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球文明倡议重要论述的四重内涵

2024-12-02马立志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24年12期
关键词: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

[摘要]全球文明倡议是习近平总书记为解决人类现代文明向何处去而提出的具有重大原创性贡献的新理念,也是中国在21世纪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的正确精神指引和强大精神动力,其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坚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坚持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关键词]全球文明倡议;人类文明新形态;全人类共同价值;人文交流合作;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69(2024)12-0004-0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1]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并将之内涵高度概括为“四个共同倡导”:“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2]。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世界表达,全球文明倡议不仅是对人类文明交往思维范式的革新,而且为繁荣人类文明百花园、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推动文明和平发展与交流互鉴贡献了中国智慧。

一、坚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2]这是基于全人类共同命运的考量而作出的科学结论。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由此“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大致经历了三种形态”[3]。而人类文明形态是各文明体之具体形态的总称,同时各文明形态在历史中发挥着各自作用。马克思指出:“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4]现实地看,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在于“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5]。中国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6],既丰富和拓展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内涵和内容,又终结了“历史终结论”,也在人类历史上掀起了关于人类文明形态的术语革命,体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话语对西方话语的历史性超越。

首先,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其一,平等是基础和前提。人类各文明体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都有其存在的特定价值和独特意义,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7]78平等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世界多样性的一步。当今世界诸多文明体在变革国际等级秩序上已达成共识,呼声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高。这就要求世界各文明体在现实交往中必须摒弃文明优越、等级秩序等不公平、不合理的理念。其二,互鉴是动力。世界多样性是互鉴的价值支点和实践沃土,互鉴彰显了世界多样性的内在价值,也是维护乃至提升世界多样性的力量之源。任何文明,不论产生于哪个国家和民族,都离不开流动和开放。文明需要通过交流互鉴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华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文明交流互鉴史。中华文明早在2000多年前就通过丝绸之路向西方传播,西方文明也通过海陆丝绸之路源源不断传入中国。其三,对话是方法。世界因多样性而美丽,也因多样性而衍生矛盾、分歧以及冲突,处理好这些问题与挑战世界多样性就能持久健康发展下去。对话为破解这些矛盾、分歧和冲突提供了可能,也是以和平的方式将世界多样性延续下去。《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可称为以对话践行尊重世界多样性的典范。此外,中国与其他诸多国家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繁荣而签署的不同联合声明是最好证明。其四,包容是态度。“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7]173。包容所秉持的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理念,要摒弃的是零和思维、冷战思维、强权政治。这就要求世界各国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因此,中国历来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1]。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永远致力于做国际公平正义的坚定建设者、贡献者、捍卫者,“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1]。

其次,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这“三个超越”是对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进一步深化,回答了怎样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本质问题。“三个超越”并非随意排序,具有严密逻辑体系。既有一正(主流)一反(逆流)的相对逻辑:交流与隔阂、互鉴与冲突、包容与优越,又有清晰的层次结构。“世界上任何民族,不管是大民族,不管是小民族,从它有历史的那一天开始,就是文化交流的历史”[8]。文明交流是尊重世界多样性的第一步。它构成人类文明生命力之源。由文明交流的深入而进行文明互鉴,再进一步进展到文明包容,如此三者形成一个闭环逻辑链条,为尊重世界多样性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简言之,文明交流的目的在于文明互鉴,文明互鉴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则取决于文明包容度。这应成为21世纪人类文明交往的叙事主题。总的来看,“三个超越”互相促进,并辩证统一于世界各文明体交往的伟大实践。“一个文明如果仍然是具活力或仍然处在生成之中,便必然是发展而非停滞的、多样而非单质的、开放而非封闭的、包容而非排他的”[9]。也唯有如此,各国共同绘就百花齐放的人类社会现代化新图景的宏伟目标才能尽早实现。在这里,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两个结合”的产物、中华文明的崭新形态以及人类文明形态的新曙光,既是“三个超越”的核心价值,也为理解“三个超越”提供了最好注解。

二、坚持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2]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不仅人类的现实共同难题能将人类联结起来,而且人类共同发展的现实需要也能将人类联结起来。进一步讲,“将发展现状复杂的人类共同体进行有机联结,既需要共同利益与共同挑战作为现实纽带,也需要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精神纽带”[10]。质言之,精神纽带的黏合度关乎现实纽带的松紧度。没有一定的精神纽带的联结,现实纽带是很难持久的。西方所宣扬的“普世价值”是一种把自己的文明所推崇的价值当成一种全世界都需要的普遍价值,其始终秉持“‘唯我独美’的本位中心主义,或称自我优越感”,而且为了彰显自我优越感,其还“必然会强制别人美我之美”[11]。西方借“普世价值”的名义大行干涉其他文明发展传承,不断挑起文明的冲突和纷争。“完全背离了启蒙时代以来人类孜孜追求的以人为主体的‘共同体’发展道路”[12],给人类文明带来了极大的伤害。诚如此,世界“必须通过一些共同的、全球性的价值观而团结起来”[13]。

