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音乐社缘起与成立时间考

2024-12-02唐吴琼

人民音乐 2024年11期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 伴随着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形势和处境进一步恶化及一些重要城市相继沦陷,中华民族危如累卵。为了“高度发扬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克服一部分人的悲观情绪,反对任何投降妥协的企图,坚持抗战到底”。1939 年5月,周恩来发表了《二期抗战的重心》,强调了敌后游击战争的重要性。郭沫若、矛盾、司马文森等也发表相关文章指导二期抗战的文化工作。在此背景下,李凌、林路、赵沨等人在中共的直接领导下成立新音乐社, 团结、组织音乐工作者推动新音乐运动,发展“新音乐”。

新音乐社成立之后, 首先在国内城市建立分社,如重庆、桂林、昆明、上海、广州和香港等地,后来向东南亚国家延伸,如缅甸的仰光、越南西贡和新加坡等地,在这些地区分别以“新音乐社”的名义进行相关活动,社员曾发展到两千余人,涵盖国内外二十余地。这样有着广泛影响力的音乐社团,既是新音乐运动的推动者,也是新音乐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关于新音乐社的具体成立时间却有不同说法。鉴于此,本文从左翼音乐运动入手,通过对其主办刊物进行梳理与研究,揭示新音乐社成立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厘清新音乐社成立的确切时间。

一、从左翼音乐运动到新音乐运动

1930 年3 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立,受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的领导。其机关刊物《大众文艺》,以文艺服务大众为宗旨,曾设置“新兴音乐的发展”专栏,连续发表音乐类的文章,以介绍苏联音乐及其理论为主。如《革命十年间苏俄音乐之发展》《音乐的唯物史观分析》等,要求左翼艺术家深入社会底层了解劳苦大众的生活,并呼吁他们要创造出劳动人民所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新音乐,熟悉和利用各种传统文艺形式来进行大众性的革命文艺创作。继“左联”后,相继成立了“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等8 个左翼文化组织,并围绕纲领积极开展各项活动。1931 年, 沙梅等人编辑出版《音乐与戏剧》,论述音乐的社会意识形态等唯物主义观点,提出如何建设革命音乐事业的问题。而为适应抗日救亡斗争的需要,左翼音乐运动也开始发展起来,1932 年,周起应(周扬)翻译《苏联的音乐》,提出尽量采用国际普罗文学的新的大众形式,指出内容上的无产阶级和形式上的民族性,强调了大众性与民族性问题,从而构成之后中国革命音乐的标准。同年,聂耳在左翼影评刊物《电影艺术》上发表《中国歌舞短论》,号召音乐工作者深入群众寻找新的创作素材。此后,左翼音乐活动逐渐增多,左翼音乐工作者纷纷建立左翼音乐组织,主要有北平左翼音乐家联盟、“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又称中苏音乐学会)、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小组等。

左翼音乐家们在这一时期为进步电影、戏剧和群众救亡歌咏活动创作歌曲,同时,深入厂矿、学校和民众中,讲授音乐知识,组织歌咏活动,教唱进步歌曲。他们通过努力所创作的音乐逐渐被大众所接受,不仅成为左翼文化运动的一部分,还扩大了进步音乐的范围。

1936 年, 伴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进一步扩展,“左翼”文化团体纷纷被解散,但是左翼音乐家们并没有停止战斗。由孙师毅出面成立“歌词曲作者联谊会”;吕骥、麦新、冼星海等组织“歌曲研究会”,开展有关音乐理论的研究和革命歌曲的出版活动。同时,吕骥、周巍峙等著文提出了“国防音乐”的口号。国防音乐成为30 年代“中国新音乐运动开始以后的一个转折点”。在提出“国防音乐”的口号后,为了团结更多的音乐家,吕骥、周巍峙、周钢鸣等人发表相关文章,阐明“新音乐运动”的性质、任务与策略。这一时期的新音乐运动有着不同的意义,对抗战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正如周恩来所说:“中国的抗日战争的形成, 是中国的文化运动所促成的。而新音乐运动,更是这文化运动中的主要环节。中国新音乐运动最早就与革命实践密切地关联着。”

1938 年10 月武汉失守,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李凌就新音乐运动的低潮,写下了“革命正在坚决苦难地行进,凡音乐工作者,应当义不容辞地站在岗位的前哨,利用自己的武器去打退敌人才对”。林路也在《请音乐家下凡》中号召音乐界:“生长在这伟大时代的音乐工作者除了推动音乐工作之外, 还应该是一个民族解放斗争的英勇战士, 除了用我们的工具去唤醒大众之外,还应该去鼓舞他们,去组织他们,去领导他们。”团结音乐工作者,发展以抗日救亡为主、以群众歌咏活动为代表的“新音乐”,成为这一时期进步音乐家们的首要任务。

