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热点事件“新成语”现象探析

2024-12-03李斌

新闻论坛 2024年5期

【内容提要】在网络热点事件中,网民通过评论区等方式表达意见或宣泄情绪,产生了许多“神评论”。在近期一些网络热点事件中,简洁明了且富有张力的“神评论”以四个字的“新成语”呈现,在互联网舆论场上产生了较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本文通过分析近期在网络热点事件中出现的“新成语”,解析这一传播现象。

【关键词】网络传播 网络舆情 “新成语” 互联网

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定型的词,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现有的成语大多来自古籍、诗歌等经典文献,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释义。成语大多背靠故事、富有寓意,在汉字语言发展过程中广为流传,人们耳熟能详。每当提起一个成语,人们总能想起背后的典故。在网络热点事件中,网民总结、提炼、创造出诸如“提灯定损”“指鼠为鸭”等“新成语”,用四个字的短语指代这一热点事件,既突显了语言的张力,又表达了网民的情绪,有的还揭示了事件的本质,这种现象在近期多起网络热点事件中有体现。

一、热点事件中“新成语”网络传播现象

在去年以来多起网络热点事件中,网民创造“新成语”进行传播的现象较为明显。诸如“指鼠为鸭”“提灯定损”“县长戏美”“云浩止耕”等,这些“新成语”所指代的网络热点事件,在互联网舆论场留下了深刻印记,成为独特的网络传播现象。

例如,2024年3月28日,江西一女子发视频称,她租住在上饶市玉山县一处村民自建房,租房不满一个月,退租时遭遇房东拿探照灯逐寸检查,并贴上黄色标志,索赔10884.95元。这一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视频迅速引发舆论关注,网民将房东此举命名为“提灯定损”,央视网、央广网等主流媒体也纷纷聚焦此事。多家主流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使用了网民创造的“提灯定损”表述,不少报道还将“提灯定损”呈现在标题中,增强了这一短语的传播力。

网民还参照成语释义的体例为“提灯定损”创作了释义:“‘提灯定损’是一则来源于租房故事的成语,原义是房东提着灯,照着墙或其他物体,看损坏情况。这个成语后来比喻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即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可能会过分挑剔或故意找茬儿。在句中,这个成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含有贬义。”

类似多个“新成语”在网络热点事件中被创造出来。2024年4月下旬,网络视频曝出内蒙古开鲁县建华镇种植户被要求交“增补承包费”才能耕地的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基层一官员因为粗暴阻止农民下地、公然宣扬自己“不懂法”而被网民质疑,进而创造出“云浩止耕”的“新成语”。同样,网民为这一“新成语”给出了释义:“‘云浩止耕’典出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建华镇。它代指某些干部为落实上级指示,不顾违法事实,用蛮横工作方法对待群众。”

2024年5月下旬,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因一家工厂失火致使污染物外泄流入滁河,产生鱼虾死亡等水体异常情况,有村民希望进行水质检测。全椒县生态环境分局局长窦某称没有必要对水体做毒性分析,并面对央视镜头打了一个比方:“喝茅台也能喝死人。喝死人以后,需要对茅台做毒性分析吗?我认为没有必要。”而央视记者在采访全椒县水利局党组成员杨俊时,其回答更是让人瞠目结舌:“我还有两个月就退休啦,我不该过多地问这些事情。”此事引发舆论哗然。很快,就有网民创造出了“茅毒不测”“快退不问”两个“新成语”。

这类“新成语”在此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也有出现。2023年6月,一段“食堂吃出疑似老鼠头”的视频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但涉事的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回应时却称“疑似老鼠头”的异物为“鸭脖”,引发舆论巨大反弹。网民将这一行为称为“指鼠为鸭”,并为这个“新成语”创作了释义:“‘指鼠为鸭’源自历史故事,最早出自《新·江西南昌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本纪》。这个成语的原义是指着鼠头说是鸭脖,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含有贬义。此外,‘指鼠为鸭’也用来形容把假货当真货,权力包庇造假等情况。”

从以上多个“新成语”可以看出,在互联网舆论场中,网民通过创造“新成语”来指代网络热点事件并用“新成语”揭示事件本质和内涵,已成为较常见的网络传播现象。其中一些“新成语”在网络搜索引擎上已存在词条,不仅有释义,还有详细的事件演变过程介绍。例如百度上就有“指鼠为鸭”的百度百科词条,点击进入之后呈现的是“6·1江西工职院食品安全事件 江西高校食堂‘鼠头鸭脖事件’”。

再往前追溯,在网络热点事件中还曾产生“正龙拍虎”“唐骏读博”“十动然拒”等“新成语”。除网络热点事件外,网民还曾创造“人艰不拆”“喜大普奔”“累觉不爱”“不明觉厉”等“新成语”。其中有的“新成语”还让人有较深印象,有的则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影响。

二、网络热点事件中“新成语”的三重属性

纵观近年来在网络热点事件中出现的“新成语”,具有众创性、符号性、蕴藉性三重属性。这些属性也使得“新成语”在互联网舆论场上具备了较强的受众基础、传播基础和引导能力。