首先,正确把握科学内涵。它不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14]97,而是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和民族性”[15]。在历史性与时代性上,它与当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具有高度一致性,也表明其是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产物。在民族性上,是相对性的体现,是对多样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贯彻。只要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总体指向一致,各国各民族对其内涵的理解既可以有“重叠共识”,也允许各国各民族有属于自己的理解及践行。“我们可以讨论涉及价值观、责任、原则、权利、普遍性等理念的潜在观点,同时承认不同国家对它们的各种不同解释”[16]。同时,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内涵两两成组有着不同的面向,并呈现不同层次序列:和平与发展着眼于人类基本生存;公平与正义着眼于社会健康成长;民主与自由着眼于世界政治有序发展[14]92。

其次,正确把握全人类共同价值对“普世价值”的历史性超越。在整体上,全人类共同价值始终坚持“建构性世界观”[12],真正植根于世界各国文明之中并代表着各个文明的共同心声和精神。人类社会是“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17],这决定了要推动人类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进步,就必须从整体性(全球或人类)来考量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的基本问题。因此,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目标。具体来讲,这种超越表现为:理论基础上现实人性论和唯物史观对抽象人性论和唯心史观的超越,思维方式上“实事求是”、价值关系、共赢思维对“独断论”、价值实体思维、零和思维的超越,理论品质上开放、民主、平等、包容对封闭孤立的价值话语系统的超越,价值愿景上和而不同对殖民扩张并称霸全球的超越,价值形态上完整、科学、普适的价值体系对单一、伪科学和强制体系的超越,实践路径上内生式对外推式的超越[18]。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因其彻底“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从而“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19]。这无疑是对“普世价值”的有力回击。

三、坚持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和理论品格,也是其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进行治国理政的重要方法。马克思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0]毛泽东指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2]533,“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21]534。不仅如此,在他看来这还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21]707-708。综上所述,一方面,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人类历史的创造一样都是一场接力跑。另一方面,文明传承和创新事关民族自尊、自信与自立,是对自身传统文化主体地位的尊重和彰显。

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目的在于为人们更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智慧支持和精神动力。对此,东西方文明都有对各自文明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亨廷顿指出:“西方从以前的文明中继承了许多东西。”[22]不仅如此,其还寄希望于“回到古希腊,或者回到中世纪,去寻找一些不同于现代的思想资源,希望能帮现代人走出目前心灵的困境”[23]。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割裂文明传承“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24]349。新时代要充分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效能,要将优秀传统文化势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必须根据时代发展和现实社会需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需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处理好文明传承和创新关系,其核心在于如何处理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后者是前者的载体形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25]。同时也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25]。由此,文明传承和创新的生命力,就在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持续不断的时代化和社会化繁衍。文明传承是指一个文明或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文明创新是推动文化繁荣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能够使一个文明或文化在时代变迁中保持活力和竞争力。而中国式现代化站在新的文明高度和历史高度是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关系的典范,内蕴着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文化之变、文明之变的辩证认识和科学把握。一言以蔽之,在文明传承上,具有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特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和力量之源,在明显提高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和“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1]中发挥着精神指引的重要作用。同时在文明创新上,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又使古老中华文明焕发出生机活力,拓展了中华文明以及人类文明的生存发展空间。这意味着世界上最有生命力的文化和文明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体。

其次,文明传承和创新的内容是文化成果中的精华部分。各国既要立足本国,从治国理政全局中来把握和认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挖掘其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为本国发展提供正确精神指引,又要面向世界,以时代精神激活优秀传统文化,从而让多彩文明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等一系列文件的陆续出台,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并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我们将继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1]。面向世界,其深刻影响和塑造了“东升西降”的世界格局,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将继续“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而为世界文明贡献中国方案。

四、坚持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2]回顾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伴随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彻底转变,我们也逐渐经历了“从相互封闭到开放包容,从猜忌隔阂到日益增多的互信认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7]205。因此,“要防止浮云遮眼,避免战略误判,就要通过经常性沟通,积累战略互信”[7]344。2017年7月,中共中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与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该项工作的科学内涵、具体内容、基本原则以及实践策略进行了顶层设计,为新时代中外人文交流提供了指导。要全方位推进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从整体上来说就是要“加强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交流合作,积极推进人大、政协、军队、地方、民间等各方面对外交往”[1]。

