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脉、谋策、答卷”在常学常新中走好改革之路

2024-12-03李春艳

新长征 2024年11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是对新时代新征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再宣示,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学细悟,以此为契机,把准改革发展之脉、谋定守正创新之策、答好改革为民之卷,为“深改巨轮”保驾护航。

一、把准发展之脉,坚定行稳致远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执行者、落实者,党员干部当以忠诚、实干、为民的情怀,把稳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舵”、争当攻坚克难的“排头兵”、涵养为民谋福的“枝叶情”。

要有千磨万击的坚韧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党员干部要始终以“万山磅礴看主峰”的政治站位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决拥护党中央的大政方针,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牢牢把握“六个坚持”重大原则,突出“五个注重”重要特点,下好改革“先手棋”,激发改革原动力,加快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在扎实奋斗中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逐渐变成美好现实。

要有千淘万漉的实干精神。改革争在朝夕,落实难在方寸。必须牢固树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意识,深入一线察实情、解难题,雷厉风行、紧抓快干。要注重发挥实效,不简单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不做表面文章,不照搬照抄当“留声机”,避免“大水漫灌”。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统筹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与“完成工作任务”之间的内在关系,在做实做好做细“分内事”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到“风浪”里去闯、到“急流”中去拼,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凝起势、聚起能,都能保持主动争先、一往无前的奋进姿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闯出新局面、打开新天地,让实干创业蔚然成风。

要有苍生俱暖的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必须时刻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根本问题,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真正让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都要当作大事来办。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起强大的力量。

二、谋定创新之策,自当破浪前行

坚持守正创新,既确保改革始终朝着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又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思想创新、谋事创新、能力创新。

守真理之正,创思想之新。要涵养“万山磅礴看主峰”的政治自觉,坚定正确前进方向,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坚决拥护党中央的大政方针。要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在学思践悟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为信仰而奋不顾身去拼搏,以坚毅如铁的信仰信念诠释“不忘初心,守正如兰”的品格。

守发展之正,创谋事之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的重要性,“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党员干部唯有保持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精神状态,高擎“创新之旗”,在工作中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才能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实践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要有主动求变的行动,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深入基层一线“把脉问诊”,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

守学习之正,创能力之新。守正创新不仅是一种理念和方法论,更是一种行动指南,对于提高干事创业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守正创新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和前提所在,各级党员干部要深刻理解《决定》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在“深学细悟”和“真信笃行”中不断匡正干的导向、增强干的动力、形成干的合力,引领党员干部标准之变、能力之变,坚定不移地落实好、实现好中央关于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

三、答好为民之卷,诠释美好愿景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党员干部要情为民系、利为民谋,躬身入局,全力奔跑,铸好忠诚信仰之魂、担当实干之魂、为民奉献之魂,助力“深改巨轮”破浪前行。

织就民生福祉,策之所向皆利民。改革之针,需穿民生之线;发展之布,需织福祉之纹。立足关键时期,把一次次重大改革“串联”起来看,一撇一捺组成的恰恰是一个“人”字。党员干部要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读懂《决定》中的“人民至上”,在“一撇一捺”中写好“人”字,将“我将无我”的信念、“人民至上”的思想、“群众路线”的方法融入血脉、烙印心间、践于行动,将人民的期盼转化为改革的动力,将人民的满意度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标尺,确保每一项改革政策都能精准对接人民需求,每一份改革红利都能惠及千家万户。

展现革新勇气,志之所趋皆为民。在5000多字的全会公报中,“人民”二字出现了10多次。《决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其中一条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青年干部要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气神,少一份“等靠要”思想,多一点“闯冒试”劲头,走出办公楼、离开办公桌,积极投身到项目建设、乡村振兴等基层一线锤炼摔打。要足履实地勤为民,始终做到眼睛向下、脚步向下,深入践行“四下基层”,做好调查研究,能和群众说家常、讲土话,办好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以“功成有我”的责任担当,让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彰显改革智慧,政之所行皆惠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改革如匠人雕琢,需匠心独运,方能成就非凡之作。党员干部要坚持“民忧我解”,把心思和精力放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上,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将“民生堵点”变成“民生亮点”,将“问题清单”变成“幸福账单”,用心用情用力回应群众期盼,用群众的“幸福感”提升改革的“含金量”。

(作者单位:中共扶余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雷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