的力量吸引了受众关注文物背后的故事,也在无形中强化了受众的民族认同感,无论是从内容深度还是思想高度,都为微短剧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参考蓝图。
(二)健全制度,避免畸形发展
微短剧行业规模高增下隐藏着诸多问题,除了上文中提到的畸形消费模式,同质化严重等,还有着劣币驱逐良币、违规擦边剧情等较为严重的问题。此前,咪蒙团队制作的微短剧《黑莲花上位手册》就因情节过于极端,有失人性而被下架。剧中女主毒死父亲,烧死同父异母的姐姐等内容都含有严重的不良价值取向。为了确保微短剧行业可以健康发展,国家广电总局印发了一系列整改通知,核心在于加大精品扶持力度、强化内容审核、严格许可证发放等措施的实行。
(三) 海外探索,寻找新增长点
当前国内的微短剧市场虽然还在不断扩张,但增速明显变缓,与之相反,国外市场显示出了广阔的前景,各平台在微短剧领域的海外探索中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腾讯视频2019年开发了Wetv,将微短剧品牌“十分剧场”推向东南亚;同年,爱奇艺在东南亚各国上线了海外版应用;优酷则在YouTube开设频道,上传国内爆款微短剧。2022年中文在线推出了首款海外微短剧应用ReelShort,仅一年便在Google Play和AppStore取得190万的总下载量,月流水达600万美元。由此观之,微短剧行业出海探索,抢占海外市场,寻找新的行业增长点是一条正确路径。
五、结语
加速运转的社会环境,日新月异的拍摄技术以及逐渐成熟的平台经济,是网络微短剧火爆出圈的重要原因,但是身处野蛮生长期,微短剧行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想要将短期红利转化为长期效益,还需要各主体在内容建设、制度规范以及海外发展上不断探索。除了这些方面,微短剧行业在未来还可以在跨界合作、融入AIGC新技术等领域进行尝试,当然无论如何,对于当下的微短剧行业来说,风口就在脚下。
参考文献:
[1]国家广电智库.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报告[EB/OL].(2023-3-29)[2024-3-20].https://mp.weixin.qq.com/s/Me8G-jkoXgRE25E4hqpYfQ.
[2]艾媒网.2023-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研究报告[EB/OL].(2023-11-22)[2024-3-20].https://www.iimedia.cn/c400/97005.html.
[3]德塔文影视观察.德塔文2023年上半年微短剧市场报告[EB/OL].(2023-7-6)[2024-3-20].https://www.163.com/dy/article/I90I6LRC0517D4E0.html.
[4]哈特穆特·罗萨.加速:现代社会中时间结构的改变[M]. 董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49,340.
[5]高贵武,吴奇.竖屏:移动场景下视频呈现的创造性选择[J].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19, 72 (03):98-107.
[6]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 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07-111.
[7]中国新闻周刊.横店变“竖店”:短剧的秘密[EB/OL].(2023-12-1)[2024-4-2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4087780983776033&wfr=spider&for=pc.
作者简介:孙士媛,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指导教师:张巨红,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编辑:徐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