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吉林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2024-12-03王天新徐卓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七个聚焦”,其中之一是“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决定》强调:“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这为吉林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实现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吉林力量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激发吉林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根本路径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的必然要求。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的健全,是衡量区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面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势在必行。这不仅是突破传统体制束缚的关键,更是激活文化市场潜力、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效能的重要途径。吉林省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推动其向文化生产力转化、向产业与市场优势升级,亟需体制机制的根本性创新。只有构建起适应现代文化产业与市场发展的新机制,才能有效促进文化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打造多元化、专业化、规模化的产业生态。改革的深入推进,将赋能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催生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与品牌,全面增强吉林省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影响力。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推动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文化市场主体作为文化创新与传播的生力军,其发展壮大直接关系到文化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支撑文化市场主体蓬勃发展的坚实后盾。改革旨在放宽市场准入,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与创造力。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打造高效透明的政务服务体系,为文化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减轻非经营性负担,加速企业成长壮大。这一系列举措将共同构筑起文化市场主体发展的良好生态,推动文化产业持续繁荣与创新。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的重要动力。在新时代背景下,新型文化业态与文化消费模式的兴起,为吉林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蓬勃活力。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正是驱动这一新兴力量的重要驱动力。通过改革,突破传统业态束缚,鼓励跨界融合与创新实践,以政策引领与市场激励并举,促进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教育等多领域深度融合,孕育出具有吉林特色的新型文化业态。同时,改革聚焦于引导消费者文化消费观念的转型升级,通过创新供给,推动文化产品与服务向多元化、个性化、体验式方向发展,精准对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吉林省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发展开启新篇章。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应对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迫切之举。信息技术的飞速跃进,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文化生态,从创作到传播,从生产到消费,无不经历着深刻变革。面对这一新形势,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成为吉林省适应时代潮流、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改革旨在促进文化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文化内容的数字化跃迁与传播手段的网络化革新,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传播矩阵。同时,激发文化企业的技术创新潜能,引导其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提升文化产品的创意、制作、传播与服务效能,实现全链条的数字化赋能与信息化转型。这将为吉林省文化产业注入新活力,催生新业态,开辟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二、吉林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成效显著
文化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2023年,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规模持续扩大,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91.5亿元,可比口径下同比增速达到6%,超出东北地区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企业总数跃升至283家,净增17家,增幅达6.4%,市场活力显著增强。随着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吉林省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国家级示范园区增至2家,省级重点园区达到18家,形成了规模化、专业化的集群效应。这些园区通过资源整合与布局优化,迈向提质增效、拓展增量的新阶段,为吉林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提供了坚实支撑。
龙头企业影响力明显提升。吉林省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成效显著,催生了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龙头企业。2023年,营收过亿的文化企业新增11家,总数达40家,彰显市场活力。长影集团以改革为动力,深耕电影主业,佳作频出,市场反响热烈。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营收突破20亿元,同比增长7%,利润增长11%,发展势头强劲。吉林出版集团荣获“全国文化企业30强”提名,并入选全国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显著提升了吉林省文化产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文艺作品创造力明显提升。吉林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了文艺创作的无限活力。舞剧《红旗》凭借工业题材创作与艺术表现力,荣获中国舞蹈“荷花奖”。二人转《双菊花》以纯正的东北风情和卓越的表演艺术,摘得中国曲艺“牡丹奖”。京剧《土地长歌》入选全国首批现实题材舞台艺术创作项目,吉剧《江姐》等六部作品获得文化和旅游部重点扶持。此外,长白山大型沉浸式演艺《粉雪传奇》的推出,填补了大型旅游演艺的空白,其独特的地域风情与现代科技融合,成为吉林冰雪文化的新名片,进一步提升了吉林文化的影响力,生动诠释了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丰硕成果。
