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者不惧
2024-12-03郁喆隽
学文科的人多少都有点“祖先崇拜”的倾向—他们不仅需要经常研读自己学科领域内古代大师的作品,而且在遇到当代困境的时候,也会反复叩问,如果这些大师“穿越”过来,会对这些问题作出怎样的评价,以及能够给当代人提出哪些建议。美剧《傲骨之战》(The Good Fight)中有一集(第五季第五集)就用极为戏剧性的方式,表达了黑人调查员杰和三位先贤之间的一场“神交”—在梦境中抑或是在他大病初愈的幻觉中,杰发现自己的病房里来了三个人,一个是美国废奴运动领袖弗里德里克·道格拉斯,一个是卡尔·马克思,另一个则是黑肤色的耶稣。彼时杰对人生和时局产生了诸多困惑,于是四人开启了一场言辞激烈但又充满洞见的论辩……
近日又在重读柏拉图的《理想国》,间或似乎感觉苏格拉底跳出了纸面,在对我们讲话。众所周知,在《理想国》第四卷里,柏拉图借着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一个好城邦需要的四种美德: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这一判断背后包含了个人与城邦之间的类比关系。前三种美德恰恰对应人类身体的三部分:头脑负责智慧,心脏产生激情,而腹部以下产生诸多欲望,因此需要节制。如果柏拉图“活过来”看到今天的世界会说什么呢?按照上面的三种美德的划分,他兴许会认为,现代人的智慧尚可,可惜分布不均;因为消费主义而显得欲望过剩;和古希腊人相比,我们少了太多的激情—尤其是在古代奥林匹克赛会中体现出来的对“卓越”(arete/ἀρετή)的追求。而在各种激情当中,可能最为缺少的是勇敢。
那么对柏拉图而言,什么是勇敢呢?柏拉图认为,勇敢并不是指在战场打仗勇敢。他给出了一个特殊的定义:“勇敢就是一种保持。”(429D)他借用了一个羊毛染色的比喻加以说明:羊毛染色之后,需要吃色牢固。以后无论怎么洗,都不会褪色。“‘颜色’不致被快乐这种对人们的信念具有最强褪色能力的碱水所洗褪,也不致被苦恼、害怕和欲望这些比任何别的碱水褪色能力都强的碱水所洗褪。”(《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有了这种“勇敢”,公民的良好天性和因教育而培养出来的信念才会牢牢生根。翻译成汉语的话,佛家所讲的“定”和《论语》中“恒”大概可以对应柏拉图所讲的这种“勇”。这一刻仿佛慧能、孔子和柏拉图相视莞尔一笑。是以勇者不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