二、新音乐社的创办原因

在新音乐运动的历史发展中, 特定的历史环境及政治因素,孕育出了新的音乐组织。由于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中共在国统区的活动遭遇重重困难,文艺社团活动暂停,新音乐运动内部也出现了动摇倾向,理论与实践也受到了阻碍。为改变这一境况,李凌受周恩来的指示,到重庆开展工作。

针对在新音乐运动内部出现的动摇倾向,李凌指出:“我们不能否认新音运的发展有些地方尤其是大城市,的确不像从前那样活跃。”但他始终认为新音乐运动是光明的。然而,靠个人很难获得成功,只有团结一致、凝聚力量才能发挥作用。新音乐社主办的刊物《每月新歌选》的《开场白》也提到:“我们除了自己努力以外, 热诚地希望同情我们爱护我们的同志与朋友们的帮助与鼓励……要使歌咏运动真能成为争取最后胜利的一支生力军,不是唱唱嚷嚷就可以做到的。我们必须建立起新的正确的理论基础, 必须刻苦地去研究精深的音乐技术。更进一步,我们必须创造一种新的表现方法。‘新音乐社’的成立,便是为了实现这些理想的。”据此可知,新音乐社的成立,是为了团结国统区的新音乐工作者、推动新音乐运动。

此外,1946 年4 月,林路在汉口复刊了《每月新歌选》輥輯訛,并在《再请音乐家下凡———献给三十五年音乐节》中提到:“二十八年五月在桂林,为了《每月新歌选》的创刊, 号召音乐界为抗战而动员,现在,趁这个抗战胜利后的第一个音乐节,尤其趁着《每月新歌选》复刊的头一期上,再来旧话重提,希望全国音乐界,都为了‘建国’这一个神圣而伟大的目标而取得一致的步伐,再动员!加倍地动员! ”可见,林路为了推动新音乐运动再次向音乐界发出号召。需要指出的是,该文还特录田汉先生的歌词四句“我们要把铁杵磨成针,我们要在逆水里撑篙,我们要为新时代歌唱,我们要替老百姓呼号”,并指出这四句歌词虽不是专门为新音乐运动写的,但可以借来作为新音乐运动的指示。

值得一提的是,新音乐社的社刊《新音乐》月刊从创刊号(1940 年1 月)至第二卷第四期(1941年1 月)由李凌在重庆组稿编辑,林路在桂林读书生活出版社印刷发行。李凌在《〈新音乐〉和新音乐社的诞生》中提到,曾给林路写信希望共同增强新音乐的理论战线,林路回信说他很希望这样做。这一信息在林路的《抗战初期国统区的救亡歌咏运动》中也能得到印证。可见林路的想法与李凌高度一致,以推动新音乐运动为己任。也因此,新音乐社的社刊———《新音乐》 月刊的首任主编是李凌与林路。后由于林路工作繁忙, 不参与主编工作,这在《新音乐》月刊创刊号的《本社启事中》也可以确认:“‘新音乐社’成立之初,为了出版《新音乐》月刊及季刊,冼星海、沙梅、盛家伦、天风、林路、赵沨、安娥、李绿永(李凌)诸先生为季刊编辑,李绿永、林路为月刊主编。后因印刷困难,季刊改型出版,便将月刊扩大,改由冼星海、李绿永、林路、盛家伦主编。但以各人工作地域相隔, 诸多不便,并因林路工作繁忙,故第四期起,改由李绿永、赵沨、盛家伦三先生主编。”

《新音乐》月刊的内容也无不体现出新音乐社推动新音乐运动的目的,从其创刊号中李凌所发表的《新音乐运动到低潮吗? 》到“音乐新闻述评”的栏目设置,都可以看出新音乐社的成立是围绕新音乐运动而开展的。为了体现新音乐社的宗旨,《新音乐》月刊作为通讯联络各地音乐工作者,共同推进歌咏运动, 并且书面讨论一切新音乐运动上的问题。不论是刊物上回答新音乐工作者各种工作上学习上的问题,还是调查各地实际工作状况,组织工作经验,《新音乐》月刊都尽量供给音乐工作者所需要的材料,成为“新音乐运动”的主要舆论阵地。

新音乐社作为一个旨在推动新音乐运动的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地域、身份的限制。就这样,李凌与国统区的林路一起联合冼星海、赵沨等,以“新音乐运动”为旗帜,团结黎国荃、夏之秋、马思聪、缪天瑞等音乐家,逐渐发展成适应战时环境需要的组织,对当时及此后的中国音乐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不仅推动了国统区文艺的发展,还促进了群众歌咏运动的繁荣。

三、新音乐社的成立时间

新音乐社作为有着广泛影响力的音乐社团,其成立具有重要意义,而关于它的成立日期,相关研究与回忆性文章都有差异,主要有四种说法:一说认为新音乐社成立于1939 年10 月15 日, 以刘再生的《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和高秋《新音乐社述略》等为代表;一说认为在1939 年底,以《中国音乐词典》为代表; 一说认为在《新音乐》月刊创刊后成立,即1940 年1 月, 根据王琦的回忆; 还有未及具体月份,如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指出其成立时间为1939 年。在李凌、赵沨等人的回忆性文章中则未见新音乐社成立的具体时间。那么新音乐社究竟成立于何时?