文化服务支撑力明显提升。吉林省在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中,将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重要任务,出台多项专项政策,并将其融入政府绩效考核,确保文化惠民政策落地见效。现已构建起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省市县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全覆盖,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和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以及行政村农村文化小广场全覆盖,极大地提升了服务的便捷性。同时,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成果突出,通过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智慧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新型文化服务形式蓬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为丰富、便利、高效的文化体验,显著增强了文化服务的支撑能力。
文旅融合吸引力明显提升。吉林省锚定万亿级旅游产业目标,深化文旅融合改革,深挖本土资源,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一系列新产品、新场景涌现,文旅融合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魅力与吸引力与日俱增。2023年,吉林省游客量激增173%,旅游总收入跃升242%,彰显出文旅产业的强劲复苏势头。长春市动植物公园的西游记夜游、延边朝鲜族民俗园等新产品各具特色,通化龙兴里文旅小镇、四平仁兴里沉浸式街区等新项目相继推出,不仅丰富了文旅体验,更激活了地方经济,使吉林成为游客向往的文旅胜地,文旅融合吸引力显著提升。
三、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进一步创新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机制。一是强化文化事业单位市场导向。推动国有文艺院团与公共文化机构改革,以市场需求为引领优化创作生产和组织流程,完善激励与扶持机制,尤其加大对原创及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的扶持力度,鼓励创作富含地方特色与民族风情的文化精品。二是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聚焦基层文化需求,加大乡村图书馆、便民文化馆等基础设施建设,融合新媒体与数字技术,打造线上文化服务平台,实现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同时,建立科学的监测与评价体系,确保服务效能与群众满意度双提升。三是建立健全文化资源挖掘利用机制。系统开展文化资源、文化遗产、文物普查工作,构建文化基因库、数据库和题材库,促进吉剧、民间文学、传统曲艺、非遗技艺等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与现代科技融合,实现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文化品牌。
进一步优化文化市场主体发展环境。一是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支持长影集团等龙头企业通过资源整合与并购重组,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团。建立健全重点文化企业联系和骨干企业培养机制,确保资源精准配置,促进文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同时,加强政策扶持与问题协调,为国有文化企业的转型升级保驾护航。二是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d0ff9877fd03eea7c4e89b88f219dbeaaacbb16780fe53f322f5798f365b2aa9制,鼓励民营资本依法合规进入文化产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引导小微文化企业聚焦专业化和特色化,培育行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构建多元互补、协同发展的文化产业生态。针对企业关切的急难愁盼问题,出台针对性政策措施,解决其发展中的实际困难。三是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深入贯彻国家文化贸易“千帆出海”行动计划,依托中国—东北亚博览会、中国长春电影节等平台,举办文化创投交流活动,拓宽国际合作渠道。鼓励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支持其申报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组织优质文化企业参加国外重点展会,通过全方位的支持服务,助力优秀文化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提升吉林品牌国际影响力。
进一步深化文化和科技、文化和旅游融合创新。一是加速文化和科技跨界融合。促进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国家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重点孵化网络视听、动漫游戏、数字创意等新型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完善政策与资金支持体系,鼓励多元主体深度合作,整合创意、技术、资本等资源,构建以企业为核心、市场为导向的创新生态,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路径。二是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运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创新奖励、绿色信贷等多元化政策手段,激励文旅企业创新,打造新型文旅消费场景。加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鼓励各地探索差异化发展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建立科学的文旅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涵盖产品创新、体验升级、技术应用等指标,促进文旅融合向高质量、专业化方向发展。三是深度挖掘文化数据价值。建立健全文化领域数据收集与分析体系,构建综合数据库与大数据平台,为文化产业提供精准市场洞察。鼓励文化创意、旅游等领域的企业增强数据分析能力,以数据为引擎,拓宽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边界。加强跨部门数据共享与合作,促进数据要素的深度整合与应用,为政府决策与资源配置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进一步强化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是优化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构建多元化引才平台,精准吸纳数据分析、内容创作、创意设计等领域的顶尖人才,助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建立以价值贡献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加大成果转化奖励,营造创新包容的文化生态,激发人才创新潜能与活力。二是深化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强化高校、研究机构与文化企业的战略合作,融合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培育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重点提升人才的数字技术与创意设计能力,为文化产业输送高质量、适配市场需求的新生力量。三是强化基层文化人才培育与交流。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工作研讨会,邀请业界专家为基层文化人才充电赋能,提升其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结合“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搭建文化工作者与基层对接的桥梁,实现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有效输送,满足基层多样化文化需求,推动文化持续创新与发展。
(作者:王天新,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软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卓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软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雷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