首先,聚焦多元主体发力。其一,坚持元首外交,完善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当前已形成中俄、中美、中英、中欧、中法、中印尼、中南非、中德、中印等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要在巩固高层互访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新战略与经济对话以及人文交流磋商的形式和内容,从而努力培育越来越大的共同“朋友圈”,以将共同友好薪火相传。其二,促进青年友好交流。青年是国与国友好事业的未来。2022年4月,《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胸怀世界、展现担当,不仅更加开放自信地融入世界,而且在对外交流合作中更加理性包容、自信自强。特别是当前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就职于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对推进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具有重要优势。为此,既要全面践行中国青年的全球行动倡议,巩固完善“中国青年全球伙伴行动”和“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框架,又要不断扩大青年对外交流合作的平台与渠道,以期进一步激发他们更为主动地更多的加入各类国际组织、参加各类国际会议、参与全球治理。其三,“发挥智库作用,建设好智库联盟和合作网络”[24]514。既要不断完善智库国家队、高端综合智库和权威专业智库工作框架,丰富“智库+”模式,又要扩大与不同国家智库间的交流,通过学术对话影响对方。这就要求必须落实《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并“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1]。其四,充分发挥海外侨胞融通中外的独特优势。目前,全球有超过6000万的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推进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资源和比较优势。对此,2021年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对侨务工作助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了新要求,彰显了其在人文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要发挥侨务资源优势,持续办好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并通过对其引导使之真正成为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助力。

其次,聚焦多元领域合作。其一,科学合作。落实“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等。同时,在相关领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关技术支持与援助,可以安排青年科学家来华从事短期科研工作,为之培训科学技术和管理人员以及其他各类人才,分享发展等各方面经验,交流中方的先进适用技术。如,适时调整相关合作基金,提供可承受的优惠性质贷款;落实已设立的科技伙伴计划,并依据现实需要设立新的科技伙伴计划和科技创新论坛等。其二,教育合作。新时代以来,《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孔子学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陆续出台,成为支撑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四梁八柱”[26]。既要贯彻落实这些文件,又要鼓励和支持国际文教交流,广泛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各项活动。同时还要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继续提升高等教育开放化的质量,创新留学品牌,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提升合作办学水平。其三,文化合作。认真落实已生效的文化合作协定和文化交流执行计划;用好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特别是要以技术赋能助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网上宣传与空间扩容,高质量推进文旅融合,持续办好“云·游中国”;遵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用好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重要平台,深化文化遗产领域国际合作。同时要用好“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24]315。可以与其他国家常态化长期性加强中外广播电视交流合作、联合制作播出节目、打造新闻合作联盟和音乐教育联盟以及联合举办各类丝绸之路文化年、旅游年、艺术节、影视桥等。其四,体育合作。“乒乓外交”、2008年北京奥运会、2022年冬奥会都是典型的以体育为载体进行人文交流的重大外交活动,也都产生了世界性影响。体育作为“通用语言”要充分发挥其人文交流纽带作用,应继续探索并举办与其他国家间的体育交流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习近平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并发表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23-03-16(1).

[3]孙熙国,陈绍辉.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与世界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22(12):26-42+199-20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57.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28.

[6]李大钊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9.

[7]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8]季羡林.季羡林文化沉思录[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13:80.

[9]阮炜.文明的表现对5000年人类文明的评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56.

[10]桑建泉,刘同舫.人类共同体的历史演进及其21世纪面向[J].青海社会科学,2022(6):1-8.

[11]费孝通.美好社会与美美与共:费孝通对现时代的思考[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19:304.

[12]刘同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创性贡献[J].中国社会科学,2018(7):4-21+204.

[13]焦翔,刘睿,韩硕,等.遵循共同价值"走好发展之路——国际社会聚焦联合国成立七十周年系列峰会上的中国主张(三)[N].人民日报,2015-11-03(11).

[14]靳诺,等.全球治理的中国担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15]陈先达.文化自信:做理想信念坚定的中国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7:66.

[16]马丁·阿尔布劳.中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角色:走向全球领导力理论[M].严忠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118.

[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4.

[18]李永胜,张玉容.论全人类共同价值对“普世价值”的超越[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77-84.

[19]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1).

[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0-471.

[2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2]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M].周琪,刘绯,张立平,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49.

[23]生安锋.智性的拷问:当代文化理论大家访谈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26.

[2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5]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324.

[26]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85-186.

责任编辑:王玉倩

猜你喜欢

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
论全面现代化
中华民族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四个保障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深刻认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意义
“七一”重要讲话的重大理论创新及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的“人的真正共同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