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联思维在读后感写作中的应用

2024-12-03王晓英

作文新天地(初中版) 2024年11期

王晓英,浙江省义乌市义亭镇初级中学语文教师,中学一级教师。先后获得校园文学指导教师百佳奖、全国校园文学社团百佳指导师、《金华晚报》关心小记者工作优秀辅导员、义乌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义乌市初中语文教坛新秀、义乌市中小学“品质课堂”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

读后感是在阅读之后产生的感想和思考,因此,写读后感不仅能促使同学们用心阅读作品,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分析作品的写作方法,从而深刻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思考,还能够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然而,很多同学落入概括内容、点评情节、分析人物的窠臼,导致选点无新意,思考缺深度。

下面谈谈如何在读后感写作中运用关联思维,处理好读后感中的逻辑关联的问题。

(注:文中习作均来自浙江省义乌市义亭镇初级中学806班)

一 由此及彼,认识换位

这是一种思考和分析的方法,指的是在阅读和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对比、类比等方式,将作品中的内容、情境、情感或思想与自身经历、其他知识领域、不同的文化背景或社会现象等进行关联和转换,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新的洞见。

“此”指的是直接阅读到的内容或观点。“彼”则是通过“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联想到的其他事物,可以是个人的记忆、另一个文学作品、现实生活中的事件、生活案例、哲学理论等。

“由此及彼”这一过程鼓励读者通过主动思考,将文本信息作为桥梁,连接到更广阔的认知领域中去。

“认识换位”是指在理解和分析文本时,尝试站在不同角色、不同视角,甚至是作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种换位思考能够帮助读者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多维度含义。例如,在阅读小说时想象自己是其中的一个角色,体会其情感和决策过程。

如有学生这样写道:

语文课本如同一位智者,引领我们穿梭在字里行间,感受着不同年代、不同背景下的情感与智慧。《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那里的人们和睦相处,生活安逸。课文,如同一面多棱镜,从不同角度折射出生活的多彩与深邃。它不仅让我对古代文人的社会理想有了直观的认识,更启发我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在纷扰中寻觅属于自己的心灵桃源,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纯真。

这则读后感片段通过“此与彼”的方法,聚焦于课文写感悟。作者不仅仅是对课文的回顾,更是一种思维的拓展和深化,它促使读者在阅读中成长,在理解中感悟。

二 由果溯因,由因生发

这是指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后,不仅关注故事或论述的直接结果(果),还要深入探讨导致这些结果的根本原因(因),并进一步从这些原因出发,生发出更多的思考、启示或对现实的联系。

“由果溯因”指的是从文本呈现的“果”——事件的结果、人物的命运、观点的结论等,逆向追溯其背后的原因和动因。这一过程要求读者深入分析文本,识别关键事件、人物动机、社会背景等因素,理解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并推动故事发展的。

“由因生发”则是在找到“因”之后,进一步拓展思维,探索这些原因可能带来的更广泛意义、相似情境下的应用,或是对读者个人价值观、生活态度的影响。

这个过程鼓励读者不仅仅停留于文本内部的逻辑推理,而是将文本中的洞察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甚至是自我反思和生活实践之中。

请看下面习作。

争!要争!

◎肖文芳

孙少安与孙少平两兄弟,如同黄土高原上坚韧不拔的草木,尽管风雨交加,却始终向着阳光生长。

我看见孙少安在农村改革大潮中勇于尝试,带领乡亲们走向富裕之路。我看见孙少平不甘于命运的安排,从乡村教师到煤矿工人。

读完《平凡的世界》,我被深深触动,难道他们不知道自己出身平凡吗?不,他们知道。那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要争,不甘心平凡地过一生吧。

《平凡的世界》让我思考:当下究竟是待在舒适圈内“躺平”,还是勇于跳出舒适圈,成为亲戚眼中“别人家的孩子”呢?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里,成绩一般,身高一般,长相一般,成长得也相当一般,但我不想我的未来也是一般。我不想找工作投简历时,只是一张单薄的纸夹在一堆简历中,在面试官心中是一个可要可不要的人。

读完《平凡的世界》,我被孙少安与孙少平两兄弟深深震撼了,于是从那时候起,我决心要“争”!正如书中所说:“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 这种对生活的热爱与抗争,正是《平凡的世界》给予我的最宝贵的启示,谁又心甘情愿地一直平庸下去?至少,我不情愿,我不情愿被人潮所埋没,不情愿成为一天到晚迷茫的人!“不争”,怎能脱颖而出?否则,在“内卷”的竞争圈里,我们就只会无限度地“躺平”,与别人的差距就会无限增加。不,我要“争”,我一定要“争”!