一是众创性。网络具有汇集民智、反映民意的重要功能。在网络热点事件中,网民对于事件的关注,以网络评论等形式在网页、微博、视频号、抖音、知乎、小红书等网络平台,以及社交群组、网帖评论区呈现。当事件在网络上发酵后,有关事件的一些矛盾冲突点会激发网民的“创作欲”,通过评论区等方式表达意见或宣泄情绪,网民会在一些精彩评论基础上进一步加工、提炼,创作出更加鞭辟入里、切中要害的评论,甚至创作出网络“新成语”,一语道破事件的本质和内涵。“新成语”是群体智慧的结晶,是网民的共同创造,以至于在“新成语”流行后很难厘清和查证究竟谁才是原创。

例如,江西上饶“提灯定损”舆情出现后几天,网上又曝出江西新余市一个类似事件:3月31日,一名货车司机途经新余,在网上联系到当地一家汽车修理店,谈好修理费大约1000元。而在准备交车时,修理店老板拿出1.7万元消费清单要求支付。在货车司机拨打报警电话后,这名修理店老板当着民警的面,直接把货车的车轮和电路板卸了。从现场画面中,修理店老板抡起锤子朝着车轮猛砸,车身应声倾斜。在这一网络事件的传播中,网民创造出“新余修车”“提锤留车”“抡锤卸轮”等“新成语”。到该事件传播的后期,相对来说倾向于用“提锤留车”来指代这一事件,这是网民和媒体众创、筛选的结果。

二是符号性。诞生于网络热点事件中的“新成语”,以极简的符号化传播要素呈现,指代某个网络热点事件。在网络热点事件大流量的加持下,这些“新成语”在较大范围内得到传播使其被广泛知晓,同时负载事件内容成为运载信息和内容的工具,网络受众接收到这一“新成语”后便能“联想”它指代的事件,以及事件的本质、舆论反应等。“新成语”所具备的符号性会加速网络热点事件的传播,加深受众对网络热点事件的印象,引导受众对事件的看法,进而让这起网络热点事件成为互联网舆论场中的印记。

三是蕴藉性。蕴藉性是指一种语言和意义的状态,指语言文字含蓄不露而意义深厚,且具有余味深长的特点。汉语成语绝大部分都出自典故,借古喻今、援古证今,蕴含着深刻内涵。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骈文《滕王阁序》,产生了近40个成语流传千年,其中“冯唐易老”“老当益壮”“陆海潘江”等多个成语在当时就是出自典故。而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广为传诵的《滕王阁序》本身亦是典故。用今天的话说,“新成语”实际是互联网舆论场用精炼短语表达的一个“梗”。“梗”是一种在网络社交中广泛使用的特殊表达方式,涉含深刻内涵或辛辣讽刺,能够引发知情网友的共鸣。对“梗”的默契使用,能迅速拉近人与人的心理距离,让彼此共享的网络空间多了一份轻松和亲切。与“梗”一样,产生于网络热点事件的“新成语”具备的蕴藉性,让网民乐于使用,既可以彰显自己的个性,又可以增加话语的意义密度和解读的复杂性,让话语显得更加深刻。

例如前述“提灯定损”,不仅被网民广泛运用,新闻媒体后期在《小划痕索赔近7万元,租车也现“提灯定损”?》《租车也存在“提灯定损” 退租定损到底谁说了算?》等新闻报道中被运用。

三、网络热点事件中“新成语”的三种功能

在网络热点事件中产生的“新成语”,主要存在传播事件、宣泄情绪、讽刺批评三种功能,并对舆论场产生影响。

一是传播事件。在互联网舆论场中,“全民围观”现象是网民关注热点网络事件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方式助推了网络热点事件的形成和传播。网络围观正在被大量运用,网民形成群体围观并发表见解影响着事件发展的进程,进而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对社会公共事务的评判。“新成语”现象是“全民围观”现象之下,网民关注网络热点事件的一种表达方式。在社交媒体中,网民通过“众创”的方式创作“新成语”,创造“梗”、运用“梗”、传播“梗”,扩大网络热点事件的影响面,并借此表达自己对事件的看法。

二是宣泄情绪。网络热点事件中产生的“新成语”,从本质上来说是网民对于网络热点事件的情绪表达。网络对于人们表达看法、发表观点、宣泄情绪的宽松性是“新成语”产生的重要原因。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承受着来自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而网络空间的匿名性让人表达意见少了许多来自现实生活中身份、职业、社会关系的束缚,相对自由、开放、平等的网络空间激发了人们的表达欲望,因而人们对于情感的宣泄与倾诉、发表对社会事件的看法与意见、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与情绪等,往往都通过网络呈现。网络对于人们宣泄情绪的便利性,也在相当程度上激发了网民在网络上发言的创造力,一篇关注度较高的网帖、视频评论区,常常是妙语连珠,网上也有“自古评论出人才,千古绝句随手来。倘若不是生错时,便可回唐虐李白”的说法,这也能够触发更多网民的共鸣。当网民情绪集中呈现在社交媒体评论区之后,一些揭露事件真相、揭开事件本质、贴近网民感受的犀利评论会得到网民认同、点赞,进而被进一步加工、提炼、修正,形成网络“新成语”。

