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之勤奋
2024-12-03李梓之
春风拂面,不禁令人回想起那中国文化史中的一股清风——苏轼。北宋时期,百官皆以为自己在勤奋做官,但百姓的生活却越发地贫苦。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苏轼不同于其他官员的“伪勤奋”,他一路遭贬,却一路造福于黎民百姓。
他人机械努力,苏轼为民谋利。调任杭州知州的苏轼不同于其他“勤政”的官员早起坐衙,审理大小讼案,苏轼似乎只顾游山玩水。但每日高坐公堂怎能知百姓疾苦?足不出户又怎能明察秋毫?苏轼却带领百姓修苏堤,疏浚西湖,兴修水利,办了一桩桩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事。
游历山水体民情,顺应民意办实事,这是苏轼之勤奋。
京城官员被动做,儋州苏轼主动传。被远贬儋州,这个令大多数官员心灰意冷之地,苏轼那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雄心可未曾动摇。当京城中的高官们忙于迎来送往、投机钻营之时,苏轼在儋州兴学堂,传自己的满腹经纶于这片蛮荒之地,在琅琅书声中培养出儋州第一个贡生。苏轼还深入当地黎族人民之中,调解民情,推动了民族交融的步伐,最终点燃了儋州的文明火种。
官员多形式主义,苏轼却心系故地。苏轼或许也未料到自己又能离开儋州,但不同于其他官员,离任后的苏轼仍是不断回问自己当年所做的政绩是否还在运行,有无缺陷?这种不在一方,却心系一方的情怀,也许只有兼济天下的苏轼这样的人才有吧。
儒家讲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苏轼人在穷途,却心怀大爱。苏轼之勤,亦源于此。
今人何不效仿苏轼之勤,不为名不为利,但求忠实于自己的内心。
【点评】
本文优秀在哪里?在于小作者匠心地活用素材。
1.素材新颖,人无我有。不一样的素材在阅卷过程中定能让老师眼前一亮,本文的亮点在于小作者对苏轼素材的熟练应用,可见其平时对苏轼这一人物的素材积累是相当丰富的。素材积累是前提,灵活运用是关键,如何在对比当时存在的“伪勤奋”中读出苏轼为官中的真勤奋,这是难点。本文却做到了,实属难得。
2.结构严谨,形式讲究。本文主体分三个部分:“他人机械努力,苏轼为民谋利”“京城官员被动做,儋州苏轼主动传”“官员多形式主义,苏轼却心系故地”,作者努力追求句式的工整,尽管不是很完美,但在紧张的考场上做到这个程度已不易。
3.语言精练,意味深长。结尾部分带有文言意味的文字,读起来铿锵有力。这份力,是苏轼的力量,亦是作者的力量。
不足之处及提升建议:主体的第三部分“官员多形式主义,苏轼却心系故地”有牵强附会之意,“形式主义”如何与“心系故地”对照呢?当然,瑕不掩瑜,能写到这程度已是难得,阅卷老师也不会太苛责考生。
根据中考作文评分标准,本文可得5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