这篇读后感,作者由果溯因,由因生发,加深了对《平凡的世界》人物事件的理解,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作者从《平凡的世界》出发,孙少安与孙少平两兄弟之所以向着阳光生长,是因为“争”,是对目标的执着追求,再联系自己的生活,说出心中所感:“争,要争,一定要争!”观点鲜明,立意深刻。

三 由个及类,多维解析

“由个及类,多维解析”,是一种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考路径。这种方法强调通过分析文本中的个别现象、人物、事件(个),进而提炼出普遍规律、共性特征或深层意义(类),并在多个维度上进行综合考量和解析。

“由个及类”意味着从文本中的具体“个例”出发,如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一个事件的发展脉络、一个观点的阐述,逐步推演到更广泛的社会现象、人性共性或普遍价值。比如,通过分析小说中一个角色的人生历程,上升到探讨人生中的普遍挑战和人性的光辉。

“多维解析”则是指在“由个及类”的过程中,不拘泥于单一视角或层面,而是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对“类”进行深入剖析。这包括但不限于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历史学等不同学科的视角,以及道德、情感、文化、制度等多个维度的考量。“多维解析”有助于全面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发现更为复杂和丰富的内涵。

请看下面习作。

艾叶的执着

◎鲍梦婷

我始终认为文学带给人的力量是超乎想象的,因而每每与文字的凝望都令我拥有短暂而绵长的别样体悟。近日,我喜欢《草房子》中所描绘的那和谐而悲悯的油麻地,喜欢那份艾地里滋长的温情……

初见秦大奶奶,她仿佛是一个固守着自己那片“草房子”土地的老妇人,对抗着学校的建设,显得孤僻且难以接近,到处惹是生非,成为人们心中“胡搅蛮缠的老婆子”。

可谁能知晓,随着故事的推进,秦大奶奶经历了从被众人排斥到接纳,再到最终融入学校大家庭的转变过程。从救助落水的乔乔,到主动照顾菜园,秦大奶奶用自己的方式回馈着这份来自大家的接纳与爱。

她从一个被边缘化、看似无关紧要的角色,逐渐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个人与集体之间的桥梁。这一转变,不仅是对她个人命运的重新书写,也是对人性光辉的一次颂扬。

在每一次的阅读体会之中,秦大奶奶的轮廓逐渐与我记忆中的身影重合。我仿佛回到了幼时在外婆家的日子。

外婆喜欢艾,六月里,外婆的屋子始终弥漫着淡淡的艾香,那种味道格外令人安心。

我曾问过外婆为什么喜欢种艾,而不是其他馥郁的花。外婆望着手里的艾叶,轻轻地说:“在地里忙活了大半辈子,已经习惯了种田。种艾也不算是喜欢,而是留个念想。”

当时不解其意,后想起秦大奶奶的独白:“艾干净。艾有药味。夏天,这儿没有蚊子也没有苍蝇。”“不长麦子啦,永远不长麦子啦,就长艾,艾好。”

依稀中似乎懂得了外婆所说的“念想”和秦大奶奶口中的“好”。那是过往岁月的疾苦,丈夫逝去的悲伤,最终化为淡淡的艾香,弥散在门前屋外,萦绕在老一辈人的心头上吧。

《草房子》中的秦大奶奶,以其独特的人生轨迹,为我们展现了人性中既坚韧又柔软的一面。这篇读后感的亮点在于采用“由个及类,多维解析”的方法撰写读后感,从形到神到意,结合个人经历、真实体悟与书中的文字相融合,由“秦大奶奶”的故事(个)及生命的不屈不挠(类),思维不断进阶,主题不断深化。这启示我们认识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和尊重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差异与冲突面前,通过爱与关怀,能够跨越隔阂,实现心灵的沟通与融合,也对爱与宽恕力量作了深刻诠释,使读后感的内容更加丰富、深刻和具有启发性。

除以上三种关联思维在撰写读后感中的运用方法之外,构成关联的方式还有多种,比如,条件与结果的关联、原因与结果的关联、表象与本质的关联、“是什么”与“怎么办”的关联(论点与论据的关联),也可以尝试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