笔者通过考证发现,1946 年4 月《新音乐》华南版创刊号《编后》称:“新音乐月刊是民国二十八年在桂林随着新音乐社的成立而创刊的。”这里指明了新音乐社的成立时间为1939 年, 成立地点为桂林,但具体月份并没有说明。也就是说,先有新音乐社再有《新音乐》月刊。这样便排除了“新音乐社在《新音乐》月刊创刊后成立”即“1940 年1 月成立”的说法。

新音乐社的社刊《新音乐》月刊创刊号《编后》显示:“本刊曾经根据这原则筹备了四个多月”,也能为新音乐社的成立时间提供一些线索。这一线索在前文提及《新音乐》月刊创刊号的《本社启事中》也可以再次确认。既然《新音乐》创刊于1940 年1月,那么新音乐社的成立时间一定早于《新音乐》创刊。按照“筹备了四个多月”来推算,其时间即指1939 年9 月。这也可以进一步印证,在《新音乐》创刊前,新音乐社就已经成立了。

需要指出的是,新音乐社主办的《每月新歌选orO07VmeTkIMUEQQxa0OS0Xtnqj7X5aFPPBvbqhxsXM=》1939 年5 月在桂林创刊,且以“新音乐社”为名出版。若简单地以此为证,认为新音乐社成立于1939年5 月也不无道理。但从林路的口述中可以得知《每月新歌选》原设想是以“桂林行营政治部”名义出版,但未获准,改为“新音乐社”出版。并且,通过李凌《〈新音乐〉和新音乐社的诞生》一文可知,林路向李凌寄来了《每月新歌选》,并附信希望他能够供稿,李凌回复希望能在该刊上增加文字篇幅,或联合起来创办新的刊物,林路很希望这样做。那么,从“林路希望李凌能够在《每月新歌选》中供稿”,可以确定新音乐社的核心人物李凌在1939 年5 月还未曾加入“新音乐社”,由此也能进一步确定新音乐社的成立与林路是有直接关系的。林路作为具有丰富创办刊物经验的亲历者,以“新音乐社”为名创办几个新刊物,尤显得心应手,只是1939 年5 月的“新音乐社”并不具备社团实质。

除了上述提及的史料证据外,还有一份新音乐社主办的刊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即《音乐艺术》。《音乐艺术》是新音乐社联络各地的“第二线”,1943 年春, 受当时国民政府文化审查政策的影响,新音乐社的社刊《新音乐》月刊被勒令停刊,为避免反动派的注意,新音乐社将联络各地的舆论阵地改为《音乐艺术》。在1945 年元月出版的《音乐艺术》第五期中,李凌在《“加深学习”近论》文末落款“一九四四、一零、一九、新音乐社成立五周年”。这对确定新音乐社成立的具体时间提供了重要线索。根据“一九四四”“新音乐社成立五周年”,可推断出新音乐社的成立时间为1939 年, 为先有新音乐社后有《新音乐》月刊提供了参照。又“一零、一九”,可以断定新音乐社成立于1939 年10 月19 日。

结语

以上这些史料使我们对新音乐社的缘起与成立有了新的认识,结合1946 年《新音乐》华南版创刊号《编后》提及的时间、地点和《每月新歌选》以“新音乐社”为名出版,可以确定新音乐社是在桂林成立的。根据新音乐社的社刊《新音乐》月刊创刊号至第二卷第四期由李凌在重庆组稿编辑,林路在桂林读书生活出版社印刷发行,可以推断出这是经过周密思考后而决定的。因此,本文认为,1939 年5 月出现了新音乐社, 但新音乐社于1939 年10 月19日正式挂牌成立且具有社团实质,至1950 年12 月于北京解散,历时11 年,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音乐组织之一。

透过新音乐社的主办刊物,可以窥见林路在新音乐社的成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结合史实,与也可以推断出新音乐社为了团结音乐工作者,推动新音乐运动,打破了地域限制。正是在李凌、林路、赵沨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新音乐社才发展为具有社团实质的音乐组织。

在新音乐运动的发展过程中, 新音乐社本着“正对着中国抗战中大众音乐水准、需求,强调对民间音乐艺术优良遗产之深入研究、利用与发展,配合新的民族精神,接受‘五四’以来新音乐及世界进步音乐成果,以创造新的、民族化的、大众化的音乐艺术”輦輱訛的宗旨,辗转国内外二十余地,建立分社并开展相关活动,以“新音乐”思想为主导,团结各地音乐工作者以推动新音乐运动,在抗日救亡和民族解放运动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唐吴琼 博士, 苏州科技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荣英涛)