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保护传承 创新活化利用彰显吉林文化遗产的时代光彩

2024-12-03金育辉

新长征 2024年11期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对保护中华文化遗产、赓续民族历史文脉念兹在兹、关怀备至,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出系统谋划和部署,并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推动新时代文化遗产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吉林省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承载着吉林的历史记忆、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保护好、传承好这些文化遗产,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吉林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振兴意义重大。

一、坚持用习近平文化思想凝心铸魂,切实担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是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科学指南。只有学深悟透,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解决问题、补齐短板、推动工作。必须持续加强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坚定文化自信,厚植文化情怀,增强文化自觉,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文化保护传承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到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必须秉持敬畏历史热爱文化之心,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文化遗产,扎实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决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必须统筹好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维护好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切实让吉林历史文化更鲜活、更具生命力。

二、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彰显文化遗产的时代光彩

吉林省文化遗产历史特色鲜明,遗存分布广泛,具有边疆性、民族性和国际性特点,不仅是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重要物证,也是维护国家历史主权和文化安全的战略性资源。要做好文化遗产资源普查。本着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加快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把文物古迹、历史街区、传统村落、古树名木等都纳入实地调查和等级认定范围。启动红色资源和非遗项目专项调查。完善全省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建立大数据库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监测体系,确保底数清晰、应保尽保。要加强文化遗产研究和阐释。加快推进高句丽、长白山神庙等具有战略意义的文化遗产考古研究,利用研究成果建设一批重要史料馆。加强东北抗联等红色遗址、革命文物的保护传承,系统做好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加强革命历史研究,深入挖掘思想内涵,传承红色文化基因。要统筹保护传承和城乡建设发展。突出规划引领,加强历史名城、名镇、名村,伪满建筑、中东铁路等历史遗存,以及一汽、长客、长影等工业遗产的系统性、整体性保护,传承城市文化,延续城市文脉,塑造城市气质,让居民真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三、坚持守正创新活化利用,推动保护和利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才能引领时代。要激活文化遗产的自身价值。将文化遗址保护利用与研学、旅游等业态有机融合,强化数智赋能,打造一批网红IP和热门话题,让文化遗址“火起来”。要高水平规划建设博物馆矩阵。编制博物馆高质量发展规划,新建一汽博物馆、抗美援朝博物馆、吴大澂展览馆等,形成一批体现我省“三地三摇篮”红色标识、边疆民族特色鲜明的精品博物馆(展览馆),构建以国有为主体、行业为辅翼、民办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全面核查改进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展陈、讲解不精准不规范问题,成立专家审核专班,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明确整改意见,年底前彻底解决,确保突出弘扬主旋律,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加快文旅深度融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系统规划文旅融合的重点任务、重大项目。鼓励业态创新模式创新,推动农文旅、工文旅、林文旅、交文旅、商文旅、体文旅以及“中医药+文旅”等融合发展。把各类文化名城、历史街区、红色资源、遗迹遗址、博物馆、非遗项目等纳入旅游线路,推出一批精品文创产品和文艺作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真正融入现代生活,让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四、坚持底线思维,健全保护利用长效机制

文化遗产安全是底线、红线、生命线。要压实各方责任。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完善建设用地“先考古、后出让”、“先调查、后建设”等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和督察问效,严肃纠治法人违法行为。强化基层文博力量,在人才、资金等方面提供必要保障。加强文化遗产安全监管。全面开展风险隐患排查,确保文物、遗产、历史建筑本体安全。严厉打击文物犯罪,加强对遗址遗迹等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监管,完善围栏、界桩、警示标识等设施,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惩处在遗址范围内违规施工、生产等破坏遗址遗迹的行为。加快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启动省文物保护条例修订工作,推动长春、吉林、集安出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关法规,制定保护规划,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文化遗产。

(作者:吉林省政府党组成员)

责任编辑/柳 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