三是讽刺批判。汉语成语大部分都蕴含深刻的内涵,有的则具有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批判现实功能。同样,诞生于网络热点事件中的“新成语”,不少都具备借网络事件批判社会现实的功能。同时,由于“新成语”具有简单凝练、便于记忆、易于传播的热点,网民易接受并使用这些“新成语”进行巧妙隐喻、辛辣嘲讽、针砭时弊,借以表达对热点事件的观点和态度,并希望以这种方式引起相关部门对事件的重视。

网民用“新成语”讽刺批判,实质是一种舆论监督。“指鼠为鸭”事件就是典型案例。“指鼠为鸭”这一“新成语”,套用了“指鹿为马”的成语,这一表述贴近了网民认知、贴合了事实真相、揭示了事件本质,因此被网民广泛认可、广为传播,对事件中涉事单位颠倒黑白、隐瞒真相进行辛辣的讽刺与批判,促进了相关部门查清并公布真相。

四、“新成语”现象演进对舆论场的影响

“新成语”目前尚无法与汉语中经典的成语相媲美,但不容否定的是“新成语”已经成为当前互联网舆论场的一种较普遍现象,特别容易出现在网络热点事件中。“新成语”所具备的传播事件、宣泄情绪、讽刺批评功能,容易在互联网舆论场造成印象固化形成“地域黑”、产生讽刺“梗”消弭公信、形成认知的两极分化三重影响。

(一)印象固化形成“地域黑”

“新成语”作为诞生于网络热点事件的新词汇,成了互联网舆论场的符号,甚至成了一类典型事件的标志,具有代表性、标志性意义。这些“新成语”的形成和演进,通过网络持续向受众输出关于一个地域的负面刻板印象,持续影响受众对于一个地域的认知,对于涉事地域将造成长久的后发性伤害,将在实质上形成对该地域的“地域黑”。

例如,从“指b9d0e675d22f5c6a951fb99753868c73f1262f073433acf64fc79c689badbe60鼠为鸭”到“提灯定损”“提锤留车”,江西因热点网络事件频频产生“新成语”。不仅如此,由于知名“新成语”的出现并在互联网舆论场留下较深刻的印记,近年来有关江西的热点网络事件也被关联出来,被“追溯”创造出一系列“新成语”,如“县长戏美”“四娃非亲”“周劼显豪”“报警四折”“两亿彩票”“荣枝夺命”“鞋带吊娃”“风吹楼破”等,给江西地域形象蒙上了一层阴影。

(二)产生讽刺“梗”消弭公信

“梗”有讽刺类、诙谐类等种类,而在网络热点事件中产生的“新成语”,相当部分是具有贬义含义的讽刺类“梗”。应该看到,网络热点事件之所以产生“新成语”,与事件足够颠覆正常认知、处置时间拖得过长、处置过程不够公开、回应不够及时透明有着较大关系,以至于造成负面舆情持续发酵,这必然会伤害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公信力。假如这些网络热点事件能快速得到妥善处置,这样的“新成语”即便产生也难以造成太大的影响,更不会在互联网舆论场留下太深的印记。

例如前述“指鼠为鸭”事件,一个简单的事件历时半月没有一个权威的、令人信服的结论;“县长戏美”事件,至今未见官方公布调查结论和最终处理决定。这些问题的存在,从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公信力。

(三)易形成认知的两极分化

年轻人是创造和使用“新成语”的主要群体,年轻人追求个性和独特性,希望通过使用独特的语言来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新成语”恰好满足了年轻人追求新奇独特、彰显个性的需求。当前,一些“新成语”已成为网络上不少人的日常用语,而其本质是网络“热梗”。这样的“新成语”可以增加网民交流的默契和效率,成为互联网时代传播人与人沟通的有效手段。这样的默契和高效率沟通存在于熟知网络语言的受众之间,而与此同时也筑起了一道信息交流的屏障。正如有的人听不懂网络流行的“梗”一样,从网上获取信息偏少的受众,对“新成语”的接触不多、理解不深,乍一听可能很难了解其中含义。这种情况下,易造成不同信息受众之间的隔阂,形成新的沟通交流障碍,进而影响信息受众对事件认知,甚至形成认知的两极分化。

五、结语

在热点事件中产生“新成语”,已成为网络传播中常见现象。网民通过创造“新成语”参与热点事件的讨论,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对社会公共事务的评判,是网民参与社会治理的一种方式。同时也应认识到,“新成语”具备传播事件、宣泄情绪、讽刺批评功能,若不做好引导,将助推事件进一步“标签化”固化相关事件在互联网舆论场的负面印记。因此,在网络热点事件的舆论引导过程中,要重视网民创造“新成语”背后的“围观”心态,重视通过解决问题来解决舆情,尽可能规避“新成语”附带负面意义,从而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作者简介:李斌,柳州市融媒体中心总编辑、高级记者

编辑:王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